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29-10.7] 驴行何处无朋友——记甘南九日游


        尖兵,一个可爱的胖乎乎的男孩,就像一把钥匙,2010年给我开启了蚂蚁兵团的大门,今年国庆又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甘南的窗。就这样,我和阿杜踏上了去兰州的火车。

D1-D2(9月28-29日):北京-兰州-合作
        今年国庆和中秋连在一起放假8天,再提前请了一天假,下班后赶往北京西站。晚八点的火车,第二天中午一点到兰州,站台上看到尖兵和两个女孩子,一个是他的驴友豆豆,另一个是同事丽丽。我早就说过尖兵这孩子人好,热心,喜欢助人为乐,尤其喜欢帮助妹妹。这次国庆,他带着两个漂亮妹妹出来游山玩水。

        从火车站打车到汽车南站,乘坐三点半的大客前往合作。路过米拉日巴佛阁时提前下车,尖兵说,这里离合作市区也就1.5公里,拍完照后溜达过去。
        这会儿已是六点半,高原地区夜幕尚未降临。佛阁有9层,威严而高大。一藏人正在虔诚的朝拜,用最传统的跪拜形式,长拜不起,更显得佛阁神圣和沉稳。
        这两天一直在赶路,米拉日巴佛阁是看到的第一个藏传佛教建筑,郎木寺和夏河的寺庙很多,接下来的几天可以大饱眼福,好好欣赏这些精美的建筑了。

D3(9月30日):合作-郎木寺
        早七点半乘坐大客,路经尕海后不久,十点半到达郎木寺。

        车上豆豆挨着一个年轻藏民,一路交谈甚欢,互留了联系方式。下车后,小伙子用藏语问了当地人我们提前预定的旅朋位置,领着我们到了门口,与我们道别。
        我们安顿好后,在对面的达老餐厅享用午餐。来之前,我们都做过功课,尖兵对攻略研究特别仔细,此次的行程安排就是他制定的;阿杜也研究过路线,明白七八分;我呢,来之前临时抱佛脚,看了十几篇甘南的游记,属于半瓶水;豆豆和丽丽则对甘南没有任何概念,一切听从尖兵的安排。
        郎木寺位于四川和甘肃的交界,有两个寺庙,我们下午先参观位于四川的寺庙,能看到不远处的红石崖。
        
        四川的寺庙顶用琉璃制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晃的睁不开眼。我们一路溜达,拍着照,到了摩纳峡谷。峡谷入口有一个仙女洞,看到藏民往里钻,我们也猫着腰钻了进去,看到藏民喝着歌,绕着圈转,接石壁流出来的水喝,还把水拍打在自己的头上和衣服上。我模仿着把水拍打在自己头顶上,也胡乱往阿杜天门上拍了拍。
        进入摩纳峡谷,两旁是高耸的嶙峋山壁,太阳在快速流动的云层中穿行,追赶着我们的步伐。峡谷的尽头是白龙江源头,大多数游客都没走到头。
        帅气的尖兵在峡谷留影:
        
        出了峡谷,离日落时间尚早,我们要选定一处好地方,看日落下的红石崖。我一抬头,看到阿杜在一寺庙前和一外国友人交谈,忘了自己处在海拔3300的地方,不宜快跑,两步跨台阶冲了过去,加入了对话。
        阿杜告诉我,他叫OM,是以色列人,工作了一年出来旅游,8个月的时间游了14个国家。交流完后,OM就一直尾随着我们。我看出来了,OM在旅行中积攒了经验,他知道我们来之前都做过详细的攻略,跟着我们肯定错不了。
        带着OM,我们回到郎木寺镇上,在丽萨餐厅要了苹果派,好几份攻略里都说这家的苹果派味道很好。我们吃过后,觉得只能用三个字概括:不难吃。
        我们爬上了红石崖对面的山顶,在这里等待日落。太阳逐渐落了下去,山体的阴影缓慢升高,最后整个山都笼罩在幕色中,只剩下那几块大门牙状的石崖,在幕色中显的更加红彤彤的。
        
        吃过晚饭后,一轮冷月亮挂在天空,又圆又大,照亮我们回旅朋的路。忽然想起,今天是中秋。
        那一晚,可能是海拔太高的原因,再加上窗外小河潺潺流水的声音,一直未能入睡。半醒半梦中,设置在五点半的铃声响了。

D4(10月1日):郎木寺-唐克
        OM很准时,他六点就在旅朋门口等候,我们一行六人前往甘肃的寺庙。本想借着天黑,神不知鬼不觉的偷偷溜进去,结果一到卖票处,灯就亮了,一个恪守职责的小喇嘛睡在屋里。

        我们想去天葬台,沿着大路走,也不知道路对不对,遇到一个打着手电的喇嘛,就上前问路。他给我们指了方向,告诉我们天葬一般是农历单号,今天没有。他见我们没有手电,想把手电送我们,我们说天快亮了,不用了,谢谢你。感觉每次出门遇到的人都很好,前两个月去大五台,下到公路上后遇到一尼姑,问前面是否有卖水的地儿。那尼姑从自己袋里掏出一瓶冰红茶送给我们,虽然没有接受,但她那番好意一直铭记在心。
        越走越高,晨雾中,依然在沉睡的小镇,此刻显得更为静谧、恬淡、安详、与世无争。
        
        有些叉路,我们又迷路了。有一放牧的藏民不太会讲汉语,带我们走了一段路,正在感慨又遇到淳朴的藏民时,被索要了十元钱。十元钱不多,真的不多,感觉他们还是挺朴实的。华为有一句话,不让雷锋吃亏,我非常赞同。后来在下山的路上,看到好些藏民,有大人和小孩,领着游客上天葬台。
        参观寺庙时,正赶上喇嘛诵经,但没有辩经,有些遗憾,只能感叹辩经和天葬一样,可遇不可求。
        
        出门时,卖票的小喇嘛告诉我们,刚送了一个人上去。豆豆和丽丽有些犹豫,刚从山顶下来,不想再爬回去了。我看到OM露出迫切的表情,表明他非常想回去。
        坐了藏民的摩的,再次回到天葬台,正好看了全过程。
        天葬结束,秃鹰还留在原地。游客走到离秃鹰两三米的距离,一些来帮忙的藏民偷偷走到女游客的身后,大喊一声,吓的女游客哇哇乱叫。藏民上了车,呼啸而去,游客久久驻留,不肯离去。
        很多攻略建议,尊重藏族文化,最好不要去看天葬。甘肃的天葬台是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这里的秃鹰早已习惯了游客的拜访。我想,文化是具有包容性的,我们观看天葬,并非只是猎奇。如果有水葬民族想了解汉人火葬文化,前往傧仪馆观看,我也能接受。就像看到非洲裸露上半身的妇女,你只会感觉到当地的文化习俗,而不会起任何邪念。
        我们终于一睹天葬的全过程,临走前,我们怀着崇敬的心鞠了三个躬。出大门时,尖兵特意拥抱了告诉我们消息的小喇嘛,以示感谢。
        甘肃的寺庙一景:
        
        午饭后,我们乘坐小面去唐克看日落,离昨天坐车认识的藏族小伙子吉尔达的家较近,顺道去看看他。OM下午继续逛四川的寺庙,他昨天刚进去就遇到我们,还没有徒步摩纳峡谷就随同我们出来了。住同一旅店的一个陕西小伙子加入了我们,他一直戴着墨镜。
        再次见到吉尔达时,大家都很高兴,虽然昨天刚认识,但感觉就像老朋友似的,非常亲切。路过一片牧场时,放牧的小伙子是他朋友,借了他的马给我们骑,豆豆和丽丽是第一次感受骑马。
        豆豆和吉尔达留影:
        
        车继续行驶在诺尔盖草原上,这条路几乎见不着车,如果不是因为来看吉尔达,我们会走另一条路。这条路走的车少,景色也更好,两边的草原布满了黑牦牛和白羊,悠闲自得的吃着草。此处海拔高,云层触手可及,远处大片白羊混在白云中,让人疑惑是云还是羊?
        
        沿途不是草原就是湖泊,天气晴朗,一会儿就可以看到美丽的日落了。
        
        在吉尔达的指引下,车上了草原,一群羊停止了吃草,瞪着惊恐的眼睛,等车驶进了,它们开始群奔,面包车像越野车一样,颠簸穿行在奔跑的羊群中,一度让我产生幻觉,以为自己真的坐在越野车里,行驶在非洲草原上。车开到顶上停了下来,下面有几顶帐篷,吉尔达招呼我们去当地牧民家做客,喝酥油茶。
        一大片草原,才三顶帐篷,吉尔达的朋友就住在这里。
        
        帐篷里没有桌子,没有椅子,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地上。帐篷的一侧放有褥子,晚上睡觉时铺在地上,起床后裹起来堆到一侧。地面是裸露的,没有铺任何东西,如果是夏天,屋里开满小花也不错,可现在这季节,只有枯黄的草。
        吉尔达说这是他朋友的家,他朋友不在,他朋友的媳妇不会汉语,几乎没有离开过这片草地。女主人有两个女儿,大的三岁,始终叼着一个奶嘴,这是她唯一的玩具;小女儿才一岁半,拿一根绳子系着脖子,拴在门上,离火炉半米远,以防烫伤,能活动的半径仅有一米半。她俩没见过这么多人来她家,躲在母亲的身后害怕又好奇的看着我们。我们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临走时送了她们一些食物以示感谢。
        
        吉尔达挥手与我们告别,也许这是此生的最后一面。女主人坐在草地上,两个孩子依偎着她,目送我们离开。
        唐克海拔有三千六七,只要高出三千五,我就有高反。一下车,我觉得腿像灌满了铅,走起来特别费劲,阿杜挺身而出,伸出援助的手,勾住了我后腰牛仔裤上的扣,往上一提,我立刻觉得轻了许多,身轻如燕。如果是台阶路,他就会用头顶着我的腰,一鼓作气,顶着我冲上去。
        上到山顶,离日落还有一个小时时间,高原紫外线强烈,我们背对着太阳坐在草地上,晒着暖暖太阳,嗑着瓜子,感觉很惬意。
        
        太阳渐渐接近地平线,周围全是按快门的声音,就像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有时候,太阳躲进云层里,给云层镶上金边,有时候,太阳又钻出云层,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在和我们玩躲猫猫。黄河在夕阳下弯弯曲曲拐了九个弯,依依不舍的离去,不负“黄河九曲第一弯”的称号。
        


D5(10月2日):郎木寺-扎尕那
        七点从朗木寺出发时,正下着雪,通往扎尕那的路上一直飘着小雨,没有看到司机说的梅花鹿。

        扎尕那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很多旅游路线上都没有,是最近两年挖掘出来的。
        今天搭我们车的是OM和昨天下午他在徒步摩纳峡谷时认识的一个女孩,穿黄色冲锋衣,墨镜哥退出了,一车正好七人。黄衣女和墨镜哥一样,喜欢一个人旅行。她给我们说起她在旅途中遇到的事,当说到经常搭顺风车,不花钱,招手即停时,我们惊羡不已。是不是现在很流行一个人旅行?
        沿着盘山路我们溜达着往上走,雨停了,太阳暖暖的照着我们,云雾缭绕,扎尕那四面环山,像一片世外桃源,安静祥和。
        
        扎尕那由四个村庄组成,大多数游客要么在下面村子里转,要么直接开车上到顶,很少有游客在最上面的村庄停留,这里的小孩相对羞涩很多,他们看到黄色长发的OM,显得很兴奋,一边喊着“HELLO”,一边好奇的追赶着我们,我们一回头,他们就嘻笑着往回跑或者找地方躲起来。我掏出几块糖准备给他们,OM对我摇头。他说,不要给他们,他们会养成习惯找游客讨要。我想了想,觉得OM说的有道理,于是就把糖放了回去。在最下面的游客聚集较多的村庄,有一个小女孩边说“我要吃糖”,边用手去翻丽丽的衣兜。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的出现,是否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打破他们以往的平静?有几个女藏民背着被褥,可能是累了,坐着地上休息了片刻,又继续往前走。我不知道他们要去哪里,我猜想他们可能要去附近的地方打工挣钱,生活是不容易的,对于当地人来说,如果能搞好旅游开发,他们可以利用当地资源挣钱,供孩子上大学。虽然,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也许会遭遇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打破,但这世界很难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游客的素质,加强环保意识。
        
        我们帮OM找了一户人家安顿下来,扎尕那只有少数几家人做起了住宿生意。这户人家的房子已经满了,OM和主人两口子睡一间屋。告别OM,希望在北京还能再见。        
        大合影(左起:阿杜、山百合、OM、豆豆、丽丽、尖兵):
        
        返回郎木寺的途中,在公路旁的山腰上,我们两次看到梅花鹿,今天的运气真的是很好。

D6-D7(10月3-4日):骑马
        早上,尖兵带着丽丽和豆豆坐大巴去夏河,他们参观完拉卜楞寺后回兰州坐火车去敦煌,我和阿杜在郎木寺报了两天的骑马活动。虽然和尖兵他们分开了,但旅程并不孤独,当天就认识了两个女孩——北京的大猫和成都的落苏,此后,我们四人一起度过了难忘的两天,关于这两天的经历,需要叙述的太多,现一笔带过。具体内容请查看:[2012.10.3-4] 骑马驰骋草原,体验游牧生活

        

D8-9(10月5-6日):夏河
        骑马的第二天,我和阿杜一路快马加鞭,连中午饭都没有吃,终于赶上了两点半从郎木寺出发去夏河的末班车,连向导都称赞我俩骑马学的挺快。

        卓玛旅社已经客满,我们在离它不远的诺增宾馆定了两晚,窗外就是拉卜楞寺。我们计划第一天先去甘加草原,探白石崖溶洞,观八角城遗址,第二天上午转完拉卜楞寺,下午坐车去兰州。
        去甘加草原需要包车,和小面司机讲好250元,我开始想念尖兵三人了。我和阿杜分头行动,一旦看到游客,我就上前问是否去甘加草原,大多数游客用不屑一顾的眼神看我,以为我是拉生意的;只有穿冲锋衣的背包客明白我是找人拼车,友好礼貌的拒绝我。等我一无所获的回到原处,阿杜已经领着四个意大利人,一男三女,神气活现的站在那里,给我意外的惊喜。这四个意大利人的英语还过的去,但比起OM来,又差一些,毕竟OM周游了8个月,讲了8个月的英语。这四个意大利年轻人长的很漂亮,帅男靓女,他们在车上用意大利语交流着,有问题时就用英语问阿杜。阿杜理所当然的坐在副驾驶位上,像个导游,就差手上举一面小旗子。
        记得有一次我上完新东方的课,兴冲冲的回到家,要求以后日常会语用英语,无赖阿杜不配合,同意我说英语,他说汉语,我坚持了没两天,又回到普通话的日子。这次出来,第一次发现阿杜的英语超出我的预期。有一人问道,你们两人的英语都这么棒,是不是经常说啊?我的工作环境是不用英语的,我正准备如实回答,我经常看美国电影时,阿杜却抢先回答。他说,我们在北京工作,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很多外国人在北京工作或者旅游。我一愣,心想,我们在北京时,我一句英语都没听你讲过,你这回答好像外交辞令。
        小面很快进了甘加草原,我和阿杜在郎木寺草原骑了两天马,没觉得太新奇,但这四位意大利人却很陶醉。到了白石崖溶洞,一个小喇嘛拿着一个手电带我们钻进洞里,我和阿杜戴上头灯,意大利人用手机照明,很快他们就发现洞非常的湿滑,两只手都得攀爬,就收了手机,一路靠我和阿杜照明。这个洞很天然,基本保持了原样,人工开凿的痕迹不明显,有些路段过于太低,只能把背包取下,一路匍匐前行;有一些危险的路段安有绳索,需要手脚并用靠个人力量攀爬。有一处几乎直上直下的洞,我上到一半时感觉手没劲了,稍稍休息了十几秒钟,一鼓作气上来了。有一个柔弱的意大利女人,可能平时缺乏锻练,往下滑坠了两次,发出几声惊叫,好不容易才上来。出洞时,除了喇嘛,大家的衣服上都沾了很多泥。
        回程路过小面司机家,他邀请我们去他家作客。虽然他们也是藏民,但和牧民不一样,他们不住蒙古包。草原这边地广人稀,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院,有些富裕的人家,房子修的就跟四合院似的。
        第二天一早,我和阿杜参观拉卜楞寺,游客并不多。大多游客都是从兰州到夏河,再一路南下,尖兵的计划安排是直接到郎木寺,再一路往北。由于和人流逆向,我们出来玩的这几天没感受到十一期间人满为患的情景。
        上到晒佛台,看拉卜楞寺全景,这里曾经拍摄过电影《天下无贼》。拉卜楞寺有号称中国第一长的转经长廊,绵延3.5公里,环绕一圈,很是壮观,很多虔诚的藏民专程来这里转经。下午两点,我们坐上了去兰州的大巴。
        拉卜楞寺全景:
        

D10(10月7日):兰州
        6号晚到达兰州汽车站,我们想去小吃一条街大众巷,由于交通拥堵司机拒载,我们步行了一个小时到达黄河母亲像,再打车到大众巷,边吃美食边找住宿,两不耽误。第二天一早,吃完马子禄牛肉面,步行到中山桥,登上白塔山顶,鸟瞰兰州城,收到好友茶凉发来的短信,说没买到西安回北京的火车,准备从兰州回,约好下午在甘肃博物馆见。回旅店收拾背包时,专程到楼下的杜记甜食给她打包了有名的灰豆和甜醅子,后来听她说,她在网上预订的酒店,地理位置特别不方便,以后要向我和阿杜学习,随遇而安。

        甘肃博物馆国宝众多,是全国名列前茅的著名博物馆,非常值得一去。下午五点半,我们乘上回京的火车,为这次甘南之行圆满的划上了一个句号。

后记
        这次甘南之行,除了尖兵带来的两位新朋友——丽丽和豆豆外,我们在旅行的途中还认识了藏族小伙子吉尔达,以色列人OM、墨镜哥、黄锋女,一起骑马的落苏和大猫,以及四位意大利朋友。美丽的沿途风光,陌生人的萍水相逢,成为旅途中永远抹不去的亮色。我每天清晨醒来就在想,今天又会遇到什么新朋友?从背起行囊的那一刻起,我对旅程充满了憧憬,正所谓,驴行何处无朋友。

        OM告别我们后,在中国继续旅行了一个月,回国前在北京逗留了一天,我陪他爬香山,逛植物园,吃北京烤鸭。他回到以色列后,我们还经常发电邮,他邀请我去他的国家旅游。前段时间,网上盛传两位六十几岁的老人,历时83天,靠着三句“兔批婆,碗耐特,好妈其”(two people, one night, how much)旅行了意大利、法国、摩纳哥、西班牙、葡萄牙5个国家。OM学的中文仅限于“数字1-10”,“谢谢”和“太贵了”,就横行半个中国。我想,有一天,我和阿杜出国游玩时,遇到的语言障碍会小很多,我期盼这一天的到来!

山百合发表于2013-01-04 13:55  
分享到 
赞过
(2243次阅读/7个评论/6人赞过)
    饭团
    先赞再看
    散步的懒猫
    熟悉的景色,随着你的文字又一次故地重游。
    好望角客栈
    有来厦门玩的朋友 需要的朋友可以给我们联系奥 我们电话 0592 -2352788 我们的网站http://www.xmhwj.com/Index.html 可以直接订房奥  
    豆包出没

    呵呵,又见百合的美文!

     

    下次长假给你俩当灯泡去!

    北羽(hzj980)
    强神雕侠侣携手天涯!
    马可
    只要有一颗爱旅行的心,语言真不是问题!!!
    子笛
    你俩横行半个地球绰绰有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