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京城谈风水
今天的北京,山环水抱,对我们户外的驴友,是难得的福地。而作为统治者来说,政治、军事和文化诸种因素,也是理想的都城之地。3000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把这个地方看做天下至重之地,或设为重镇,或干脆立为都城。这里除了地理位置的原因,更主要的是,那些朝代的统治者看上了这里绝无仅有的风水。
说到风水学,实际上是以易学为核心,综合水利、气候、堪舆等综合性的学派。在中国上自帝王修坟建都,下至百姓修房造宅,无不向往能得一风水宝地,实际上无不讲究风水。自古对阴阳风水学就有相信和不信之分。新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绝对主流,风水学披着民俗学的外衣(其实大家可能发现了,民俗学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带点色儿,一类是玄和迷信),处于羞答答的尴尬状态和隐学地位,但一天也不曾退出人们的视线。新时期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特别是受港台学者影响,风水学又有繁荣的趋势。也涌现出一批民间易学学者,比如吕文艺、李大宽等在易学方面确有成绩,也出现徐辛等人在六爻有集大成之功。实际上,风水学,说穿了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无论信与不信,反正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是信的,阴阳风水是他们选择宫殿和陵寝地址的首选条件。所以,谈北京城、聊明清陵寝,甚至谈北京的某一个景点,风水学是躲不过的话题,否则你就讲不到根上、讲不清楚,落不了地。例如,北京为何出现景山,你必须得讲风水。关于明清陵寝,尤其是明十三陵以及各陵的风水问题,已经有专著了(十三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著《明代帝陵风水说》),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淘需来看看。这里笔者只对平时逛京城时了解到的北京城风水趣闻述说一二。
一、北京的沿革
北京地区,上古时期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于人类居住。先民们很早就在这里休养生息。他们崇拜燕子,以燕子为图腾。不仅以燕子为家族的名称,而且也以燕子命名国家。远古时期的燕国,史称古燕国,没有留下可靠的文字资料,只是在先民的口口相传中,我们还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国家。所以燕国这个地名却一直传下来了。北京有档案可查的,是周武王灭商朝,征服这里以后,将之分封给召公奭(音是),这就是战国七雄的燕国了,在今天的北京大兴区(琉璃河地区有考古发掘)。周武王同时还分封了另一个国家——蓟国,都城在现在的广安门一带。后来燕国灭到蓟国,并迁都于蓟国都城,成了这一带相对比较强的国家,曾经差一点把对自己有恩的齐国灭掉。
汉朝时曾先后五次在这里设立燕国,但却是郡、国并行。汉武帝征服朝鲜北部以后,曾设四郡,加上秦国设的四郡,共八郡。
隋唐时期的范阳就是现在的北京一带。安禄山从这里起兵,在这里称帝,称大都。辽国时这里叫南京,与辽上都对应。金国灭辽过程中,1153年将都城从黑龙江的阿城迁移到这里(现在房山),称为中都,北京正式成为首都,到目前已经近900年了。
元朝时期,忽必烈经过比较,定为都城,称元大都,中心在现在的积水潭一带。明朝靖难之役之后,朱棣经比较,这里的风水比南京要好,遂迁都于此。清朝为了粉碎明朝君臣的复辟梦,更主要的是看上了这里的风水,亦定都于此,称为京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经过对西安、洛阳、南京、开封和杭州比较以后,定都于此。
二、北京的风水优势
北京可谓天然的都城之选。各朝代的谋士们都说北京是块宝地。那么,这块风水宝地好在哪里呢?风水学对城市的选址讲究山和水。北京向阳、靠山、面水。地处华北大平原的西北端,华北大平原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处,东边是大海,但渤海却是内海,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护持,既得海洋之便利,又无外敌侵扰之忧;西边为太行山,北为居庸关以及整个燕山山脉等险要,南边面向河渠网络,永定河以及潮白河、拒马河、温榆河等水系日夜奔流不息,于是这里的山水都充满着灵气。太行山脉和北部的燕山山脉,均属昆仑山系。在古代中国人的的意识里,昆仑山脉为龙脉,在龙脉上,自然是龙兴水起。“前要照后要靠”,自然形成了利于发展和便于控制的战略格局,是绝佳的“藏风聚气”之地。这些其他几大古都是不具备的。
说到控制力,尤其是当代,在地缘上,也只有北京才能对全国各地实施有效的控制。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满蒙为鸡头,中原和西北为身体,北京在咽喉部位,如果没有北京以都城身份的链接,满蒙和关内的联系就显得很松散,满蒙这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与内地的联系就很困难。在中国的古籍里,早有“不怕南来虎,就怕北来熊”的遗训。
明清时期的北京俯视示意图
三、因势利导,北京的镇物设置
以上说的是北京风水之大观,至于风水细节,说起来就太复杂了,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可以说,北京城的一街一巷、一门一窗、一柱一树、一座寺庙、一座佛塔等等基本都有风水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过程,不同于其他城市,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也就是边建设,边运行。辽国和金国的都城在目前北京的西南,而元朝忽必烈以及谋臣们,看上了今天北京二环路以内的位置。所以北京城是经过完整的设计和建设完成以后启用的。主持设计和建造的刘秉忠和助手郭守敬都是易学高人,北京城的设计和建设,从整体到局部细节,都暗合着八卦吉数和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后来的明清两朝,也是在元大都基础上不断修缮和完善的。北京城风水格局之讲究、文化内涵之丰富,是其他各大古都不曾有的。比如北京城的中轴线,即从前门到午门到景山再到鼓楼的连接线,为啥是偏斜的,没有和地球子午线形成重合?这是因为,忽必烈在元中都(张北县城东北50公里处的开平)登基,而北京城的中轴线准确的指向了元中都的中轴线,通过这个设计,达到元朝皇族“贯穿始终”的理想信念。再比如,北京城的东北、东南和西南三角都是方的,唯独西北角缺一块,是圆的,这是因为,西北角是八卦的乾位,乾为天为父,作为一个城市,就是天门,而城墙缺一角,“天口缺”,象征天门开。再比如,北京城里的水系入口,北侧西面的积水潭水关和西直门南侧的金水河水关,这两个水关都是双孔暗道。而北京城的出水口,在城市东南角,也是暗道出城。这是因为,按照风水学的理念,水主财,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不见水的源流这就是天门开;水去之处谓之地户,若不见水是从哪里泻出的,这叫地户闭。天门开,象征财源不断;地户闭,象征财用不竭。
刘秉忠、郭守敬,以及明清的硅谷们,除了这些基础设计暗合八卦数理以外,为了城市,实际是政权的长治久安,还额外的添加了一系列设施,谓之镇物。这些镇物,现在多数都成为北京的著名景点了,大家南来北往的游览,但恐怕多数人不知这些景点的由来。这里主要介绍六处:
明清时期,北京城先后出现六大镇物,首先是东南西北中的五方镇物。易学家门认为,一个城市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有五方神灵主持,要让这五方神灵忠于职守,必须要有震慑他们的事物。于是按照东南西北中五行方位的相生相克义理,设立镇物,确保京城安全。
镇物一:按五行及方位,东方为甲乙木,东方木神当值,当以神木镇之。镇物就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神木厂位于北京广渠门外通惠河二闸的南面, 现在的地名叫黄木庄。永乐皇帝朱棣在营建故宫紫禁城时,从南方采办大量上好木料运来北京,堆放在神木厂。 据说当时有围过二丈外的大木,两个身高正常的人站在木头的两侧,互相看不到。乾隆皇帝在乾隆二十三年还特制了《神木碑》以志火木:“都城东有巨木焉,其长六十余尺,卧于地,骑者隔木立,弗相见也。……”御碑就在现在的北京钢琴厂院内。可惜“文革”中碑和碑亭均遭毁坏,所剩的一段大木也被人做成会议桌了。
镇物二:西方庚辛金,西方金神当值。镇物是大钟寺的大钟。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铸造的大钟存于万寿寺,钟高6.75米,重 46.5吨,有世界钟王之称。铸造这口大钟是明迁都北京的大事之一,取定鼎北京城之意,是皇权的重要象征。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觉生寺后,即将大钟迁于此寺,遂称大钟寺。永乐大钟铸成以后几次迁移,但始终没有离开京西一带。
镇物三:南方丙丁火,南方火神当值,镇物是永定门的烟墩,位于崇文区西南部,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是一座砖台,其上竖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一座,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碑体南、北面分别镌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笔。乾隆皇帝以益美的文笔,磅礴的气势,赞美了北京险要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的情景,通篇为歌功颂德的内容。有人认为,燕墩碑文是记述北京幽燕之地的徽记,堪称为北京的史记篇。朋友们有时间一定要去看看,尤其是老顽童这样的人 。
镇物之四:北方壬癸水,北方有水神当值。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国自古就有铸铜牛镇河妖的传统。当年乾隆皇帝把铜牛安置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
镇物之五:中央戊己土,中央为土神当值。镇物为景山。你来来往往,没觉得在北京的平地上,蓦然堆起一座景山来很怪异么?景山是威震中宫的镇物,自元以降,历朝历代只有加强增高,从没有消减的。
镇物之六:西郊众佛塔。华夏的龙脉,被黄河与长江分为三个区域,黄河以北为北区。北区域的龙脉自昆仑(即秦岭)东来,在中州接太行山向北,至五台山地区逶迤向东,至北京西郊潜入地下。从五台山东来途中,又有几个支脉分向南侧,形成百花山和房山的山脉。在风水学家的眼里,这几支支脉,生龙活虎,风头很劲,他们称为“七十二条草龙”。对应在人文上,这些地区有可能出现威胁朝廷的英雄豪强。于是,元、明、清三代一直没有放弃对北京西山地区的防范,想出种种办法抑制西山的山水灵气。一个方法之一就是在西郊建佛塔,也就是斩龙剑,以斩除后患。这些佛塔以红色为主,西方为金,红为火,火克金,以此达到克制目的。例如,良乡昊天塔、定慧寺塔,香山琉璃塔等,说是建塔出于这样的或那样的目的,实际上都是这个目的,起震慑作用的。大家去香山可以观察:有一山脚伸向平原,这个山脚是由一大一小两个圆形山包组成,由东向西,也就是从植物园方向看,活脱脱的一个巨型乌龟(龙子之一的赑屃)爬向平原(京城方向),而就在这两个圆形山包中间(龙颈)有一古塔矗立,死死的压住了它。平时没观察到吧,去看看吧。
思考题:
1.新中国的机构,为什么军队指挥机构和军队营地在西边,而行政和文化机构在东边?
2.新时期在长安街的复兴门和建国门分别安设巨型彩虹霓虹灯圈门,这仅仅是为了美观么?
思考题2,答:
北京的大街,中轴线是封闭的,没有南北拉通(这也是一个迷局),所以来自外面的浊气和鬼祟进不了中枢;但东西长安街却是开放的,直通郊外,所以在复兴门和建国门安设五彩霓虹圈门,以这样的彩色光环,把邪祟和浊气挡在了外面。这样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是封闭的了,中枢地区可保持清净了。
当然也有美观的意义。
(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思考题1,答:
按照百科之源的《周易》和先天八卦,金木水火土和东南西北中以及春夏秋冬年等都有适应性。具体地说:
中央为土、为社稷、代表四季,东为木、为春、为生,南方为火、为夏、为长,西为金、为秋、为收,北方为水,为冬、为藏。
与五行和方位相适应,东方为旺位,主文,所以国家机关多安排在东部;西部主金,代表秋,代表杀气,代表武,所以北京的军队海陆空以及中央军委及部队都在西面;
南面是穷位,南主火,从目前看,北京火车站、西客站、丰台火车站、永定门火车站都在南城。北为东为藏,大学、思想和科研机构90%都在北面
元、明、清几代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之说。
墨涵老师,我试着回答你的问题哈。
郭守敬是一个很严肃的科学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很出色。在北京的水系设计上,现在的那写菜鸟水利专家们也望尘莫及,非常科学。
京杭运河经过春秋时期、隋朝时期和元初的三次开凿有了很大的改进,担运输终点还是在通州。南方的大量物资还是要人力和蓄力运往北京。郭守敬经过实地考察,吸取前人的失败经验,开通了通州到北京城里的水上运输。一是找水源,原来的水源太小,郭守敬从昌平找到白浮泉,并巧妙地绕过沙河、清和地区的低洼地,从现在的颐和园、西直门引导积水潭,进入通惠河。二是水量还不够,那就创造了船闸式运输,用船闸把有限的水量集中在某一段,待船行过以后,再把水放入下一个闸区,这样一节一节的把船运到积水潭。郭守敬设计是每10里地安一组船闸。你说的13道船闸,那是不是经过了6组60里地啊。这里有没有风水学因素,我还真不知道。这里向默涵请教了。
船闸式运河最早出现在南岭的灵渠,郭守敬有广泛的运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船闸式运河,最早是巴拿马运河。新时期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是这种方法。
北京的水系,是我下一篇游记的内容,到时还请指正。
基本是这意思,东高西低,水源不足。你这一说我还以为十三道船闸有风水意义呢。呵呵
哇!膜拜ing ……
谢谢。欢迎大家提意见,补充内容。在这里发表文字就是修改过程,吸收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把文稿改的更好,这才是目的。
北京的太极点在景山,“离”位在正南,为“生”门。所以西北为乾,东北为震,乾和震按五行一为金,一为木,都对中央“土”不利,所以元、明、清时期这两个方向的门基本不开。直到现在这两个点也是北京的死穴。
这个图反了。
对,这个真是这样的,包括黄帝内经,都是这样的
西方金主义,主杀伐,主理性收敛,军队机构所以在西边,典型比如诸多的科研机构,石景山的首钢,八宝山公墓,军队驻扎跟军队家属。
自己沙发。
没问题啊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