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行走之成都气息

此行之前,成都之于我的印象,莫过于规划课上老师讲过的休闲二字——那是蓉城骨子里透露出的气息,理应成为中国休闲之都的不二之选,不过,最后,没有某浙江城市眼疾手快,这休闲之都也就成为了民间的名号。


“成都,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成为‘天府之国’”,自古,成都自是西南地区重镇——交通枢纽,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我有点小疑问的是,这西南重镇,如何就成了今日的休闲之都?人文地理学的答案不得而知,姑且写些自己的感受,而已。
先说下行程,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宽窄巷。


最熟悉的一句诗莫过于杜甫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的蓉城之旅也便从杜甫草堂开始。从规划的思路看,此处草堂实为名人故居博物馆的形式,以肃穆、追忆、凭吊的情感为主线,以草堂旧址、唐朝遗址等等为物质依托,以川蜀的园林造景手法营造文化氛围,通过物质及文化两个层面对整个景区进行烘托。整体来讲,个人感觉水平比较高,文物价值,考古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甚至还带有些许政治和民主色彩,同时整个景区较大,而多曲径通幽处,可作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对于武侯祠,我没有更深的体会,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文化——记得初中时,我捧着三国的书,看了8页,便酣睡了……对于锦里的印象倒是蛮深刻,主要原因在于美食之于我无尽、无限的诱惑,别小看那一条小巷,那是成都人夜生活的集中体现,去时正赶周五,人山人海,灯火通明,目不暇接的美食,完全可以挨个的吃,基本不怎么重样,而且个个好吃……虽说是一脸痘痘吧,值了!



最后,说说宽窄巷。如果说杜甫草堂、武侯祠是成都历史文化的缩影,锦里是市民文化的影射,那么宽窄巷则是成都城市文化的精华,它比锦里更全面而精致。宽、窄、井三条巷子,传说是清军当年驻扎在少城的遗址,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三条巷子建筑风格类似,文化牌稍有不同,宽巷子中多川地风味饮食,窄巷子的中产阶级文化意味更浓,井巷子以贯穿古今的城墙壁画为主,人气稍逊些,但文化韵味独具一格。小小的三条巷子,聚集了川地优秀的文化人、艺术家,静寂地展示着天府之国特有的“休闲”气息。



总结下吧,以个人的体验来看,“休闲”之誉,名不虚传。每每奔走街巷,对于我这种缺心眼儿外加好奇心促使的爱瞎打听的人来说,少不了观察及沟通。在成都,那种休闲真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完全可以从他们说话的语气,乘凉的神态中体察出来,那种闲适是伪装不来的,亦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恰逢秋季,无论是旅行还是户外,大西南都是天堂,而成都更是大西南的门户所在。我在乐行俱乐部上,看到了10月去成都的攀岩活动,倡导乐行户外,享受来自内心的体验和愉悦,还真是挺想去参加的,刚好还有测评活动,发表游记就能有机会作为测评达人赢得戈尔特斯品牌面料的鞋品,于是就有了这篇成都气息之文,回想那次成都之星,还真是让我惦念不已,希望这次能够带着测试鞋去成都!

悠悠的游发表于2013-09-26 16:17  
分享到 
(622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