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江苏》之底料
附录:(均摘编、整理自网络)
一、 江苏地名由来
●江苏 :
以江宁(今南京)、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至今。
●南京 :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筑'越城',为南京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石头山置'金陵邑',为南京行政建置之始,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公元211年,孙权治秣陵。212年,建石头城。 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于9月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以东吴旧都为中心,建立东晋政权,称作建康。此后,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南朝,南京由此而有'六朝石都'的美称。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此称帝,建都称作南京,是南京建称之始。
●江宁 :晋武帝南巡于此,因慨北方战乱频繁而谈曰:“外江无事,宁静如此!”,因之改为江宁县。
●江浦 :建置为县,始于明初。
●六合:隋开皇四年更为六合,当时,县境内有座六合山,六峰环合,县因山得名。
●高淳 :明初,京师应天府以“地广难治”为由,奏割溧水县南9乡置县,“初拟淳化,钦定高淳”。
●无锡 :无锡命名由来有几种说法,如:
1、据唐陆羽《惠山寺记》所载,无锡西郊锡山的铅锡矿在周秦之际已经开采,汉初锡矿已告衰落,因此命名无锡。
2、据《大清一统志》载:“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清,天下安;有锡诊,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顺帝乃改为“无锡”。
● 江阴 :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阳县。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年)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此后江阴先后为郡、为国、为军、为路、为州,建置几经变化。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恢复江阴县建置。
● 宜兴 :晋魏帝为义兴郡,宋帝赵光义登基后,为避讳改为宜兴至今。
●苏州 :
曾用名吴、会稽(越国首都的时候,和绍兴一个名)、吴都、吴县、姑苏、吴郡、吴州、平江、长洲、吴中、吴门、苏州。隋代始称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故别称姑苏。
春秋时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命伍子胥筑阖闾城,以为国都,是为苏州建城之始。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因原为吴地,故名吴县。秦末项梁、项籍在此起义反秦,盖当时江南风俗颇尚武勇,与后世绝异。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浙江以西(包括建德以下的浙江东岸地)为吴郡,以吴为治所。汉末孙策、孙权初据江东,亦以吴为驻地,后乃移治京(今镇江),再移秣陵(今南京)。孙吴东晋南朝时,与吴兴、会稽(一说为丹阳)合称“三吴”,为东南富饶之区。梁末改吴郡为吴州。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吴州为苏州,以城西南的姑苏山得名。大业时仍为吴州,又改吴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州(郡)名称虽几经变更,治所则均在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县,自此一城遂有两县。
●常熟 :因县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斜,虽水旱不能形成灾害,则岁岁多收,故名常熟。
●张家港 :1986年设张家港。
●太仓 :因吴王及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太仓”。。
●昆山 :县城西北角有一座小山,取其形为马鞍山,俗称“昆山”,有“真山如假山”之称。
●吴江 :始建于唐末五代。
●常州
公元前547年,常州有了第一个名称“延陵”,后有改为尝州、武进等,称之为“常州”,是从隋文帝九年开始的,先前为晋陵,常熟为常州,后常熟县改属苏州,移常州治于晋陵。
●武进:吴大帝孙权有诏曰以武进之。为了宣扬武功,改称的。
●金坛 :武则天时,以茅山华阳洞内有“金坛百丈”,更县名为金坛。
●溧阳 :春秋时已有溧阳之名。
●徐州
古称彭城,为古九州之一,原始社会末期,尧封彭祖于今市区所在地,为大彭氏国,徐州称彭城自始起。三国时,曹操迁徐州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
●丰县 :远在春秋战国时,丰县就已出名。旧通志上说:“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记年。”
●沛县 : 远古时代,沛县称沛泽,秦王政二十四年设置沛县。
●铜山 :清雍正十一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并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
●睢宁 :境内睢水曾在汉初黄河夺淮时为沙土所淤,良田毁没,人民长期颠沛流离,此后600余年无县,直至金,恢复县制,始定为“睢宁”,以求睢水不在为患,生活安宁。
●邳州 :秦朝始置邳县,东汉设邳国,此后历代均为州郡县治所。
●新沂 :1949年设新安县,1952年更名为新沂县。
●镇江
最早称“宜”, 春秋时期称朱方,战国时期称谷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谷阳为丹徒县。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镇江属东吴,孙权筑铁瓮城,迁治于此,改称丹徒为京口(一说京口之名早已有之)。东晋时期置徐州。为与北方徐州区别,南朝刘宋时期正式定名为南徐州。隋朝统一全国后,改南徐州为延陵后又改为润州(因当时城东有一条河叫润浦河,现已经被填)。润州地名沿用了隋、唐、宋三代约500年。宋朝初年,公元975年,将镇海军改名为镇江军。宋徽宗曾统帅过镇江军,他称帝后,于1113年将润州升格为镇江府。此后,南宋、元、明、清各朝相因。镇江作为地名与行政名沿用至今已近900年。
●丹阳 :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
丹阳建置始于战国时期,初为云阳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改云阳邑置云阳县。不久又更名为曲阿县。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曲阿县为凤美县。东汉初复名为云阳县。晋太康二年(281年)复名曲阿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润州为丹阳郡,曲阿县为丹阳县,丹阳县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丹阳郡为润州,丹阳县属润州。后经历朝,丹阳均属镇江。民国元年(1912年)丹阳县直属江苏省。1949年4月丹阳全境解放,属镇江专区。
●句容 :因其境内有勾曲山(今茅山),山形似“已”,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因此称句容。
●扬中 :因地处扬子江中得名。原叫“太平洲”,清朝置“太平厅”,民国改“太平县”,后为避免与浙江、安徽、山西等省“太平县”同名,而改扬中。
●丹徒 :唐《元和郡县志》称:秦始皇东巡时到丹徒县,“初,秦以为地有王气,始皇遣赭衣三千人破长陇,故名丹徒”。古代囚衣赤褐色,称“赭衣”。
丹阳的历史:
●南通
公元958年建城,《读史方舆纪要》说:“州据江海之会,由此历三吴,问两越,或出东海,动燕齐,亦南北之喉吭矣,周显德五年取其地,始通吴越之路,命名通州。”后为区别河北通县,改通州为南通。
●海安 :系古人取大海永不扬波、海水永不泛滥之意而名。
●如皋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如,往也;皋者,水边高地也,长江从境南奔腾而过。
●如东 :“如”皋“东”乡。
●通州 :同“南通”。
●海门 :五代后周时,系江海之门户而得名。
●启东 :原为江中沙洲,后渐渐与大陆连接,并日渐向东延伸,启东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
●泰州
古称海陵。南唐开国之初,由于泰州上缴国家的盐税很多,又是苏北地区的水陆要津、咽喉要地,在公元937年,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取通泰、安泰、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
●兴化 :五代时,始为兴化县,取“昌盛教化”之意。
●泰兴 :“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姜堰 :原为泰县,后因府治姜堰镇,改名姜堰。 姜堰的由来是:古时一次发洪水,长江、黄河、淮河三处的洪水一起涌到现在的姜堰,在这个情况下,一个姓姜的有钱人出钱修一道堤坝,以挡洪水,由此现在的姜堰有了这个名,又名三水,撤县设市时,有说定名姜堰市,有说三水市,最后定名姜堰市。
●靖江 :因靖江地处江海门户,捍卫全吴(现苏南一带),屹然重镇,故名靖江。
●扬州
“扬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为古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 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即不含山东的华东地区。
扬州作为政区名或地名,其范围及实指多有变化,今天的扬州市区,古时曾叫过“邗、广陵、江都”,隋开皇元年平陈后撤消陈朝之扬州(政区名,治所建康),将江北的隋吴州(原治所广陵,总管为贺若弼)改为扬州(政区名,第一任总管为杨广三弟秦王杨俊,任期不到两年),辖今镇江市和扬州市(但杨广于开皇十年冬任扬州第二任总管时治所设在江都,与广陵和今之扬州不尽一致),杨广登基后改扬州为江都郡,至唐朝武德八年(一说为九年)复称扬州,治所广陵,至此,扬州的行政名称才与广陵对应,广陵方享有扬州之名。
细数如下: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再后属越、楚)。秦统一中国后,改设广陵县。汉时先后属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这个刺史部下辖九江郡、丹阳郡、庐江郡、会稽郡、豫章郡及六安国等五郡一国,管辖的范围为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的部分,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和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又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范围为太湖流域及今浙江省西北部),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合肥市西北)。公元88年,六安国并入庐江郡。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在建邺(曾因避讳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即今南京)。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为广陵郡、广陵县、南兖州、东广州、吴州。隋开皇九年平陈后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杨广任扬州总管时治所在江都。隋大业元年(605年),改扬州为江都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称邗州。武德九年(626年)复称扬州,后升为大都督府、淮南道节度使驻地。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天宝元年(742年)又改扬州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称扬州。天复二年(902年)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改扬州为江都府。南唐元元年(937年)改江都府为扬州府。宋时,扬州先后隶属于淮南道、淮南路、淮南东路。高宗南渡驻跸扬州,作过一年多的“行在”(临时首都)。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称淮海府,4年后更名维扬府,5年后复名扬州府,均为江都县治。明、清沿袭至中华民国。1949年1月,始称扬州市(县级),另置江都县。1983年3月,扬州市改为省辖市,辖泰州、仪征、兴化、高邮、泰兴、靖江、江都、泰县、宝应、邗江10个县(市)和广陵区、郊区2个区。1996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泰州、姜堰、兴化、泰兴、靖江等5个县级市从扬州市划出。
●仪征 :宋代,这里曾铸造出四位宋朝远祖皇帝的金像,宋真宗下诏在当地建造了一座仪真观,并将这里升为真州,此为仪真和真州名称的由来。清朝时,因为避讳,将仪真改为仪征。
●高邮 :秦在此筑高台,筑邮亭,称秦邮,西汉始建高邮县。
●宝应 :传说,唐上元三年,此地有一尼姑得八宝献于皇上,唐王肃宗视为祥瑞,称此为“定国之宝”,就将上元三年改称宝应元年。得宝之地也改名宝应县。
●江都 :公元前209年,项羽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来广陵,凭江而都,江都之名始见于史。
●宿迁
东晋改为宿豫县,唐时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为宿迁。
●宿豫 :同“宿迁”。
●沭阳 :因位于沭河之阳而得名。
●泗阳 :汉武帝设泗阳县。
●泗洪 :于1946年成立,历史上称虹乡,虹州,虹县。
●盐城
周以前称“淮夷地”,汉为盐渎,东晋始称盐城,以“环城皆盐场”而名。
●响水 :县城设在响水口,响水口每逢潮起潮落,支流跌水轰响,在数里之外也能听见水响,所以称响水口。
●滨海 :因地处黄海东北隅而得名。
●阜宁 :此地地处水陆交通要塞,历代战争纷乱,人们祈求安宁,阜宁因此得名。
●射阳 :1941设此县时,名字问题一时争执不下。后查证历史,统一意见。原来,公元前201年刘邦设置射阳侯国,曾在鸿门宴上保护刘邦有功的项伯被封为射阳侯,汉时,国除,改为射阳县。
●建湖 :1941年划出分治,名建阳,因与福建建阳同名,1951改为建湖
●大丰 :民国,张謇在草堰盐场创办“淮南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大丰县名也就取之其中的“大丰”两字得名。
●东台 :此地是十二世纪末由黄河夺淮后带下的泥沙堆积而成。从东向西看,地势平坦,东台由此得名。 又说,东台即“东泰”,意为泰州之东的一片台升地。
●淮安
原淮阴,即淮水之南,秦朝设郡县制,建立淮阴县。
●楚州 :隋初置楚州,州府山阳城,后南宋统治者将山阳改为淮安县,有祈求淮地安定之意。
●涟水 :隋朝时,因本地有涟河而更淮浦县为涟水县。
●洪泽 :此地因洪泽湖而得名。隋帝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南,一路干旱,经过此湖时喜降大雨,他一时兴起,将此湖该称为洪泽浦,到唐代称洪泽湖。
●盱眙 :秦时,县治设在山上,登临其上,可以远眺,故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即高瞻远瞩之意命名。
●金湖 :因其境内湖泊串连,古时曾名津湖。而大小金沟等集镇亦均以金字为首,故1960年设县时,取名为金湖。
●连云港
1933年建连云市,因港口介于连岛和云台山之间而得名。1948设立新海连特区,次年正式用“新海连”作为市名,后更名为连云港市。
●赣榆 :秦时置赣榆县。
●东海 :南北朝秦始七年始设东海县。
●灌云 ‑:以南有大川灌河,北有名山云台而名。
●灌南 :1958年正式建立灌南县。
二、 江苏城市建城史:
1、徐州——约2600年
最早可追溯之5000多年前的大彭氏国。但建城时间有科学的考证为公元前573年。
2、常州——2500多年
公元前547年的春秋时期,建邑立邦,始称延陵。别名龙城 (兰陵)。
3、苏州——2500多年
苏州公元前514年建城,吴:西周 阖闾大城为吴都。
4、扬州——约2500年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吴王筑邗城。
5、南京——2400多年
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年),传说吴王夫差在在今朝天宫一带筑冶城(为吴王夫差冶铸之地,故称冶城),这是南京最早的古城。据此,截至到2007年,南京已有2502年的建城史。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派大臣范蠡筑越城,又名范蠡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中华门西南角长干里)。战国初,周显王姬扁三十六年、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打败越王无彊,尽取吴地,在长江边的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置金陵邑。南京遂有“金陵”之称,212年,孙权在旧址重建石头城,229年正式建都称建业。
6、淮安——2200多年
淮安始于秦,约公元前221年建县,淮安府城也有着2200余年的建城史,有“铁打的淮城”之美誉,历代为军事重地
7、无锡——2100多年
无锡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属会稽郡。(也有争议无锡为3000多年建城史:商末,泰伯筑城建都于梅里平墟(今锡山市梅村一带),史称"勾吴"。但3000年建城史无文物考证)
8、盐城——2100多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设立盐渎县。
9、宿迁——2100多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
10、镇江——1800多年
三国时期,东吴于公元195年建铁瓮城于镇江,开创了镇江的建城史。
11、泰州——1000多年
西汉海陵县属临淮,海陵置县时间不详。距今大约2100多年;自公元937年称泰州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
12、南通——1000多年
公元907年吴时曾设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公元958年,北方后周派兵南下,占领静海,升为静海军,不久改名为通州,领静海、海门两县,属扬州管辖。
13、连云港——
从古至今先后被称为:羽山、隅夷、为人方国、郯子国、东海国、东海郡、郁洲、都州、琅玡郡、武陵郡、海州、海宁州、直隶州、又海州、徐海道、东海行政区、新海连特区、新海连市、连云港市。海州古城 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连云港市的前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1935年由东海、灌云各划出一部分成立连云市,
三、 江苏名人选
刘邦——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强盛的汉王朝缔造者(徐州)
朱元璋——中者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明王朝缔造(生于淮安盱眙,祖籍徐州.)
项羽——中国历史上第一武者,西楚霸王.(宿迁)
韩信——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淮安)
徐偃——东夷盟主(宿迁)
萧何——军事家.(徐州)
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泰州)
关天培——民族英雄(淮安)
虞姬——一代烈女(宿迁)
梁红玉——巾帼英雄(淮安)
徐福——日本“司农耕神”“医药神”(连云港)
樊哙——-大将(徐州)
钟离昧——大将(连云港)
三国名臣——吕岱(泰州) 张昭(徐州)陆逊(松江)
晚唐宰相——李珏(淮安)
吴承恩-------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淮安)
施耐庵-------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泰州)
张道陵-------道教创始人(徐州)
刘安-------<淮南子>(徐州)
刘向--------<战国策>(徐州)
刘义庆------<世说新语>(徐州)
刘鹗--------<老残游记>(淮安)
李汝珍------<镜花缘>(连云港)
陈师道-------北宋诗人(徐州)
枚乘---------汉赋大家(淮安)
任大椿 ------扬州学派”先驱人物 (泰州)
赵嘏---------诗人(淮安)
秦少游-------婉约派代表词人(扬州)
郑板桥-------文学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泰州)
李方膺-------文学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南通)
罗聘-------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扬州)
陈琳---------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淮安)
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淮安)
吉中孚-------大历十才子之一(淮安)
彭祖--------老庄学说,武术,气功,养生都是起源于彭祖.(徐州)
鉴真---------高僧(扬州)
张道陵-------道教创始人(淮安)
阎若璩-------朴学大师(淮安)
王 艮----- --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创始人
(按时代编排)
[春秋战国]吴王阖闾、干将、莫邪
[汉]刘邦(沛县)项羽(宿迁)韩信(清江)萧何(沛县)曹参(沛县)王陵(沛县)周勃(沛县)枚乘(淮阴)
[三国]张昭(徐州)陆逊(松江)
[晋]葛洪(丹阳)陶弘景(南京)顾恺之(无锡)陆机、陆云
[南北朝]刘裕(徐州)萧衍(常州)刘义庆(徐州)鲍照(连云港)
[唐]张旭(苏州)鉴真(扬州)
[五代]李煜(徐州)
[宋]范仲淹(吴县)黄道婆(上海县)范成大(吴县)
[明]顾宪成(无锡)徐霞客(江阴)沈周(吴县)文征明(吴县)董其昌、祝允明(吴县)吴承恩(淮安)归有光(昆山)冯梦龙(吴县)唐伯虎(吴县)
[清]郑板桥(兴化)金圣叹(吴县)顾炎武(昆山)赵翼(常州) 关天培(淮安)
[近现代]刘鄂(镇江)徐悲鸿(宜兴)梅兰芳(泰州)
刘半农(江阴)张蹇(南通)刘海粟(常州) 钱钟书(无锡)
阿炳,华彦均(无锡——《二泉映月》 作者)
潘汉年(宜兴) 周恩来(淮安) 荣毅仁(无锡)
华罗庚(金坛) 茅以升 (镇江) 李可染(徐州) 朱自清(扬州)
[当代]
1.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泰州人
2.江泽民(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扬州人
3.李岚清 (原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镇江人
4.丁关根 (原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 无锡人
5.刘 淇:(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武进人
6.周永康:(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长)无锡人
7.刘延东(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长)南通人
8.华建敏:(国务委员兼秘书长)无锡人
9.丁石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镇江人
10.许嘉璐:(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淮安人
11.顾秀莲(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南通人
12.盛华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射阳人
13.唐家璇:(国务委员)镇江人
14.丁光训:(全国政协副主席)长住南京
15.黄孟复:(全国政协副主席)曾任南京市副市长
16.王 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无锡人
17.张怀西:(全国政协副主席)无锡人
18.钱树根:(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江苏无锡人
19.孙家正: (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主席) 泗阳人
20.朱维群: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建湖人
21.虞云耀: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丹阳人
22.李炳才:中共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海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扬州市长
23.姜云宝: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曾任李鹏总理办公室主任,丹阳人
24.张佑才: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人
25.何椿霖: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无锡人
26.周坤仁: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丹阳人
27.吉佩定: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通人
28.毛如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扬州人
29.刘古昌:外交部副部长,江苏人
30.周文重:外交部副部长,江苏人
31.沈国放:原外交部发言人、驻UN大使, 灌云人
32.章新胜:教育部副部长,苏州人,原苏州市市长
33.张华祝: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滨海人
34.张维民: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宜兴人
35.孙来燕:国防科工委秘书长,国家航天局局长,泰州人
36.郑斯林: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苏州吴江人
37.黄 卫:建设部副部长,南通人
38.王旭东:信息产业部部长,盐城人
39.翟浩辉:水利部副部长,淮安人
40.刘 坚:农业部副部长,原江苏省副省长
41.于广洲:商务部常务副部长,历任无锡市长、江苏省副省长
42.孟晓驷(女):文化部常务副部长,淮阴人
43.李金华:审计署审计长,如东人
44.袁伟民: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苏州人
45.李荣融:国资委主任,苏州人
46.戴相龙:天津市长, 仪征人
47.金人庆 财政部长 苏州人
48.项怀诚 原财政部长 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会长
49 周小川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宜兴人
50.刘明康 银监会主席
51.季允石:人事部副部长,海门人,原江苏,河北省长
52.柳传志:联想集团总裁,镇江人
四、2010年中国各省GDP排行榜:(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数据,GDP为当年某期数据,人口为2007年底理论数据,面积因统计方法而多有出入。仅供参考)
省市区 GDP(亿元) 面积(平方公里/排名) 常驻人口(万人/排名) 人均GDP(元/排名) 1广东 37775.49 177084 (15) 9449 (1) 39978 (6) 2山东 33621.32 153422 (20) 9367 (2) 35893 (8) 3江苏 33478.76 100952 (25) 7625 (5) 43907 (5) 4浙江 22716.98 102045 (24) 5060 (10) 44895 (4) 5河南 19724.73 165600 (18) 9360 (3) 21073 (15) 6河北 17067.99 187045 (13) 6943 (6) 24583 (12) 7辽宁 14696.23 145260 (21) 4298 (14) 34193 (9) 8上海 14344.73 6306 (31) 1858 (25) 77205 (1) 9四川 14050.78 484310 (5) 8127 (4) 17289 (24) 10湖南 12939.85 212418 (10) 6355 (7) 19355 (20) 11湖北 12866.05 186163 (14) 5699 (9) 22050 (13) 12福建 11855.08 121894 (23) 3581 (18) 33106 (10) 13北京 11469.28 16370 (29) 1633 (26) 70234 (2) 14安徽 10191.48 140397 (22) 6118 (8) 16656 (25) 15内蒙古 8967.52 1145156 (3) 2405 (23) 37287 (7) 16黑龙江 8257.24 450076 (6) 3824 (16) 21593 (14) 17广西 7903.47 236811 (9) 4768 (11) 16576 (26) 18陕西 7752.2 205900 (11) 3748 (17) 20497 (17) 19吉林 7072.25 190541 (12) 2730 (21) 25906 (11) 20天津 7068.56 11606 (30) 1115 (27) 63395 (3) 21山西 7050.38 156381 (19) 3393 (19) 20779 (16) 22江西 6954.12 167302 (17) 4368 (13) 15921 (27) 23云南 6178.25 383978 (8) 4514 (12) 13687 (29) 24重庆 5693.58 82539 (26) 2816 (20) 20219 (18) 25新疆 4005.41 1633280 (1) 2095 (24) 19119 (21) 26贵州 3662.43 176252 (16) 3975 (15) 9214 (31) 27甘肃 3373.78 404955 (7) 2619 (22) 12882 (30) 28海南 1585.19 33979 (28) 845 (28) 18760 (22) 29宁夏 1198.15 51853 (27) 610 (29) 19642 (19) 30青海 1012.69 715587 (4) 552 (30) 18346 (23) 31西藏 434.34 1204501 (2) 284 (31) 15294 (28)
五、中国各省名称由来(http://www.china-zjj.com.cn/zhangjiajiefengguang/200902/show_6207.htm)
【北京】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天津】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上海】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重庆】重庆古称“巴”。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1997年,重庆设为直辖市。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原为部落名,始见于唐代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元灭后,蒙古族退居塞北。晚清以后,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所以盟旗为内蒙古。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取全称中“内蒙古”三字作为简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意为“故土新归”。(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光绪10年(1884年),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儿自治区辖区古称西域。1955年,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取全称中的“新”字作为简称。
【西藏自治区】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乌思”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明代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西藏东部为“康”(喀木),中部为“卫”,西部日喀则一带为“藏”(包括阿里),因其在中国西部,故称西藏,以清正式定名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1965年设立西藏自治区。取全称中的“藏”字作为简称。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元5世纪处,匈奴贵族赫连勃勃自以为是夏后氏后裔,故将建立的割据政权定国号为“夏”。宋代,党项族拓跋氏首领李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立国号“夏”,创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纪,元灭西夏,取“平定西夏永远安宁”之意,在这里设宁夏行省,始有宁夏之名。1958年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取全称中的“宁”字作为简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宋设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一名产生。元设广西两江道。明设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自宋至清,广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广西简称“桂”。另一说认为广西秦时曾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历史上广西2/3地域属桂林郡,故广西简称“桂”。
【香港特别行政区】宋代以前,这里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澳门特别行政区】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 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取全称中的“澳”字作为简称。
【山东】辖区为春秋时鲁国地,故简称“鲁”。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
【山西】辖区为春秋时晋国地,故简称“晋”。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
【河南】辖区相当于《禹贡》中的豫州,故简称“豫”。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河北】辖区相当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的冀州,故简称“冀”。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
【湖南】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
【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为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简称“鄂”。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
【广东】辖区汉初为南粤之地,故简称“粤”。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
【黑龙江】取全称中的“黑”字作为简称。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
【辽宁】取全称中的“辽”字作为简称。一说因境内有辽河,故简称“辽”。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因辽河流域为清朝发源地;取“奉天承运”之意,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
【浙江】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
【安徽】安庆府是春秋时皖国故地,别称为皖,故安徽简称“皖”。一说认为因境内最早的名山天柱山古称皖公山,故简称“皖”。以安庆(今安庆市)、徽州(今屯溪市)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
【江苏】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
【福建】辖区古为闽越族聚居地,故简称“闽”。一说因境内有闽江,故简称“闽”。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
【甘肃】取全称中的“甘”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西夏时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简称“甘”。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
【江西】因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
【云南】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一说因境内有滇池,故简称“滇”。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
【贵州】取全称中的“贵”字作为简称。一说认为因境内有贵山,故简称“贵”。辖区东北部秦时属黔中郡,唐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一说认为境内有黔灵山、黔灵河,故简称“黔”。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
【四川】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 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
【青海】取全称中的“青”字作为简称。因境内有青海湖故简称“青”。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
【陕西】取全称中的“陕”字作为简称。又因辖区春秋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陕西一名,源于周代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陕县张汴塬一带古称陕塬,当时的陕西就是陕塬以西的泾渭平原。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重镇延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
【吉林】取全称中的“吉”字作为简称。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松花江的城市”。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
【海南】因秦以后称这一带为琼台、琼州或琼崖,故简称“琼”。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年为海南省;
【台湾】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台湾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窝湾支族。台湾在秦汉时称“东鳀”。三国时称“东夷”。元时称“瑠求”(又作“琉球”)。明万历年间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湾一名。清光绪11年(1885年)设台湾省。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
朝 代 |
起 讫 |
都 城 |
今 地 |
|
夏 |
约前2070—前1600 |
夏邑 |
河南禹州 |
|
商 |
约前1600—前1046 |
商 |
河南商丘 |
|
西周 |
前1046—前771 |
镐京 |
陕西西安 |
周 |
东周 |
前770—前256 |
洛邑 |
河南洛阳 |
|
秦 |
前221—前206 |
咸阳 |
陕西咸阳 |
|
西汉 |
前202—公元8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汉 |
新 |
8—23 |
长安 |
陕西西安 |
新 |
东汉 |
25—220 |
洛阳 |
河南洛阳 |
|
曹魏 |
220-265 |
洛阳 |
河南洛阳 |
三国 |
蜀汉 |
221-263 |
成都 |
四川成都 |
|
东吴 |
222-280 |
建业 |
江苏南京 |
|
西晋 |
265-31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
东晋 |
317-420 |
建康 |
江苏南京 |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
宋 |
420-47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南朝 |
齐 |
479-502 |
建康 |
江苏南京 |
|
梁 |
502-557 |
建康 |
江苏南京 |
|
陈 |
557-589 |
建康 |
江苏南京 |
|
北魏 |
386-534 |
平城 |
山西大同 |
北朝 |
东魏 |
534-550 |
邺 |
河北临漳 |
|
北齐 |
550-577 |
邺 |
河北临漳 |
|
西魏 |
535-557 |
长安 |
陕西西安 |
|
北周 |
557-581 |
长安 |
陕西西安 |
|
隋 |
581-618 |
大兴 |
陕西西安 |
|
唐 |
618-690 |
长安 |
陕西西安 |
|
武周 |
690-705 |
神都 |
河南洛阳 |
|
后梁 |
907-923 |
汴 |
河南开封 |
五代十国 |
后唐 |
923-936 |
洛阳 |
河南洛阳 |
|
后晋 |
936-947 |
汴 |
河南开封 |
|
后汉 |
947-950 |
汴 |
河南开封 |
|
后周 |
951-960 |
汴 |
河南开封 |
|
十国 |
902-979 |
— |
— |
|
北宋 |
960-1127 |
汴京,东京,汴梁 |
河南开封 |
宋 |
南宋 |
1127-1279 |
临安(陪都) |
浙江杭州 |
|
辽 |
916-1125 |
皇都 (上京) 陪都 (中京) |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 赤峰市宁城县 |
|
西夏 |
1038-1227 |
兴庆府 |
宁夏银川 |
|
金 |
1115-1234 |
会宁 |
黑龙江阿城 |
|
元 |
1271-1368 |
大都 |
北京 |
|
明 |
1368-1644 |
应天府 |
江苏南京 |
|
清 |
1616-1911 |
盛京 京师 |
沈阳 北京 |
|
中华民国 |
1912-1949 |
建国于南京 |
江苏南京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949年10月1日 |
北京 |
北京 |
|
徐州
抗日战争-台儿庄大捷
解放战争-淮海战役
以上证明苏北的徐州是兵家必争之地
盐城
前华东野战军—七战七捷(粟裕领导后和山东野战军汇合组成华东野战军)
镇江
国民党长江防线司令部,1949年解放突破长江天堑解放南京、镇江、苏州等地
不愧是战神啊!
你还没说泰州是人民海军诞生地。
还有,镇江在宋以后(江面缩窄)就不再是天堑,也不曾挡住北方南下的刀兵。人民解放军当年更几乎是兵不血刃。
本来想说通淮海茹泰是我军历史上里上海这个东方金融中心最近的根据地来着,但是有几个地名搞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说
泰州
华东海军诞生地,我军第一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
解放军之所以直接突破镇江防线,是因为汤恩伯的江防炮台战场起义了,起义之后,炮台直接对准南岸国民党长江防线防守阵地直接炮轰,所以解放军的船几乎是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成功等上江岸。
长江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也是江苏的南北分界线,所以江苏几乎是整个中国的缩影,江苏的兴衰变迁也是整个中国兴衰变迁的缩影。
正如长江挡不住统一大势,历史上,江苏这块土地上的战争成败、经济的起落,都昭示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
看了四篇,大赞齐全,山水美人,吃喝玩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历史地理,人物杜撰,言辞得瑟,堪比纪连海,赛过易中天,能上百家讲坛!!!
鉴定完毕再次赞
嘿嘿嘿
得谢老师级别的老顽童,
这料整理的
翁同和,江苏常熟人,清朝帝师。
江泽慧,江苏扬州人。江泽民的妹妹,官拜正部级,,,
程维高,江苏苏州人,前河北省省委书记,后违纪被查,亡。
盛光祖,江苏南京人,铁道部长。
刘淇,江苏人,北京市委书记。
郭金龙,江苏南京人,北京市长。
强卫,江苏人,青海省委书记
王忍之,江苏人,前中宣部长
朱穆之,江苏人,前新华社社长,
多了去了
旅人,旅途中人,著名江苏粉丝
你老坏笑啥意思啊???
前些阵子看了很多江苏的介绍,也包括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批评或指责甚至谩骂的。感觉江苏也是老复杂的。
恶搞版江苏城市排行榜
http://www.zhong5.cn/thread-7683926-1-1.html
对江苏人的恶评及讨论
http://tieba.baidu.com/f?kz=18549229
其实哪都一样,不可过誉,不宜过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