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行纪
木子里边
踏着周六清晨的节拍,14名驴友从偌大的北京城聚集到同一个角落,揣着一份好心情,兴奋地乘上公交开始古道旅程,车厢内活跃的氛围与窗外京郊涌动的生机相映成趣。
第二次踏上京西古道,虽然线路不一样,但已经比第一次“试蹄”多了一份坦然。而且之前听说今天走的道有水,又平添了几分意外的幸福感。山脚下的王平村已经很难寻觅马帮走过的痕迹,留下路边的大朵荷花在知了声中静静吐香,历经千百年历史沉淀安然于喧嚣闹市之外。
在柏油马路上预热了一下脚,队伍旋即转入河道。此时的河道像是南方冬天的小溪,藏在石子下流淌的河水秀气得很,很少露脸,只在挖出的小塘里清清爽爽地逗留一会,驴友们把手伸到水里畅享清凉,拉回被太阳夺走的精气神。河道顺着山谷蜿蜒向上,雨水洗刷过的石头看着很干净,它们找到适合的角落放好自己,错落有致地等待着一双双过客的脚来唤醒他们。驴友们顺着河道,排成长长的队伍,给单调的山野绿色点缀上斑斓五彩,山谷一下子活跃起来,狗尾巴草也欢快地摇曳着身姿,吞没走过身旁的这群背包客。
三伏天的严厉依然没有退去,遇到一处树荫便是歇息的天堂,河道两旁核桃树洒下的斑驳阴凉慰藉着行路的过客。互相等待给走在前的人带来的福利就是更多的休息时间,加快脚步走一段路,找大树、亭子或是水塘等落在后面的队伍,补充好体力和水分,惬意的间隙变得异常有意义,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清晰地划过,让你感受到时间的真实存在与逝去。
穿过荆棘满布的丛林,越过垂直的上坡,步移景转,循着横在台地中间的小路走进古村落。刚开始听领队介绍,以为是叫“黄石岗”,想到应该是在商旅兴旺的时代,绿林好汉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没成想却是“黄石港”,处在深山里的村落与它称谓的字面意义一下子相去很远,那番想象中绿林好汉出没的神秘趣味也烟消云散了。村头的石拱桥占据天险,虽然年久失修,但依然端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架势让行人低下头才能穿过。坐在桥头,向下望去,走过的道路依稀延伸到远方。
驴友们喜欢走在路上,也许就在于能够不断地发现想象不到的。谁又能想到断壁残垣的山间村落竟然还有鸡犬狗吠?就在我们坐在桥头闲聊之际,两只小狗欢快地狂奔而来,好像在热情地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但它们在和我们打闹一会后径直走向背包嗅着、抓着,才让我们反应过来它们另有企图。当然,我们也乐意和它们一起感受食物带来的快感。
而让队伍中我们几个初次来访的更为诧异的是,就在离桥不远的地方竟然飘起了炊烟,迫不及待地赶过去看,原来与鸡犬相伴的还有它们的主人——开客栈的兄弟俩。这个“古道人家”悠然稳靠着背后的高山,青石板铺就的院子时不时走过几只小鸡,几间整修过的房子按着原来的样子摆布在老树地下,袅袅炊烟散发着阵阵清香。院子的一头,支起的石板成为天然的饭桌,累了一阵的团队严密地包围了石桌,院子也开始热闹起来,大家把背包里的食物摆了满满一大桌,慷慨的老大哥还“沽来”清凉的啤酒,一群人吃将开来。
坐在石板上,看着整个小村子,想到曾经住在这里的老人就在此地的某个黄昏,摇着吱呀吱呀的纺车,边给小孙子讲着发生在京西古道的逸闻趣事,边织着布,恬静安详,日出日落。开店的两兄弟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四个月,太阳能发的电只够用来照明和手机充电,无法带动电视等大点的电器,使用的水还需要到远处背来,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精心抚育两百多只柴鸡,侍弄菜园子里面的瓜果蔬菜。他们年纪都不大,正是喜欢热闹喧嚣的年纪,山茅野外的生活似乎与他们的年纪不相符,但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的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恰然自得。想必聆听阳光落地的声音,也并不仅仅是山谷的专利,他们安放的心灵也能够把那瞬息抓住,给出人生的另一种诠释。
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继续向上,历史厚重感越来越强,马帮留下的蹄印清晰可见,光滑的石板一块块延展开去。没有了昔日来来往往商旅和此起彼伏的马铃声,但幽幽古道却将那些历史深深锁住,承载一批又一批驴友探寻未知的足迹。
走出树林,一条柏油大道突然呈现在眼前,眼界顿时开阔起来,天空、大路和行人组合成一幅唯美的画卷。在山顶眺望走过的地方,似乎就在不远处,而用脚一步步丈量过后却是很长很长。而抛洒过的汗水也让我们在山天相接的地方自由放飞心情,随同间或疾驰而过的汽车一起,奔向目的地。
抄着近道,连续切断绵延的公路,赶在五点半来到记录了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潭柘寺。游人离去的古寺恢复了平静,塔林在绿树中若隐若现,红墙围住了寺庙,也守住了肇始于西晋永嘉的一方精神高地。
西落的太阳渐渐拉长大山的影子,清净的古寺洗涤完驴友们一天的疲惫,把我们送上开往下一个站点的汽车,继续感受最美的时光,寻找别样的风景。
-
2015-08-13 19:59一直走黄石港的港字在当地读作蒋(音)。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