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急救-必读


野外急救盒

   在野外,没有人能够预料发生什么事情。一个急救盒可以延长你的生命,务必随身携带:
   铝或不锈钢制的饭盒-不仅是包装,也可作为炊具。盒盖内面也是发信号的反光板
   薄而结实的塑料布-用于保持体温、防止热量过快散失,隔潮或作为蓬布
   防水火柴-火种一定要保存好,可用胶卷盒来密封
   大蜡烛-照明、生火、增加温暖
   多用途小刀-还用说吗?
   指南针
   小哨-用于求救
   一小袋盐、糖果、复合维生素
   胶布-补丁或紧急绷带、除刺
   针线包-挑去异物补衣


 水泡的防治

   远足的你肯定有过长途跋涉后脚被磨破,长出水泡,每走一步都疼痛难耐的经历。现在让这种痛苦的感觉彻底离开你:
   预防:最好穿着与你的脚'磨合'惯了的鞋、吸汗的棉或线袜子。在容易磨出水泡的地方事先贴一块'创可贴'。如有条件,可以到商店里买一瓶防止起泡的喷雾剂(主要减轻摩擦作用)

   一旦磨出了水泡,首先要将泡内的液体排出。用消毒过的缝衣针在水泡表面刺个洞,从上放挤出水泡内的液体,然后用碘酒、酒精等消毒药水涂抹创口及周围,最后用干净的纱布包好。


 中暑的防治

   夏季湿热无风的山区中开展登山活动时,由于身体无法靠汗液蒸发来控制体温,人就会中暑
 

  中暑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晕眩、烦躁不安、脉搏强而有力,呼吸有杂音,体温可能上升至40°C以上,皮肤干燥泛红。如果不及时救治,中暑的人可能很快会失去意识,且程度很深,有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

   因此在夏季登山前一定要准备好预防和治疗中暑的药物,如:十滴水、清凉油、仁丹等。另外,还应该准备一些清凉饮料和太阳镜、遮阳帽等防暑装备。

   一旦有人中暑,应尽快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将其衣服用冷水浸湿,裹住身体,并保持潮湿。或不停扇风散热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体温降到38°C以下

   中暑者意识清醒,应让其一半坐姿休息,头与肩部给予支撑
   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识,则应让其平躺
   通过以上救治措施,中暑者的体温如已下降,则改以赶衣物覆盖,并充分休息否则重复以上措施,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热昏厥的防治

   体质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动中,由于活动剧烈、体力消耗过大,尤其是未能及时补充体内损失的水分和盐份时,容易发生热昏厥
   热昏厥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感觉精疲力尽,却烦躁不安,头痛、晕眩或恶心。脸色苍白,皮肤感觉湿冷。呼吸快而浅,脉搏快而弱。可能伴有下肢和腹部的肌肉抽搐。体温保持正常或下降

 

  为避免发生热昏厥,一些体制较弱的登山者,在参加夏季登山的活动中应特别注意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活动,注意休息节奏、保持体力。应多喝一些含有盐份的水或饮料,即使对体内的电解质损失给予补充

 

  一旦发生热昏厥,应尽快将患者移至阴凉处躺下。若患者意识清醒,应让其慢慢喝一些凉开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泻、呕吐,应在水中加盐饮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识,应让其卧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症状减缓,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救治


 如何应付蛇咬伤

   在参加户外活动、休息或经过蛇类栖息的草丛、石缝、枯木、竹林、溪畔或其他比较阴暗潮湿潮湿处时,如果不慎被蛇咬伤,不要吓得不知所措。首先应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
 

  通常观察伤口上有两个较大和较深的牙痕,才可判断为毒蛇咬伤。若无牙痕,并在20分钟内没有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则为无毒蛇咬伤。只需要对伤口清洗、止血、包扎。若有条件再送医院注射破伤风针即可

 

  被毒蛇咬伤的主要症状为:如是出血性蛇毒: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者皮下组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窍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等。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死亡。如是神经性蛇毒: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伤者可能在8-72小时内死亡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回逐渐呈现。被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带或长鞋带在伤口靠近心脏上端5-10分钟扎紧,缓解毒素扩散。但为防止肢体坏死,每隔10分钟左右,放松2-3分钟。应用冷水反复冲洗伤口表面的蛇毒。然后以牙痕为中心,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的皮肤切成十字形。再用两手用力挤压,拔火罐,或在伤口上覆盖4-5层纱布,用嘴隔纱布用力吸允(口内不能有伤口),尽量将伤口内的毒液吸出。

   立即服用解蛇毒药片,并将解蛇毒药粉涂抹在伤口周围。尽量减缓伤者的行动,并迅速送附近的医院救治。(如不能确定是那种蛇毒应将蛇打死,一并带到医院)


 如何应付蜂蛰

   离草丛和灌木丛远些,因为那里往往是蜂类的家园
   发现蜂巢应绕行,一定不要做出过与'亲近'的表现
   最好穿戴浅色光滑的衣物,因为蜂类的视觉系统对深色物体在浅色背景下的移动非常敏感
   如果有人误惹了蜂群,而招至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

 

  如果不幸已被蜂蛰,可用针或镊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挤压,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体内。然后用氨水、苏打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蛰伤处,中和毒性。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伤处,减轻肿痛。最后,直奔医院吧


 对付雨天的小常识

   将地图放在好拿的地方,如雨衣口袋或背包顶袋,并作好防泼水处理。若有戴眼镜,请先戴一顶前檐凸出的棒球帽再外罩雨帽,如此可令你视线较佳。遇雨马上穿雨具,勿因雨小而不穿,淋到落汤鸡再穿就来不及了!雨具以两截式雨衣为宜,雨裤用吊带支撑可防止下滑。
   雨具永远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背包之侧袋、顶袋或主袋顶部。 短绑腿可防止雨水从裤管滑进登山靴内部。
   雨中记录是件苦差事,可用封口塑胶袋包装笔记本以防水。市面上有卖一种笔记本,可防止纸张因水浸湿或墨水量开。
 

  千万记住,湿冷而裸露在外的皮肤远较贴着湿冷棉布的皮肤为保温。不论背包厂商如何夸耀其防水性,加罩一个防水罩在背包外是必要的。背包内的衣物、睡袋等要用防水袋或塑胶袋包好,硬壳保鲜盒可用来装易碎折潮的食品、药材、底片或火柴等杂物。


 常见地形

   一、圆顶丘:等高线表示宽松,近於环线,表示周围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独立小丘。
   二、锥形丘:等高线成环形线,愈近高处,愈密集,多见於山地,状如锥形。
   三、山额:将近山顶倾斜峻急之处,斜坡忽然缓平凸出,状如人额,由此过後至山顶等高线表示此部份特别宽阔向下弯去。
   四、斜坡凹形地:为斜坡上低陷而浅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浅部份.常为流水通过,两侧有棱分隔,形态和山谷极相似。
   五、陡壁:棱线末端广阔而陡直,称做陡壁,临近河谷或海岸常见之,等高线在此特别密集。
   六、山肩:棱线上部或下部都显得峻急,中部却是缓平,称做山肩,等高线表示中部特别宽阔。
 

  七、山脊:为一条狭长而两侧陡急的高地,顶上可能平坦,广阔或成刀口等形状,两侧坡度则可能均匀一致,或一侧急直,一侧缓和,多见於广阔平坦地区,此外,地势较周围高耸而绵长的,也可视为山脊,等高线表示山脊成椭圆形线。

 

  八、山坳:位在一条狭窄上,两山间的低下处,河流从此相背分流,与鞍部无明确分别,通常以两侧宽阔又缓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两侧较为狭窄险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线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弯去。

   九、鞍部:也是山脊上两山间的低浅处,但略比山坳为高,如鞍部地形狭窄而深下,用来作横跨山脊两侧的道路,则称做山隘。
 

  十、交错山棱:幼年河谷中,遇河流成弯曲形,两岸的棱线便会互向凹处突出,形成竖锯状,突出的棱线,倾斜缓和,凹入的棱线,倾斜较陡,等高线表示凸出的棱线,离河岸稍远处向下弯入,反之,表示凹入的山棱,接近河岸向下弯出。

   十一、悬崖:为一高峻而近於垂直的岩石面,多由侵蚀和断层两大作用所形成;内陆及海岸皆有,等高线表示壁立处,可以有许多等高线重合一起,但也有以特殊符号表示。


 地图与指北针之认识与使用

   地图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工具,从市售各种不同功能的地图,如县、市地图;街道图;游乐区简图;全球地图、、、等,然而户外活动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图是等高线图,此种地图能显示地表的各种地形如高山、溪谷、险或缓坡、悬崖或峭壁都能表露无遗。

 等高线地图的基本标示
 

  等高线地图就是将地表高度相同的点连成一环线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线,不同高度的环线不会相合,除非地表显示悬崖或峭壁才能使某处线条太密集出现重叠现像,若地表出线平坦开阔的山坡,曲线间之距离就相当宽,而它的基准线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线为准,每张地图下方皆有制作标示说明,让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图示有比例尺、图号、图幅接合表、图例与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图必须标示的符号,它是显示地表实际距离与地图显示之距离的比例相关性,例如十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一公分计即实际距离为一公里,五万分之一的地图表示一公分,即实际距离为五百公尺,对於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图与实际距离的精确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图精确度较高。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换算表地图比例实地距离(公尺)地图距离(公分)1:25,0001,00041:50,0001,00021:100,0001,0001

   图号是代表地图名称的编号,不同比例的地图均编订各自系统的代号,而它是以经纬度为单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图就能紧密接合。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极),磁北(磁针显示北方),方格北(地图指示北方)之间的关系与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时图下方并注有该逐年磁变数值,当我们使用指北针指示自身位置再对照地图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处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与周遭的地形变化。

   图例是说明地图各种符号的意义,一般登山者较会注意的符号为三角点、崩壁、河流、湖泊与坡度。
   等高线地图与地形分析
   一、等高线的种类
 

  当我们细观等高线地图会发现绘制地图的线条有粗细两种线条,这是方便使用者阅读而设计,粗线条称计曲线并标示海拔高度,而计曲线之间距离单位为0.2公分,细曲线称首曲线,它是介於计曲线之间,具方便分析地形之功能,每两条计曲线之间有四条首曲线,如此每条线之间距离单位为0.04公分,表(一)表示各种比例尺等高线。表一、地图的等高线之间隔实际距离单位等高线实际距离比例尺计曲线首曲线1:50,000100公尺20公尺1:25,00050公尺10公尺1:10,00025公尺5公尺

   二、等高线的盲点
 

  比例尺愈高的地图,精密度愈差,原因是等高线之间实际距离太宽造成此空间的地形无法明确分辨而出现盲点.以五万分之一的地图为例,每曲线之间距的实际距离为20公尺(相当於建筑物七层楼的高度)。

   三、坡度
 

  坡度是等高线地图最易辨识地形特徵之一,我们粗略的观察地图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线之间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线间距愈宽,坡度愈缓2.山峰之曲线间距均匀表示该地段为等坡,若上方的间距小於下方间距,表示该地段为凹行坡,反之则为凸形。凹形坡凸形坡

 

  坡度的计算是根据三角函数法计算公式计算,公式:tan-1(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角度以五万分之一地图为例:(如表二、三),其坡度,实际距离与曲线间距的关系。(坡度)θ=tan-1n/m表二、坡度、坡面状况与步行程度坡度坡面状况步行程度1°~5°平缓山坡车行容易5°~15°缓山坡步行容易15°~25°半急山坡能步行25°~30°急山坡能攀登35°~45°峻急山坡能攀登45°~90°峭壁、断崖须借助器材攀登表三、以五万分之一地图表示坡度、实际距离与地图的关系坡度实际垂直距离(公尺)地图显示距离(公厘)5°204.610°202.215°201.520°201.130°200.745°200.4

   绘制与阅读等高线地图
 

  当我们购买等高线地图必须看清楚是否完全含括我们预定活动区域,通常会遇到必须购买并拼凑两张到四张地图,通常我们不会将原版地图携带至野外,我们(一)优先将预定活动区域的地图影印并重新拼贴,(二)详阅地图分辨主、支棱线(即两座山峰相连之线)、溪流、坡度、悬崖、崩壁等地形特徵,(三)利用不同颜色莹光笔绘出主棱线、溪流、与标示预定路线和宿营地,(四)利用透明胶带将地图与活动预定行程之计划书完全黏合密封,如此携带方便且有防水功能。

   常见地形指北针作业
 

  指北针是登山健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地球磁场作用,指示北方方位,它必须配合地图寻球相对位置才能明了自己身处的位置。  目前市售的指北针式样繁多,本文将依据登山健行最广泛使用的透明底板指北针简称森林指北针叙述如何运用指北针定向的方法。指北针归零作业

 

  指北针归零作业是使用森林指北针相当重要的前置作业,它的步骤是一、将指北针水平放置。二、将环外的北方零刻度与环内的指针指示北方的位置重叠,如此完成步骤即是完成指北针归零作业。

 

  目标方位角:测量目标方位角时,必须现场的北方与地图的方格北平行,然後指北针之红色进行线对准目标地,读出目标与方格北的角度并校正地图的方位偏差角,即为目标方位角。实地定位

   运用地图与指北针的主要目地就是使用者要了解自己与目的地之间的相关位置与地形变化并能标示於地图。
   定向线交会法
   此种方法是利用两个地图之已知点各自测量另一个地图之未知点的目标方位角,此两目标方位角之延伸线必交会於此未知点。
   例一、当我们看到远处一座不知名的山峰且欲了解山峰确切位置,我们就可以利用此方法。
   1.我们优先在地图标示自己身处的位置点(A点)同时测量此未知峰(C点)的目标方位角。
   2.当我们行进一段路程到达另一处可标示於地图的已知点(B点)并测量此未知峰的目标方位角。
   3.我们将两条目标方位角的延伸线绘制於地图就可以划出两线交会点即是未知峰(C点)。
 

  例二、当我们迷失方向或欲知自己於地图位置点(C点),我们先环视周遭地形山峰,选择两个能明确标示於地图的目标点(A、B点),如此我们就可以测量已知点(A、B点)的目标方位角,同时此两方位角延伸线的交会点就是我们的位置点(C点)。


 水源寻找

   如果有朝一日,当你置身於崇山峻岭之巅,整日穿梭於广阔的森林里,而食水用尽口渴难受,且前是林海,后无水源,你如何冯你的智慧去获得所需之水份?相信大家可能均无此经验,但如身历其境的话,你是否立刻能找到水源?
   何处是水源?
   除非你身在大沙漠,否则水源寻找很容易,而植物代用水亦遍地皆是,只要你对植物有深切认识,敏锐辨别与观察力,都是捶手可得。首先谈谈普通水源:

   1、地下水:举凡高山融雪、溪水、渗入地下之雨水,山谷低凹处积水,岩缝里流出的山泉等,均可视为地下水,此类水源易得,唯须注意消毒。

 

  2、地上水:包括泥泞水、雨水、露水等,其收集方法如后:泥泞水:首先将茅草制作成一锥形长约一尺左右的草器,将水例入过滤容,在底部以容器盛接,过滤数次,消毒后即可饮用。雨水收集:下雨时,在大的树干上挖一孔,插入竹筒,雨水及沿此筒聚流,底部以容器盛接即可。如无利器挖孔,可用长布条沿树干缠绕,约留尺许於容器内,雨水及沿雨布条引入。露水收集:利用金属板,夜间露天放置,待水珠凝结成时收集之。或可用石头收集在地上挖一直径三尺左右的浅坑,其上铺一帆布(或纸张、衣料、山芋叶等品)代再用石头在棋上排成高约三尺的V字型,则露水沿石而下积聚於帆布内,代用次日除去石块,即可得3-5c.c然后消毒饮用。

   3、若逢地上、地下水源均枯干时,或水源不洁不得饮用时,可在植物上找到代用水,其采集方法於后:
   水树:凡树体积粗大、叶阔大、多生果实,则树身藏水丰沛。只要用利器在树干上挖一洞 ,即有水流出。但须注意,挖洞时应在太阳西落之后,时已黄昏始能得水。

   水藤:分布於八百公尺以下溪畔,潮湿地带。将其茎割切一段,即有水泊泊流出,待流尽后,在约其上约一尺年切割一段,水在源源流出。

 

  仙人掌:各种仙人掌含水甚丰,切去顶部,汁液即自切口流出,然后捣碎果壳果果肉以吸管吸取汁浆。但如发现其汁液为乳白色时,则切勿饮用,因可能有毒性。野生蔗:只要在树干上挖洞,水则流出。亦可砍去枝叶,以切口对嘴儿饮之,为其味生涩,但如无其它方法,则野生蕉亦为最佳植物代用水。棕榄:此法收集较费时,砍倒树干,割去顶端,斜放地上,用容器在根部盛接,每八小时去茎一段,一日约可得五至八cc之水。

   竹:如粗大之竹类、麻竹、桂竹、孟宗竹等,茎风均含少许水份,,干裁之竹茎内含更多量水份,成其雨后采取方便,唯须注意筒内水否清洁。

   椰子:未成熟之小椰子可食,成熟之椰子果,其汁液解渴清凉无比。可治便秘消化不良诸症。
   野丝瓜:将茎与根部切断,以容器纳入收集,或用塑胶袋包扎切口,次日收回,约可得五至六cc之水。
 

  4、另个亦可利用动物之指引而获水,因动物出没处,其附近必有水源。其次也要注意水源是否清洁,普遍监别法是吐口唾液水面,如迅速散开则可饮,若能聚不散,其水必不洁,必须消毒后方可饮用。

   常用消毒法:
   1、煮沸法。
   2、碘酒消毒法:以药箱中碘酒以1000cc加入8.2%之比例即可。
   3、药片消毒:普通急救箱中应具备此类药品,1000cc水中加入二片饮水消毒片。


 水与生命

   水的功能包含1、输送血液,2、排除废弃物,3、身体的含水份太低,肾功能会被破坏,4、消化与代谢系统,流汗的目地是调节体温维持身体恒温,呼吸是维持肺部的湿润,单天每人每公斤重约1.5至2公升的水,亦即常人每天消耗3至4公升的水,睡前用餐多喝水帮助消化。
 

  单天每人的水份流失量约3至6公升,1至2公升是尿液…,但腹泻则会有25公升水份的惊人流失,从呼吸蒸发的水份单天每人会有1至2公升的量,若天气乾燥会更多,而流汗有1至2公升的蒸发量,若辛勤攀岩过程会有每小时1至2公升的流汗量,等於背负40pounds的背包行走的流汗量。

 

  若水份补充不足会有轻微的头痛与开始疲倦,若未能补充仅1.5公升的水份会降低22%的耐力与降低22%的氧气摄取量(从心肺功能测试)若再低於3至4公升的水,你的耐力至少低50%而氧的摄取量降低25%(oxygenuptake)此时尿液是深黄色,此时最好选择扎营,因为人以脱水状态,它的病徵是失去判断能力,急燥的脾气,脉搏速度加快,筋疲力竭。

   人体脱水症状
   1、轻微:黏膜乾燥,微感口渴,脉搏速度正常,尿液深黄色
   2、中度:黏膜相当乾燥,口渴,脉搏速度加快但弱,尿液暗黄色。
 

  3、重度:黏膜如纸般相当乾燥,口渴,昏睡,脉搏速度加快但弱,呼吸急促,无尿液与泪水,休克皮肤苍白。冷水的吸收程度较温水高,当上坡流汗量恨很高须随时补充,主要看尿液的色泽。

 

  一般的登山运动消耗水份补充方式最好是250cc每15分钟,即使空胃蠕动慢,若提高6~8 的糖类(尤其是glucose,sucroseormaltodextrin)一样能提供热能与改善身体状况。

 

  电解质如钠、钾会随流汗流失,可以饮用运动饮料不补充,维持体内平衡,当然盐类有此功能但不能吃太多,某些饮料不适合饮用,如:酒类:会强迫细胞释出水份,咖啡是利尿,果汁太甜。

   一般可以用3.5g sodiumchloride+1.5g KCl+20g sucrose+2.9g trisodiumcitrate/l

   防止脱水方法:
 每日清晨饮用约0,5公升水。运动期间维持250cc/15~20min。雪期与身处高海拔需更多的水份。避免常喝酒、咖啡与茶。
 

  根据1994年12月份的Backoacker杂志的一篇有关於EnergyBar的评比,从17种的energybar的分析价钱、Weight、Carories、carbos、protein、fat、Favorsand味道它们认为Snickers的评价最好,也便宜。

 

  营养师的建议你如果背负50磅重的背包,每天行走6~8小时,行动量最好是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类的食品,因为热能的60~70%是经碳水化合物,而30或更低是脂肪类的食品。

 

  当一个人健行初期的20~30分钟,体内的存於肌肉的肝醣开始提供需要的能量,当然血液的血醣部份助益,当你的肝醣质下降,血液的homorone开始转变,insulin下降,epinephrine上升,此时开始燃烧脂肪,增加热能,90分钟後,血醣和脂肪从主要的贡献者转为喝6~7%的碳水化合物饮料,是比高浓度的糖水佳,此牵涉渗透压与胃能接受的程度,引起胃cramp、反胃、作呕。

   夏天,一般健行者每日流失的水份近七公升,所以每日能进食近总量六公克的盐份是最佳的建议。


 如何睡的舒服

   不论你是使用新购的睡袋是相当的膨松与舒适或是以使用很久身经百战的睡袋如何让自己睡的舒服是第一要务,牢记:睡袋不会自行加温或加热,它只是减缓或降低身体的热量释出,最好的方式是身体储存更多的热能。
   外界环境的因素会影响睡觉的舒适度
 

  远离不良环境:帐篷座落於舒适的位置可以增加约30度的温度,营地不要选择於溪底,因为此处是冷空气聚集处,且不要扎营於山脊棱线,选择背风面或森林处或是运用露宿袋或挖雪洞的方式。

   睡袋的蓬松度:新的睡袋因受到挤压於睡袋套内久,初期的蓬松度与隔热使用时会稍差较不暖,最好是搭好帐篷就摊开睡袋让它蓬松,当然时间誉久愈好睡垫的

 

  材质:每种睡垫的隔热系数均不同,它可以隔绝睡袋底层释出的热。能,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睡垫,如雪期最好选用全长含概驱体且实心的睡垫或是自动充气的睡垫,然後将背包,主绳或其它物品置於脚下。

 

  完整防水性:任何潮湿的睡垫都会让人受不了且不舒服,若没有防水的睡袋套可用大型的垃圾袋取代,当帐篷泡水,湿的物品可置於内,外帐之间或内帐角落远离睡袋,恶劣天候,内帐会聚集水滴,所以帐篷的窗户须微开细缝让帐篷通风,当雨过天晴就须取出并晒睡袋,若是雪期则直接摊在帐篷内。穿足够衣物:高山向导曾说如果你睡觉不完全穿上全携带的衣服,代表你带太多衣服.最好带一顶帽子因为身体的热能有一半是从头部消散。

 

  饱食:食物是燃料,睡前不要空肚或称空油库,睡前吃些高热量实物,同时充足的水份是对人体的代谢功能相当重要,当你感到疲累,睡觉时被渴醒,或当你想喝水要多喝水,每天的排尿次数约四至五次,尿液最好呈透明色,若是黄色代表身体依然呈脱水状态,

 

  暖身:睡袋不会维持与制造热能,不要到营地就马上钻到睡袋内,太累与太冷的身体是无用的,吃好与足够的晚餐与热饮,然後在月光下漫步一阵,以不流汗为标准将身体暖和入睡才舒服不论使用何种睡袋於潮湿的环境依然会不舒服且保暖性差,不妨使用一个Gore-tex的睡袋外套,它能将身体的水蒸气向外透气,即使帐篷内凝聚少许水或住於雪洞依然舒适,但塑胶制品不会透气造成睡袋潮湿,一般睡袋的头部会较脏,睡袋最好用手洗,使用中性的清洁剂或专用的羽毛清洁剂,清洗过程不能有清洁剂残留於睡袋须清洗乾静,使用洗衣机的步骤繁复不建议使用,拧乾後须晾晒数日才能收,尤其是羽毛睡袋须不停的拍打不能让它聚成块状,活动结束,睡袋须马上吊著风乾,不要长期置於睡袋套内,会把羽毛或纤维挤压变形,最好置於一个大型袋内或衣柜内,尽量不要乾洗羽毛睡袋会将羽毛的天然油脂洗掉,除非送专门店。


 露 宿

   露宿是一种相当轻便且不太需要太多物资器材的过夜方式,通常分为有计划与遇到突发状况,一些攀登者运用近似斯巴达方式露宿,期望运用最短的时间快速前进达到目标,而无计划遇到突发状况必须露宿是相当不舒服,可能受伤,恶劣天候或迷路,一般攀岩者采取的露宿方式是会周密规划携带足够的器材,粮食与衣物,即使未按计划的紧急露宿亦可安然渡过,运用露宿袋或简便的帐篷。
 

  万一遇到突发紧急露宿可以运用掏空背包,将背包套入下半身而雨衣裹住其余部份,低海拔尚可接受露宿,因为它可以生火煮一些热饮会比较舒服且衣物无须带太多,但大部份的露宿就不会如此舒服,攀岩的露宿须固定确保自身的安全与器材的稳定性,然後才脱掉湿靴子,换穿干袜子,干衣物,或不要让雪停留于身体,随时拍落雪,松开皮带或认何会阻碍身体气血循环的皮带,再穿上足够的衣物,至于多少衣物才算足够,尚无定论,它视你自身的野外经验,生理状况,心理因素,营地的选择最好远离水源地,草原,步道与其它露营者,选择的营地最好有些倾斜如此易排水不需挖排水沟,远离水源地(湖边、溪旁...等)至少五十公尺,避免污染水源,尽量不要扎营於溪谷会很冷,最好选有小丘或圆丘等突起地形。


 扎营须知

   帐篷面最好朝南或东南面能够看到清晨的阳光,营地尽量不要在棱脊或山顶上,至少要有凹槽地,不要搭於溪旁,如此晚上不会太冷,营地选於沙地,草地,或岩屑地等排水佳的营地,不需要挖排水沟、石头、树干可替代营钉,最好找树林遮风的营地。

 不要太匆促决定
   使用营柱不要急就章,想要最短时间完成搭盖,有时会造成营柱的龟裂或金属环的松脱,最好携带一截三英寸长的铝合金管备用。
   登山靴不可穿进帐篷,靴底的烂泥或小石粒会污染与磨损底层进入内帐须脱雨衣与湿衣物避免弄湿其他物品,尤其是睡袋,须保持内部的乾燥遇到行为恶劣的人,日後拒绝同住。

   帐篷折叠收拾前,先晒乾後再擦拭乾净,雪期时,可利用雪块擦拭乾净,不要弄脏睡袋,或将帐篷倒置晒乾与擦拭乾净才收。
   帐篷内的照明系统,可携带蜡烛,此质轻携带方便,不过目前以瓦斯灯为主流。
   携带细麻绳可系住帐篷两端,挂湿衣物并风乾之,当你离开帐篷一整天,最好将睡袋摊开於睡垫让太阳晒一阵。
   燃料油、主绳等攀登器材可置於帐篷角落。
 

  避免帐篷内炊事,帐篷对火的抵抗力相当脆弱,尤其是内部充满易燃品,如夹克、睡袋...等,最好是在内外帐间炊事,或使用一块6x6寸的三夹板垫底,所有的门窗须完全打开通风,避免湿气汇聚於内帐内壁并要预热期间防止火焰无法控制,帐篷内炊事期间严禁有人睡觉或打困,睡袋须收好,避免水淹帐篷....等不幸事件发生,禁用煤油炉,它会有刺鼻的味道,同时关火须将炉具移出帐篷外,避免内帐充满刺激另人窒息的味道。

 勿遗漏物品
   营地建设後,不需使用的物品再装入帐篷套内,营柱接头松动须利用胶布贴紧,若帐篷遗失某部份会使帐蓬无法结合。
   平日保养善後
   活动结束後,最好马上清洗,如果天候不允许,也要取出擦拭一次,晾乾,平日尽量吊挂於通风处,不要密封,如此使用时,不会感到霉味。

   若想於山区有个好梦即使恶劣天候不会有任何问题,平日最好一些接缝点,如角落,营柱接合点...等,并强化之。
 营钉
   不同的厂商对营钉有度同的设计,从六到八寸,T型,I型或半月型,甚至螺旋状的营钉,针对硬地,岩地或雪地,当然营地附近的树干或树枝,树根易可为营钉。

 

  宿营期间,背包要关紧避免小型动物盗粮,入夜後,背包套须使用,即使晴朗的天气,露水依然会沾湿背包,雪期,可用背包作为雪洞的门,若躜行或爬行於树林,灌木林,装填背包调低重心较适合,宿营可将空背包置於脚下套於睡袋外,绝缘於寒冷的地表改进睡觉的温度回来必须将背包清理乾净,若太脏可用中性的清洁剂清洗背包再置於阴凉处风乾,但避免曝晒太久,因为紫外线会伤害尼龙布健行过程依然要注意基本的保养,背包被划破就要即时缝补,要选用较粗的针线是专门缝补椅垫的针具,须缝牢,尼龙线可用火烤断。


 野营常识

   你是否也想调整一下,那公式化的的上班生活,然后利用假曰投入大自然呢?而投入大自然最简易的方式就是露营,何况露营生活,可以远离烦嚣的都市,还可以改变一下单调而乏味的休息,当假曰后,你将又有一股新生活的冲动。
 

  露营是什么?露营是指不依赖山屋、旅社等人工设备,而是用自己准备的道具,在山野中生活过夜。往昔露营活动,最常见於童子军运动及军队活动上的名词,而一般则是指野外,大自然中,以停宿为中心的自由活动方式称为露营,但它仍有许多的形式与方法,非千篇一律,甚者,大如军队的夜宿,小至只有一人的露营,都可以广泛的被认定为露营。

   露营很有趣,但安全是第一要素,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应尽量在坚硬、平坦的地上搭帐篷,不要在河岸和干涸的河床上扎营。
   2.帐篷的入口要背风,帐篷要远离有滚石的山坡。
   3.为避免下雨时帐篷被淹,应在篷顶边线正下方挖一条排水沟。
   4.帐篷四角要用大石头压住。
   5.帐篷内应保持空气流通,在帐篷内做饭要防止着火。
   6.晚间临睡前要检查是否熄灭了所有火苗,帐篷是否固定结实了。
   快速"安家"
 

  当我们选择好营地,准备宿营时,应首先搭建公用帐篷。在营地的下风处首先搭好炊事帐篷,建好炉灶,烧上一锅水,然后再依次向上风处搭建用于存放公用装备的仓库帐篷和平共处各自的宿营帐篷。当整个营地的帐篷搭建好时,烧的水已开锅,可以马上饮用并开始做饭。另外,千万别忘了,在下风处,远离水源的地方再搭上一个简易厕所,以免用时着急难堪。

   野外厕所
 

  参加野外活动时,经常会在野外露营,当我们到达目的地搭建营地的同时,建一个简易的野外厕所是极为必要的。野外厕所应选择在营地的下风处,地点要比营地稍低一些,并应远离河流(至少二十米以外)。最好是挖一个宽三十厘米左右、长五十厘米左右、深约半米的长方形土坑,里面放些石块和杉树叶(消除臭味)。三面用塑料布或包装箱围住,固定好,开口一面应背风。在厕所内准备一些沙土和一把铁锹,另准备一块木板或纸板。便后用一些沙土将排泄物及卫生纸掩埋,并用木板或纸板将便坑盖住,以消除异味保持卫生。另外,在厕所外立一较明显的标志牌,使别人在较远处即可看到厕所是否有人正在使用。当露营结束时,用沙土将便坑掩埋好,并做好标记,告诉其他参加野外活动的人。


 雪地攀登装备

   一、冰斧:选择冰斧的长度是手持著冰斧,手臂垂直,斧尖与脚踝同齐的高度即可。
   冰斧绳带长度最好能制作两个绳环,一个是手腕绳环,另一个是扣安全吊带的绳环,此攀登过程不易遗失冰斧且多一个确保支点。
 

  二、冰爪:早期的带式冰爪穿、脱相当麻烦且捆绑费时,目前最新的冰爪是快扣式冰爪,此型穿、脱相当简便,穿著冰爪必须谨慎捆绑牢固,避免行进过程冰爪脱落,造成危险,冰爪之爪尖不可太锐利更不能拿去磨利,台湾雪地较潮湿,冰爪走路时容易因鞋底与冰爪间积雪而跌倒,此时可用冰斧轻敲冰爪让积雪掉落,或是冰爪底部加装排雪板,不让软雪易附著於冰爪。

   三、安全吊带:安全吊带购买时,最好选择合身後再大一号的尺寸,因为雪地攀登至少会穿三至四件的裤子。
   四、勾环:每人准备一个保险型钩环和三个左右无保险型钩环。
   安全环:利用一个无保险型钩环系一条普鲁士绳环,绳环结为双渔人结,绳长不得超过膝盖,并系紧於安全吊带腰侧。D型环:携带一个无保险之D型环达到方便救援架设滑轮目地。

   五、掣动器:掣动器又称下降器选择时不能太小,以宽口的8字环较好。
   六、攀升器:攀升器是架设於主绳,攀升器只能往前推不能往後推,是绳队往高处攀登的利器,攀升器须用普鲁士绳紧系於使用者之安全吊带,但绳长不得超过膝盖。

   七、普鲁士绳环:每人须准备两条约两公尺长的普鲁士绳,绳头以双渔人结缠绕。


 雪地服装

   完整的雪地装备与选择适合的雪地装备对雪地攀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选择错误装备或是少了任何一项,则会对雪地中的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的话可能会失去一条宝贵的生命,基本的雪地装备分为雪地服装与雪地攀登装备。
 

  一、风雪衣裤:雪地活动必备是最外层的服装,具抗风防雪的功能,最佳的材质为GORE TEX,无论买何种型式上衣须附有帽子以保护头部,吊带式雪裤是最能防范跌倒时与冰雪从裤腰跑入裤子内层。

   二、御寒外套:羽毛大衣或Pile材质外套为佳。
   三、里层:衬衫或毛线衣,毛线衣以宽松高领为佳且适合晚上睡觉穿著。
   四、最内层:内衣裤以P.P.材质较为保暖。
   五、换洗衣服:以两至三套衣物具行动及备用衣服,衣服不须带太多,若衣服长时间穿著衣服内层会残留皮肤脱落的角质层而失去保暖作用。

   六、袜子:穿著两双,以短而厚为宜。
   七、鞋垫:晚上睡觉可将湿鞋垫置入睡袋或羽毛衣内烘乾避免隔天早上穿上湿的鞋垫,避免攀登期间冻伤脚趾。
 

  九、登山鞋:鞋底须选择较厚的底层,鞋子不穿时须置入防潮的袋子并放进帐蓬内,以避免潮湿,此外,长时间的海外远征,鞋子最好换新,因为长时间不穿鞋面容易氧化造成危险,雪地最好使用双重靴。

   十、绑腿:先穿绑腿再穿上风雪外裤,不仅可提高约摄氏5度的保温效果。在行动时也可避免鞋套被树枝勾到,并防上雪掉绑腿内。
   十一、帽子:帽子穿著有三层,里层为头罩,保护皮肤用,中间层为保暖,最外层为GORE-TEX材质,具防风雪功能,一般俗称「高手帽」。

 

  十二、御寒手套:手套基本有两种,一种为并指(两指式)的羊毛手套,内层保温,外层可抗风风雪较方便活动,另一种为P.P.手套,轻薄方便并兼具保温效果,此种手套属消耗品,因此建议多带几双备用,此两种同时穿著是最保暖的方法。

 

  十三、风镜或墨镜:在台湾,因雪况并不是很好,因此便用有色镜片的墨镜即可,若海外远征,则须使用墨镜成风镜才行。墨镜镜片须为深色,如墨绿色,较能防止紫外线,风镜镜片颜色较淡,能防风,但须防止镜片因结冰而破碎。雪盲通常8小时後产生而雪盲时间长短视紫外线强弱程度而定。

   十四、头灯:头灯的种类相当多,最好使用灯罩兼具开关,此种使用方便且轻巧易携带,备份的电池及灯泡须多带。


 野外着装

   说到服装,似乎向来便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们大都习惯于通过服装来体现自己的个性。但野外活动时的着装,在体现个性的同时,却必须考虑其实用性。曰常生活中,我们中的一些人大约有过这样的经验:一群好朋友相约去郊游,你花了很长时间考虑该穿什么,结果对镜试了又试,终于选中一套漂亮的服装。早起一亮相,果然获得了满堂喝彩,可最终的结果却很糟。你不能和朋友们尽情嬉戏,还因那漂亮的服装弄得自己十分尴尬。野外活动的着装,应以宽松、舒适、耐磨、随意为基本原则。
 

  即使是盛夏,也尽量避免短打扮,女孩子不要穿裙子,男孩不要穿短裤。这主要考虑野外各种虫子较多,你总不想成为它们的美餐吧。另外无论是爬山还是钻树林,各中带刺的植物也会对你的皮肤毫不留情,你若不想成为"花瓜",就应尽量减少皮肤的裸露部分。

 

  贴身的衣服,应该选择柔软吸汗的纯棉制品,切忌尼龙纤维织物。春秋两季外罩一件纯棉或纯毛宽松外套或一件防风衣就可以了。这里要专门谈谈防风衣。防风衣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户外服装,它通常都以防水透气的GORE-TEX面料制成,有很好的搞风及保暖性能。最主要的是这种高科技产品有着雨透不进来而汗液产生的蒸汽能散发出去的神奇功效。这类防风衣大都经鲜艳的对比色搭配,制成较为宽松的带帽短风衣式样,腰部大小可调,穿着方便随意,利于野外活动。如若里面加上一件纯毛衫或野外专用的抓毛衣,足可抵御零度以下的风寒。当然,到高寒地区活动,诸如攀登7千米以上级别的山峰等等,还需要预备好一件质地优良的羽绒服。

 

  裤子的耐磨程度致关重要,一般的野外活动,牛仔裤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不要穿很紧立裆很短的牛仔裤,那会使你行动不便,坐卧也很痛苦。宽松式的牛仔裤和棉制的休闲裤都会给你以舒适和潇洒。至于特殊野外活动,如登山时穿的防风裤、岩石裤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述了。另外,别忘了带上一顶有檐的遮阳帽。


 户外运动服装的详细介绍

   "户外运动"的英文为Outdoorsports,它包括的内容广泛,从一般的郊游或徒步旅行(tracking)到登山,攀岩(Rockclimbing),山地自行车(MTB)以及漂流、滑翔(Parglinding)等。因此户外活动服装的种类和款式也多,如登山有专门的登山防风衣和背带裤,滑雪也有专门的连体滑雪衫。但根据这些衣服的功能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即从内到外的三层,通常称为内层服装,保暖层服装和外套层服装。
 

  首先说说户外运动对服装的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防水(雨)性,这是一项很基本的要求。其次是防风性能,因为象登山,滑雪或滑翔等运动都是在风速较大的环境中进行的,为了保持体温,防风性能相当重要,同时还有一些听起来较苛刻的要求,比如服装的透气性,这一切能可使穿着者保持身体的干爽和舒适。另外服装的而磨性也不可忽视。

 

  为了适应以上这些特殊而苛刻的要求,户外运动服装从内到外的三层就应运而生。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必须穿着这三层服装,但这三层服装互相组合或单独使用足以应付种复杂的环境。早期的户外服装材料都是使用自然材料,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大多数户外服装都采用先进的人造材料,只有象羽绒这样极少数的有着无可替代优越性能的自然材料被保存了下来。户外运动服装对材料的苛刻要求使得只有极少数的高科技先进村料被用于现代户外运动服装。

 

  内层服装有些象我们平时穿着的秋衣、秋裤。这类服装一般都贴身穿着,其主要作用就是使身体保持干燥并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内层服装的材料是由一些导水性极强的材料制成的象美国杜邦公司的coolMAX,这些材料具有独特的速干性,有些材料在洗后10~15分钟即可变干。运动后衣服内层会积聚大量的汗液,就很容易着凉而引发感冒,在登山或极地探险活动中还会造成冻伤,这类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保温层服装包括羽绒,化纤棉类服装。这些衣服一般在冬季或比较寒冷的地区才使用。羽绒目前仍是被公认为最好的保温层材料。我们知道羽绒之所以能保温,就是因为其有保存空气的特性,因而羽绒服装的保暖性能主要取决于含羽绒量和充绒量这两个指标。含羽绒量是指羽绒中绒毛(Down)和羽毛(feather)的比例,含绒量越高服装的保温性和压缩性也越好,象在去年中韩联合登山队攀登西藏穷母岗日峰时穿着的"奥索卡"羽绒服绒量就在85%以上。充绒量是指服装中充入羽绒的重量,充绒量也直接关系到服装的保暖性能。池然虽着含绒量和充绒量的升高,服装的价格也会直线上升,和羽绒相比人造化纤棉的价格要便宜许多,尽管整体性能仍无法和羽绒相比,但有些性能也是羽绒所无法达到的,比如被水浸湿后的保温性能能,人造纤维材料就明显优于羽绒。英国杜邦公司的五孔或七孔棉,3M公司的Thinsulate纤维棉,还有比较有名的polarguard3D/HV棉在各类户外服装中都比较常见。

 

  还有一类服装介于保暖层和内层服装之间,这就是抓毛绒(fleece)材料制成的夹克和背心。抓毛绒(fleece)是对一类材料的统称,这类材料质轻,而且保温性好,据说同等重量的fleece和同等重量的羊毛相比,前者的保暖要强于后者。fleece材料的导汗性也很不错,缺点是防风性较差,在有些地方不能直接穿着,还必须加上一层防风外套。fleece夹克加上防风防雨外套这一组合已成为户外运动中非常流行的穿着方式。

 

  外套层服装习惯上也称为全功能外套,它是户外运动服装中最重要也是取经典的部分。它们的款式为短风衣或束腰夹克的式样,大部分还带有帽子。内两层服装的不足都需要靠这一层来弥补,象保温层服装大都耐磨性较差,抓毛绒夹克的防风性也不是好。这类服装在设计上有许多独到之处,比如在这些服装肩部或肘部易磨的部们都回上防磨的牛津尼龙布,在衣服的缝合处还压上一层胶,防止雨水浸入,在衣服的袖子下面还增加了拉链,在运动时可以拉开透气。所有这些设计为使用者带来了极大方便。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这类服装都由一些具有防水/透气功能的材料制成的,只要标有waterproof/breathable字样的材料或多或少都具有防水透气功能。美国W.L.GORE公司生产的GORE-TEX材料在世界上名气较大,历史也较长,"奥索卡"系列登山风衣采用POLYCRETHANE防水透气材料,性能也出色。所谓防水透气材料是指在布料的内层涂有一层胶质,其上有许多直径位于水分子和水蒸气分子直径之间的小孔可以排出水蒸气而雨水却无法透入,很好地解决了防水性和透气性这一对矛盾。

 

  正是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为户外运动带来了巨大变革,人类可以在冬季或雨季挑战世界最高峰,这是原来所难以想象的。美国的THENORTHFACE户外服装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奥索卡系列户外服装尽管历史较短但质量也相当出色,THENORTHFACE牌的许多款服装都是由生产奥索卡牌服装的利维高公司加工生产的。户外服装在价格上要高于一般的运动服,但其功能或耐用性大都超过人们的期望值,绝大部分都是物有所值。目前喜爱旅行登山和攀岩等各类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但许多人并没有认识到户外服装的重要性,其实对一位登山者来说,一件保温性好而且防风,透气的风衣在许多时候要比安全带或冰镐更为重要。目前国内场上已有一些高质量的户外服装出售,广大户外爱好者不妨一试。


 抗风姿势

   当攀登者遇到风速过强的阵风无法继续前进,攀登者必须利用抗风姿势确保自身安全度过,短暂恶劣天候。
   动作:两腿张开,膝盖打直,冰斧往前插入雪地,使两脚与冰斧之间成三角形,身体往下压,持冰斧之手紧握住斧刃,另一只手平贴雪面,虎口朝外并靠紧斧柄。


 山地与雪坡

   在山地行进,为避免迷失方向,节省体力,提高行进速度,应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没有道路,可选择在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以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上行进。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行进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山地也是如此。如果将步幅加大,三步并作两步走,几十公里下来,就可以少迈许多步,节省许多体力。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当疲劳时,应用放松的慢行来休息,而不要停下来,站立一分钟,慢行就可以走出几十米。
 

  山地行走,经常会遇到各种岩石坡和陡壁。因此,攀登岩石是登山的主要技能。在攀登岩石之前,应对岩石进行细致的观察,慎重地识别岩石的质量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
 攀登岩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点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脚能很好地做配合动作。 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其他一点,使身体重心逐渐上升。运用此法时,要防上窜跳和猛进,并避免两点同时移动,而且一定要稳、轻、快,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间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形。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几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线上升。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当坡度大于30度时,沿直线攀登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两脚腕关节不好伸展,容易疲劳;坡度大,碎石易滚动,容易滑倒。因此一般均采取"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线横上斜进。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通过草坡时,注意不要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断使人摔倒。在碎石坡上行进,要特别注意脚要踏实,
 抬脚要轻,以免碎石滚动。 在行进中不小心滑会时,应立即面向山坡,张开两臂,伸直两腿(脚尖翘起),使身体重心尽量上移,以减低滑行速度。这样,就可设法在滑行中寻找攀引和支撑物。
 千万不要面朝外坐,因为那样不但会滑得更快,而且在较陡的斜坡上还容易翻滚。
 

  雨季在山地行进,应尽量避开低洼地,如沟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如遇雷雨,应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丛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树下。大树常常引来落地雷,使人遭到雷击。避雷雨时,应把金属物品暂时存放到一个容易找的地方,不要带在身上,也可以寻找地势低的地方卧到。在山地如遇风雪、浓雾、强风等恶劣天气,应停止行进,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气候好转时再走。山地行进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疲劳时,就应适时休息。不要走到快累垮了才休息,那样不容易恢复体力,再走也提不起劲。正确的方法是大步走一段,再放松缓步慢行一段,或停下来休息一会,调整呼吸。站着休息时,不要卸掉装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撑一根木棍,以减轻身体负重。若天气冷,不要坐在石头上休息,石头会迅速将身体的热量吸走。

 

  攀登冰川和雪坡要特别谨慎,冰川上裂隙很多,对人威胁最大的是冰瀑区和山麓边缘裂隙,特别是被积雪掩盖的隐裂隙危险。通过裂隙时,应数人结组行动,彼此用绳子连接,相邻两人之间的距离10~12米。在前面开路的人,要经常探测虚实。后面的人一定要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这样比较安全。通过裂隙上的冰桥时,要匍匐前进。
   雪坡行进不仅要注意防裂隙,还要注意不要将雪蹬塌。在冰雪和积雪山坡交界的地方,积雪往往很深,行动时必须结组。过雪桥时开路者探测雪桥虚实,再行通地过。如果雪很松软,而又必须由此通过时,应匍匐行进。攀登坡度很大的雪坡时,一定要两脚站稳后再移动。向前跨步,要用两脚前掌踏雪,踩成台阶再移动后脚。如果不慎滑倒,要立即俯卧,防止下滑。攀登冰川雪坡,要少走有裂缝的地方。在积雪上行军,要拣雪硬的地方走。走热了,不要用冰雪解渴,骤然吞食冰雪,易得喉头炎。实在干渴得历害,可用融化的冰雪漱口,尽量不要咽到肚子里,水会增加人体循环器官的负担,影响体力。在松软的雪地上长时间行走时,要跨大步,缩短在雪地行走的时间。行走时要先把脚往后稍退一点,再向上抬脚大步迈向前方。脚后退是使雪鞋前有活动余地,向前迈出时还可以起到拂去附雪作用。走陡坡,要用雪鞋内缘踏坡,尽量避免身体偏向外缘。雪冻结得十分坚硬时,要脱掉雪鞋步行。在山谷中行进,应靠近山谷中心线,以避免山坡滚石。不要接近雪檐,更不要在雪檐下行走,以免触发雪崩。
 雪檐,向棱线或悬崖的下风处伸展。上风处坡缓,容易形成雪檐,45度左右的陡坡则不易形成。在风向不定、棱线侧面的坡度各不相同的地域,有特别注意。高山行动,雪崩是巨大的灾难。1957年5月,新中国第一位登山烈士丁行友就死于贡嘎山的雪崩。1991年1月,由17人人组成的中日联合登山队在云南西北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梅里雪山遇雪崩而全军覆没。

 

  雪崩是由于音响、震动、岩石或雪块滚落,以及风的作用而诱发的。雪崩通常发生在有小雪球滚落的斜坡,积雪有裂缝的斜坡,有雪檐的斜坡36~42度左右的无树木陡坡,长度大的斜坡,凸形斜坡,南和西南方向的斜坡,以用旧雪之上覆盖新雪和因气温上升而积雪松软等地点。一般来说,新雪后次日天晴,早晨9~10点钟积雪发生雪崩。通过雪崩危险的地带应注意:预先松开背带,以备必要时解脱大背囊和其他装具,以保障行动自由。摘掉妨碍视觉和听觉的风雪帽,尽早发现雪崩征兆。避免横向通过有危险的雪坡。避免射击等音响震动。避免跌倒等冲击雪面的动作。如补卷入雪崩时,应在移动的雪流中勇猛地反复做游泳动作,力求浮到雪流表面上。因为雪崩停止后手脚就难以活动,应在雪流移动期间尽量浮出雪面。当埋入雪中后,让口中的唾液流出,看流动的方向,确定自己是否倒置,然后再努力自救。
摄影人-Mario发表于2012-02-10 02:22  
分享到 
(810次阅读/6个评论/0人赞过)
    一直走
    图片恰如其分,但是不知为什么文章仍然不能出现在首页,这很可惜。要不楼主再插入一张试一试?
      再试一试。
    一直走
    顶贴帮宣传。
    一直走
    加一张图吧(随意搜一张红十字旗的图片),让这个帖子出现在首页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其他类似帖子也同样处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