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展开
1.位于衡水市区西南部。碑石记载始建于隋,其实早在南北朝时,此处已有寺庙。相传,在其鼎盛之时,"寺域广占三十亩,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楼钟声惊千里,成年累月拥香客"。
宝云寺内有一塔,高36.5米,塔体为八面棱锥体砖木结构,自四层以上四面有门,塔的各层建筑风格各异,或成鸳鸯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浑古朴,气势磅礴。若登塔顶,需有一定的勇气,因为每登一层都要绕塔沿半圈,找到另一侧的入口。
来寺内一游,摸一摸"千年不死草",感受一下历史的沧桑,也不啻是一种享受。"千年不死草"属兰科,又叫马蔺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寺内这株是由唐朝大诗人王之涣所栽。唐开元二年,26岁的王之涣深得宰相张九龄赏识,并被推荐到当时的衡水县当主簿。临别,见相爷府前有墩马蔺草,触景生情,遂向相爷说:此草不贪肥水,千载永绿。贤明的相爷既然信任我,学生也一定要像这无所贪图的马蔺草,在为国为民的仕途上,不怕风霜,永持文人的正义本色。并讨得几棵栽于衡水,留得千古佳话。
2.广东潮州饶平县海山镇浮任宝云寺创建于元代延迤元年(1314),是饶平黄氏始祖建饶公从福建省宁化莆田石壁村前来饶平定居时随身携带之“保护神”观世音菩萨,建饶公择定村址后,从事垦植养鸭业。当时一般人都信赖菩萨,保佑事业兴旺,所以在道韵老厝建宝云寺,除了供奉观世音菩萨外,在寺侧供奉土地神。由于初来草创,规模不大,历代若发现破漏即进行修葺。而原有“宝云寺”门匾,尚保存完好,已在1996年重修。
自从改革开放和两岸交流以来,许多海外黄裔宗亲,回乡探亲时,纷纷提出重建“宝云寺”的倡议。于在1996年农历八月破土动工,重修宝云寺。原有门匾镶嵌在神龛后壁,并按原笔迹“宝云寺”三字放大刻石作为新门匾。
全寺建筑面积176平方米,为两进一厅两廊。前厅两侧作为卧室,后大厅神龛内供奉观世音菩萨(慈悲娘)及仙童、主像高约一米。寺右建从屋,周围筑矮墙。建筑总金额10.5万元。重修宝云寺碑记及捐资芳名录,嵌于大门内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