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武隆的地缝天坑

武隆地处我国西南丰富的喀斯特地貌,碳酸钙岩层在地下、地表或自然雨,在流动的水作用下,潜蚀、冲蚀、侵蚀,溶蚀成多姿多样的喀斯特地貌景观,5A级景区的武隆喀斯特旅游区就是这样一处景观,分龙水峡地缝与天生三硚两处相邻的景区,俗称“天坑地缝”,一语撂地,原生态。

由流水径向冲蚀出的一条5千米长,深200-500米的峡谷,龙水峡。景区的入口是从山的高海拔处开始向下行走,2千米长,走到山根,流水溶蚀的面并不宽,岁月悠长,日渐深邃,旅游开发的智慧赋予地缝的概念,于是峡谷行成了钻地缝,概念由一般升程为特色,看看旅游照,确有钻地缝身临其境的感觉。
















天生三硚,与龙水峡相邻的又一条峡谷-羊水河峡谷。周末,景区为避开游人高峰,提前到早7:30安排专列团400多人进入。游路依旧由上往下,台阶路下行,直梯电梯下降80米,游道依次经过天龙桥-天龙天坑-青龙桥-神鹰天坑-黑龙桥,三硚夹两坑。
“硚”与“桥”,在这里是混用字,也有写成“天生三桥”的。天生桥是喀斯特地貌一个的概念,其形成过程是在以地质年代为单位:首先是地下河、伏流的形成和发育;然后是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河、伏流溶洞的深度加深,宽度扩大,形成巨大的空腔;最后洞穴顶部垮塌。残旧的地下河道洞穴顶板构成如今天生桥的景观。天生三硚演绎了这一从地下到地表的过程,溶洞塌陷而构成三桥两坑,在1500米的间距内串起,国内罕见。
“硚”与“洞”有区别,一般以阳光是否能达到整个通道来界定。


坑底的古建是“天福官驿”,赝品,据说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地处“钻天铺”和“白果铺”之间要津,是古涪州和黔州官方信息传递的重要驿站。其实是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是黄金甲》而建的外景地。



青龙桥,三桥之中最为险峻,桥高281米,桥厚168米,桥宽124米,平均拱高103米,平均跨度31米。桥的高度和厚度居世界天生桥第一位。





喀斯特地貌,水与碳酸溶岩造就,地下的、地上的、由地下变成地上的,酉阳伏羲洞;武隆龙水峡地缝;武隆三硚两坑,一次,2天,在重庆,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