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在庙宇与庙宇之间行走。我们的灵魂在人与神之间穿梭。
最早关于五台山的印象,是小时候家里书柜里一本关于五台山的红皮简装书。书名已记忆模糊,而且从来没翻过。那本书则在多次的搬家中不知去向。后来有位高中同学,由于家中的一些变故而皈依。每年都在隆冬拜会他灵应寺的师傅,送些蔬菜送些茶叶,回来和我聊路上的风雪寒冷,却没说过他们师徒间的对话。再后来,听说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越来越好走,一个接一个的户外发队穿越,某个周末的清晨,在香炉峰晨练时接到朋友电话,她们穿越时出了点小问题,克服了,给我道了声平安。
我的五台山情节就这样平平淡淡。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想过游历这个地方但愿望并不强烈。赶上正巧能抽出周末的时间,赶上需要自虐散散心,赶上橘子重装的队伍可以捡上我。于是就这样成行了。
是为序。
半透明红线为此次朝台大致路线,逆时针方向。
=================================================================
即便低调的把登山包藏在工位桌下。我依然是同事眼里的异类,周五下了班,直接挤进北京站发的K601与同伴们汇合。周六和清晨一起醒来,从火车站把自己连同登山包连同遇不上中雨的人品运到鸿门岩。
地图没细看过。对五台山的地理概念仍限于五年级时老爸的一个动作:摊开的左手掌心。东台?那就是小拇指呗。尽管没睡几个小时,体力却很充沛。伴着初升的太阳轻松的被东台接纳了。当金色的晨曦映在“文殊宝殿、望海寺”这几个字上。一向与佛教井水河水的我还是感到被上苍抚摸了一下。
东台望海寺前全队合景
东台路上的尼玛堆
去“无名指”的路上有个法云寺,红色的庙宇立在灰色的寺院中心沉在草色青黄的山垭口。里面有一位静静坐着的僧人的目光和一条小步紧捯的狗用碎步跟随着我的观光足迹。再往前走到了一个牌楼,上书“华北屋脊”。我正立倒立与这个小学地理书上的词汇合影。也开启了“这家伙在哪都要倒立一下”的讹传和这一路倒立照相的传统。边在屋脊上行走,边接近着北台。冲顶时饿的前心贴后心还和一个轻装的姑娘暗暗较劲,心想“还快不过一个女的?”那女的估计暗想“还快不过一个背大包的?”悲催的过度竞争过劳死。。。。。
重装的好处是总能吃上热乎的,借僧舍之宝地避风遮雨,大快朵颐。重口味把知秋姑娘的芥茉凉拌菜掂巴精光。
远眺法云寺
“中指”上的寺院是从后门进的,以至于我忽略了去找写有寺名的字牌。和所有其它寺院一样,这里也在大兴土木,未竣工的建筑像个只有骨架的怪兽张开的血盆大口,豪不留情的吞噬着四面八方捐来的香火钱。相对于大雄宝殿那崭新夺目的红色,我更欣赏前殿古朴的风格和里面摇曳的灯烛。院外一片佛的坐像密布。在雾里和神秘的气氛聚集在一起。
演教寺里为菩萨上盏灯
中台雾中的石像
“食指”最为安静朴实、没有张狂的把寺庙架在高台上。走到这里时,我已经累的很狼狈,无力走到寺院近旁的佛塔细看。游览完毕后穿过那片又像仙人掌又像松树的植物。把背包扔上八功德水驶向狮子窝的汽车,给所谓的“全程重装五台朝拜”留下些污点。
西台,烟水沉摄影
西台,烟水沉摄影
到狮子窝天已经黑了。帮助押送背包的队友七宗罪还帮着扎好了帐篷,真是太惬意了。同行的这帮文艺青年都是过精致生活的人,6菜1汤米饭果盘,腐败的令人发指。我各种蹭饭各种美的找不着北。次日清早,用过狮子窝的斋饭;看过狮子窝佛塔基座的文殊古洞;喝过队友晃悠,错了,队友凑合煮的热茶,拔营去 “大拇指”。
我们的营地
据说文殊菩萨在古洞饮此泉修练
狮子窝的十三级浮屠
途经“虎口”上的金阁寺值得一提。一场晨雨的滋润把这里原本精致的细节凸显的更加淋漓尽致。还记得供挂单的客房门口有副对联,字体潇洒的写着:“山色青翠随僧入院,松声静雅与客谈玄”。转过富丽堂皇的庙宇,踏过雕有莲花的石板,见一组整洁的石阶,拾阶而上,依山而建的后寺院丁香正艳。
“大拇指”南台有两处。我们先去了旧址。队友们进古南台的“云集寺”破败的让我还以为他们是去找厕所。僧人正做法超度亡灵。窗上贴的标语看上去有些滑稽。新的南台也历史悠久。作为此行夺取的最后一块高地,游荡其中,有种大功告成的感觉。
友情链接:
队友凑合游记:http://www.517huwai.com/blog/31216
队友知秋游记:http://www.517huwai.com/blog/31245?fromid=indexblogs
同行九点游记:http://www.517huwai.com/blog/31107
联想到你在另一篇游记里的留言。。。
嗯,你采取的是联想发散式记忆法
糊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