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的诱惑
蔚县打树花,历年来只在正月十六。今年看到报纸上有打树花的推介,心想,该去看看了。
给北京代办处打去咨询电话,说:“往年免费的,现在收费啦。”,“几多银子?”,“每个人六十”。
收费就收费吧,民生艰辛,收费难免。
还有些深入问题想问,北京代办处说,再详细就需要问蔚县方面。给蔚县主办方打电话,问完杂七杂八,准备最后敲定一下票价,对方:“一百,一个人一百”。
忽然有了吃苍蝇的感觉。
今天的新闻刚刚提到家乐福被罚款50万,因为家乐福的价签和收费涉及诈骗行为。我不知道北京方面为什么说六十(相当于柜台上的价签),而蔚县主办方说一百(相当于收款台实际收费)~~,兴许,是北京代办处误报吧,就如柜台价签打错了却忘记更改的理由一样令人不相信~~
打树花历来在暖泉镇北官堡举行,自从去年却改在树花广场啦,不知道这个树花广场在哪,不知道和北官堡的建筑背影是否一致,不知道在这里看打树花和在北官堡南门看打树花有没有区别。我只知道我想追寻的是那种原生态民俗活动,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民俗表演,这是吃的第二只苍蝇。
打树花既然是一件民间风俗,必须要依托于民间自古以来的遗存。它的每一项遗存,包括地点、形式、时间、乡里乡亲的参与、红火热闹的场面都有其人文内涵在里面。虽然打树花可以改在他处,但在北官堡的那种红火壮观炽热的景色还能再现吗?
一种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原生态民俗活动,被一帮商人肆意改变它的宗旨、内在意义和表现形式,沦落为一种给外人看新鲜的表演,忽然有了看A片的感觉,“看片不看武藤兰,看遍A片也枉然”,一件很美的事情,沉沦成台案上花生生的肉搏,看过之后,除了知道武藤兰长啥样,再有,就是恶心~~
一直被误传为仓央大师之作并被广泛传播的那首“见或不见”说: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打,或者不打,
和我有啥关系?
神马都是浮云~~
忽然犹豫,去,还是不去~~。
以上三张图片来自网络。打树花是暖泉本地铁匠的一项发明,他们在正月十六的夜晚,反穿羊皮袄,把熔化的铁水用木勺(木勺需提前在水中浸泡多日)用力甩打在冰凉的城壁之上,迸射出璀璨的火花,其景象极其壮观激动人心。
北官堡南堡门,历年打树花都是在这里进行。
05年匆匆走过,07年在近似的时间、相同的角度上,所见一无变化,变化的只有阳光、风和那慢慢飘走的云。
历年打树花而在堡门上留下的斑驳印记。
暖泉镇的暖泉书院。钟楼、古槐和院中的泉池,景色怡人,在这种环境里,想不想读书都难。
暖泉镇上的豆腐坊,这里的豆腐很有名。
悄悄打开的窗~~
西古堡街景
沧桑入画,岁月总会在珍惜她的人心里留下一抹淡淡惆怅。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只有GDP才是爷爷”
西古堡朝色
西古堡朝色
走出沧桑,走过岁月。西古堡南门。
展望。这么大一块地,这要是把这里的人都远远赶走了,盖成高楼大夏,那得多棒呀!
走下去一步,坠入红尘;走上来一步,四大皆空。
期待今年的介绍~
一百大概是对外个人价。
北京代办处是不是拿的团体票呢?
打树花广场。。。进门要票,要早早去占位置,去年被冻死了。。。
韩国抢走端午品牌 中国败北, 提醒我们什么?http://tieba.baidu.com/f?kz=68866623
新京报今天发表题为「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提醒我们什么」的社论说,巴黎时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社论表示,在世界遗产文化申报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会“刺激”国人。不过,“端午”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近邻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该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社论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可能多个国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并非品牌商标、专利技术的注册,也区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它具有共享性,一个国家申报了,即使联合国批准后,其他国家还可以申报。像联合国就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我国今年还进行了新疆地区“木卡姆”的申报。
社论指出,端午节虽然起源于中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中国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当太平洋西岸的人们一代代在农历五月初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也许是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们共同的文化幸福。
当然,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社论认为,我们真正需要受到的“刺激”,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整个社会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
要知道,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要把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建议,还应者寥寥。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中国到现在都没有出台,而韩国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1962年,韩国颁布民间文化保护法,而这一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开始。1967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的时候,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一年,江陵端午祭登上了韩国遗产名录。
社论表示,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要想给无形的文化遗产注入生命力,就要学习“江陵端午祭”的一些做法,吸引年轻人,“薪火相传”,这样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
社论认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中所述:“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只有及时挖掘和保护无形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拥有数千年不坠的创造力和根植于黄土地的文化表达与幸福方式,才能在全球化的时代,保持个体与民族的清晰身份。
树花广场
哈哈,哈哈,我实在wps里编辑好,拷贝过去的,结果我也看不见~~
,只好再一张一张往上贴~~
打树花从来也不是民间自发的民俗行为,历次的打树花都为钱而纠结;不过现在是越来越纯粹地商业化罢了。
至于起源,我得找时间去考究一下才能明确。
再说一句,我这儿看不了图
现在能看到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