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游记] 揭开徽州汪氏千年古村落--歙县瞻淇繁荣历史!《未开发》
瞻淇村是一个有着1300年历史、拥有近3000人口的古村落。全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100余幢,其中经典建筑40余幢。瞻淇村被誉为黄山市目前尚未开发的最大皖南古村落。瞻淇村挹清溪于东南,揽山秀于西北,距北岸镇镇政府4公里,古徽州府歙县县城10公里,徽杭高速公路歙县进出口设在瞻淇,杭徽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瞻淇村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唐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章东和章元镇两丞相退隐于此,劳作生息.章元镇生有二女取名章娥和翠娥,其妻一日与二女山上采桑,母为虎攫,二女呼号奋勇当搏虎,母因而得救,刺史奏报朝廷,为表其义,受皇旨在村中兴建"孝女庙"(为宋朝范仲淹手迹)和"孝节桥"各一座."孝女庙"大门门楼的砖雕上现还有北宋名相范仲淹题下的"章氏历朝遗御节孝名家"的手迹仍清晰可见.这也是瞻淇村原始名章祁(祁通祈),地界之意的由来,也有"先有孝女,后有瞻淇"的说法.
公元1201年,汪楫(字作舟,宋嘉定年间进士)与其父汪俊(字仲深,号歧山,瞻淇又名歧山)迁入章祁后,人丁兴旺,历代为官.对风水地理颇为精通的71世祖俊七公,想方设法破功章氏家族,以祠后连挖二塘,斩断山脉,章氏支丁从而大减,汪姓日益发达,连出祖孙进士,单老虎巷就出了十八个进士,康熙二年1642年其后裔汪作霖任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令,借<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句,将章祁改名为"瞻淇",并用黟县青雕刻了"瞻淇"二字,立于村西进口拱形大门上,大门两边有对联:"玉竹三元夜.银花万树春" 。
瞻淇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其古村落选址和建造,依据"枕山、环水、面屏“的形象风水原理,和徽州大部分村落的外部空间呈现出同构的模式。西北方向的李王岭是其祖山,从此分出两支脉。向左为来龙山、和尚坦;向右为毛坞降,两侧延伸将整个村落环抱在中央。村子北依的来龙山,蜿蜒起伏如行龙而来,面对的远山秀峰巅,郁郁葱葱如一面屏风,正是风水中所理想的龙脉、朝山。村中有一习俗,谁家喜得贵子必捧土一把堆于很峰巅。南面缓缓流过的大坑之水,既给瞻淇居民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在风水上又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徽州的河水一般是由西往东流,但在瞻淇这一小环境中,水是由东往西流,据称最初风水师相中这块地就和水有关。从村落的形态上看,瞻淇村三面环山,东面略为开阔。三条主要水渠为大坑、塘坑、下坑限定了村落的边界,穿村而过的上坑之水又将瞻淇分上街、下街两部分。 瞻淇村的水口在村西南处,河水流去的方向,此处两侧有青梅山、打鼓山对峙,原来水流是通畅顺直的。为了符合风水的意境,经风水师指点后,人工将河道扭曲成“之”字形,以求留住财气。方印墩上广植树木,以求障风蓄水,跨河而建的大褐桥,亦桥亦闸,控制以下百余亩水田,成为水口的"关锁".桥旁有鬼神坛,是祭河口处.桥头一棵数百年以上的风水古樟树,枝叶茂盛.村内有完整的明沟暗渠水系,雨季时能迅速排除积水.前后村内均匀分布着人工开凿的水井(现存8口古井)、池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用水。 瞻淇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民居基本完好,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约40余幢,如天心堂、承荫堂、宁远堂、九世同堂、兰芬堂、京兆第、资政第、居然旧居、存省轩等。天心堂有著名书法董其昌的早期手迹,孝女祠为范仲淹的书法,该村有清朝著名数学家学者汪莱,其著有《衡斋算学》等。其后人河州知州汪廷栋精于舆地学研究,曾主持黄河及湟水的治理,做了许多泽及百姓的好事,当时闽浙总督为其题“泽洽河湟”匾,现悬挂在默思堂,他告老回乡后绘制了第一幅《歙县舆图》,为邑人所称颂。瞻淇“三雕”堪称徽雕之绝。该村村口有4棵古樟侍卫,布局以义德庙为自然村端头,自西向东延伸出一条约1.5公里的主街,也是以前徽商往返皖浙必经的徽杭古道。以主街为中心轴向两边密布开了许多巷弄,纵横交错,分布均匀,街巷系统较完整,有中心轴、有方向感、有节点、有边沿限定,原来该村是经过精心规划的。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巷是老虎巷,传说这里出了18个秀才,因为该巷当年朗朗书声,而得名老虎巷。东南大学已出书<徽州古村落瞻淇>一书,故宫博物院院长对该村建筑有极高的评价. 安吉堂:建于1878年,89世祖汪延桂,字甫仁,在上海开设“汪裕泰”茶庄,其屋结构一屋二院一天井,罩门木雕研究,棂格花纹,精巧玲珑,厅堂内上下住房,均雕篆有方孔钱币,荷叶卷带,喻为“和合利市”,还刻上琵琶、伞盖,取意“处者以学,行者以商”,“风调雨顺,琴棋书画”又有诗礼之风,可见又是“书香门第,渔耕樵读”的善良人家,“安吉堂”匾额为吴守锡提。 存省轩:建于清宣统,祖辈经商,建筑、雕刻特色各异,堂屋内下层雕有方孔的荷叶卷带,喻为“和合利市”。还刻有琵琶、伞盖,故有“处者以学,行者以商”的乐意,两边和窗衣雕有明暗八仙,大厅“存省轩”匾额题字者詹淦,为洪琴书法家。 居然旧宅:位于下街旁,宅主原属敦睦堂后裔,祖上经营茶叶生意而致富,故全宅雕饰精美,宅内两侧廊较短,当地称“三间二角厢”或“三间品字”,宅后厨房曾失火被烧。敦睦堂:历史上遭火灾三次,1975—1982年间前进被毁,现仍存有大部分,据说此祠是全族中最富有的,木构殿堂全部用白果树做成,其瞻地面积和建造式样和总祠相仿,由此应不虚其言。天心堂”坐落于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村内。该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二进五开间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建筑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
“天心堂”的大门为砖雕垂花门罩。前进部分为门厅,设有中门,次间和稍间相通,合为一间作厢房,其槛窗具有明代典型特征,窗栏上设如意宝瓶装饰。穿过门厅即见天井,天井左右为廊,右廊置楼梯。中进为“五间官厅”,其中三间作厅,只在两稍间各设一狭窄厢房。厅后两侧各有一较短的廊子,中设小天井。厅堂檐柱上下有明显的收分,复盆础,垫有石櫍。额枋作月梁形,刻有梁楣,丁头栱栱眼雕花一朵。正屋楼层地坪高于门屋,楼前檐天井栏杆成“飞来椅”式,靠背弧形,正面用靠背柱分成五间,靠背柱脚雕成精美的兽腿形。坐椅又以椅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底层为云纹圭脚,其上为束腰,用束莲柱相隔,中雕精美花卉;最上一层介于椅腿之间,壶门内饰缠枝莲与如意云纹图案。栏杆扶手上装槛窗,扶手下有圆雕净瓶荷叶,其下又分成排列有序、不等宽的格子,内雕各式花草图案。飞来椅又称美人靠,这是徽州明代住宅中的特有做法。楼层挑檐使用插栱,梁架结构有鹰嘴形瓜柱,楼屋堂上设有神龛。
“天心堂”的堂匾为明末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所题。该屋以其布局典型和雕刻精美而著称。已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想去!现在仍没门票?我看百度都知道了,上面那些牌子都有外文了,没被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