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游记

太原游记

 

 

晋祠

用一句话来说明山西的历史底蕴:尧舜禹是山西的。


山西很博大,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管窥她的风韵,但背包客们多半都认为,了解三晋之源的快捷方式,在太原的晋祠。这座为纪念唐叔虞而修建的祠堂,从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开始创建,各朝代屡有增建,到唐宋时期已经极度辉煌。现在已经远远不是一个单纯的祠堂了。


这里凝聚了多个朝代的建筑、园林、雕塑、文化艺术等精华,曾让郭沫若流连忘返,即兴写出了著名的《游晋祠》。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里调查中国古建筑时,也写下极为诗意的句子:“好像乡间新娘,满头花钿,正要回门的神气”。


因为时间太赶,我只能在里面转三个小时。但其实我还想转三个小时。晋祠不是娱乐园,沉下心来,你可以在里面呆一天的。即便是避开鱼沼飞梁的如织游人,坐在浮屠后院的藤树下安静地小寐,你仍可以感受自己血脉里那股惬意,如游子回家,坐在母亲常坐的炕沿上。


晋祠是个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地方,关于晋祠的介绍太多,我就不赘笔了,还是说说太原吧。

 

太原

山西文化一箩筐,被晋祠毫无悬念地代言了,其底蕴超越太原,甚而超越山西,结果风头太盛,若灯下之黑,使得周围其它景致黯然失色,不被关注。大多数人匆匆浏览过晋祠,或南下大院,或北上礼佛,不肯在太原稍事逗留。


但太原其实是个值得琢磨的地方。她不张扬,不浮夸,不恃“财”自傲,她是低调的大家闺秀,不需要绚丽的辞藻来表达。你只要做一件事,沉下心来,脉脉看她。然后你就会发现转角遇到的都是惊喜,蓦然迎面的都是感叹。


比如大龙华寺,就那么静默地藏在高楼大厦的背后,如果不是我偶然遇到,我几乎找不到它的任何介绍。太原的朋友看到我微信里发的照片,问我这是哪里?我几乎雀跃着说是龙华寺哦,可他平静地说“没听说过”,——这平静让我很受伤。他的回答就像“我不知道那里有个菜市场”一样坦然和淡定,他甚至也没有问具体位置,就这样让我感知到寺庙在太原之平常。也是,有很多人为他讲理呢。——我从寺庙出来的时候正黄昏,一帮妇女带着孩子们在寺庙的院内院外嬉戏,显然他们把这里当成楼下的公园,显然,这是太原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座匆匆甩掉了村姑装扮,摩登气质又尚未学会的城市,当地的愤青会自嘲为“城乡结合部”,但这又是一座厚重得让你不敢侧目,需屏心静气才能品读的文化之城。虽然很多太原本地人并不以为然,但历任了九个王朝的首都,那不是毫无理由的,也不是钢筋混凝土能轻易遮盖的。

 

吃货的视角

我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吃货,但我坚定地认为,一个旅游胜地不能仅靠姿色来吸引人。食色性也,除了品色,当然要品食。


太原有很多高档餐饮,比如金钱豹的店面比北京的都大,但那不是给旅游者准备的,肯德基麦当劳也不是。到一个地方就要尝试一下当地人的生活,尽管口味不一定喜欢,但品味一下是必要的。最不划算的就是那些背着一兜子方便面到处跑的人——你确定你来到一个今生未必再来的地方,只是为了过过眼?


山西会馆是太原饮食文化的商业典范,在里面你能找到很全的当地小吃。但你很快就会发现它文化外表下深深的商业动机,如果你在饭点之前走访,你会发现他们冗长的传销式培训管理,——员工是这座商业机器里的零件。进店坐下来,员工不一定顾得上理你。这里既没有海底捞的激情,也没有静心莲的亲和。所以尽管很多媒体都在推荐,但我不会建议你去这里了。生搬硬套的模块化管理是往往是文化型企业的硬伤——如果它今后始终不能自我疗伤的话,它将很难成就代表山西饮食文化的企业。


体验山西的饮食文化很容易,比如路边的小店就非常直白,——老板说,坐吧,我们的凉皮是自己做的,拖着浓厚的西北腔,然后他不再盯着你和你的钱包,转身去忙他的了,——你会顿时觉得亲切起来。有些企业管理者的思维很滑稽,难道他们真的以为,一群服务员高喊欢迎光临、跟着你推荐商品,会增加你选购商品的乐趣?所以要了解当地的文化,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去当地人自己才会进去的小店,最好是那种出租车师傅扎堆儿的小店。


山西的面食当属全国之首,我在北京吃到的最好的面叫好嫂子面,就打着山西面食文化的招牌。原来蓟门里小区有一家,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关了,但吃过的牡丹园那家也还不错的。


到山西当然要吃面了。行程安排很紧,所以仅品尝了栲栳栳、一套四种的粗粮面,片儿汤和灌肠。关于味道,这么说吧,我是个以面为饭的北方人,嘿嘿,在山西的南方人,如果你想要吃一碗饭,请告诉服务员:我要一碗大米。


山西的醋不是比北京的醋更酸,而是香(没有更)。好像你会不自觉地能多吃了起来,我便拿起小勺喝了几口。以前的山西人在外省会被称为老西儿,其实是老醯儿,醯,就是醋的意思。为什么山西人喜欢喝醋?这次我知道了,因为这里的水碱性真大啊,屈臣氏的苏打水打开山西的市场应该很难。醋还能有助于消化,以肉类和面食为主的山西人,喜欢上醋是自然的任性了。

 

 

体验之旅

在古建筑之外,在饮食之外,一个地方最有魅力的,当属人文啦。


先说说语言。如果你感觉一个山西妹子对你发嗲,请别误会,因为山西的方言习惯真的可以亲死你哦。排排坐,吃果果,在这里也许不是幼儿园的儿歌,在山西的民间有大量的叠词,比如栲栳栳,可亲亲,小床床,可不一定是字面理解的哦,小床床不是指小朋友的床,而是指小板凳。山西、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都有这样的语言文化,山丹丹,红艳艳、耐咬咬、面鱼鱼、泥猴猴、土狗狗等等,就连晋祠里的舍利塔,都叫做舍利生生塔,有点萌萌哒。


早些年我全国各地跑,每到一个地方都努力学习当地的方言,努力使自己变成当地人,免得受到排外待遇或欺骗。这几年国内各地治安大有好转,也逐渐改变了我这个陋习。另一方面,现在的旅游心态和当时的业务心态还是不一样,旅游就是出门放松的不是么?老是端着,紧张着,预防那些小概率事件,还能不能好好地玩耍了?不妨告诉出租车司机,“我第一次来,我们真有缘!”大多数的司机都会报以善意的欢迎,多半都会主动向你介绍当地的特色。——人是需要信任的,开始就不信任的合作,往往会以不愉快而结束。我绝不矫情地说,自从我改变态度后,遇到的都是好人。


在火车杂志上看到一句话:“如果没有了好奇心,还做什么观光客?”是的,拼命把自己伪装成本地人,那你只会行色匆匆,而错过的那些路边风景,本来就是需要你左顾右盼的。


在山西会馆吃饭的那晚,我和一个本地人拼桌。我点了一套杂粮面,四小碗,四种完全不同的做法和口味,我很认真地欣赏了一番,然后排成一行,列队拍照。轻轻吃一口面后,像品葡萄酒那样回味一下,再喝一口白开水,这样在尝下一碗的时候,尽量能品尝它本有的味道。


对面的小伙子看着我,“您是来旅游的吧?”

我微笑,“是的,我第一次来”。

然后我们就边吃边聊,很愉快,他是地道的本地人,使我了解到更多本地的文化。他其实不是那么外向,如果我端着藏着,成功地做到了一个冒牌山西人,他多半不会主动搭讪吧?


一百个游客逛太原,会看到一百个不同的太原。如果你问我太原有什么?我会很认真地告诉你,自己去体验吧。一次体验,胜过别人的千言万语,最好的学习是体验。在山西,你边走边看,路边的土丘往往裸露出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层,一路走下去,时不时会看到黑黑的一层半煤半土的东西,你便知道这里的矿藏有多丰沛。


即使在号称天然氧吧的蒙山绿荫里,沿着溪流缓缓前行,你仍然能感知到山西是个缺水的地方。比如你能看到大人小孩围着那并不清澈的小小溪流开心嬉戏,那是江南水乡人不屑一顾的动作;比如你踩在杨树上飘落下来的“毛毛狗”(凋零的杨树花在杨絮飘走后开始纷纷掉落),你会感觉到脚下悉悉索索的踩碎一地的声音,而在沿海,你只会感到脚底下软软的,只有连续干旱很多天才会干燥成这样。


常驻大山里,理解不了平原游客那种惊喜;久居海边,也难以理解内陆人首次看到大海的那种激动。是的,如果你没有对故乡既定的认知,对他乡便不会产生不同的感触。世界那么大,你该去看看,旅行就是一趟对比的体验过程。

 

李捷和老贾哥都忙,只通过电话照会了一下,没有叨扰他们。其实也是我自己忙——在两天里塞了那么多目标,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应酬上。李捷在微信里说:“准备去九寨,有啥建议?”我想了想说:“所有看到的一切都将成为过眼云烟,旅行的终极意义,就是为了寻找不同的自己”。李捷说:“同意”。


短短两天,是不可能全面了解这座城市的,我只能从我的角度去揣摩。纯阳宫、赵树理故居、龙山道教石窟,都还没有去;鼓楼的羊杂割、梅家的焖面,还有这个季节很难找到的头脑,都还没品尝,为我再次游太原备注了非常具体的理由。


 

 

 

牧鱼耕海发表于2015-05-20 11:08  
分享到 
(397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