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梁VS爨底下

黄草梁VS爨底下

2011年10月23日,阴天,预报有雨。我们小白队组织的黄草梁登山活动按期进行。早上7点40多分,车从东直门出发,经公主坟上了最后一批队友后,前往柏峪。11点多到达柏峪停车场,11点10分开始登山,山上都被云雾遮盖,不时还落下一点点小雨。古道老路,非常好走。12点50分,到达黄草梁顶,可惜在一片云雾之中,什么都看不见。气温很低,在0度左右,小雨点已经变成了雪子。我们没有休息,赶快原路下山。

上山不久有一个牌子,后面什么也没有

前面最高的地方就是黄草梁

回头看看柏峪,我们的停车场

这是有名的象鼻山了,还真像

沿前面的山崖爬上去就上黄草梁了

黄草梁的山顶上,云遮雾盖,什么都看不见

在一个避风的地方我们吃了午餐,不过好像并没有给我们增加热量,因为山上的气温太低,我们的衣服穿的少,汗也未干,只感到愈来愈冷,手开始麻木,感觉到了冬天的味道。于是我们快步下山,几乎与跑一样,好一会才暖和过来。下午1点40分,我们到了柏峪停车场,没有休息,我们要去参观向往已久的京西最有名的古村--爨(川)底下。去爨(川)底下必须经过柏峪村,这也是京西古老名村。柏峪村为斋堂镇辖村。位于门头沟西北部,东南距川底下村4公里、西北距黄草梁7.5公里处,附近无村落,为斋堂镇最偏远的山村。柏峪村上衔黄草梁,下接古迹山庄——川底下,是黄草梁古道、天津关古道的必经之地,明代修筑长城,随军家属在此定居,逐渐繁衍成村。因当地柏、榆树繁茂而称柏榆村,后以谐音改为现名。村落沿狭长的山谷而建,现在山边的房屋比较破旧,已不见昔日的辉煌。

下山的路上

柏峪村,已不见昔日的辉煌

从柏峪村到爨(川)底下4公里,为了赶时间我们坐了面的下去。下午2点半到达爨(川)底下,这里游人不少,还有写生作画的小朋友。

具有几百年悠久历史的川底下古山村,处在群山环抱、清泉绕流的环境中,那融于山坡的村落布局,高低错落,严谨和谐、变化有序。爨底下村座北朝南,建于缓坡之上,层层升高,依山而建,依势而就使每家采光、通风、观景视觉都具最佳效果,充分体现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村名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A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我们先到村对面的山上走了一圈,这里可以看见村子的全貌,然后进入村子里走马观花的看了一些民居,因为给我们的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群山环抱的川底下全景图

川底下村

村边的房屋

川底下的“爨”字

门前古树

温馨的小店

文革时代没有忘记过这个边远的山村,这是“手机”的拍摄地

财主院,位于村的高处

财主院的五开间的房子当时算比较大的了

财主家的四合院

很多院门口都有一块字壁

蜿蜒上升的街道

极具特色的建筑

深巷幽幽

古老的石磨

从东直门到柏峪的行车轨迹(有一段失去GPS信号)

从柏峪上黄草梁,返回柏峪,去川底下轨迹

下午3点半我们离开川底下村时,很多店铺已经打烊,街道上游人也没有几个了,可以想像这里的夜会是多么的寂静凄凉,多么漫长。4点半我们开车回城,古村的印象始终在脑子里徘徊,久久不能散去。今天登山徒步共13公里,实际用时3小时20分,上升838米,下降1113米。

2011年10月31日整理v

lilaot发表于2011-11-01 13:31  
分享到 
(1630次阅读/6个评论/0人赞过)
    曦曦
    象鼻山那里都修上栏杆了,看来我是太久没去了。已经5年没上黄草梁了啊。

    照片拍得很好!
    小棍
    天冷,跑得还真快呢 强
    小兵
    您发了六遍同一片游记,是不是哪里出错了
      可能太慢了我点多了,哈哈
      我给您其他五篇游记删除了
      好的,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