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话扬州》

三、大话扬州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相信很多人知道和提起扬州,一定是因为这句“烟花三月下扬州”!中国有600多座城市,有灿若繁星的地名,若要从中选出一个说着软、听着甜、想得美的地名,那一定是“扬州”(特别是用当地的方言说,不信你就拎出几个对比着说说,略有一拼的是额尔古纳、呼仑贝尔、达里诺尔、香格里拉这样的音译名);写扬州的诗词成千上万,若要从中选出一首最出名最响亮的,那一定是李白这一首。有意思的是,李白数次下扬州,唱了N首诗歌,但最为人称道的,竟然就是这么一首不是在扬州写的、不是具体写扬州的、不那么着调儿的诗!不是吧?是吧?“莫须是”吧?

    想当年,仙人李登临黄鹤楼,正要按惯例唱首抒情歌曲时,忽见“崔颢题诗在上头”,“眼前有景道不得”,这叫一个郁闷!但李仙人毕竟是个牛人,当他在此送别另一个同属牛的孟牛人时,终于“哞”的一声、喷出了那句千古丽句。其实,“烟花三月”非为扬州所独有,三月的江南,很多地方都是烟花迷离的,黄鹤楼所在的武昌城比扬州更南更温“烟花”得应更早,所以,“烟花三月下扬州”应该是说在武昌、在江南的烟花三月之时、去那个遥远的千里之外的扬州,不免有点离别的感伤,但片刻之间,李诗仙气沉丹田、昂首向天、陡然喷发出那段激昂的咏叹调,于是,孟老夫子就扑打着歌声的翅膀、屁颠屁颠地、顺风顺水地“风流扬州闻”去了。扬州那叫一个美呀,而这句广告词就这么悄悄地、渐渐地、移花接木地、最后光辉灿烂地戴到了扬州头上,一戴戴了一千多年,成了天底下最漂亮最昂贵却不花一文钱的广告!
    “烟花三月”给了扬州,给得蹊跷、给得瓷实,但却恰如其份。我们该由衷地为李白喝彩、为扬州喝彩!
    可扬州争得这个广告不容易呀。那是经历了多少磨难、多少荣辱兴衰,经过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商旅百姓的争取,才花落家门!

        (注:上图为古代中国九州“图”,上西下东左南右北)

    本来,扬州这个词,最早只是《尚书·禹贡》中的几个字---“淮海维扬州”,即便只这五个字儿,也还常常写错(古代错也不叫错,叫通假字),比如写成“唯、杨”,其实这只是大禹治完水后划了几个圈儿而已,即把天下划成了九个州(九块水中的陆地),那时没有遥感没有航拍,估计弄出来的地图也精确不到哪儿去,按今人的研究,那会儿的扬州相当于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苏、浙、皖、赣、闽等省和后来冲积出来的上海滩,几乎就是不含山东的华东五省一市,也就是天气预报中常常提到的黄淮、江淮、长江以南地区,我滴乖乖隆滴咚,这可大得不得了!不过,这也只是个笼统的地理范围,真正落实成官方管辖的行政区则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一千多年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然后分封天下七十一国,把小儿子分封在邗(hán)国(今扬州一带),再几百年后的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我们熟知的“卧薪尝胆”的男主角之一的越王勾践,先是打死了另一个男主角夫差的老爸——春秋五巨头之一的吴王阖闾,尔后,这个勾践反被夫差复仇被抓了俘虏,当牛作马献美女献殷勤,不久又献了条计策,忽悠夫差挖条运兵运粮的河道以北上争霸,结果,夫差真就挖了河带了粮草、吴钩和勇士去找齐王打架,于是,这个不厚道的勾践便乘虚而入再次修理了吴国。这一系列的事说明了什么呢?

    一、古代的吴越人很生猛,一如他们的青铜铁器(战争和挖河逼着他们升级了青铜和钢铁的冶炼技术)!

    二、这一带的人民很识“水性”,很会挖河治水(除了邗沟,还挖了泰伯渎、胥浦、胥溪、荷水等运河)。于是,打仗和水患、治水和种地这两柄生死剑就此起彼伏地在这块大地上不停挥舞着。吴人越人开创的“吴越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夫差在公元前486年挖的那条“邗沟”,也成就了一个邗城、一条大运河、一个扬州城、一段即将2500年的运河之城的兴衰史。
    在中国古代,有两个了不起的伟大工程,一个是长城,一个是大运河,长城从东往西绵延万里形成了多道防御工事,试图阻挡塞外的铁骑,这一线,串联了数百个关城、军镇,见证了中国千百年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而大运河,则从南往北穿越三千里,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串联了数十个商城,也见证了大河两岸千百年的荣辱兴衰、创造了丰富的运河文化。如今,在长城沿线上,最早的“楚方城”只剩得些残土断垣、难觅当初的关城了,沿线的若干要塞也多湮灭在炮火硝烟和风雨中,但是,大运河两岸,数十座运河城市历经磨难却屡获重生、至今仍光采熠熠,特别是,最早的邗沟依然在,与大运河同龄、同生共长的的扬州城依然在,并且生机勃勃、焕发着青春的活力,这不能不说是个幸事、是个奇迹!!

*****************************************************************************
    好了,这下该仔细说下这个扬州了。当吴王夫差灭邗国筑邗城修邗沟时,这一带还是江海横流之地,那条邗沟也不甚长,由长江北下淮河约150公里(如今邗沟两端在扬州和淮安分别留有遗迹),那个邗城也不大,遗址周长约9公里,就在如今的蜀岗上,下面是滔滔江水水扬波。300年后(公元前195—前154年),另一个西汉的吴王刘濞(bì)“西开铜山铸钱、东煮海水制盐”,为了将封地东部沿海盛产的盐运到扬州,他借鉴夫差前辈的做法,主持开凿了上官运盐河(即自扬州茱萸湾到海陵仓,再到海安如皋的运盐河,长195里,当时也叫邗沟,是今通扬运河的前身),确立了扬州的交通和商业地位,开创了扬州的第一次繁荣,此后扬州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便是建立在“盐”“粮”“铁”这类国家战略物资基础上的。现在,扬州重建了“二王庙”(原庙最早为西汉建,称“大王庙”,1953年被毁),以纪念这两位大运河的始祖。巧合的是,我国另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得益于“二王”、也建有“二王庙”纪念堂,不同的是那二王是一对父子。在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中,除了都江堰,著名的郑国渠、灵渠、江南陵水道、鸿沟、河北五渠等等,起初多是源于军事目的,这条邗沟也是,到了隋代,正是凭借此河,隋军南下灭了陈朝统一了南北,十多年后,又借此河运兵运粮三征高句丽。运河的开凿自然带动了两岸的城市建设,于是扬州就这么逐渐作大,从最初的邗城到秦汉的广陵到隋唐到宋元明清,从山上扩展到了山下。我们说扬州是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而大运河的历史: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恰恰就是扬州的成长史。特别是自隋唐以来,大运河使扬州城成为南北、东西水陆交通的总枢纽。大运河的一端连着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另一端连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扬州。扬州凭借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唯一连接点。这种特别的地位,使得扬州不仅成为南北商品的集散地,同时成为东西文化的交汇处,成为曾经的中国最繁华最富庶最浪漫的国际化大都市。(http://jjw.yangzhou.gov.cn/yzgov/yunh/201111/b38f49ecb4fa4c07b1cbe89545f01dee.shtml

       

    这里,不能不提下隋炀帝----这个被正史、野史打造成“暴君”的风流皇帝,却是与扬州与运河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人物,是他一手把扬州扶到“陪都”的地位并长期处于古代一线城市行列。隋开皇九年正月(公元589年)隋军平陈,晋王杨广是此次战役名义上的最高军事统帅,此前以长江为界,北面是隋的吴州(州政府在广陵),南面是陈的扬州(州政府在建康,即南京),灭陈以后,陈的扬州改叫蒋州,隋的吴州改作扬州(杨广三弟、秦王杨俊为第一任总管),自此,扬州这个名称才与如今的扬州有了关联。未及两年(公元590年冬),22岁的并州(bīng,太原)总管杨广和他三弟的屁股对挪当了扬州第二任总管(直到当上太子返京,在此管了10年),他没听他老爸的话把办公室安在建康,又因忌讳“广陵”之名(原意“广被丘陵”,但有“杨广之陵”的谐意)而把“镇广陵”改成“镇江都”,把办公楼建在蜀岗东峰的观音山(现唐城遗址底下,恰如隋唐历史、为唐城奠基。下观江湖秀水、旁听古刹梵音)。他登基后(公元604年)又改扬州为江都郡,可见,杨广是忌讳扬州和广陵这样的名字(后来说杨广游历扬州其实该叫作巡幸江都)。但历史偏偏就和杨广叫劲,此地最终成了“杨广之陵”(有意思的是,隋朝之名本取自祖传封号“隨国公”之隨,但因忌讳“隨”字之“走之儿”而去之成“”,可隋朝终究短命一走了之),他死后的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权那一年,另一说为武德八年),广陵郡复改回扬州,这以后,扬州这个政区名和广陵这个城市才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合二为一,渐渐的,广陵少为人叫,扬州名扬天下。

 

(二)你方唱罢我登场---明星谱
    让扬州名扬天下的,除了那个修国道、挖运河、植杨柳、建宫殿、拉动扬州旅游业、房地产业和GDP增高的杨广外,剩下的,几乎全是文体明星、商界名流了,那是浩浩荡荡的诗人、艺人、商旅、驴友队伍,这些人是来消费的,千金散尽、爽歪歪以后,便开始唱歌,古时的诗词歌赋其实就是通俗歌曲,而号称诗歌王朝的唐代也是扬州诗歌的巅峰期,出生于扬州和到过扬州的诗人为数众多,知名者几乎占了唐诗名家的半数以上,这下可了不得了,一本厚厚的“扬州古代通俗歌曲集”就此诞生了。以下,我们就来翻一翻这个歌本吧:
           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徐  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杜  牧: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  牧: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  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  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贺  铸:红尘十里扬州过,更上迷楼一借山
      姜  夔: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汪  沆: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费  轩: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
      佚  名: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
      张  祜: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  萱:不尽邗沟水,微茫日夜流。

      郑板桥: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刘长卿:落花逐流水,共到茱萸湾。
      陆   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白居易: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
      王士桢: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张   楫: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月明上瓜洲

      。。。。。。
    这个歌本里有多少首歌呢?成千上万!特别出名的上百,不那么出名的,比如一次虹桥修禊(有说是卢见曾牵头,有说是纪晓岚,前者更靠谱),伴唱歌手七千多人得诗上万成集三百卷。乖乖,这哪是歌本,简直是部天书!
    翻看这部天书,我有两大发现:一是那些句子中有太多的数目字,在常见的近百首诗歌中近四成都有“数儿”,出现最多的是“一、二、三、四、十”,就跟数钱似的。二是多“丽句”,绚丽、香艳得不得了。正是因了这些诗歌的创作和传唱,扬州才在“扬一益二”的物质文明上去之后,开创了高度的精神文明,营造成一个“诗歌之城”“歌吹之城”。细数中国的城市,还有哪一个有如此众多的诗人粉丝!还有哪一个能出这么一部厚厚的“诗歌总集”!
    在这众多的明星大腕中,有这么几位是要重点提的,首先是杜牧,这个公子哥儿在扬州青楼梦游了十年(他自己交待的,这哥儿们好夸张,文学最好,数学最烂,其实哪有那么些年?!),留了十里的催眠曲,其实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文艺明星的时尚(别的时代也一样),比如狎妓,并非杜公子专利,李白、白居易等皆有此好,天下乌鸦一般黑、人不风流枉诗人嘛,那个时代举国能诗擅歌,而杜郎这般职业作词家想要自己的作品速上榜高点击广传唱,自然青睐那些职业作曲家兼歌手了,不去青楼去哪?好在杜郎最后被呵护他的父母官(牛僧孺,当时为节度使,后官居宰相,也是一牛人)点醒,在一箩筐的“举报信、平安符”面前幡然悔悟,于是后来考中进士、顺利当官,再后来有了那么多价值更高的咏史怀古诗(包括那首《泊秦淮》),另:那首情谊绵绵、清新雅致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寄情诗也是此后写给此时的同事的,而那首“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更是以后追忆此时此景时发出的慨叹和怅悔。与之相比,另一个作词家柳永则始终是青楼梦好、执迷不悟,最后梦陨温柔乡,当了青楼业界的行业神而广受香火。之所以先说这一对儿,实在是因为扬州的成名及给人的意象,比如“烟花三月”“烟花柳巷”“春风十里”“夜市千灯”“高楼红袖”还有那个扬州第二出名的广告(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以及由此派生的“月亮城”、“歌吹之城”的外号,似乎都隐约散发着一股脂粉香艳气(真真的“香港”也)。扬州所以有“扬一益二”那么高的评价,不能不说与其娱乐业的发达有关,只是到清朝末期,随着海运的发展、太平军的战火、运河的堵塞和河运的衰落,扬州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受到了重创,无可奈何地让位给另一个江海之间更加绚烂的城市---上海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因为历史总有些必然的规律,想想古人特别是古官人古文人的业余生活:他们要么呼朋唤伴吃酒吟诗、要么寻个风月场所去建设下精神文明,所谓外则与人沟通、内则个人娱乐是也,现如今呢?FB网聊KTV、百乐门大世界天上人间保健是也!

           

    第二个要提的大腕儿是在此当过父母官的欧阳修,他在扬州的至高点蜀冈中峰上建了平山堂,创办“文化沙龙”,供文人墨客明星大腕们举行茶话会,只不过他的政绩好口碑好,人民群众也就默认了这种特权工程,人到此处“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江南诸山及江河人家皆收望眼,“山随平野尽,人与北堂高。”“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而这里诗歌的生产量,也是除了瘦西湖和虹桥外最多的!后来,他的学生苏东坡又在其北建了个谷林堂已示纪念。欧阳修留给扬州的,还有就是他在此亲手栽种了一棵柳树,并且也因其名望、政绩和宽厚仁爱又铁骨铮铮的性格,给扬州留下了“柳树”的神魂!柳树是扬州的市树,运河边、西湖岸、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最初应该是杨广钦定的“大运河指定树种”(所以民间才有赐姓“杨”柳的演绎),可通常的杨柳给人更多的是烟柳迷朦、杨柳依依,但自从有了“欧公柳”,则杨柳的意象便有了很大不同。欧公之后,他的继任者薛×ד东施效颦”,在“欧公柳”对面另栽一棵“薛公柳”,但因此公实在不咋地,待其离任,薛柳随即被砍。可惜了!好歹也是一绿化成就呀,你看现如今,几多的“效颦”工程不也好端端地在那儿贡着嘛,爱咋咋地呗。
    第三个再来说说匆匆过客刘禹锡与扬州有关的名人实在太多了,但说起刘禹锡和扬州的关系,一般人还真未必清楚。这还要从扬州的一个业已消逝的渡口---瓜洲古渡说起,唐朝以前运河与长江相连的渡口为扬子津,此处江面宽40里,后因淤积而致北岸与江心的瓜洲沙碛相连,故唐开元二十六年开伊娄运河穿瓜洲就近连通长江,继而有瓜洲渡。来过、写过瓜洲渡的诗人很多,如唐高蟾(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南宋张楫(惟有渔竿月明上瓜洲)、南宋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元萨都剌(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明郭第(水断瓜洲驿,江连北固城)、清任大椿(三更月落瓜洲渡,行尽青山见秣陵)等等,刘禹锡也有,只是,他写了一首比李白更甚、与扬州、瓜洲更不沾边儿的诗,但却是一首在万千“扬州诗”中最深沉、最豪放、最洒脱的诗!
    话说公元826年,两位同龄同经历的大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在瓜洲相遇了,他们一个为“诗豪”、一个为“诗魔”,一个罢和州刺史、一个罢苏州刺史,此番都赶着回京接受新任务,“他乡遇故知”,这一遇可不打紧,推杯换盏之间,白乐天抛了块砖头: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诗豪说“老白啊我看得很开啊,神马都是浮云呀”,随即吞了口酒,喷出那一腔豪气----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后,这一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江湖”在扬州度了个“蜜半月”,老哥儿俩还手拉手同登扬州的“珠峰”---大明寺栖灵塔,唱出另一组得胜歌:

  “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蜜了半月,俩人携手回京、继而都升任尚书。瞧瞧,这便是刘禹锡,这可不是之前唱着“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口”的那个愁情满怀的白居易,也不是250多年后那个唱着“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忐忑的王安石,更不是蝴蝶蜜蜂似的流连沉迷于扬州艳景的那一干骚人,好一个刘禹锡,好一个潇潇洒洒刘诗豪!

***********************************************
    接下来说说三个老外: 马可·波罗、普哈丁、崔致远
    马可·波罗在中国背包旅行17年,当过3年扬州的总管(这是他自己说的,中国正史尚未见载,估计最多是个盐税局长),他在游记中把元帝国捧上了天,吊足了洋人的胃口,后来,这帮人就张着大嘴、背着口袋、扛着洋枪、开着炮舰来抢了。普哈丁是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是杰出的穆斯林领袖,来扬州传经布道的,他的出现说明扬州在南宋时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有许多外商和外国侨民(扬州方言里有句“波斯献宝”,意思是把一般的东西当宝贝来炫耀),所以他来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被埋在了扬州,静静地躺在运河岸边。
    这里重点说说崔致远。他本是韩国(那时叫新罗)的留学生,12岁来大唐,在中国念书、待业、旅游、工作共待了16年,那时唐朝接纳的留学生很多,历史书上常提到日本的“遣唐使”,其实最多的是半岛学生(现在也仍然是),崔致远拿着唐朝的助学金念汉人的书,最后考了个贡宾进士第一名,后来就当了公务员,特别是在扬州干了五年的政府秘书长,崔秘书文采一级棒,他写的公文、诗文被他编成了文辑《桂苑笔耕集》,后来也被收入清《四库全书》中,史学界评价“比《唐书》、《资治通鉴》等后世史书呈现出更为真实、翔实的历史原生态情状”,只可惜他赶的时候不好,那时已是晚唐,我们熟知的那么多一线大诗人他一个人也没赶上,偏偏赶上黄巢起义那段乱世,要不然,《全唐诗》里绝不仅仅就那么几首诗了。他后来顶着大唐二品官的光环归国并被委以重任,本来可以在政坛大有作为的,可他却在38岁归隐山林。那个半岛给他的评价是:汉学大师、新罗大文豪、朝鲜汉文学的奠基人、汉诗学宗师、文词之祖、东方文章之祖、东国文学之祖、东方文献之首、文界天子。。。诸如此类。(顺便提一下,韩国首都首尔在1394~2006年汉译为汉城,汉城之前叫汉阳或扬州,目前,扬州仍是首尔下辖的一个地区名,那里有《大长今》的拍摄基地,景区里面有N多缺笔少画的唐诗景观)

    最后要提的腕儿,不是一个两个三个,是八个----对了,“扬州八怪”!其实也不对,“八怪”其实是个方言的形容词(扬州方言中很多这样的以数字当形容词),如同“丑八怪”和我们熟知的那个“2”“250”一样,非是个实数,也与粤语、港台的“八卦”这个词儿的演变很类似,“扬州八怪”是说“八”个“八怪”的人,而实际上,这应该是指“一批”长期生活在此、性情古怪、文风画风古怪的怪人,扬州八怪纪念馆里,潇洒站立着的便是15个“八怪”,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当了两任小官后回家卖画的郑板桥,他们突出的、共同的特点是对中国绘画创作的主张上!这帮怪家伙不安分啊,他们不甘囚死在当时陈旧的绘画理论和技法上,非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非要走出一条有扬州特色的路子出来。居然,他们在重重阻挠重重压力之下,真就这么走出来了!并且,他们的主张和实践对后世画坛起了重大的开拓作用,后来多少的巨匠是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前进获得成功的啊。他们人多、传世作品也很多,如今也都是抢手货。当然,作为文艺圈的多栖明星,他们的文功、音准、酒量也都是不错的,时不时走走穴、吃吃酒,为些爆发户、商界名流、官僚政客们写写画画、“做个面膜儿”,自己赚个零花儿。

 

(三)一山一水总关情--名胜榜

    好了,名人先提这些吧,该说说让那么些名人和凡人流连忘返的扬州名胜了。上一篇大话说到镇江主要是“三山一街”,相比镇江,扬州更大更文更“江南”有更多的风景,简单说是“一湖一河一巷、三园三寺三塔、两墓两朵花”。      

    “一湖”嘛,自然指瘦西湖,这是扬州的名片。它原名保障河,又名长春河,其实在宋以前就是条普通的野河,估计也美不到哪去,所以在隋炀帝演义和唐宋那些文人笔下少有点名(不排除有今人非死乞白赖地把某些句子生往上套),只是康熙、乾隆这两位皇帝驴友的多次光顾,扬州盐商在沿河两岸搞房产开发、圈地构园建别墅,这才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十里林亭通画舫”的胜境,据说最盛时期曾有二十四景著称于世,而其中的园林更曾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如此说来,瘦西湖之精髓,并非在湖,而是在园,这其实是座城中之“园”、“水上花园”,只是这园中水长了些多了些!江湖上有句话,叫作“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听听,扬州最初是靠园林和亭台楼阁取胜的,而在瘦西湖内,恰恰就有徐园、莲花桥(五亭桥)、白塔、小金山、虹桥等多园多景,而在扬州的诸般景点中,瘦西湖的故事也该是最多的,比如“徐园土匪从良终被炸”“盐商连夜堆白塔”“木桩围出小金山”“虹桥修禊诗万篇”“和尚诗成小金山”“钓鱼台乾隆钓鱼”“五亭桥十五赏十五月”等等,这里特别说说五亭桥。       
    桥上建亭建廊当是宋朝流行开来的,全国各地至今还留有或重建了很多亭桥和廊桥,如婺源彩虹桥,江西古亭桥,福州二桥亭桥,上海的双亭桥,重庆的天生桥、三多桥、两河廊桥、北门风雨桥,贵州肇兴风雨桥、黎平地坪风雨桥,淮安八亭桥、北京颐和园幽风桥、镜桥、练桥、绿柳桥,等等等等。在众多的亭桥中,全国共有五座“五亭桥”:福建安平桥、广西程阳桥、北京五龙亭、宜春五亭桥、扬州五亭桥。这其中,“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最古老最漫长(约5华里,俗称五里桥,乖乖,虽然难度系数不大,可那是87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啊!),程阳风雨桥是侗族人民的杰作、是目前保护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也是四座世界级历史名桥之一(另外三个是赵州石拱桥、泸定铁索桥及罗马沃桥),北京五龙亭是最S最龙装修等级最高的皇桥(就在北海公园北海北岸),江西宜春五亭桥是扬州五亭桥的当代山寨版,而被当做瘦西湖、当作扬州城标志的瘦西湖上的五亭桥,则是最漂亮最艺术最出名上镜率最高的一座!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莲花桥。”其最大的特点是阴柔阳刚的完美结合、南秀北雄的有机融和。当然,这般雅致俊朗之姿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从北海的五龙亭化生出来的,属于吸取提高之作。
          

    在瘦西湖,还有一座源于北海、同样也被江南化、扬州化了的建筑---紧邻五亭桥的"瘦"白塔,皇城的白塔是大肚大身,而到了瘦西湖则被瘦了身、变得娇小可人了(甚至还有点象大清皇帝的小官帽儿),这应该也是建筑艺术家的手笔,至于那段儿盐商用盐包连夜堆白塔的故事那是当不得真的,皇帝老子哪是那么容易糊弄的。而那座源于诗歌的“二十四桥”更是不靠谱,今人修的新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只是用来迎合游人圆梦的,笔者更相信杜牧的二十四桥非但不是一座桥,也不是24桥,而很可能是泛指水城里所有的桥(其中的一座可能作过24位歌星演出的场景),这是他惯用的“雷语”,该手段与李白有一拼,只是其数量级稍差,老李张口便成“千”上“万”,而小杜最多是噘嘴数“十”呼“百”,君不闻:“春风十里扬州路”“十年一觉扬州梦”“南朝四百八十寺”,诸如此音吧!论说夸张这种手段,应该只适合于艺术创作来强化意境增进感情,断不能当真,更不能用于宣传炒作歌功颂德、用于国家建设统计评估、用于愚弄百姓混淆视听,小李的二十四桥还算是小作,但他的《阿房宫赋》可是遗患不浅,在没有读透《史记》没有考古佐证的情况下,他居然就那么“覆压三百余里”,就那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了(其实阿房宫根本就没建成,“楚人”烧剩的那堆“焦土”是规模小得多的秦咸阳宫的),后人由此生发了多少联想多少感叹!扯!想想那么多那么多伟大正确的结论竟然建立在夸大其词子虚无有之上,怎不叫人后背冒冷!---咳咳,扯远了,收!
    总得说来,瘦西湖还是蛮大蛮长(长4公里),也蛮有转头的,真真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如果把杭州的西湖比作西施,那扬州的瘦西湖堪比那个“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的林妹妹了(她就是从扬州走出去的),游人尽可徒步,也可乘船、包船、听船娘唱唱小曲,花它一整天来仔细端详,特别是西岸长长的围墙兼碑墙,都够辨认、揣摩上个把钟头的。(围墙那一头是国家税务总局党校、扬州税务进修学院、扬州财校、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乖乖隆滴咚,财源滚滚达西湖!)。另外,若是走累了,坐下来琢磨下这些景致如何得名、如何打造,也不失为一乐趣,比如借杭州的西湖、借镇江的金山、借北京的亭桥和白塔,“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惜乎小”“借来五亭作莲花,移来白塔束柳腰”,啧啧,借得这叫一个巧!这叫一个得意!!

    在此,特别赞一下扬州的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不再是借的,从全国看,扬州却是做得最好的。君不见,桂林市打造桂林山水,把好端端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变成桂林高楼夹山水;杭州更是沿西子湖高楼林立,把 三面湖山一面城,变成两面湖山两片墙 更大点的,北京、南京哪里还有古城的影子?扬州呢?可是有绝招!据说在瘦西湖周围新建高楼时,建设规划部门先要往气象局跑,干吗?-----借气球!---哈哈,还是“借”了。先把气球在设计地址放到设计高度,然后从瘦西湖的白塔、五亭桥、二十四桥等主要景点观望,标准是:“让气球消失”-----此时的高度便是未来建筑物的设计高度!这个看似搞笑的“土办法”,却保证了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的天际轮廓线。如此,瘦西湖才成了“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风景名胜区”。

 

    接下来简单说下“一河”吧,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镇江、扬州这一对文武双城,同时拥有着长江和运河这“两水”,但人们提到镇江,更多关注长江,提起扬州,却多关注运河,官方民间莫不如此,似乎商量好了各分一个。其实扬州和长江的联系,真的主要靠业已作古的“瓜洲古渡”了(那个润扬大桥的话题更关注桥而不在江水,镇扬汽渡也无需多说)。

    瓜洲渡也称扬子津,其实最初真正的扬子津早在瓜洲渡前便有,在高旻寺附近,是隋大运河与扬子江(长江自扬州至入海口一段旧称)的交汇点,而爪洲原本是江心的一块沙碛,后来长江南坍北淤,爪洲就和北岸相连,于是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开出一条25里长的瓜洲运河(伊娄河)直通扬子津与古运河连通,始有瓜洲渡,再后来长江水道不断变化,南淤北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这一年很让国人痛心,中日甲午战争失败那一年嘛),瓜洲渡口连同宋簸箕城和明抗倭城一起统统沦于江中。(今日之瓜洲镇是后来重建的,开发出的一个古渡景点和杜十娘的“沉箱亭”也只是纪念意义的,非是原址原迹了,而新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也于1958年改在东去10公里的六圩镇了http://www.yzsl.gov.cn/wen.asp?id=3008)。

   

    好了,我们就沿渡口来看看这“一河”之水吧。大运河----这条让扬州城赖以成长、成名的母亲河,在市区内绕来绕去几十里,成了扬州的血脉了,这条血脉最早的一段,就是即将于2014年迎来2500岁生日的“邗沟”, 在今黄金坝向西至螺丝湾桥之间(大王庙和夫差桥都坐落在此段),长近2公里,宽20米左右,两岸依然树木葱茏,焕发着勃勃生机。而运河最漂亮最具风采的一段,应该是在南去2公里的东关街的东出口、东关古渡一带和老城的南关,那宽宽的河道、那夹岸摇曳的嫩柳枝,特别在烟花三月时节,一定摇得你心醉。当然了,运河之美美在水,杨柳之美美在柳条和嫩叶,至于烟花嘛,最好是在想像中,可别真的飘在眼前顶在头上荡在水中。

    目前扬州开发了运河水上游项目,坐在游船上,下面是清澈的古运河水,沿岸是林立的人文古迹,从长江入口处开始,瓜洲古渡、八大名刹之一高旻寺、盛唐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扬子津、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等。水线再向北,便是古驿站高邮、莲藕之乡宝应等更远的地方。
    再来说说“一巷”。 扬州城不大、楼不高(扬州是用“气球法”严格控制楼层高度的),它的小巷更是别有韵味。它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齐名,同是透视大城小百姓的窗口。扬州的小巷大多风情古朴、清静安逸、杨柳依依,或曲曲折折、犹如迷宫,或直来直去、一眼望不到头,或巷陌深深、巷中有巷、巷中套巷、巷巷相通而又巷巷各异。漫步在小巷那精心铺就的砖路,人仿佛是从汉唐穿越而来,岁月的雨水将青砖冲出了一条条细密的沟纹,浅浅的洼痕留着唐宋繁华时期人们留下的脚印。逢着下雨天,雨点有节奏的溅落声,仿佛是诗人郊外踏青归来的马蹄声。此时此刻,不由得令人幻想“逢着一个打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被这些小巷分隔串联的,是扬州的人家,是那些黛墙青瓦的四合院。扬州人爱种花养鸟,院内红花绿叶,屋堂色彩凝重、古色古香。透过院门和墙上的砖窗,有时可以看到几个老人正手捧茶壶,在大树下默默弈棋、观棋。小巷深处,偶尔也会传来几声有板有眼的京剧唱腔,或是一段悠扬的扬州清曲……
    “扬州城,巷子深,户挨户,门对门,门里门外一家人,清早开门问个早,小巷虽狭不碍人,来往行人礼三分,卖菜的慢语轻声, 买菜的如拨琴筝。”
   “扬州城,巷子深,地官第,东圈门,自东向西组衙门,小小衙门八字开,有钱无钱都进来,衙门从盐不从政,若从政为民撑天,若从盐为民生存。”
   “扬州城,巷子深,夏不热,冬不冷,月下小巷更迷人,夜风徐徐拂人面,满耳管弦吐心声,春江花月又逢春,吹箫的闭目轻吐,拨弦的如执绣针。”
   “扬州城,巷子深,如蛛网,遍全城,恰似血管一根根,古城千年姿色好,全靠小巷做支撑,容光焕发惊世人.昨天挂古代星光,今天挂时代风灯。”
   “扬州城,巷子深,青砖路,黑漆门,深深小巷育伟人,罗西峰 阮文达,史可法 朱自清,从古自今如春笋,昔日里光华灿烂,今日里四海威震。”
   “扬州城,巷子深,如窑窟,不露真,一坛好酒代代存,若要索得小巷语,不要破译也意会,请来巷中听雨声,淅沥沥流去辛酸, 淅沥沥流来新生。”
   “扬州的小巷,就是古城扬州文化底蕴的一种深层流露,是一幅淡雅清秀的城市风俗画,是城市建筑艺术中的一篇淳朴清新的乐章。”
    在这众多的小巷中,最著名的当是那条政府特别维护的东关巷,它的东口就是东关古渡遗址,而扬州园林中那个著名的“个园”便深藏在这小巷的里面。

    接着就来看看扬州的园林吧,这就要联系到陕商、晋商和徽商。商城扬州在明朝时候,“秦腔翕语满街巷”,在扬州做生意的大多是山西人、陕西人和徽州人。到了康熙年间,政府盐业政策的改变,造成陕退、晋转、徽进,儒商徽商便成为两淮盐商的主流,从而影响了扬州园林的风格。另外,开放的扬州也是能领风气之先的时尚城市,“扬气”、奢华,把衣食住行讲究到极致。于是,在商贾如云的扬州,那些财大气粗的盐商和官宦,营造了众多的融南北造园之长的、颇具儒雅之风的私家宅第,造就了“扬州园林甲天下”! “扬州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其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所谓‘健笔写柔情’”,只是后来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的战火、文化大革命等等的破坏,扬州经济和园林建筑才衰落下去,经济让位给上海,园林让位给苏州。在幸存的几处园林建筑中,个园、何园是两个代表,从中可以品味出当时扬州的富足繁盛和园林特色。
    “个园”是当时两淮盐业总商(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黄至筠的私人花园,南临东关街,北对内河风光带盐阜东路,是典型的前宅后园式古典私家住宅园林,全国四大名园之一(另三园为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建于清朝中期的1881年,占地35亩,其名拆自“竹”字(个园也是黄总的别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个园虽大而深,但因遍植竹子,气势却掩于竹林中。此园最大的特色是“四季叠石”,即分别用黄山石和太湖石叠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充分体现了“扬州园林以叠石胜”(此种叠石法也在另一座运河名城、大运河与黄河交汇点附近的山东济宁被广泛运用和保留下来)。另外前面奢华的豪宅、笔直高耸的火巷和雅致的丛书楼及清美、清颂、汉学三堂及其中的柏木厅也深有讲究。竹、石、人这三个特色恰好构成“个”园的三笔,这“三合一”造就的独特风光和精巧的艺术构思,都隐约透着主人清高的雅兴和低调的作风-----不事张扬、隐于市井,却有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蕴。

    
    另一园“何园”艺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古运河风光带东南段以北的徐凝门街,建于晚清1883年,占地20多亩,是体现中西合壁风格的私家园林,晚清建筑艺术成就最高的“中国晚清第一园”。其名源自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埠以舒啸”的诗句,园主姓何,知识分子的代表,故此园更具文气,虽比个园小,但少了那种窒息的压抑和内敛的气派,更多透露着人文的亲和感。园分三部分:园居院落、后花园、片石山房,它有几大特色:“天下第一廊”---构成园林建筑四通八达之利与回环变化之美的“复道回廊”和千米串楼(1500米);“天下第一山”----画坛巨匠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镇园之宝; “天下第一窗”---园林中移步换景的花窗;“天下第一亭”---水上戏台水心亭;还有中西合璧的“玉绣楼”,江南规模最大的“楠木厅”,由此营造的环环相扣、内外有别、中西合璧、居游两便的人居环境,使得中国私家园林的建筑审美和居游功能在此达到高度和谐与极至完美,成为“江南园林中的孤例”。
    最后要提的园是“小盘古”, 这是家“高端私家园林会所”, 位于丁家湾大树巷内,系清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江总督的住宅园。园内假山峰危路险,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而得名“小盘谷”。
    与个园、何园相比,小盘谷占地很小,建筑物和山石也不多,但妙在集中紧凑,以少胜多,小中见大。水池、山石和楼阁之间,或幽深,或开朗,或高峻,或低平,对比鲜明,节奏多变,在有限的空间里,因地制宜,随形造景,产生深山大泽的气势,咫尺天涯,耐人寻味,这是其他园子所不能相比的。小盘谷总体分为三部分,西部为平房住宅区,中部为一大厅,大厅右为一火巷,巷东即花园。一道花墙又将园子隔成两个庭院。墙内山池,墙外花木。一边是人工精心构造的琼楼阆苑,一边是绿叶扶疏的自然景色,其间有月洞相通,似隔非隔,而一幽一旷、一密一疏、一文一朴,互为映衬,相得益彰,这也是扬州造园艺术中高超的一手。

    下面来看看扬州的“三寺”:律宗的大明寺、禅宗的高旻(min)寺和伊斯兰教的仙鹤寺。其实扬州的寺庙远不止这些,之所以选这三个,实在因为其历史文化的厚重及其代表性。
    大明寺乃扬州八大名刹之首,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毗邻瘦西湖北门。它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和园林风光于一体而历代享有盛名,是一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宝藏。该寺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清代因讳“大明”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大明寺恢复原名。
    大明寺景区可看的东西很多,主要有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平山堂、谷林堂、鉴真纪念堂)、(栖灵塔)、(藏经楼、平远楼)、(天下第五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大明寺主要因鉴真出名,而寺里的平山堂、栖灵塔、鉴真纪念馆也都是沾了名星的光:“远山来与此堂平”的平山堂是欧阳修建来供赏景吟诗交友的地方,扬州最高的“栖灵塔”是隋文帝建来供养佛骨舍利的,唐风日韵的鉴真纪念馆自然是供奉鉴真大和尚的。

    

    我们先来说说栖灵塔,这个就要牵扯上隋文帝,这位开国皇帝经过“和平演变”接了他外甥的班、一生勤勉不事奢华,也没啥生活作风问题,建国后除了装修了下办公楼、挖了一段广通渠、建了些大粮仓之外,并没做太多劳民伤财的事,但为了庆贺他60华诞,他竟特别改年号为仁寿,并在全国各地建了30座纪念塔(也算是普天同庆吧),此塔便是那三十分之一,只可惜242年后的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毁于火灾,这也让此后一干诗人少了李白白居易那样的登临之幸吟咏之快。(熟悉中国佛教史的都知道,中国汉传佛教有过“三武一宗”四次“法难”,即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栖灵寺被焚后两年,唐武宗“会昌法难”(841~845)更让大明寺整个倒闭。这以后,寺庙屡建屡废、屡废屡建,但栖灵塔直到一千多年后的1993~1995年才二度建成。此后,这个矗立在扬州头顶的73米高的仿唐九层楼阁塔,便成了继瘦西湖五亭桥之后另一个地标了。   

    接下来重点说下鉴真纪念堂。之所以重点说,一是因为鉴真大和尚,二是因为这座建筑本身,三是因为中国的古代建筑。

    唐天宝元年(742年),两位日本留学僧(其实是“星探”)来到扬州,来挖当时的佛教律学大师、大明寺当家人鉴真和尚,在他们忽悠下,鉴真在12年间6次东渡(三次被抓被拦,两次半途而废,估计是因为偷渡,赞助也不丰,坐不上最好最靠谱的船,最后还是搭日本遣唐使返程的船过去的,另外西天取经的那个玄奘法师也是“偷渡”,所以这些政府不扶持的项目一定是困难多多,只有作出成绩后才功劳大大),后在日本传法10年,将我国佛学、医学、语言文学、建筑、雕塑、书法、印刷,还有豆腐等饮食文化介绍到日本,为日本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个中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日本人民的文化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后来,日本奉其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足见其功绩!1963年,在鉴真圆寂1200年时,“鉴真纪念馆”在大明寺奠基,经10年始成,其建筑仿照鉴真在日本主持建造并修行传法的奈良唐招提寺,设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大部分,院中是日本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正堂供奉着鉴真法师干漆夹纻坐像,坐像前有一只日本天皇赠的铜香炉。纪念堂门厅对面是由晴空阁改造的鉴真生平事迹文物史料陈列室。
    在这里,从鉴真的事迹,可联想到很多中日间的民间交往和国家恩怨。日本的发展,至少有三方面的基础: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二是西方的现代科技、三是从中国等国家巧取豪夺的战略资源和钱财。本来一资源匮乏、灾害频发的岛国,能发展到日后和现在的模样,绝对有惊人的东西!
    在这里,还可以简单领略日本的园林风格。日本的建筑及园林,深受汉以后的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鉴真东渡时的奈良时期大量吸收盛唐文化。到了14~15世纪更迎来了日本庭园的黄金时代---室町时代,创造了“枯山水”(又叫“假山水”,在庭园内敷白砂,缀以石组或适量树木,因无真山真水而得名)的造园技法,鉴真纪念堂前那两株樱花树,及树下的四块模仿海浪的白砂池,便是中国寺庙里难得一见的日式风格。(顺便提一下:北京马甸桥西北的双秀公园中之“一秀”---翠石园,实乃日本园林的经典之作)     

    在这里,还能见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风格。说起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是从形式上按西方的建筑科学方法,分上中下三段与西方建筑对比,即中国的“砖石高台基、砖木矮墙身、木结构大屋顶”,这与西方的“深基础、高墙身高廊柱、尖屋顶穹屋顶平屋顶‘无屋顶’”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最突出的是高高在上周边延展的大屋顶,而西方最突出的是高高矗立的大柱子,这似乎在诉说着中西文化、中西哲学的差异:中国强调大一统、西方强调人格独立;中国强调阴柔以曲为美、西方强调刚硬有力度。有意思的是,这种风格竟然反映在中西方的数字形式上:中国是一、 二、三,西方是Ⅰ、Ⅱ、Ⅲ,那个中国的“一”、特别是汉隶中的那个标志性的“蚕头燕尾”的“一”分明就是个大屋脊,“一二三”分明就是那一层层的屋檐,而那些罗马数字Ⅰ、Ⅱ、Ⅲ,分明就是一根根的罗马柱!再演绎一下,那些会拐弯的阿拉伯数字123(其实是印度数字),俨然就是伊斯兰穹顶的模样。(要体验这三种数字和建筑的巧合,就去天安门广场吧,天安门及故宫里到处是中国的“一二三”,人民大会堂外沿竖立的是简单化的ⅠⅡⅢ,广场两侧、夜晚最清晰的两座穹顶十字还有稍远处那个大鸭蛋分明就是个2,而所有的这三类数字,都统统被请上了天安门城楼,化成了屋顶、立柱和大灯笼)。       
    在这里,更能见识中国唐代的建筑风格。这个是比较稀罕的,目前已知中国现存的唐代建筑仅有四座: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县天台庵正殿,均在山西不那么容易到达的地方(容易到的话估计早就没没了),而偶能一见的一定是当代山寨版了。很有意思,山寨的最像的两座都与鉴真有关,一个是远在海南的南山寺(鉴真五渡时被刮到了海南岛,就地修整传法,以后海南建纪念堂便选在了南山),一个就是近在眼前的鉴真纪念堂,再看更多的,就去旁边的“唐城遗址”吧,再要看更多更多的,就东渡去更远更远的日本奈良吧,那是鉴真们领导打造的老牌山寨版。国内山寨的唐朝建筑很容易辨别,一是颜色多为黑色,不同于明清的金碧辉煌(那时没有那么多琉璃瓦),二是屋脊和正脊上的吻兽,特别是这个吻兽,原来多作“鸱(chī)尾”,象龙尾巴(估计是让它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来灭火,可打远处看倒很象是两个对顶的牛犄角),唐朝中期以后则多作“鸱吻”,即改成了张嘴吞脊状,再以后,怕它不老实就在它头上插了把剑,现在见得最多的明清建筑的正吻就是黄一色或绿一色的“剑靶鸱吻”了。

    再来说下仙鹤寺,这个名字看着很异类,仙鹤是道家的宠物,怎么和“寺”混搭了?而如果到得寺前,面对中国传统的大屋顶殿宇,估计你怎么也想不到,这寺非佛寺非道观,而是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并且,还是中国东南部同广州光塔寺(怀圣寺)、泉州麒麟寺(圣友寺)、杭州凤凰寺并称的伊斯兰教四大名寺(http://www.scapeworld.com/03jingguanziyuan/01renwenjingguanziyuan/08gusimingsha/gusimingsha23.htm)。这就怪了,伊斯兰的礼拜寺怎么叫了这么一个名字、也没有修成圆形穹顶尖拱门的阿拉伯式呢?
    这要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孙普哈丁说起,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这位西域至圣从当时陆上丝绸之路过来,经洛阳、武昌沿江而下,到得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阿拉伯人聚集较多的扬州城传教,想必是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忽悠(这两句的扬州只是区域称谓),再加上原本的阿拉伯飞毯的意象,于是创造性地造出这么一座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飞来寺”来。
   
    按设计,这寺最前面的照壁为鹤嘴,大门堂为鹤头,南北两古井为鹤眼,寺门至大殿的露天通道为鹤颈,礼拜殿为鹤身,南北两厅房为鹤翅,左右两棵柏树为鹤足,大殿后的竹林为鹤尾,(可惜目前鹤嘴和一鹤翅、一鹤眼都残废了),后院的主体建筑抱山楼及院落兼有园林风格,并有一名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在烟岚”。总体设计中国化,但功能布局、内部装饰却遵循伊斯兰教制度,于是,这座“唐装穿在身,心依然伊斯兰”的中阿合壁的宗教建筑诞生了。时至今日,该寺依然保留着宋、元、明、清四代伊斯兰教文化的遗迹,受到中外穆斯林的珍视,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扬州曾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打通时空的阻隔,同时又是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于一体的城市,仙鹤寺的特别意义,与比它更早的、同为中国古建筑风格的广州光塔寺一样,其实便是昭示着人类不同文化的共处、交融和双赢。这座奇特的、有着特殊意义的寺院,就在市区南门街,背靠汶河南路,南北毗邻著名的文昌阁和扬州大学。而这位建寺的先贤,后来就安息在东去2.5公里、紧邻东关古渡的运河东岸。
     

    最后说说高旻(min)寺:高旻寺是临水寺,位于扬州市南郊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三汊河口,是驰名中外的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它与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并称长江流域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
    传高旻寺创建于隋代,屡兴屡废,且数易其名。康熙四十二年(1730),康熙第四次南巡扬州时,曾登临寺内天中塔(9层72米高),极顶四眺,有高入天际之感,故书额赐名为“高旻寺”(旻为“天”意)。康熙第五、六次南巡,乾隆的六次南巡,均曾驻跸于高旻寺行宫。到清代中叶高旻寺达到鼎盛,其建筑完备,规模宏大,皇帝临幸,名僧辈出。
     
    说来扬州在历史上并没有象模象样当几回首都,但扬州的寺庙却很有皇帝缘,常因皇帝临幸而成为高规格的花园寺庙,但同样也“命运多舛”,最要命的要数“扬州十日”“太平天国”“文化大革命”几次浩劫,高旻寺主要的建筑便毁在文革中。从1996年起恢复重建以来,如今高旻寺重又焕发生机:主体建筑为“皇家宫殿”, 气势宏大,雕梁画栋,附属建筑活泼轻灵、幽雅又含蓄,使佛教建筑形态民居化、花园化,以世俗情态格调逐渐代替了宗教神秘色彩。新建的禅堂,现存的老禅堂、念佛堂、藏经楼、西楼、水阁凉亭、寮房各抱地势,高低错落,自得天趣。寺外运河水泊,涟漪平缓,微波荡漾,殿宇倒映,衬以白云蓝天,嘉木葱笼,其秀丽、恬静、明洁、灵秀,实为水城扬州寺庙之特色,非其他山林寺庙之能比。

    三塔:扬州多寺也多塔,因材质不同有石塔、砖塔、砖木混合塔;外观上有圆形、四方、六面、八面等形状;因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区别,形成了单层、密檐、楼阁式、喇嘛式多种塔形。除了上面提到的大明寺栖灵塔,这里重点说下出现在大运河纪念邮票上的文峰塔和镇国寺塔(那套邮票共7张:依次为北京燃灯塔、天津天后宫、济宁山陕会馆、淮安清江闸、扬州文峰塔、杭州拱辰桥、扬州镇国寺塔,扬州双塔占了七分之二)。    

    全国共有20多座“文峰塔”(http://baike.baidu.com/view/13980.htm),大多建在水边,扬州的文峰塔原本是一座灯塔,位于市区南门外官河南岸宝塔路旁,处于古运河入江水道三湾子岸边,塔外即为“古运河”的石碑, 无论是从南京经宁通高速进入扬州(跨古运河时北望2.5公里处),还是从镇江至瓜州沿古运河进入扬州,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座卓尔不群的古塔,这是水陆交通进出扬州的标志。夜幕降临时,高处点燃灯火,就能为南来北往船只导航。时至今日,文峰塔虽已退役,但塔身上的灯龛大部还留存着,让人不禁想起它昔日的辉煌。

    “宝塔有湾湾有塔,琼花无观观无花”,唐代,长江与扬州近在咫尺,为了减少江水的直接冲激,唐人将长江和扬州相连处的运河故意凿成“之”字形,汹涌澎湃的江流斗折蛇行,自然得到缓冲,进扬州城时便如被训服的野马,呼出温柔敦厚之气。文峰塔就建在运河的转弯处的东岸,成为进出扬州所见的标塔,它“送夕阳,迎素月”,忠实地为南来北往船只导航,“送客迎宾总是情”。据说鉴真在第二、五、六次渡海的时候,也是从这里出发的。  
    在建筑上,文峰塔为七层八角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一到六层外观为八角,而内心都是四方,但这些四方内壁上下交错,重叠亦成八角形,到第七层时,内外壁统一为八角形。此塔最宜登高远眺,俯观塔下殿宇静谧安详,运河流淌,形成动静对比。不远处即是荷花池,塔影倒悬运河之中,荷池居于绿荫之内。人们将塔喻笔,池喻砚,一笔一砚,互为借景。登上塔顶,可尽览古运河及扬州市区风光。 北眺,古城旧貌新颜,通衢大街、车水马龙,层楼民居、鳞次栉比。南望,长江静如练,似乎失却了波涛汹涌、山奔海立之势;南岸金山寺象屏,仍旧显示出雾裹云遮,清丽妩媚之状。

     

   另外一座镇国寺塔不在扬州市区,而在扬州辖管的高邮市西门湾、运河中心的河心岛上,又称西塔,曾有“南方大雁塔”之美誉。它的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高 25 米,呈平面方形。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三层到五层的塔门两旁砌有突出的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明显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在全国 600 多座古塔中,堪称翘楚。

    这个塔原是唐僖宗的弟弟修行时所建(874年),本为9层,后历经火风之灾成“空塔”“断塔”,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重修时改为7层。1956年运河拓宽,周恩来总理亲批“让道保塔”,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成“运河岛”,该塔方保留下来,形成千里运河上的孤景。一般佛教名胜都是塔寺相依,而镇国寺塔此时有塔无寺,孤立在参差的荒木和杂乱的野草丛中,塔身长满不知名的野草和荆棒,仿佛一个从远古走来的巨人,尽披岁月的沧桑;由于四面环水,仿若与世隔绝,没有晨钟暮鼓相伴,没有香客游人来往,偶有不知名的野鸟忙忙碌碌地飞进飞出。天长日久,河心岛几乎成了一个荒无人迹的地方。“衰草苍苍,白雾茫茫,有座砖塔,在水一方”,此时此地,没有比这个调调更适合此塔了。

    不过,这首挽歌没唱满50年,旅游大开发的浪潮就卷上了岸,2004年,镇国寺恢复重建,绿树掩映之中,露出了大雄宝殿的红墙黄瓦、翘角飞檐。河心岛上出现了僧人们从容而勤勉的身影,每日里有规律的晨钟暮鼓;还有一队一队络绎不绝的游客香众。后来当地人捐资兴建了“普渡桥”,为西塔景区再添一胜景。自此,更多游客纷至踏来。“登塔远眺,高邮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群鸥阵阵,帆船点点。落日映照下的镇国寺塔更见风采,是一幅色彩绚丽的风景画:落日的余晖将运河水染得红灿灿一片,古塔在运河中映下情美的倒影;微风骤起,涟漪阵阵,那涟漪是红红的、亮的、动的,塔影随风荡漾,那塔影也是红红的、闪亮的、波动的,……太阳在远远的湖面上漫慢地消失了,古塔的周围,雀噪四起,黑鸦点点,以后渐渐地、渐渐地寂静下来,古塔消融在苍茫的暮色当中…… ”
    两墓:这是两处普通人不感冒的地方,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宗教领袖普哈丁的墓、一个是政坛大腕的雷塘隋炀帝陵。这里说说炀帝陵、说说隋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隋朝是被正史、野史严重贬低和歪曲的一个朝代,它就象流星一样,瞬间的闪耀、永远的寂静。可真实的历史绝对不是这样的,那闪耀的瞬间,就象一枚信号弹,宣告了另一个无比辉煌的唐王朝的诞生。就在这一瞬间,中国历史上N多的第一降临了:

    开拓了“过于秦汉远矣”和超过后世唐宗宋祖及元明时代的辽阔疆域;
    “开凿”出“功利千秋”的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主要是拓宽、疏通、串联。
    修筑了25000多里的交通干路,建起了全国空前的水陆交通网络和水利灌溉系统;
    建造了被誉为“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的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民工的智慧。
    为士子文人开创并为后世沿袭上千年的登阁拜相机会:科举考试;(文帝开创,炀帝正式确立)
    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文化建设,整理了数千部文化典籍;(文帝)
    设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校“太医署”和古代最精美的图书馆;
    确立了为以后历代沿袭的教坊制,组织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几万人的文艺音乐演出队伍;(炀帝的排场)
    发明了活动宫殿;(观风行殿,可惜这个和炀帝的“迷楼”一样,难觅真迹)
    第一次扶持了佛教宗派的产生,开始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杨广下扬州,欲和谐江南)
    第一次有了领先世界的外伤断肠吻合手术的记载;
    第一次在法律思想史上废除了“十恶”之条款;
    第一次免除妇女的课税,揭开了取消妇女人头税的序幕;
    第一次取消了商品入市税;
    第一次在京都设立专门招待少数民族商吏的“四方馆”,提出“混一戎夏、诸侯一家”的思想政策,把郡县制推广到西域;
    第一次在“无隔华夷”的开放政策下隆重地接待数十国外国使团和商人及留学生,进行了空前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一次……,……(以上“第一”改编自驴友蒙泰恩抄录的炀帝陵展览)
    如此多的创举和成绩,都发生在隋朝短短37年多的历史上(公元58l--6l8年)。翻开隋朝的地图,翻阅隋朝真实的历史,对比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历朝的皇帝和政绩,研究那些不戴政治眼镜不念思想紧箍咒的考证和论述,相信你会惊叹,你会惊叹隋文帝的宏图大略和勤政廉洁,你会惊叹隋炀帝头上扣了多少“莫须有”的盆子,如果你想知道历史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多么的任人涂抹,那就去雷塘、去隋炀帝陵看看吧,它就在扬州市邗江区槐泗镇二村,瘦西湖北去5公里。(还有,如果你对此感冒,请待我的《大话历史》吧)

    两朵花:烟花、琼花。这是创造扬州印象的两朵花。每年4月18日~5月18日,扬州市都举行“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此时的扬州烟雨朦朦、花香阵阵,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另外,每年的9月8日~ 10月8日,扬州还举行“二分明月文化节”,有个形容温柔乡的词叫“风花雪月”,换成扬州,则是“烟琼水月”。

    烟花者,柳絮是也,阳春三月,江南江北随处可见,是最不稀罕的一种似花非花的东西,如果不是诗仙的那个丽句,相信“烟花三月”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扬州的特定意象!柳树是扬州的市树,而把柳树叫成“杨柳”,便一下生了诗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可比它的学名“蒲柳”美多了!至于后来说杨广修大运河让人在两岸遍植柳树并赐姓“杨”,那是扯,但从那时起扬州杨柳了起来、杨“广”了起来,则该是靠谱的。杨柳,创造了烟花印象、扬州印象、运河印象、瘦西湖印象!

    琼花,“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这是扬州独有、难得一见、最稀罕的一种花。本来琼花叫“琼华”,琼者,美玉也,只是一种比喻、泛指开着美丽花朵的那些花,譬如“玉树琼花”(东北松花江畔那个雾凇岛也由此出名,还有海南岛称琼岛、琼州也都是这么个用法)。扬州这地方就是绝,总能把那些泛指的、别的地方的好东西,拿来安自己头上,一拿来还就再也拿不走、拿得巧安得实,烟花如是,琼花更是,想当初,不知道谁最先在扬州看到那么一种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的花,于是,泛泛而指的琼花就花落此花了。只可惜早期的琼花都是传说,等到了宋朝才真正有了明确的琼花记载,有了欧阳修的“琼花观”“无双亭”,有了仁宗孝宗花开花落的故事,再以后,琼花便不再是传说中的那种扬州独有的花了,而是现在各地多有种植的聚八仙、蝴蝶花了。所以说隋炀帝修运河来看扬州的琼花,那也是一扯,反正除了传说就是演绎(隋唐若真有这奇葩,唐朝那么多大诗人能放过这东东?),一听一哭而已!听归听,哭归哭,把琼花传神、让琼花飞,自然又是诗人的功劳、宋以后诗人的炒作,韩琦炒:“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刘敞炒:“东方万木竞纷华,天下无双独此花”。欧阳修炒:“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不但赞其美,还强调琼花是扬州独有。从此,琼花不但扬名于世,而且还和古城扬州的盛衰紧紧连在了一起。

    烟琼两花,一俗一雅、一多一稀,共同营造了神秘莫测、卓而不群的扬州印象。

(四)一方水土一方人----方言

    再来说说扬州的精神食粮和物质食粮。 
    先说精神食粮之基础----扬州话。扬州是“江北的江南”,“又南又北,不南不北”,其语言兼受南北影响,夹在江南的吴方言和徐州代表的北方方言之间,成为江淮官话(下江官话)的代表方言,并成为明朝时期的“普通话”,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汉语词汇、以及一些生动、有趣的口头语。以扬州方言为载体的曲艺有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等,这些曲艺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意义上,“扬州话”指扬州城区方言,扬州郊区又称其为“街上话”。而广义上的扬州话还包括邗江全境20多个乡镇以及仪征北部数乡镇的方言。
    扬州话有许多特点,如:保留了古汉语短促的入声、平卷舌音不分(此亦为古汉语发音特点,象很多南方方言和部分北方方言一样,zh,ch,sh,r、n说成z,c,s,l,如“扬州人”说成“扬zoulen”,山水说成“三随”或“三徐”,山河说成“散伙”,一霎时说成“一SARS”或是“一吓死”)、尖团字不分(zcs与jqx)、双元音往往读成单元音韵母、不区分前后鼻音韵尾(如en说成eng,in说成ing,有点象晋陕方言,生怕沙土刮进鼻子眼儿的感觉),还有些常见字眼儿,如上街(gai)、家(ga)里、睡觉(gao)、鞋(hai)子、热(yi)、来(lei)。另外重点说下这么一个特点:就是爱在元音前加“i、u”,如把有些e说成uo,河说成活、课说成kuo,帅哥说成衰锅;把a说成“ia”,好象上海的发嗲(dia)、东北小沈阳的pia pia,扬州话“发大财”,“开大巴”,要换北方人说,fia dia cei,kei dia bia ,乖乖,当心“掉下巴”。
    这里特别说几个很“扬州”的土词儿。
    “辣子”和“辣块妈妈”:《红楼梦》里贾母对扬州“女呷哉”林妹妹介绍风姐时说,“这是我们南边俗称的辣子”,这并不是说凤姐“泼辣”,而是说这姐们儿是个“无赖”。扬州人素称泼皮无赖为“辣子”,扬州评话里最著名的一出《皮五辣子》,讲的就是皮五这个“无赖”。顺便说下“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这个“无赖”很是费解,在多个解释里便有“辣子”一说,另外几说是“无奈”“可爱”“不占有”。(个人觉得应该是类似“有仨大钱不花俩”的意思,意即三分明月全被扬州占尽,而不是三分之二)。而那个“辣块妈妈”则是《鹿鼎记》里扬州人韦小宝常用的一句骂人话,“辣块”是苏北话“哪块”的音译,连在一起便是“他妈的”“妈拉个巴子”,和蒋委员长那句经典的“娘稀屁”有一拼,当然,它还能当感叹词用,类似“好家伙”“额滴娘”“我的妈呀”“My God”的意思。
    下面再说一个更为经典的感叹词“乖乖隆滴咚”,这个简直成了扬州话的代表了。这也是韦宝宝的口头禅,也被苏北民歌、扬州小曲引用。
    话说long long ago,有个好揩油的私塾先生,有次到学生家家访,就想当“辣子”赖着不走、蹭顿饭吃(吃白搭),但是很杯具,赶上这个是贫困生,还是个涩巴子(小气鬼),就凭这一破屋子寒风,神仙也做不出一桌谢师宴啊,可穷学生怎么也不能轰恩先生呀,只好不断地爆炒韭菜和大葱(就这两样儿他家墙根插了两排),估计是想把恩师醺走吧,不料事与愿违,非但没出来重口味,倒是驱散寒风的这一破屋香气馋得老先生直挠墙,挠着挠着挠累了也挠饿了,便穷急吼吼偷吃了一碗冷饭,学生大呼:“乖乖隆滴咚,那是耗子药!”,先生乖隆咚,赶紧去出躬。当然这是学生恶搞,不过这般“辣子”功倒也见一斑。“乖乖隆地冬,韭菜炒大葱”,赫了得、了不得、天哪、老天爷啊、额滴神啊、MY GOD!
    再来说个“呆瓜”,这也是纯粹的扬州土话,就是“傻子”或“呆子”。普通话里的“傻子”可以说成“傻瓜”,扬州话也把“呆子”说成“呆瓜”。除了“呆瓜”,扬州话中还有“木瓜”、“笨瓜”,意思都差不多,不晓得扬州哪来这么多瓜,最大的一个,呆在了长江边,成了“瓜州”、“瓜州古渡”。 扬州话里还有“大仔鹅子”,意思是大呆子,扬州清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还有“呆头鹅”之说:“看那雄鹅与雌鹅,好比梁兄你与我;雌鹅调情雄鹅它不解,梁哥哥你好比八斤半的呆头鹅。”当然,这鹅不叫则已,一叫,就变成“呱呱叫”“顶呱呱”,变成Very Good(顶好),而不是Wood Head(木头脑瓜)了。
    再来说些有趣的,关于称谓的,扬州话把爸爸说成dia dia;把爸爸的爸爸(爷爷)说成“弟弟”,写出来却是“爹爹”;把爸爸的哥哥(伯父)说成“大大”;把爸爸的弟弟(叔叔)说成“爷子或爷爷”"大爷二爷三爷",把曾祖父说成“老太爷”,把曾祖母说成“太太”。。。。。。我的韭菜炒大葱啊!
    最后再来说些数字,前面说描述扬州的诗词里多数字,扬州方言里也一样。请听:
    一刷水-----整齐

    恣戈六斗-----不整齐

    一铺狼烟-----乱七八糟 
    一股邋遢-----全部,一鼓脑

    二红砖-----做事不用脑子的人(类似北方话的“2”)

    六蹩兽-----做事不合常理,怪怪的(北方话的“没六儿”)

    六塌油-----做事糊差

    走头六怪-----不听话,不合作

    稀大六缸-----做事做人不认真

    板板六十四-- 一本正经

    鬼六三枪-----指人还有点小本事

    六不搭对-----驴头不对马嘴

    吱唔成六天-----乱说 
    一说大山光、热说大三光-----胡说八道(类似天津话的“胡天儿”)

    六轴----拉倒

 

    扬州向来为歌吹之城、娱乐之都,在扬州话基础上,这里诞生了众多歌曲戏曲、说唱艺术,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陵琴派、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木偶戏。这些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丰富着扬州人和中国人的精神食粮。郑板桥在描写扬州城曲艺之盛与繁花似锦时说:“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这里便摘录一段他作词、道士集体作曲的“神曲”----《板桥道情》,道情本是道士们传道解惑拉赞助的职业歌曲,后来演变为民间艺人赖以谋生的工具,板桥先生借用这种形式,5年填词,14年润色,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芸芸众生中的“N个代表”:

    开场白: 
    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 
    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是唤醒痴聋,销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道情词: 
    1.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2.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3.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4.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相寻? 
    5.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6.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风打雨吹。 
    7.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措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8.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9.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10.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尾白: 
    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该曲是扬州和兴化的“保留曲目”,在各类演出中屡被演绎,网上有多个版本,曲调优美、清雅高亢、令人有清风徐徐之感。

    另外重点要提的是那首传遍大江南北、享誉海内外的《茉莉花》,这原是一段扬州清曲的“鲜花调”,有多个改编版本(如苏北版、东北版、河北版、歌剧版等等),最为人称道的是被意大利歌剧《图兰朵》改编而传遍世界、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以及被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奥运会、申博片等等重要仪式及作品引用,这些版本与目前江苏版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接近,但更接近原始“鲜花调”的,是在抗战时期被新四军战士采集并多次改编后的那一版,其歌词同早期流传的河北版的“好一朵茉莉花”,现如今,这首歌已成为扬州市的市歌。(http://tieba.baidu.com/f?kz=791221530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茉莉花开雪也白不过她,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旁人笑话。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比也比不过她,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花絮:《茉莉花》是已知的第一首为外国人记录并传播的中国歌曲,在明代是“准国歌”(据说是徐达即兴创作的)、在清代被临时当作“国歌”(由带队参加万国运动会---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李鸿章老大人即时演唱---曾纪鑫《千古大变局》,一个月后在他出访德国时被正式当国歌演奏---此两段皆为坊间传说,不作信史),据说还被美国卫星搭载上了太空唱给外星人听(另有一说为古琴曲《高山流水》)。还有那一首萨克斯名曲《回家》,其实就是藏着一颗中国心的《茉莉花》。  

   花絮2:号称“国粹”的京剧也与扬州有莫大源源,京剧源于徽班,当初,很多扬州盐商家里都蓄养着徽州的戏班,“四大徽班”正是从扬州进京的。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皇帝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进京。此后,进京的徽班逐步合并为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单听这些名字颇象扬州的包子铺:),京剧便在此班底上与汉剧、昆曲等融合形成。没有徽班就没有京剧,运河把徽班从扬州运到京城,所以扬州也堪称京剧的重要发源地。

 

(五)人生只合扬州老--菜谱

    扬州也是美食之城、宜居之城,在这里,你可以尽情享受生活,所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扬州菜又称维扬菜、淮扬菜,这可是国宴菜系,上能登大雅之堂,而众多的小吃小菜和点心,又为普通百姓增添了无尽的口福。粗略看下菜单吧:
    “三头”:拆烩鲢鱼头、扒烧整猪头、蟹粉狮子头;
    “三套鸭”:将菜鸽藏于野鸭腹中,再将野鸭藏于家鸭腹中;
    十大名点: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野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 
    十佳风味小吃: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子、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 
    十佳特色小吃: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籽饺面、笋肉馄饨。

 

    这里重点说下扬州的早茶,也就是俗称的“皮包水”,包括茶水、干丝、点心。《红楼梦》里的红楼菜谱有很多便是扬州的早点,当年的曹雪芹受祖父曹寅的影响,对扬州饮食念念不忘,于是记入“梦”中,出名的一段是宝玉给晴雯留豆腐皮包子被乳母偷拿而“讨好未遂”。

    扬州早茶里最出名的是扬州干丝,它分两种吃法:一种是烫干丝,一种是煮干丝。烫干丝是最初的吃法,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当地厨师改进为煮干丝。干丝是豆制品的一种,淮扬菜系里有很多菜是以豆制品为原料的(据说豆腐就是淮南王刘安时期江淮地区的发明,后来唐鉴真大师把豆腐传到日本应该也与此有关吧)。扬州干丝的技术诀窍有二:一是切丝、二是烹丝。菜市场上卖的普通“方干”,经职业刀手可以切成二十片以上,片薄如纸、吹弹可破。为除豆味,通常用鸡汤勾调。烹丝则讲究配料和火候,乾隆皇帝的御汤是九丝汤,除了鸡丝,还加入了火腿丝、笋丝、银鱼丝等等另外八种配料,用文火熬制成的浓汤加入干丝再煮制。现如今,扬州干丝中又加入了鲜虾仁、木耳等其他配料,吃起来就更有滋味了。

    扬州的早点更是花样繁多,而且讲究营养搭配、饮食均衡,与现今流行的健康饮食不谋而合。最出名的三家地方是“富春、冶春、共和春”,最主要的“面皮包水”是古丁包、三丁包、蒸饺、蟹黄汤包,最基本的吃法是:“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扬州的灌汤包比北方的“狗不理包子”清淡、口味多,老外有个对比,把“狗不理”译成“Go Bilieve”,把扬州包译成“Eat Bilieve”,蛮有趣儿。

    空气清新的早晨,一杯香茗,一盘扬州干丝,几个灌汤包,乖乖,这是怎样的一种自在呀?! 这份闲情惬意、妙不可言的感觉,也只有在这“皮包水”地催化下才能绽放。

    从早茶,我们再泛泛说下扬州的“茶礼”。这个在以前可是大有讲究的,如扬州人用茶叶作为定亲的聘礼,这叫“下茶”, 而把女子受聘谓之“吃茶”,以后办喜事的多项应酬还要吃“三道茶”,还有祝寿及拜年时吃“点茶”,平时联络感情去茶楼“小聚聚”等等,最有意思的,还是过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的“吃讲茶”。

   旧时的扬州人遇到纠纷,往往是相约到茶肆请人主持公道,让别人来评理,这就叫吃讲茶。在茶肆里,主持人居中而坐(所以叫“中人”),当事人各坐两边,开始时双方茶壶的壶嘴相对,表示双方意见不合。若矛盾化解了,则由中人把两只茶壶的壶嘴相交,表示和好。若一方仍有异议,还可将自己的茶壶向后拉开,再行叙理。最终还是由中人评判,把双方茶壶拉到一起,若中人判一方理亏,则将其壶盖掀开反扣,这次的茶资便由“翻盖方”付费。当然,对方也可表示善意,也把自己的壶盖也反扣过来,那茶资就由双方二一添作五,一人一半了。

  
    再顺便提下知名度很高的扬州炒饭,它又叫扬州蛋炒饭,这里的“扬州”其实是代表一种作法,而不仅仅是或主要不是个地名。相传这碗饭炒自隋朝越国公杨素(这老头儿可了不得,隋朝打天下和杨广登基、建东都洛阳都离不开他,简直就是这蛋炒饭中的蛋),八成儿是隋炀帝在他家蹭过这种饭,于是以后巡游江都时,就带饭下扬州,后经历代厨坛高手改革创新,柔合进淮扬菜肴的“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终于将其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连欧美、日本、香港等地的扬州风味菜馆也纷纷挂牌销售,据说是颇受欢迎。目前这口饭有多种风味和品种,如“清蛋炒饭”、“金裹银蛋炒饭”、“月牙蛋炒饭”、“虾仁蛋炒饭”、“火腿蛋炒饭”、“三鲜蛋炒饭”、“什锦蛋炒饭”等等。 另外这饭盛装上席又用名瓷,可谓是“美食又美器”,赏心悦目爽肚肚。 ----只可惜当年没申请个专利注册个商标,不然弄个“杨老头儿”作LOGO,可是个千年老字号啊!(肯德基的洋老头儿肯定没得比)

 
    扬州的名优特产也很独特,如:剪纸、漆器和玉雕,从头到脚“三把刀”(剔头刀、切菜刀、修脚刀), “富春”、“五亭”速冻包,“三和四美”牌酱菜,牛皮糖,毛绒玩具,高邮双黄蛋等等等等,只要你喜欢、你感冒,没得说,掏钱! 
    。。。。。。
    好了,啰唆了这多,似已云山雾罩、烟花迷离,虽感意尤未尽,但已力不能支,更多的感悟,留待《大话历史》中细细分解吧。

    扬州啊扬州,让我怎么说你呢,在我看来,扬州,你就象一本辞典,初读时太薄,再读时太厚,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读不透!

老顽童发表于2011-06-21 22:35  
分享到 
赞过
(20362次阅读/66个评论/16人赞过)
    带你去转山

    浏览一下  真奇好文   先顶了  再细读

    良知行
    强老兄写得呕心沥血,我这里看得也头晕目昡。杨州没去过,想象那片土地承载着中国古文人的灵魂。

    感兴趣尤其方言那段,也许从方言来看可以参悟出血脉流向。

    加油昂,大运河地关注鼓掌
    惠然而来

    历史地理人文语言戏曲美食,且表述得妙趣横生,点旮旯也成章,全活呀,可构成"驴学"独成院系授课啦,去扬州两次不得要领,再开"实习课"咱先报名啦.强抱拳鼓掌

      流汗谢老哥抬爱,忐忑得狠。。。。

      我之愚见,扬州,真不在风景,特别不在摄影层面的风景上。

      而在人文情趣、吃喝玩乐。

      在人文上,一个字叫“借”,另一个字叫“巧”,还有一个字叫“水”。四个字叫“移花接木”。

       

    Sandy
    江南长久的历史 造就了江南独有的美 和江南人们特有的性情和语言 那同乡不同语的现象 怕是也只能在江南找到了吧
    蝴蝶钰六六

    美图美景美食美诗

    风中的鱼
    真全面啊!大作,拜读了.
      握手谢谢观赏,但愿能有所获啊!
    海滩
    前辈的大作,大开眼界!

      谢谢观赏,再拉个双眼皮不?调皮

      这个不用,天生的双眼皮。
    北国
    这么认真的创作态度和好习惯,值得我学习。
      呵呵,我写字,真象生孩子似的,生得费劲,生出来后,看哪儿不顺眼,时不时就洗一洗,用刀刮一刮坏笑
    北国
    佩服佩服,系列文章我慢慢读。
    北国
    专家专业,扬州人民该感谢你的介绍。我前段不在京没上网,竟然错读了如此好的文章。花了大功夫的文章就是有大手笔出大作!

      言重了,离大作还差不少,但确实累得吐血了,这期间修正了很多错误,包括网上很多以讹传讹的东西。

       

      历史文化的东西,叫起真来,弄出个究竟来,难死人啊。

    风舞
    已经搁笔一段时日了,纠结的情绪蔓延罗织,令自己麻木而僵化,似一块锈蚀不堪的废铜烂铁!真不知道这样的境况何时才是它的尽头!春风真的不会又绿内心的荒芜吗?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与君歌一曲,暂凭骤雨长精神。

      今日闻君一席言,

      胜读贤书若许年。

      高山若识流水意,

      千里友情一线牵。

      听着象征婚启示调皮

      兄弟太过客套!抱拳

      不会吧流汗偶只是略抒情怀,并无阁下所言的意味。友情和爱情岂能是一个事体?
      你被逐出桃源,孤独了月落乌啼的客船,留下风不干的一眼泪泉。时光倒澜,我期待人生若只如初见。

      haha.玩笑的啦。那好,咱作“闺秘”吧ok

       

      不过认真地说,兄弟才情与王勃杜牧有得拼,蛰伏一段、劳改一段、多解些风情,必有力作,我相信,我期待!胜利

      呵呵,哪里!酒后的狂语,当不得真!不过最近确是没有出狂语的心境了。顺其自然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风舞
    我有些晕眩!真不敢相信眼前的如泉文字出自您的笔下!插图又是那样迷离醉人!似乎扬州已浸润在了文字里,你真的看不到它吗!
    明珠

    好家伙,走了一趟扬州。老顽童成历史专家了。

    收藏 收藏  调皮

      嘿嘿,用了点心思而已!抱拳
    一直走
    欣赏了。好文字,有水平,可出书。
      好,就以先生的“三字经”作序了!胜利
    朵朵
    这连篇累牍的。。。。你是去扬州还是去了第八大洲?

      我这是去了第九州

    通惠河
    文采飞扬,洋洋洒洒啊。不过太长了
    wuyusheng无语声

    实在是好文,美文。看了一半,剩下的留着慢慢看。。。

    想着当年早上冶春喝茶、下午何园听戏、晚上修脚按摩的日子,实在是美啊。。。。

    鱼漂
    扬州回来,看来你的龙体大修的不错。等你扫荡新疆后也写长长的。

      那个长不了,哪有内地有文化啊。

      那边都是风沙和野史

      最多拍些照片,文字从略坏笑

      北疆的色,南疆的历史,咋就不能呢。

      O了,就这两句,足已调皮

      说实在的,联系上匈奴、突厥、契丹、女真、鲜卑、蒙、满。。。。这些少数民族的兴亡,倒是大有文章可作。

    橙子

    好地方

    写的好多啊,眼睛花了,呵呵

    拉萨

    个园俺去过,很喜欢那里的竹子。扬州炒饭,只有在扬州吃才好吃,到了南京就变了味道。瘦西湖还算好,得跟着导游听皇帝老儿的故事才好玩。总体来说,扬州是个适合情侣去的地方。偷笑

      唉,这些都是表面,扬州,真的不只是风景,或者,主要不是风景。

      浮华看透,是扬州何以有如此的积淀,有那么多兴衰。。。。。

      要不怎么说,一个经典的作品问世,必得有一个呕心沥血的作者。你是呕到了份儿了,俺去扬州,主要还是看风景,吃小吃,听故事滴,太深入了,俺怕出不来,变成了一个呆子,嘻嘻~~~呲牙

      IUV,我的大姐哎,

      大姐做事嘛你发呆

      看人不能够看外表

      我拿出两句良心话

      没人呱呱叫哩~~

      我的心肝哩~~~

       

      IUV,我的心肝宝

      你要是诚心跟我好

      我给你买两个大面包

      要吃饭,我来烧

      要喝茶,我来倒

      吃饭喝茶全用过

      还愿意给你洗小脚哩~~

       

      我的乖乖隆滴咚,韭菜炒大葱。。。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