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南口战役的遗址上
前日,我们在翻山越岭的行进中,看到了一处山顶上立着的一块碑,才知到此处曾经是抗战时期著名的南口战役的战场,有无数国军将士为国英勇捐躯。
南口,位于北平城西北45公里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这一带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
1937年7月底,日寇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为了灭亡中国,日寇紧接着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大侵略。沿津浦路进攻,为的是策应对上海、华东等地的侵犯;沿平汉路南下,为的是夺取中原,进逼华中、长江;沿平绥路西进,为的是占领山西,进而控制整个华北,一举歼灭中国军队精锐,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以为这样就能在迅速打垮中国的抗日力量,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蒋介石这时已看清对日妥协无望,遂决心抗战,对日寇的三路进犯,都做了相应的战斗部署,在平绥路方面,组织了著名的南口战役。
南口的南北两侧,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故南口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之地,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领察哈尔省,进而分兵晋、绥之图谋,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可见南口从来为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
南口战役从1937年8月8日打响,至8月26日撤退,历时近20天。战斗中,日寇凭借其优势兵器飞机、坦克、大炮等,每日向我阵地倾泻数千发炮弹、炸弹,依山草草修筑的工事,总是刚修好就被毁,再修好,再被毁。但中国军队依仗保卫祖国的誓死决心,以步枪、手榴弹、大刀,与敌军拼杀,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之惨烈、残酷,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
国军与日军浴血奋战直至张垣失守,在后路将被切断时退出了南口。但南口战役,仍不失其为我国抗战史上极其光荣的一页,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南口战役严重地挫伤了日寇,打乱了日寇的作战计划,使“三月亡华”的神话破灭
2、南口战役和当时进行的淞沪会战,显示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全中国的图谋已暴露无遗,蒋介石决心由应战转为抗战,因而对谈判已一年有余的国共合作抗战问题,其态度积极起来,终于接受了我党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布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因此,南口战役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南口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斗志,从此,“中国不会亡!”“筑成我们民族新的长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等抗战口号,深入人心,传遍祖国大地。
尽管时间紧、要赶路,但大家还是纷纷在题壁前驻足——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这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作了树干而滋生
——诗人穆旦
是啊,如果没有参加此次穿越,“南口战役”对我而言,只是一个听说过的名词而已,不会再有更深的了解;如果没有参加此次穿越,我又怎么会来到曾经的抗日战场,静听山石草丛、残垣断壁叙述当年的惨烈;如果没有参加此次穿越,我也不会主动去搜索诗人穆旦是何许人——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1934年他将“查”姓上下拆分,“木”与“穆”谐音,得“穆旦”之名。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1958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调图书馆和洗澡堂,先后十多年受到管制、批判、劳改,停止诗歌创作,坚持翻译。1979年平反,但为时已晚。
傍晚时分,晚雾悄然迷盖了远处的山,却无法把那段历史掩藏。因为,我把它刻在心上带走了……
卡片儿机发表于2013-11-04 21:11
写的真好 尤其最后那句话 有诗人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