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秋,黎城
2014年10月2日 出发
秋末十一的天,总是让人琢磨不透的,稍有不经意的疏忽,就会有莫名的冷气入渗。于是,这个季节我就如然的中了招,伤了身,动了气………
——题记
每年到十一总是有很多想法,去哪里玩总是那些日子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计划中想给自己放个假,同许久不见的朋友一起去看看秋色的北极村、漠北,但是事事总是不能遂心愿的,眼见要放假的时候被单位通知去黎城带队的任务,这次随行做副队的是老搭档废老师。
这其实算是来单位后第三次正式作为搭档出行了,当初只是觉的废老师的照相技术不错,虽然身上有一些现代小青年这样或那样的小毛病,不过作为搭档不得不说,废老师还是很称职的。至少每次为了照顾我这个家住郊区,还要一大早赶到集合地点不能买早餐的人,每次都会为我买早餐这点来说,算是一个比较贴心的人了;而且对于算账极其糊涂的我,废老师的脑子也很灵活;有这样的人随行,心里自然也就踏实了很多。
没有随心去想去的地方,对黎城这个地方又是陌生的很,只能临时抱佛脚做功课恶补了: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东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实际是一个很小的县城,若说特色是真的没有。
不过这里的山脉属于太行山,有太行山特有的嶂石岩地貌。“嶂石岩地貌”有五大特点:丹崖长墙连续不断、阶梯状陡崖贯穿全境、“Ω”形嶂谷相连成套、棱角鲜明的块状结构、沟谷垂直自始至终,并蕴藏着大量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和与之相关的“天人合一”的历史与地方文化景观。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数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也就是说,黎城是属于太行山脉的一段,山行地貌和“丹霞赤壁”同类型的。
为错开十一的高峰期,选择了10月2日早出发,杯具的是我在1日感冒悄悄侵入,嗓子发炎是最初的征兆,让我措手不及。所有人都按时到达了集合点,伴着极不舒服的嗓子和咳嗽声踏上了去黎城漫长的9个小时车程。
路程虽然很长,因为嗓子的原因,自己带的车上也就没有多说什么,据说废老师那边还介绍了一些关于此次行程的景点小传,这是废老师的特长,文艺范十足的表现;我是一点力气都没有,硬撑着介绍完了行程就懒懒的落座了。虽然有点霾但是秋天的暖阳,照在懒散的身上,此时的心,竟有一种说不出温暖,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阳光,让因为生病带来的烦躁心情也变的好起来。
到达黎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不知道是雾气还是受北京雾霾的影响,天气灰蒙蒙的,让大家对整个行程突然有点担忧了。来迎接我们的是黎城的徒步协会人员,这真的是一场官方的活动啊,真是不太习惯。
一旦户外与官方相关,就有点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了,这大概是我此次黎城之行最大的收获吧。晚上徒步协会招待大家晚饭,喝酒自己成了一种必须的模式,我不是喝酒之人,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废老师身上,原来带个搭档还有这样的好处啊!
2014年10月3日 连家河大峡谷—性空山
这个秋天,很多美丽,都被岁月颠覆上一层苍凉,那些有颜色的东西,都不知去了何处。阳关羞涩的躲在雾与霾之间跳跃,仿佛轻微的触碰,就会消失在你的眼前,于是,悄然静守,将满怀的情意滴入指尖,让心情随意的蔓延……
感冒所带来的困扰总是很多的,一夜的咳嗽也不能好好安睡,于是早上去板山看日出也成了一种奢侈,终究是不能成行的。果然有搭档的好处是多多的,只能再次让废老师带着一干想看日出的人去欣赏了,剩下不想早起的人同我一样安然睡梦中。
秋季,这个色彩斑斓的季节,总与那么一些琐事忧心和那些总也操不完的心。
老天果然没有丝毫眷恋我们的意思,天空的颜色在心里大大了折扣。经过一夜感冒的折腾,我早已经没有了吃饭的食欲,剩下的就是关于62人忙不完的琐事了。尽管天气不给力,看日出的人们也没有如愿看到日出,但是看到大家拍的云海照片还是很美的,出来玩的心情总是不一样的,何必真正在意天气如何呢,重要的还是心情啊。
今天的行程是徒步连家河大峡谷,据说是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相媲美,我是没有见过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只是觉得生生将两者扯到一起总是有点差强人意的感觉。
被生生切出的一条“步道”,没有经过任何的修缮,只是一条土路,加上前几日的小雨,显得有些泥泞,有些地方还有水坑。喜欢徒步的人们,走的快的早已经没有顾忌这么多快步走起来,当然也有好摄影走的慢的,队伍一再被拉长。这次随行的王姐和唐老师是一对驴友夫妻,因为相处起来很融洽,早已经成了朋友,两人主动帮忙收队,也减轻了我和废老师不少的工作。一会儿前,一会儿后的节奏是我们两个领队的常态,有时为了赶时间,我们也会调皮的“抄近道”。队伍中多数都是比我们两个年纪大的叔叔阿姨,大家都很和善,总是不时同我们开玩笑,让我们的行程中充满着欢声笑语,将生病这回事完全抛到脑后了。
终究是官方活动,一上午就徒步简简单单,若是平日总会觉得不过瘾的,大队伍大概就是这样的,人员的体力总是参差不齐的,照顾了这个就照顾不了这个,队伍拉出了几公里之远,最后竟然还要匆忙的赶回去吃午饭。虽然很不习惯但是工作就是工作,62人的午餐场景也算是壮观了,而此刻的我全然没有食欲。
再次被折腾的拉到了预定的行程:性空山。这个地方倒也还算有点意思,颇有“红螺三险”的味道。也不知道当地爬山人员对这种程度的是怎么的定义的,之前说的还蛮夸张的,搞的好多队员都不敢上了,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玄乎。半山腰上的上看下面的风景还真是不错,觉得比上午去的峡谷是好多了,爬上山顶是已经被修缮好可以通小车的水泥路,一些自驾人员可以开车上来,现在是没有收费的,不知道完全修好后会不会有收费的意思呢,想到这里不免有些唏嘘。从上往下俯瞰,着实让我吓一跳,下面竟然是一个扇面的大断崖,让我又想起了去“云台后山”的惊险经历,胆子大的废老师竟然爬上沿边走了起来,让我冷汗直冒啊!
沿路而行,一处幽静的山间石路吸引了我,两旁树木葱葱,一座小庙出现在眼前。小庙的样子很不起眼,更有点山间小屋的味道,门前是自种的蔬菜。这个景象像极了我为自己设想的晚年生活,旁边的王姐也不禁打趣“干脆留下来算了!”
抬头看天,真希望时间可以停留在此刻,听风看月,将心安放于这片宁静之所居。
2014年10月4日 老洞山—上方山
来到黎城天气一直都不是很好,这个地方偏远一些,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路程上,玩的时间少了很多,天气不好真的是硬伤啊!不过早上起来似乎看到一点太阳的光线,今天大概会是个好天气吧。
踏着土路前行,今天的老洞山总算是有了点“难度”。当地官员找来了本村村长来带领我们,黎城也算红色抗战遗址了,总想会有一些故事和典故吧,可是还是很失望,村长讲的不多,听的最多的是对老洞山的景色介绍,还不时的讲一些投资事宜,感觉有拉投资的嫌疑,好在我们不会想那么多,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爬山与快乐。
路程远,队伍大,拉开距离大也已经是预料之中了。在岔路的时候,为了指引后队,我和废老师停了下来,作为领队的责任早已经不是单纯带着大家一起玩,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为了这种责任感很多时候可能就要失去“玩”的机会。后队陆陆续续的上来,时间上还是差的太多了,想和大家一起“转山”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在等待后队的间隙,和废老师实在是无聊爬上了附近的小山坡,这也算是一种寻找乐趣吧。一片寂静,此刻远眺这片大山,虽然雾气还没有完全退去,但已经可以看到其巍峨雄壮的模样,毕竟这片大山孕育了中华儿女,让英雄的儿女们依托它赶走了侵略者,保卫了家乡;这座大山一直默默的守护这片土地,即使在如今很多被游人熟知而访遍的名山中,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低调。
等到了第一批转山回来的队员,却依然要等待最后的队员才可以下山。来黎城的几天,对于黎城的食物确实有些吃不习惯,各种的面食是这里的特色,连日的感冒和操心让我的食欲大大折扣。下午的天气完全的好了起来,太阳竟然灿烂起来,最后的上方山是红叶观赏地,因为是深秋,漫山的红叶绚烂无比,阳光的照耀下,秋意浓浓。
最后的一夜是自由活动,小小的县城确实没什么特别的,与废老师和王姐夫妇买了点当地特色的核桃,好不容易找到一家算是不错的饭馆吃饭喝酒,给辛苦的大家好好放松一下,只是胃口还是不是很好,大家聊天吃饭竟也两个小时过去了。
也许很多时候结伴而行,看风景更多的是一种心情。相伴而行,与心情有关,与风景有关,若可以只愿与伙伴们一起走遍万水千山,看遍世间风景,做一个逍遥过客,何不乐哉!!!
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