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那里》看杨澜
有些书,往往内容匆匆的翻过几页后就放下了,留待闲时再翻翻,反而对前序和后跋喜欢的不行,重复的要读好多遍。《哪里那里》和《最美的风景在路上》都是如此。序言,如果是作者自己来写,多半是很谦虚的告知或者是引领读者提纲挈领的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创作心路。跋,现在的作者多数邀请文化名人大腕来写,把文章的内容进行升华,也似是“拔”高了吧。
《哪里那里》的序是杨澜做的。杨澜,阳光传媒的董事局主席,很喜欢看她主持的节目,她的嗓音在这么多的或花瓶或知性著称的女主持人中并不占优势,但是她的不做作、优雅的主持风格很容易让人接受。多么美好的名字啊,“阳光”传媒,传播的阳光和希望。
对于书中的人和事以及客栈文化,她说“瞧瞧人家,这才叫生活”。之所以这么说,对于杨澜来说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她也舍不得在事业、工作中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是啊,“被需要”的感觉很不错!观众需要她、公司需要她、家庭需要她、慈善事业需要她……但是对于我们,还必须得为五斗米折腰,没有观众需要我们、我们也做不起那种慈善,所以只能是先瞧瞧,在合适的时候才能参与进来,依靠假期精心计划的驴行。
正如杨澜所说,她不可能遁入那里的桃花源,但她欣赏他们的独立和清醒。我也同样的,欣赏杨澜的独立和清醒。没有一味的谈欣赏和向往,强调了终究是要回到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森林中,在生了病的时候回大医院去看病的。这一强调,一下子“拔”高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个感性的女人看问题如此的理性,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知性”女人呢?
这本书,对于喜欢驴行的朋友们,是值得翻看的。说不好哪天的那天,在出行目的地中,某个客栈就是我们短暂的住所。
拥不多岛发表于2012-01-10 15:37
小时候就挺喜欢杨澜的了,正大综艺,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不过最羡慕的还是那个到处旅游到处吃的外景主持人,羡慕的一塌糊涂。
嗯,现在走边疆、远方的家还不错。
谢谢推荐,一直以来就特别欣赏杨澜,这书和序一定要读
看见杨澜两个字眼睛就立时亮了起来,看到“序言,如果是作者自己来写,多半是很谦虚的告知或者是引领读者提纲挈领的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创作心路。跋,现在的作者多数邀请文化名人大腕来写,把文章的内容进行升华,也似是“拔”高了吧。”和“之所以这么说,对于杨澜来说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她也舍不得在事业、工作中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是啊,“被需要”的感觉很不错!观众需要她、公司需要她、家庭需要她、慈善事业需要她……但是对于我们,还必须得为五斗米折腰,没有观众需要我们、我们也做不起那种慈善,所以只能是先瞧瞧,在合适的时候才能参与进来,依靠假期精心计划的驴行。”更是激动的想看看杨澜的原文是怎么写的,急迫的想知道她的观点。找到原文,看到“
我到过许多美丽而宁静的地方,不止一次萌生过“住在这儿就不回去了”的幻想。仅仅是幻想。因为通常一周之后,我必须返回到滚滚红尘中去。为了更多的名和利吗?似乎也不是,倒更像是一种惯性,像一枚齿轮,自身被带动的同时也带动着一连串的齿轮。必须承认,被需要是一种很不错的感觉,通常假期后一个月的日程已经被排满了。比这些更重要的,大概是我还有激情吧,比如有创意的事,有挑战的事,我很难抵抗那诱惑。在感叹自己是“劳碌命”的同时,一点小小的冲动和兴奋还是有的。所以我并不是那种轻易被《桃花源记》催眠的人,因为我相信那里的人们依然会遇上洪水瘟疫,依然有夫妻婆媳的麻烦事,等生了病,也还是要到大医院去看病的。
辞去大城市里的工作,找个心仪的地方,当上客栈的小老板,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更主动的追寻?如果是前者,我认为大概不会很成功,因为你想逃避的事或人迟早还会找上门来,或是你想逃避的压根儿就是自己,那么你注定是无处可逃了。而这本书让我感动的,恰恰是主人公们的主动选择。有的人追寻儿时的一个梦想,有的人不甘于枯燥乏味的生活,有的人要在鸟语花香处生儿育女……每个人的出发点或许不同,但几乎都是出于自由的意愿:“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写满字里行间。
”
的时候除的时候我的心都快融化了,这么真实质朴的感受,这么理性的向往和保存自己的生活,不愧是楷模。一大早看到这样的东西除了愉悦还是愉悦。
《哪里那里》推荐序
读到本书中的这些故事时,正是我连续工作十余日,每日穿着7厘米高跟鞋在演播室的玻璃地板上站立八个小时之后。无论是疲惫的大脑还是生疼的双脚都在提醒我:“瞧瞧人家,那才是生活!”
我到过许多美丽而宁静的地方,不止一次萌生过“住在这儿就不回去了”的幻想。仅仅是幻想。因为通常一周之后,我必须返回到滚滚红尘中去。为了更多的名和利吗?似乎也不是,倒更像是一种惯性,像一枚齿轮,自身被带动的同时也带动着一连串的齿轮。必须承认,被需要是一种很不错的感觉,通常假期后一个月的日程已经被排满了。比这些更重要的,大概是我还有激情吧,比如有创意的事,有挑战的事,我很难抵抗那诱惑。在感叹自己是“劳碌命”的同时,一点小小的冲动和兴奋还是有的。所以我并不是那种轻易被《桃花源记》催眠的人,因为我相信那里的人们依然会遇上洪水瘟疫,依然有夫妻婆媳的麻烦事,等生了病,也还是要到大医院去看病的。
辞去大城市里的工作,找个心仪的地方,当上客栈的小老板,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更主动的追寻?如果是前者,我认为大概不会很成功,因为你想逃避的事或人迟早还会找上门来,或是你想逃避的压根儿就是自己,那么你注定是无处可逃了。而这本书让我感动的,恰恰是主人公们的主动选择。有的人追寻儿时的一个梦想,有的人不甘于枯燥乏味的生活,有的人要在鸟语花香处生儿育女……每个人的出发点或许不同,但几乎都是出于自由的意愿:“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写满字里行间。
去年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感叹我们的祖辈曾身不由己地被战争的洪流裹挟,漂向命运的不同方向。有时仅仅是因为错过一班轮渡,便是
天各一方,甚至阴阳分隔。至于我们的父辈,他们又曾有过多少选择?上什么学校,去什么单位,住在什么房里,和什么人结婚,和什么人划清界限,都由“组织”安排了。个体的声音被压抑、被忽视,一片可怕的安静。看看今天的中国多么嘈杂、喧嚣,人们扯着嗓子喊出自己的欲望,表达自己的不满,脚步匆匆,车轮滚滚,谁都怕被忽视、被丢下……活跃的个体,膨胀的私欲,激化的矛盾,一个让人血脉贲张又无所适从的年代;一个似乎人人都在发表意见,却又缺少独立清醒的声音的年代;一个似乎价值多元,却又一股脑地追名逐利的年代。
这时,他们选择离开,因为确信这并非他们想要的生活。如果不能改变世界,起码可以改变自己。带着积蓄,带着爱人,带着不愿放弃的梦想和情怀,去打造一片小天地。这片小天地,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闹市一隅,不仅收容了他们的心,也收容了许许多多路过的灵魂。一碟精致的小菜,一壶明前的清茶,指点几处风景,倾听几段闲谈,这便是人生的驿站,让疲惫而慌张的人们放松下来,一觉睡到天明。这样说来,他们也在改变世界,让我们明白:如果有心,生活本可以这样简单而有趣。
或许爱旅行的我已经去过他们的客栈,喝过一杯米酒,品过几样点心,赞美过古朴的家具,询问过墙上的艺术品。他们友善地点头,似乎认出我但绝不大惊小怪,那份坦然与恬静,似曾相识,又略显神秘。
今天,他们将自己的故事和盘托出,道出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的心灵史。我不可能遁入他们的桃花源,但我欣赏他们的独立与清醒。
杨澜
找本看看去~
梦想在哪里,自由就在那里~~~好且实用的一本书,值得朋友们一看1
内容中是把一些客栈老板的自叙串起来了,每个客栈老板讲完心路,就附上他们的客栈地址、消费价位、联系电话等的介绍。说实话,这些客栈都是值得留宿的。只不过,说道杨澜的序言,我更喜欢!
五斗米折腰,,,无奈呀,又被公司的人挖坑了,,,来日换个离家近点的地方折腰。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