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寺造访小记
快下班了,可是总觉得还有件什么事情没有完成。
无聊中看一段模仿杰克逊的视频,突然想起来了,此次柏林寺之行的感想还没有写呢?今天放不下的东西就是这个。
说实在的,此次柏林寺之行原来是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的,就是能拍一些寺院人文的片子。可是回来一看,自己拍的一塌糊涂。
静下心来,放平心态。突然才感觉到,这竟也是一次让自己不能释怀收获颇丰的经历。就像领队给帖子起的名字,去寺院里静心。
我这是第二次去柏林寺。
去柏林寺自然有两大目的。第一是体验寺庙生活,感受佛教的人文气息。其实,这种体验是一般的寺庙所不能提供的,反正在北京我没遇到过。当然去五台山也能挂单。但柏林寺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开放的心态,以浩瀚的佛学造诣,让我们能更深地融入寺庙生活,体验寺庙生活。在这里也非常感谢豌豆和领队。
第二,是探讨人生和智慧,深化和启迪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如果说第一点是体验层面,那么第二点则是智慧层面。两个方面相互渗透,更有助于我们参悟和思考人生和智慧。
一,体验
挂单,的确是一个体验佛教的绝好方式。通过挂单,在寺院里的衣食住行,特别是上早课,晚课,吃饭。你可以很好地体验到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如吃饭时候的感恩,和节省,早晚课时候所体验到的佛的庄严和佛教经典的吟诵,佛教音乐的魅力,特别是钟鼓楼的歌声和鼓声,钟声,都会在你的耳边久久回荡。
第一次去柏林寺的时候,正值观音的生日。在万佛堂第一次体验到了早晚课。那雄伟的殿堂,金黄色的佛服,还有吟诵者的歌声,都让人体验到了佛的庄严,感悟到佛的智慧。第二次,早晚课没有在万佛堂举行,而改在前面的大殿。自己并没有参加。不过钟鼓楼的钟声和鼓声,却给人心旷神怡的感受。鼓声模仿风雨雷电,时而震撼,时而婉转,仿佛把人身上的浮尘都荡涤干净。打鼓的是一位矮矮壮壮的师傅。后来我知道,他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在伙房里干活的师傅,我不禁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二楼的钟声则伴随着敲钟师傅悠扬的歌声,仿佛飘进了人的灵魂深处。那种悠扬的歌声至今还在耳边飘荡,沁人心脾。“那麼,阿克那嚒——”
吃饭时间,师傅们的庄重,虔诚以及节俭,更让人幡然自省。在寺庙里,你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是自足的,都是虔诚的,都是机警的,都是豁达的,都是开明的,都是谦逊的。。。完全不像是常人所认为的苦行僧的样子。一切都让你充满了愉悦、警醒、新鲜的体验。
二 感悟
作为国学的一部分,佛教总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这也是柏林寺之行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去柏林寺的时候,明影给我们做的讲座,主要讲意识在人的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比如一只蚂蚁所认识的世界,跟我们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那次师傅的讲座和心得还让人有点不太相信,有说教的感觉的话,那麼这一次,崇正和尚跟我们的讲座,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让人产生了这样一种体会:佛家人将的才是真理,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所见闻的,真的是太多虚妄了。感觉像是他们在那里讲马列主义,我们只是学生。
说实话,这种感觉让我自己也非常震惊。比如崇正和尚讲到的,为什么很多人来上香。崇正说,上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佛不可能给你什么东西,很多主要还是靠自己。。。因为上香的寓意是来警戒自己,告诉自己该怎么去做。听着崇正的娓娓道来,一切仿佛冰释。。。
其实第一次来柏林寺的时候,有一个收获就是第一次听到一个词“正信”,那是感到有点新鲜,不迷信,要正信。第二次来,有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柏林寺所具有的浓郁的研究氛围和求真氛围。原来这都是有联系的。
与崇正的座谈先从打坐教导开始,接下来崇正给我们讲到了什么是佛家的修行和戒律。也就是说,为什么佛家会有这么多规矩,佛教徒会以这种方式生活。其实所有的戒律都不过是对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规定,这种规定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有利于修行。因为这么做,更容易体会佛教的智慧,更容易获得最终的正果。如果你不这么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你可以会走一些弯路,更晚修成正果。再比如大乘小乘密宗等不同的佛教派系,同样也只是代表的不同的修行方式,但最终都会修成佛教的正果。听到这里,我不禁对在柏林寺的经历有了更亲切的体会,感受也更加钦佩。柏林寺不愧是河北佛学院的所在,这种求真的学风让我对佛教的真谛有了另外一种看法。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修行,不管是信不信佛。你所完成的每一件任务,做完的每一项工作,考学,买房,成家,不都是一种修行吗?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修行过程中的智慧,我们都将像西游记中的诸人一样,修成正果。
三 关于智慧。
在这次访谈中,我第一次知道了普贤代表的智慧和观音代表的慈悲,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崇正讲到,有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不能突破,很多人也一样,就是因为除了智慧,慈悲更会给人以启迪,更人以方向。这一直是佛教早就认识到的真理。然而,慈悲并不仅仅是慈善捐助。那只不过是一种初级的方式,也并不是西方人先倡导的。中国人很早便有慈悲为怀的认识,也并不需要外国佬来教给我们。
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生活中,我们日常的为人处世中,就需要我们处处运用到智慧和慈悲。或许我们会迫于竞争压力,会执着于智慧,执着于智谋,可是有的时候,从慈悲出发,对周围人多生同情心,可能更会能大开你的思路,让你茅塞顿开。
而这种慈悲和修行的大智,正是佛家所力图传递给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学。
后来在看杰克逊视频的时候,突然还记起了一个感悟要跟大家分享,可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了。还请其他人提示分享。另外期待录过敲钟视频的那个妹妹能把视频分享一下,十分怀念那个师傅的歌声。
通惠河发表于2010-11-22 19:23
(1499次阅读/3个评论/1人赞过)
-
-
2011-12-12 20:4811号
有收获
回复 -
-
2010-11-22 22:47狮子上次我去五台山也颇有感想。在天王殿,看着四大天王踩着七个小鬼。我当时有一种想法,很多人都希望踩小人,但是很少有人反观自己是否有意无意成为别人的小人或者小鬼。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小鬼去改造自己,最终会成为天王,但如果把自己当成天王,那么最终只能成为小鬼。回复2010-11-23 08:41通惠河的回复不愧是自虐高人。条条大路通罗马。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