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访古房山:乐毅墓与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

    房山地铁线通了以后,让到京郊最大最集中的古迹区——房山访古更加便捷。乘坐地铁抵达房山后,可乘坐本地的小公共前往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但此时依然有个问题,就是房山本地的小公共站牌全被撤下,不知为何?(是否与各公交公司的利益划分有关?)空留下一块块漆黑或灰白的铁皮,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事先做好路线准备。


乐毅墓前的石碑、石桌、石凳

    地铁还是快捷的,虽然从我家到良乡南关站,我需要倒三趟地铁,近乎2个小时。但只需2元的空调车厢,还是很舒服的。

    事先已准备了路线,出了地铁便直奔公交车站,我可在此乘坐公交直达富庄村站,那里有着战国名将——乐毅之墓。原本以为这一带会是一片乡土,结果下车后我就有些迷茫:宽阔的马路,两侧都不见民居,反倒是一个个工厂,仔细查看,原来已经成立了开发区。Google地图上的标点错误,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乐毅墓在富庄村内,而且那条路就叫乐毅路,所以我只需要向乐毅路走就可以了。

    走进乐毅墓,四周的铁栅将其围住,两个小铁门也紧锁。我向路人打探,对方说从不开放。正当我踌躇之时,园里突然出现一人,忙问“你怎么进去的?”对方答曰“跳进来的”。那我还等个甚啊?直接跳入!


环绕墓丘,是清幽的小路

    乐毅何许人也,值得我烈日徒步前往?

    乐毅,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史称乐毅武艺高强,尤其是剑法、枪法都堪称举世。《三国演义》书中,司马徽向刘玄德谈及诸葛亮时说:“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既然是孔明先生崇敬的人,那自有非凡之才。

    乐氏先祖有名将乐羊,本居魏国,后魏灭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乐羊自封于灵寿。后,中山复国,乐羊后人便居于中山国。至乐毅时,中山被赵国灭,乐毅于赵国为官。

    公元前295年,沙丘之乱,乐毅奔往燕国,深受燕王喜爱。公元前284年,乐毅奉命与秦、韩、魏、赵、燕五国联合攻齐,一举拿下70多城,成就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乐毅居功至伟,封于昌国,号昌国君。

    但有功之人多会遭受小人谗言,历来如此,乐毅遭到陷害后而西入赵国。赵惠王慧眼识英,封其客卿,号望诸君。此后乐毅多次为赵征战,数立奇功。

    虽然史书上对乐毅的记载不多,他的战术理论更是无从寻觅,但仅“五国攻齐”一战就足以证明其雄才伟略。而至此,燕国的战略目标也基本达成,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也是实至名归。而其撰写的《报燕惠王书》中,提到了君王用人思想,其中陈诉的君臣情谊,深为历代贤士所向往。


乐毅墓被密林覆盖,周边有疑似的盗洞,还有今日附庸风雅的新墓


民国所立的“望诸君墓”与新立的重修碑记

    乐毅死后,赵孝成王以玉匣作棺厚葬,后人在墓前置石狮、石牌坊等,并广植松柏数千,最终形成30余亩的墓园。

    今日所见的乐毅墓,只剩下残余10余米的圆形墓丘,一通民国4年的望诸君墓石碑立在当前,另有两通歌颂其功绩的石碑分立左右,并配有石桌、石凳。

    虽然此墓存疑(河北邯郸境内另有一墓),但面对高大的墓丘,依然古风盎然。我在园内的树荫休息并简单的吃了午饭,在时空对望间,我仿佛看到了燕赵古国的的苍茫大地上,一位将军立于马上,横刀向敌,好不威风!


远望“万佛堂、空水洞石刻与塔”,绿丛藏古

    离开乐毅墓园,我顶着烈日前往公交站台等车,后经环卫工人指点,我决定先回城里,然后再乘车前往我的下一目的地:万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

    等待的房33路很快就来了,我可以直接到达良乡北关。地图上看,这里明显是一个交通枢纽,有前往大部分地区的公交车,我在此转乘房13路直达磁家务。

    一同下车的大姐指引我前去的方向,我顺着马路就走到近前。远远的就看到一座华塔立在高处,有附近的居民在下棋、纳凉。周边的绿化非常好,我想可能是源于这里的煤矿。矿井停产后,企业多会加大绿化力度,既是为了美观,也是为了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走在磁家务矿区内,特色的靛蓝围墙,废弃的矿井铁轨

高大的华塔,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之地

    这座小龛密布的华塔,高近20米,平面八角形,单层转构,塔基由须弥座及仿木构平座组成,呈典型的辽代样式。有资料显示说塔建于辽咸雍六年(公元1070),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花塔,但此说法我还无法确认。望高人指点。

    塔基以上为八角形塔身,四方正面有券门,南门可入室。外壁有浮雕菩萨、力士像。斜面有砖砌直棂窗,窗上亦有浮雕。塔身之上有塔檐,塔檐之上有平座,平座之上就是华丽的塔刹。刹身主体为砖砌八层龛室,龛内有佛像,龛下托以圆雕的狮、象等形式的龛座。可惜龛室内的佛像均已无存,刹身之上的刹顶也已毁坏。

好棋者就在塔下对弈
华塔的塔身,正四面有券门,斜四面为窗
高大的华塔,南侧的券门可入塔室

华塔的细节之处

    华塔一旁有石砌台阶,看来也是古老的。拾阶而下,就到了万佛堂近前。

    今日所见的佛殿为明代万历年间重建的无梁殿,名大历万佛龙泉宝殿。殿内墙壁嵌有汉白玉“文殊、普贤万菩萨法会图”,据载刻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万佛堂”一名即源于此。此行,我未能进入万佛堂,在附近打探,也是无法开门。看来,现在要想进入,除了有官人陪伴,常人是难有机会了。

    万佛堂下,就是著名的孔水洞,原本是天然形成的溶洞,因唐宣宗年间在此兴建万佛堂,而改成万佛堂孔水洞,洞口本有石门,已毁。洞内有天然泉水,史载水势汹涌,但今日所见只是微微渗出在石壁而已。洞内壁存有隋大叶十年 (公元614)的刻经以及隋唐时期雕像,可惜洞穴已被铁栅栏围挡,“严禁进入”的告示也立在一旁。


侧面看万佛堂,华塔成了点缀


万佛堂下就是孔水洞

空隙:万佛堂与身后的山崖

一侧的石壁有摩崖题字“念佛”,这是这漆红令人汗颜

孔水洞洞口上的神兽,不知名

    万佛堂与孔水洞内的石雕都无法亲见,不免是深深遗憾。好在还有古塔得以安慰。

    万佛堂正对面,另有一座“龄公和尚舍利塔”,创建于元。塔为八角形七级密檐式砖塔,基座为八角形须弥座,三层仰莲瓣托着塔身。塔身八面,四个正面有券门,四个侧面是假窗,每面的上部都有浮雕挂云。塔身上为七层密檐,但塔刹已毁。

    站在一侧,可以明显的看到塔身倾斜,且幅度不小。这座“北京斜塔”被茂密的丛林掩盖,我没有拨开围挡,是因为我想拍出我看到的样子。

    大多时候,我认为过密的林木对于古建筑会带来损害。但是在磁家务地区,这种常规理论需要适时的更改,因为地下矿井纵横,地质灾害会更易发生。而且房山地区特殊的地质情况,林木难以生长,绿化绿不高,易山洪。这些状况,都会让历经千年的古塔瞬间倾颓。而面前的这些林木,正式保持生态、地质平衡的最好方式。

空水洞西侧,就有一座废弃的矿井,凉风习习,青青翠绿
建于元代的舍利塔更是在绿丛之中


塔体倾斜,有“北京斜塔”之称

我的更多文章:
  • (2013-09-21 20:50:45)
  • (2013-09-17 20:38:23)
  • (2013-08-01 15:15:33)
  • (2013-07-18 18:01:41)
  • (2013-07-16 13:34:57)

shoo发表于2013-11-29 15:32  
分享到 
赞过
(2733次阅读/0个评论/1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