万里长城第一墩的俗称,又名讨赖河墩,头墩,位于嘉峪关关城南7公里处,沿戈壁滩至讨赖河陡壁的北岸连上,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以河为险,是明代长城上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据(肃州志)记载:“讨赖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边墙南,近讨赖河尽头之处。”该墩台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嘉靖18年(1539年)。原台长、宽、高均为14米,呈正方形棱锥体,历经风雨冲刷,部分岸壁塌毁,使现存台墩依壁而立,其险无比。 明代嘉峪关内外共有39座墩台,有大墩台和小墩台之分。明墙沿线自讨赖河墩起,设墩台十余座,讨赖河墩属大墩台,驻兵把守;担负着传递嘉峪关以南至祁连山方面军事信息的任务。若遇敌情,日间举烟,夜间燃火,以表烟火薪急告邻近的墩台驻兵和关城内的守军前来应战,以防御关外游牧民族的犯关骚扰。 嘉峪关西长城上原有城台7个,其中明墙上3个,暗壁上4个。讨赖河墩作为万里长城第一墩,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作用。每墩五至七人戍守,多则三十余人。明代举放烟火同时鸣炮以执行烽除任务,“烽主昼,隧主矿’,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以通报敌情。举一烽(燧),放一炮,表示来敌百人左右;举二烽(燧),放二炮,表示来敌五百人左右;千人以上举三烽(燧),放三炮;五千人以上举四烽(燧),放四炮;来敌万人以上举五烽(燧),放五炮。讨赖河域西侧地势开阔,容易看到敌兵动静,作为长城第一墩,在执行烽燧报警中起到先锋作用。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存,近年来嘉峪关市政府投入资金,先后夯筑了第一墩北侧30多米的仿古长城城墙。并对第一墩设置护栏予以围护。游客在第一墩可以凭吊苍凉冷穆的历史,并领略戈壁的浩翰和大漠的风光。 今天,游客参观茫茫戈壁上的讨赖河墩,虽看不到烽火狼烟,但仍可凭吊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气势。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寻捡大漠风雨奇石,领略戈壁的浩翰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