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峪-十里坪-柏峪穿越记

    上周,梅子在QQ上留言,邀请我参加虫子队的长城探路活动,但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着西奚古道,恰好海蓝周六组织刘家峪到十里坪的穿越,这是西奚古道上很重要的一段,我禁不住它的诱惑,谢绝了老朋友的盛情,参加了刘家峪的穿越。

    京西古道的南道、中道和北道大家已耳熟能详,但在这条古道之外,京西还有一条古道,这就是西奚古道。京西古道自南向北,西奚古道自东向西,在天津关交叉。

    明朝,为加强北京西北防御,在原有老长城基础上,大修内长城,明内长城有三个重要的关口,即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合称“内三关”。三关之间有道路可行,西奚古道即是在三关连线道路中的一段。 

    西奚古道的大至走向是:从居庸关往西南方向,经白羊城、高崖口和马刨泉、了思台等地进入门头沟区大村。出大村走马套沟到向阳口。再向西,经沿河城、沿河口、龙门口、刘家峪、王大台到天津关。再向西南、经燕家台、梨园岭,瓦窑、天河水或齐家庄、张家庄、奴才岭,进入河北省涞水县境,再经罗古台、镇厂等地到紫荆关。居庸关到紫荆关,有二百六十里。 

    “西奚古道”,传说是西奚族人所修,那么西奚族又是怎么回事呢?

    南北朝时期。当时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有一个库莫奚族,过着游牧生活,经常向中原进贡,也进行一些交换。到了唐末,一部分库莫奚人在首领去诸带领下,来到妫州(今延庆、怀来一带),在继续过游牧生活的同时,一部分人由王妃领导开始经营农业。这位王妃选择了今黄草梁为居住地,利用黄草梁上平缓的地形种植庄稼,并利用地质大断层地形,令人在已有小路基地上,修通这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西奚古道。此路修通后,不仅为向涞水、易县一带发展提供了通道,尤其是去妫州以及辽西则更为便捷。黄草梁是近代人起的名字,原来这里的人(包括柏峪)称之为皇妃子梁、皇太妃岭或天津岭。至于这条山道,也有称“皇妃古道”的。地处妫州的西奚和在辽西的东奚,后来均归附了大辽王朝,并渐渐与契丹人相融合。后辽王朝被金王朝所灭。 而奚人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被契丹族和女真族同化,最后与契丹和女真一起被汉族同化而加入了汉族共同体。

    现在留下的西奚古道,途径黄草梁附近在天津关与京西古道相交。西奚古道的开辟,在沿线各村之间发挥了连接交通的作用,但在明代,其连接“内三关”的战略用途更为突出。


    原计划七点在五路居集合,七点半出发,但司机记错的时间,七点半以后才到达集合地点,再加上有队员迟到,出发时已经快八点了。路上,又遇到修路导致的堵车,四十七位队友到达刘家峪时,已近十一点。集合拍照后立即向目的地出发。

穿越地区区位图


穿越区域区位图2

穿越区域10米等高线图及穿越路线 


穿越区域三维图

王大台-柏峪三维图

已经废弃的刘家峪村













从刘家峪向西,一直是在走防火道,防火道绕着山腰前行。

前队可以俯瞰后队

远处可以清晰地看到防火道绕向西大台



绕过一个山包,防火道进入一个峡谷。



    路上遇到一个施工队伍,一问,原来是这些防火道要修成水泥路,这下可好了,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车就可以直接开上来了。

防火道在一座山脚下开始绕向西大台,而我们要去王大台,在这里就与防火道分道扬镳了。前方V形峡谷就是我们将要穿行的山路所在,两个断崖也在这个峡谷中。

    可能是当地政府为了防止户外人冒险去攀登前方的两个断崖,这里拉上了铁丝网,但早已经被户外的朋友破坏了。

    穿过铁丝网,进入一个邃深的峡谷,







前行不远,即遇到了第一个断崖

    第一个断崖之前,先是遇到了这个石坎儿,不算太高,但没处抓没处蹬,年轻人还能设法爬上去,我这年纪的人,没有人援手,是很难爬不上去的。



    攀上断崖后,路依然非常难走,由于地下湿滑,脚底沾上泥,行走在这样陡峭、狭窄的山路上,非得加十分的小心不可,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酿成恶果。



攀过第一个断崖继续前行,必须钻过这个人字型小山洞,这可是货真价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





这是第一个断崖,大家互相帮扶着翻过去

这是第二个断崖,危险程度高于北梯,但只要小心谨慎,一般驴友还是可以上去的。





这是攀上断崖后回望崖根儿的队友



两个断崖,也就是当地人所称的“壶”。翻过第二个断崖,前方的路平坦了许多。

    小路的两边长满了乔灌木,小路蜿蜒在这条沟里,从走向上看,它应该属于西奚古道通向天津关方向的古道的一段。
    行进在沟中,路起伏不大,就在长着五棵大树的地方,向右有一条小路岔向王大台村。

登上岔路,回望路口的那五棵大树。

向西望,垭口附近应该是天津关方向

东望,蓝天白云,真清新啊



攀向王大台的路上,可清晰地看到沟底的西奚古道。

攀上几百米,一片庄稼呈现在眼前,估计到王大台村了。



果然,转上一个小弯,就可以看到王大台村的房子了。





村子里目前还有三户五口人,他们坚守在这个废弃的小山村,村子周围种着庄稼蔬菜以供自用。





大部分搬到山下去的人家的房子,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

    在村里看到了两匹骡子,它们承担着这五口人生活必须的农事和运输任务。这头骡子背上还备有鞍子,显然是刚刚完成一次运输任务还没来得及卸下鞍辔。

    简单吃过午饭,我想到老乡家里聊聊,这个小个子老乡,说话都不太清楚,但对人却是出乎意外地热情,他把自己家院外种的黄瓜摘了一大堆,非要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驴友们品尝。盛情难却,领队“深海”掏出十块钱塞给了这个老乡,还有别的队友把自己带来的饮料留给了他。



    经过几十年的风雨剥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一行字依然那么清晰地保留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村,它记录了一个时代,虽然那个时代并不值得留恋,但联想今天诸多令人侧目的社会现实,心底还是翻腾起阵阵矛盾的波澜,不由得感慨万端。

饭后,大家绕到村后的小路上,向十里坪前进。回望王大台,已经是在我们的脚下。

王大台对面,应该是斋堂后面的白铁山



山路盘旋在山坡沟壑之间,用“深海”的话说,是绕着山跑。



十里坪就在前方

    绕山跑的小路其实一直在上坡,当我气喘吁吁地钻进一片小树林时,忽听“海蓝”在后边大叫“前边的走错了,去十里坪的路在这边!”我和跟在我后边的一个队员赶快返回来,“海蓝”已经在路口等我们。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路口,在路口上,没有比较高的树,所以户外朋友把路标拴在了小路比较靠里的位置,稍不注意,即容易错过,真得感谢海蓝及时发现了我们走错了路,不然,今天还不知会是个什么结果。

1

    回到路口,我观察了一下这个路口,确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志物,环顾周围,除了路口有几块比较明显的白色石头外,真不太容易发现这个岔口,但观察走错的小路的前方,有个峭壁却很明显,以后走这条路的朋友,看到这个峭壁,即应马上停止前进,谨慎地寻找各右的路口。



岔上小路后,可以看到十里坪那陡峭的山体

登山的最后六百米是最艰难的攀爬,这棵大树距离山顶不太远了,后队的队友们在这里做最后一次休整。

离开大树,约百米就登上了十里坪东侧的垭口,树缝里可以看到最具黄草梁特色的立陡的山体

垭口处已经可以看到茂密的植被,这可看作十里坪的前哨阵地。









十里坪终于到了,看,多漂亮的草坪!两次到黄草梁,一直无缘光顾十里坪,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下了十里坪,小路的走向是指向黄草梁主峰方向,我一边走一边疑惑:我们去柏峪,应该是朝南走,怎么会向西走呢?但带路的“三哥”“三姐”是前几天刚走过这条路的,尽管疑惑,还是跟着他们向前走去。走不太远,忽然发现了17号标杆。这个标杆太熟悉了,就在这个标杆处,是一个三岔路口:从山下上来,向左去实心楼,向右去十里坪,过去两次,我们到这儿都是向左,右边这条路一直没走过。刚才走在路上,我以为我们就是走的以前走过的这条路,所以才产生了方向上的错觉。看来,仅凭感觉是不行的,只有实践才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如果是我一人走这条路,真保证不了不会迷路。

这是在三岔口左侧的指路石。它的反方向,就是奔向十里坪的山路。

在十里坪,我们没有太多的耽搁,后队的队友们在那儿得瑟时,我和“随缘”等几位山友急行军向山下冲去,到10号标杆,又是一个三岔路口,我们看到标杆立在向右的小路上,就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这条路,结果,这条路十分陡峻,有一大段路几乎是在绝壁上绕下去的,回过头来看,我们真不知道我们是怎么从这么陡的山上下来的。

下降到绝壁底部,发现了这些人工栏杆,我恍然大悟,我们是无意间走上了象鼻山的那条路上了。两次到黄草梁,却与象鼻山缘吝一面,这次可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了。





    过象鼻山,再回到过去过的山路上,标杆已经是5号了,“随缘”他们继续前进,我则绕着岔路口跟前这座小山转了半天,试图找到通往山顶的小路,但找了半天,还是没有个结果,这样,想验证山顶是否存在烽火台遗址的的企图又一次失败了。

    带着一丝遗憾继续赶路,很快就到了天津关前。站在天津关北山坡,把这一带的地形拍照下来。

    在元代的《析津志》中称天津关为“天津岭口”,辽、金、明代、称为天井关,俗称天星关。历代王朝在此设关建隘,派兵住防。天井关于明景泰二年(1451)建有正城、堡城、北过门、守口官公廨,直到清末尚有“额外外委”领一梢人马住防此地。古道旁当年的马圈、明代二道长城、摩崖石刻保存完整。巍然屹立于群峰之上,成为风景优美的评古吊今之处。可惜,每次经过这里都是匆匆来去,又没有当地人可以询问,一直没有找到上述这些遗址。

向西望,那里是柏峪停车场

东南,依稀可见天津关通向刘家峪方向的古道。

    到达停车场,约七点多,全队在八点以前全部到齐,一切顺利,上车返城。
总结:

    1、刘家峪海拔约520米,十里坪海拔约1680米,此行拔升高度当在1200米左右,虽然全程距离不算太远,但拔升太高,对体力的要求比较高。体力稍差的驴友不要贸然尝试。

    2、两处断崖危险程度极高,穿行在这条路上,风险系数很大,且大队人马通过,会影响全队行进速度。据有的攻略讲,两处断崖处有路可以绕行,果然如此的话,可以考虑绕开这两个断崖。

    3、这一路上,有三个路口应该注意,一是防火道转向峡谷的路口,这里容易记住。二是过断崖后转向王大台的路口,这个路口有五棵大树,加以注意的话,应该问题不大。三是,过王大台后的绕山小路转向十里坪的路口,这个路口没有明显的标志物可供参考,稍不留意即容易错过,经过这里的驴友要十分注意。

    下图是驴友手绘的断崖一带路线走向图及说明,可供参考。

这次穿越,熟人不多,这是我在十里坪和与我同龄的驴友及“深海”的合影





 

资料:奚族

 

    奚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记载来看,奚族百姓在商代就已经成为奴隶被役使,或被贵族们用来当做祭祀的人牲。

    随着历史的变迁,奚族的名称也发生了变化,又称库莫奚,属东胡系统

    库莫奚一词是鲜卑语音译,为今蒙古语“沙”、“沙粒”、“沙漠”之意。从含义揣测,这一族称当因其境内多沙漠而得名。6世纪下半叶(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此后单一的“奚”字成了族称。 

    库莫奚族称始见于388年,自此以后,史书有了不间断的记载,到13世纪才不见其名,前后存在近千年。

    库莫奚在其存在的近千年里,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形成与发展、衰落和与它族融合的过程。大体说来,4世纪中叶至7世纪初,他们分布在今西拉木伦河南和今老哈河流域,过着“善射猎”、“随逐水草”的狩猎、游牧生活。

    7世初至9世纪中叶,是库莫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其地域已东接契丹,西至突厥,南拒白狼河,北到霫国。即有了东达今辽宁省阜新市附近,西到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以南一带,南抵大凌河,北过西拉木伦河与霫族为邻的广大区域。

    9世纪中叶以后,奚族由鼎盛转入衰落和与它族融合时期。奚族衰落的转折点是在847年反唐事件中受到严重打击,而契丹却因在归唐朝后“部落寝强”,契丹人此时便乘机开始了对奚族的掠夺。阿保机任挞马狱沙里后就曾几次讨伐奚人。奚族“不敢复抗”,只得举族臣服,从此奚族完全丧失了独立地位,变成契丹贵族统治下的一个部族。在这以后,契丹贵族允许奚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中”。在这一政策下,奚族开始了被契丹同化的过程。在有辽一代,奚人的地位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是被契丹人征服的被统治民族,另一方面其地位仅次于契丹人,被契丹贵族利用作为对内镇压其它被统治民族的反抗和对外与北宋等抗衡的工具。

    12世纪初,女真首领阿骨打起兵反辽,奚人站在契丹人一边维护辽朝统治。在辽行将覆灭之际,奚王回离保与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等于1122年(辽保大二年)在南京(今北京市)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妄图挽救辽朝的灭亡。当女真人入居庸关后,北辽上下北逃,回离保走保箭笴山,收集奚、渤海、汉三族丁壮为兵,建国称帝,自号奚国皇帝。这是奚族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后一个政权。它只存在了数月,在金兵围剿下溃败,回离保被下属所杀。

    女真贵族在灭辽过程中,对奚人采取先是把攻克地区的奚人降为奴隶,编入猛安谋克;后对归附的奚人,各置猛安谋克领之。这样,奚各部组织在金初就被打乱了。由于金国军事进攻接连取得胜利,九猛安奚军被“徙于山西,后分迁河东”。接着在金太宗、熙宗两朝将大批女真人南迁时,不少奚人同时被迁居中原地区,使奚人分散各地。奚人在金代的地位比辽时低下,激起广大奚人不满。

    1160年契丹撒八、移刺窝斡等率众反金,不少奚人加入反金队伍。

    1162年金世宗在镇压这次起义时,对坚持反抗的奚人采取了极其野蛮的办法,“尽杀其男子,以其妇女童孺分给诸军”。面对这种残暴的民族灭绝政策,有的继续坚持斗争,有的亡人北宋境内或北逃。金世宗为防止奚人再次聚集反叛,又将六猛安奚人分迁到咸平、临潢、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将一部分女真人移居奚地,实行分隔统治。本来,一部分奚人在辽代与契丹人通婚过程中已被契丹人同化,其它大多数也在与汉和渤海等族人杂居过程中民族特色越来越少,女真贵族强迫奚人分散迁徙,使他们在更大的范围内与汉和女真等族错居杂处,所以到了12世纪后期,奚人迅速被女真人同化和与汉族融合。金代以后,再不见历史上有奚人活动的记载。综观奚人去向,一部分被女真同化,大部分与汉人融合;而早先被契丹和后来被女真同化的,多数在金亡后也加入了汉族共同体;在金末居住东北地区的,又有相当一部分加入了蒙古族。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3-12-10 16:11  
分享到 
赞过
(1008次阅读/7个评论/4人赞过)
    夕月
    这里很美,又很刺激,真羡慕你们强
    星河列车
    想请问一下:那几张地形路线的地图,真的很不错啊,请问这几张地图是从哪里得到的?是有什么户外网站可以提供地图资料的下载吗?可否留一个链接。多谢啦!鼓掌呲牙

      所有地图均系本人制作。教程请参考:http://www.cuzo.org/outarticle.asp?articleid=425

      本人所制其他地图请去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518ea0100ns0u.html#commonComment下载。

    带你去转山

    游记很经典,很轻的利他性。积淀很深,历史地理学功底强。这是真的老师啊,值得学习。

    杜丘
    强细致。
    初雪漫步
    写的很详细  顶一个
    一直走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