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之--佛光寺与南禅寺
去年欠001一篇大五游记,今年这次腐败、自虐又精彩的五台山一定要写下来留个纪念,纪念我们即将逝去的青春……先写此次五台山学习、欣赏的木构建筑佛光寺和南禅寺。
先从古建筑立面的时代特徵说起。
细部反应特徵:1、举架(屋顶的坡度,由缓到陡)
举高与进深之比:
唐1:5(五台山佛光寺)
宋1:4到1:3
清1:3(曲阜孔庙大成殿最高,1:2.5)

图例为宋式与清式屋面曲线定位方法比较图。


佛光寺大殿实景图片,人与木构件相对比例

蓟县独乐寺山门,相传始建于唐,辽统和二年(984)重建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

曲阜孔庙大成殿举高与进深之比1:2.5,建于雍正七年(1729)
细部反应特徵:2、柱
(1)、卷杀和收分
汉代 梭柱
唐宋 柱身在2/3以上开始收小
明清收分 柱高的7/1000--1/100
卷杀 :宋代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现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
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处,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
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做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
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
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
规定为1/1000。

1、细部反应特徵:柱
(2)、柱径与柱高的比例(由粗到细)
唐宋 1:8 --1:9 元明 1:9 --1:11
清 1:10-- 1:11 南方园林 1:12--1:15
(3)、侧脚和升起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 的千分之八,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出于宋《营造法式》。
唐2.9/100 宋1/100 清7/1000--8/1000
升起:即把柱子的高度自明间的两侧逐渐升高,称为升起。
檐柱越往角越高,次间升高2寸,稍间再升2寸。

细部反应特徵:3、斗拱(由大到小,数量由少到多)
高度与柱高之比:唐4/10--5/10 宋30/100 元25/100 明20/100 清12/100(太和殿)
历代斗拱演变图



隋唐补间辅作仅一朵,宋每间一朵,或明间二朵,明代4--6朵,清代最多到8朵。
明清斗拱逐渐失去功能性,变为装饰性,也成为等级的象征。

佛光寺斗拱细节

故宫太和殿
细部反应特徵:4、彩画(由简到繁)
最早以土红色为主
秦汉:柱上开始有雕刻(怪兽、几何图案),用带有花纹的纺织品将柱子裹起来。
魏晋:出现莲花、卷草
隋唐:逐渐简化(红白)
宋:成熟期。分七种,上、中、下三个等级。最高等级是五彩遍装。
明:规格化,青绿为主,旋子彩画出现。
清:集大成。和玺、旋子、苏式。

图一为: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拱彩画燕尾(唐)
图二为: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拱眼壁彩画(唐)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彩画(五代)

图一为: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拱眼壁彩画(宋)
图二为:山西高平开化寺大殿彩画(宋)

河北涞源阁院寺斗拱彩画(辽)

山西应县净土寺天花藻井彩画(金)

图一为:山西灵石资寿寺配殿彩画(元)
图一为:山西太原王郭村明秀寺后楼梁袱彩画(元)

北京智化寺万佛阁楼上外檐明间及次间额枋彩画(明)
建筑细部结构时代特徵:
1、鸱尾--鸱吻--龙吻--正吻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上的鸱尾,从鸱尾到鸱吻也可以看出南禅寺的建筑早于佛光寺。

蓟县独乐寺山门上的吻兽(辽)

故宫太和殿的正吻
2、门窗
汉:直棂窗,死扇,门板上有铺首
隋唐:直棂窗,破子棂窗,板门有门钉、穿带。
宋:隔扇、阑槛钩窗、支摘窗均为活扇。
明清样式繁多,工艺水平高。
3、栏杆
4、柱础
5、台基
6、阑额
7、雀替
8、昂


各朝代木构件细部对比图
休息~休息一下……(待续)
爱雪的小白发表于2013-08-26 19:48
艾玛!老有学问啦!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收藏。
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