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武隆的地缝天坑


         游山玩水,花样很多,不过还是头一次碰上钻地缝。从湘、黔、鄂、渝四省市交界的酉阳北上,沿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约180公里到武隆的仙女镇也就2个多小时,路基线几乎是在山腰之上,由高架桥与隧道串起;有渝怀铁路过境,蜀道不再难。武隆县属重庆市,距东南约180公里。 

    武隆地处我国西南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碳酸钙岩层在地下、地表或自然雨,在流动的水作用下,潜蚀、冲蚀、侵蚀,溶蚀成多姿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5A级景区的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就是这样一处景观,分龙水峡地缝与天生三硚两处相邻的景区,俗称“天坑地缝”,一语撂地,原生态。

    由流水径向冲蚀出的一条5千米长,深200-500米的峡谷,龙水峡。景区的入口是从山的高海拔处开始向下行走,2千米长,走到山根,流水溶蚀的面并不宽,岁月悠长,日渐深邃,旅游开发的智慧赋予地缝的概念,于是峡谷行成了钻地缝,概念由一般升程为特色,看看旅游照,确有钻地缝身临其境的感觉。  

 
 
 
 
 
 
 
 
 
 
 
 
 
 
 

天生三硚,与龙水峡相邻的又一条峡谷-羊水河峡谷。周末,景区为避开游人高峰,提前到早7:30安排专列团400多人进入。游路依旧由上往下,台阶路下行,直梯电梯下降80米,游道依次经过天龙桥-天龙天坑-青龙桥-神鹰天坑-黑龙桥,三硚夹两坑。 

“硚”与“桥”,在这里是混用字,也有写成“天生三桥”的。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一个的概念,其形成过程是在以地质年代为单位:首先是地下河、伏流的形成和发育;然后是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河、伏流溶洞的深度加深,宽度扩大,形成巨大的空腔;最后洞穴顶部垮塌。残旧的地下河道洞穴顶板构成如今天生桥的景观。天生三硚演绎了这一从地下到地表的过程,溶洞塌陷而构成三桥两坑,在1500米的间距内串起,国内罕见。 

    “硚”与“洞”有区别,一般以阳光是否能达到整个通道来界定。 
 
    天龙桥就像高大耸立的城门,有两个穿洞90度相邻而依,一大一小。

 
    在天龙天坑回看天龙桥,特意留出一角天空,留出桥厚的概念。


 
    在天龙桥看天龙天坑,就是曾经的溶洞塌陷了的那一段。呈“十”字型,由天龙桥、青龙桥与周边山壁合围而成,口部直径522米,口部面积19万平方米,最大深度276米。崩塌之后,崩塌物不断被水溶蚀和搬运,直至整个地下空间露出地面,最终形成天坑。 

    坑底的古建是“天福官驿”,赝品,据说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处“钻天铺”和“白果铺”之间要津,是古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站。其实是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是黄金甲》而建的外景地。

 
 


    青龙桥,三桥之中最为险峻,桥高281米,桥厚168米,桥宽124米,平均拱高103米,平均跨度31米。桥的高度和厚度居世界天生桥第一位。



    出青龙桥,就是神鹰天坑,一侧崖壁如展翅欲飞的雄鹰俯视坑底而得名。崖壁合围出“口”字型,最大直径有
300米,面积合5万多平方米,坑最大底深285米。透过青龙硚孔可见的是天龙天坑。在坑底仰视,似乎是在看山,如果攀上坑崖,应该是宽阔的绿坡,如果在往上(如今有摄影的无人机)鸟瞰,可见名副其实的天坑。 
 
    黑龙桥,桥高223米,桥厚103米,桥宽193米,平均拱高116米,平均跨度28米。在桥宽与平均拱高上均占世界天生桥第一位。在桥高与桥厚上屈居天龙桥、青龙桥之后,居世界第三。这是景区介绍的,有点绕,汇总之后一看:桥高、桥厚、桥宽、桥拱,世界天生桥数一的全在这里了。

 
 
 
    游“地缝天坑”,以仙女镇为中心,似乎已成为重庆的后花园,除造型奇特的武隆科斯特旅游中心外,有完整的吃、住服务体系,最多的还是别墅的开发。在服务中心购票,与天坑、地缝以摆渡巴士送接。 

    喀斯特地貌,水与碳酸溶岩造就,地下的、地上的、由地下变成地上的,酉阳伏羲洞;武隆龙水峡地缝;武隆三硚两坑,一次,2天,在重庆,看全。

惠然而来发表于2015-06-14 17:43  
分享到 
(1916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