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年轻去旅行】

正如上一篇《【趁着年轻去旅行】独行黄龙 九寨 武隆 重庆 青城山 都江堰 成都》游记中所写的那样,这次的东北之行其实是在去四川、重庆之前就已经在计划中的旅行。原因之一,神圣、绝美的长白山,每次看到蓝天白云下被皑皑白雪环绕的那块如蓝宝石的天池就不由的心驰神往。原因之二,哈尔滨是在七年前经常去齐齐哈尔和大庆出差时转车路过的城市,虽慕名已久,但却也仅是与“哈站”的擦肩而过,而从未赏味,所以这次的旅行一定要去哈尔滨,了却这些年来一直心心念念挂在心头的遗憾。http://www.hynews.net/jk/

拍摄地点:吉林长白山西坡天池

去长白山是本次旅行的重中之重,在交通方面无非有飞机、火车或火车 长途车这三种方式可以选择。长白山有长白山机场,济南到长白山没有直飞的,只能从北京、沈阳等城市转机。因为长白山既是旅游城市,但又不是热门城市,所以开通的航班并不多。北京到长白山经济舱全价票要1140元,沈阳到长白山只需要50分钟居然全价票也要600元。因为恰逢十一小长假,当然及时不是黄金周,这两趟航线也基本不打折或者95折左右,外加机场建设和燃油附加及保险费,还有济南到这两地的高铁票,自然不是一笔小开销,于是果断放弃。一直以来,都认为行程多于2小时以上的长途车不安全因素太多,所以火车 长途车的选项也被否定。所以,我最终选定了一路火车出行的方案。

确定好一路火车出行后,就要落实具体线路了。长白山有两个坡——西坡和北坡,北坡在二道白河镇,西坡在松江河镇。二道白河火车站在12306网站订票时使用的名字就是“白河”,而松江河火车站的名字就是“松江河”。大连、沈阳、敦化、长春等地有通往两站的火车,本着节省时间(晚上上车,白天游玩)和节约金钱(两程票价最低)的原则,我最终选择了济南-沈阳,沈阳-白河的路线。既然途经沈阳转车,纵然沈阳可以逛的地方不多,但玩一天后晚上赶夜车走自然也不错,所以本次旅行目的地最终敲定“沈阳”、“长白山”和“哈尔滨”。


9月30日,星期二,天气预报:晴

今天天气晴,不知是不是因为隔天就要到十月份了,一股寒冷的气流南下影响了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早上出门时居然有些牙齿打颤的感觉,冬天似乎真的就要到了。下午调休半天,15:10出门,16:00到达火车站,刷身份证取票,火车晚点42分钟,5点多才上车。

拍摄地点:济南站

长假出行的人真的不是一般多,瞧这阵势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吧。

拍摄地点:济南站

实际,济南-沈阳已经有高铁直通,二等座380元左右,时长5.5小时左右,如果乘坐10月1日最早一班高铁,下午13:32才到达沈阳,根本无时间逛就要准备吃晚饭赶晚班火车了,如果乘坐9月30日下午两点多的高铁,到沈阳是晚上8点左右,接着就是要找地方吃晚饭,睡觉,也就失去了早到一天的意义,干脆心一横坐卧铺吧,K348次 16:32-07:55时间刚刚合适。

长假前一天的火车票,尤其是卧铺票的争夺战大家应早有耳闻,提前20天一早7:00就登陆12306准备抢票,网站告诉我下午13:00开售。等着吧,下午12:55接着刷屏,13:00抢到一张上铺,尽管不理想,但非常时期自然不敢取消重新下单,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显示有票,其实早已无票。刚刚提到K348晚点42分钟,买票时没有注意这趟车是前一天下午6点多从温州始发的,已经在路上差不多走了一天,慢车需要让路,所以据说40分钟也是在正常范围内。所以,今后如果有朋友要乘坐慢车从济南去沈阳的话,选择前两趟从菏泽始发的K294次(16:18)列车,或从青岛始发的K970次(15:02)列车应该更为理想。


10月1日,星期三,天气预报:多云转小雨

早上6点50分火车路过鞍山火车站,有一种七十年代火车站的感觉,冰镇啤酒,估计这温度不用冰镇东西已经很凉了吧,玻璃上一层冷凝气。

拍摄地点:鞍山站

卧铺车的乘务员都很负责,提前一站将车票还给了我,赞一个。

拍摄地点:K348

8:24晚点30分钟的火车终于停靠在了沈阳站,虽然不是最差的绿皮车,但这一路颠簸过来有点散架的感觉。

拍摄地点:沈阳站

一下火车的第一感觉就是冷,真的很冷,拿出羽绒服套上嘴唇还是有些打哆嗦,西伯利亚寒流的南下使得东北在长假的第一天气温急速下降,尤其是沈阳,据天气预报讲哈尔滨似乎好一点,但是提前订好一切行程的弊端就是没法随时更改,恰恰这又是十一大长假,既来之,则安之吧。

拍摄地点:沈阳站 沈阳火车站是东北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不知道是不是时间尚早,感觉车站内的人并不是很多。

拍摄地点:沈阳站 沈阳站于1910年10月1日启用,由日本建筑设计师辰野金吾的学生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设计,与辰野金吾设计的日本东京站在外型上极为类似,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火车站的外观与内部装潢在进站时会产生一个视觉上的穿越,至于是什么视觉穿越,后面再讲。

拍摄地点:沈阳站

因为当晚要从沈阳坐夜车赶去长白山,所以白天把行李寄存在这里在沈阳逛逛自然是最佳的选择,20寸的行李箱寄存一天10元钱还是挺实惠的。

拍摄地点:沈阳站行李寄存处

本来就有些晚了,赶快向第一站沈阳故宫出发吧。沈阳火车站就有地铁,而且无需换乘直通沈阳故宫,坐一次沈阳地铁体验一把也不错,但凡都市行,但凡有地铁,如同买明信片一样,这也是我必做的事情。

拍摄地点:沈阳地铁沈阳站站

沈阳的地铁似乎有些萧条,基本没有人呢。

拍摄地点:沈阳地铁沈阳站站

拍摄地点:沈阳地铁沈阳站站

拍摄地点:沈阳地铁沈阳站站

怀远门站下车,仍然没有见到几人,是不是大家都在家里宅着呢?

拍摄地点:沈阳地铁怀远门站

怀远门站的车站字体又是另外一种,沈阳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拍摄地点:沈阳地铁怀远门站

拍摄地点:沈阳地铁怀远门站

怀远门,原为1631年皇太极在盛京古城修建的八大城门之一,50年代为了交通方便被拆除,这座城门为近年复建,宏伟有余,但总感觉比例有些失调,与周围的环境有些不搭调。天津的朋友是不是有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是不是有点像南市食品街,就是少个门。

拍摄地点:沈阳怀远门

怀远门城门虽然比例失调,但也还细心,城门背面也还是维持满清建筑的旧制,题写的是满文。

拍摄地点:沈阳怀远门沈阳路怀远门与沈阳故宫相连的这条街叫沈阳街,所有的建筑都是满清风格,倒也和谐。

拍摄地点:沈阳怀远门沈阳路

拍摄地点:沈阳怀远门沈阳路 图片上的这座牌坊名为“武功坊牌楼”,是进入沈阳故宫的门户,建于清初崇德二年(1637年),虽不起眼,但是沈阳故宫唯一有历史纪年款识的标志性建筑。

拍摄地点:沈阳怀远门沈阳路

大约步行10分钟,就来到了沈阳故宫售票处。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门口的一只石狮子,虽然个头没法跟北京故宫比,但人家好歹也曾经是皇家的物件,文物啊,比较慈祥的一只石狮子。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因为国庆的原因,原价60元的门票在这一天30元就买到了,与地铁站不同的是游人很多,沈阳故宫的门票是磁卡的,反复使用,进门就要收回了,拍一张留念吧。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售票处旁边的墙上有“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演出的介绍,每年5月1日-10月13日(法定假日)有两场表演,第一场10:00,第二场11:00,游客可以根据进门时间自己选择看哪一场。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为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宫殿,距今近400年历史。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2013年9月曾经去过北京,花了一天的时间游览了北京故宫,而沈阳故宫呢,面积仅有北京故宫的十二分之一,按面积比例计算,应该花不了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完一遍,但我自然不会这样,否则不仅对不起我30元的门票钱,更错过了与传统文化神交的机会。

从沈阳故宫的“斯文门”(也称为“西掖门”)的地方进入沈阳故宫,正对面是一面影壁墙,进门后有一个小广场,与北京故宫一样红墙黄琉璃瓦。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斯文门斜对面的扮戏房有一个“清代宫廷钟表展”,有33只各式钟表在此展出,其中有金代定更钟1件,原北京故宫藏钟24件及8件溥仪私带出宫的8件怀表和手表,因此前在北京奉先殿钟表馆看过1000多件的钟表展,所以没有了当初的惊艳。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扮戏房

因为心中记挂着《海兰珠归嫁皇太极》的戏码,看完钟表展之后马上到大政殿广场占位置看演出,国庆人太多,提前十几分钟也没有占到有力位置。

皇太极与海兰珠之间的爱情故事是清代宫廷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皇太极有名号的后妃共有15人,当皇太极迎娶26岁的海兰珠时,她的胞妹庄妃已进宫9年,而亲姑姑哲哲已嫁给皇太极20年了。姑姑和亲姐妹同侍一夫,历史上绝无仅有。

海兰珠26岁归嫁皇太极,婚后二人情投意合,感情深厚。入宫3年后,海兰珠诞下一子,皇太极喜出望外,破例立即召集群臣聚于大政殿,宣布这个孩子就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并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颁发大赦令。即使纵览整个清朝历史,在还是个初生婴儿的时候就宣布他将承继大统,这样的做法也是绝无仅有的。可惜这位阿哥半年之后不幸夭折。

海兰珠在这一沉重打击下,于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农历八月病逝,年仅33岁。皇太极痛不欲生。

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年仅52岁、正值盛年的皇太极突然去世,不能不说与海兰珠的早逝有着直接的关系。

“成婚典礼吉时已到,众和硕贝勒、满蒙汉八旗大臣官员、相关执事人等入宫上殿,排班就位。”随着内务府总管的一声指令,宫廷大戏正式上演。

皇后首先出场。

图片描述: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皇帝坐正,海兰珠出场。

图片描述: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皇帝喜迎海兰珠。

图片描述: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群臣朝贺,庆典歌舞开始。

图片描述: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随嫁蒙古骑士尽情载歌载舞。

图片描述: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满蒙一家,普天同庆。

图片描述:海兰珠归嫁皇太极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表演结束后,接着参观大政殿。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营建的重要宫殿,是盛京皇宫内最庄严最神圣的地方。初称大衙门,1636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等。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

1644年(顺治元年)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与北京故宫内的正殿和龙椅相比,沈阳故宫内的宫殿和皇帝宝座简单朴素了不少。殿内悬挂的“泰交景运”黑漆金字大匾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两侧殿柱上的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 “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也均来自乾隆。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朱漆描金的宫门,显示了皇家的气派和与众不同。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古文物——豫王府影壁墙,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豫王应该就是历史上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的多铎。

整个照壁上为石雕脊顶,由脊瓦、兽面形瓦当、海棠叶形滴水,下为石雕缠枝牡丹花纹的壁座等组成,壁身雕刻有昆虫、走兽、树木、仙人、飞禽、山石等,谐音“封(蜂)侯(猴)挂印”、“福(蝠)禄(鹿)寿(仙人)喜(喜鹊)”等寓意吉祥,用以赞祝主人万事如意,永为王侯,布置得错落有致,疏密相宜,十分和谐优美。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政殿

参观完大政殿,顺着人流来到了北侧的銮驾库,这里原是存放皇帝东巡时所用的仪仗和乐器的场所,现在这里有一个《大清神韵——院藏清代宫廷艺术珍品展》,从数量上看不足五十件,器型小巧,无大件作品,但却是优中选精的上乘之作,多为早清作品。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一直都很喜欢这种粉彩九桃瓶,不知是不是因为桃子寓意长寿的原因,在故宫、避暑山庄、国家博物馆、甚至是屯溪博物馆都看到过这样这样的瓶子。还有一个发现,但凡大器型的古瓷瓶都不是整个拉坯成型的,在瓶子肚身处都会有一条交接的线存在。如果碰到肚身没有交界线的瓷瓶说是古瓷,那就一定是赝品了。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左边的麻酱釉菊口高足盘与北京故宫文华殿展出的第127件藏品的酱油釉小盘有些相似,都闪烁着贝壳的光泽。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与北京国家博物馆里展出的藏品有些相似,北京博物馆里还有蓝色的,黄色的,青色的……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銮驾库

从銮驾库出来,再次返回到大政殿,因为已是正午时光,广场上的人已经少了很多,此时正是参观十王亭的好时候。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十王亭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满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此建筑布局为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史所仅见。

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

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及处理政务之处。这种君臣合署在宫殿办事的现象,历史上少见。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满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十王亭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十王亭

两座亭子中间还有炮台,做什么用的呢?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十王亭

从十王亭所在的东路穿过东掖门来到中路建筑群,有一个古代建筑介绍的展览,从瓦当到建筑风格介绍的很全面,不少游客在此驻足参观。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其功能相当于北京故宫中的正殿——太和殿,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和上朝的地方,尽管其规模无法与太和殿相比。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崇政殿室内的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根据皇帝的旨意重新设计制做的,在殿内正中北侧,是二尺多高的红漆木制地坪,前三侧二共五组台阶,周围是仿石雕式样的栏板和望柱,这种地坪古代称为“陛”,因为官员们见皇帝时都要跪在下面,所以才口称“陛下”。在陛上后部,又有一类似“殿中之殿”的“堂”,全部木制,外罩金漆彩绘,并加饰行龙、兽面等精美雕刻,并特意保持与殿内外原有装饰风格基本一致。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上方的“正大光明”黑漆金字匾,则是乾隆仿照北京乾清宫顺治所书匾题写的。堂陛之内的屏风宝座,是乾隆特命仿北京故宫乾清宫所用加以缩小精心制作的,宝座、屏风各以九条龙做为主要装饰,全部罩以金漆,体现其唯一的使用者──皇帝的无上尊严。屏风上的四言十二句铭文,与乾清宫屏风上的完全相同,是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做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陈设在龙椅前后的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端、“太平有象”等,都是乾隆年间宫中精制的珐琅礼器,专用于皇帝御座周围,既为熏香之用,也有驱邪诹吉的寓意,使得“真龙天子”临朝理政之处更具有庄严神圣的气氛。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叩拜,庆祝自己祭陵大典的成功。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此外,为了表示对这座开国金銮殿的敬仰,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其上方的“御崇政殿受贺”诗匾,都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也是他们留给这里永久的纪念。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崇政殿前的日晷,应该用来给皇帝报时的吧。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崇政殿 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大清门的满文译音为“代青杜卡”(代青即大清,杜卡为门)。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大清门

古代的官宅基本都遵循前厅后宅的格局,凤凰楼是清太宗时期皇帝后妃居往之处,算是内廷了,位于中路崇政殿北的高台之上。按照满族人过去在山区居住的风俗,部落里酋长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里最高的地方,既便于守卫,又利于观察了望。迁居平原城市之初,他们仍然受这种习俗的影响,所以沈阳故宫帝后寝宫建在特意筑起的近四米的高台之上,但大政、崇政两座殿却建在平地。这种“宫高殿低”的情形,与北京故宫的“殿高宫低”正好相反,人们也将其视为沈阳故宫因满族风格而形成的特色之一,在这一点上凤凰楼有些像城楼。

凤凰楼高三层,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凤凰楼上“紫气东来”匾为乾隆皇帝御笔所沈阳故宫——清宁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凤凰楼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凤凰楼

顺着石阶登上凤凰楼,便是清宁宫院,庭内西南正对宫门的地方,有一根安放在石头底座上的红漆木竿,高近三米,下粗上细,顶端套一只锡碗,这就是过去满族院落中常见的“索罗竿”,俗称“神竿”,或者“还愿杆”,宫中按满足萨满教习俗举行祭天典礼时使用,祭祀时在杆顶锡碗内放碎米、杂肉等喂食“神鹊”,以示答谢天神之意。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凤凰楼

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窗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扇式,此均为源自满族民间的传统风格。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缘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清宁宫同在盛京皇宫高台之上,比清宁宫略低一点儿的,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和永福宫。皇太极称帝后册封了五宫后妃,分别是大福晋和日后的清宁宫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即孝端皇后,这是皇太极生前唯一册立的皇后,居住于上面我们所看到的清宁宫。

宸妃博尔济吉特-海兰珠,居住于关睢宫;

贵妃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居住于麟趾宫;

淑妃博尔济吉特-巴特玛,居住于衍庆宫,她和娜木钟都是林丹汗的遗孀;

庄妃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居住于永福宫,生子爱新觉罗-福临(日后的顺治皇帝)。

古代的宫殿,东高于西,南高于北,所以从住所看,各位福晋关雎宫高于麟趾宫高于衍庆宫高于永福宫,所以海兰珠位分最高,布木布泰(孝庄)位分最低。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清宁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衍庆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关雎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麟趾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永福宫

五大福晋的宫殿内饰很简单,大多是生活必须的用品和祭祀使用的器皿。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五大后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五大后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五大后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五大后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五大后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五大后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五大后宫

清宁宫连接火炕烟道的烟囱建在房后西侧,是从地面起建而不像汉族住宅那样建在屋顶。这种形状类似小塔的烟囱满语称作“呼兰”,早年在山区是用中间被虫子蛀空的大树树干做成,日久开裂再用藤条捆缚,外涂黄泥,既简便实用,又利于防风防火。进入汉族居住区后,满族住房仍沿用这种烟囱,只不过改用土坯和砖砌筑。清宁宫的烟囱截面为方形,由下至顶逐级上收,共十二层,有人传说这是象征清朝共有十二个皇帝,此外,由于现在沈阳故宫内只保留下这一座烟囱,又有人说这是当年皇帝特意按排的,其用意是“一统(筒)天下”。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清宁宫

沈阳故宫建筑受喇嘛教影响明显,比如方柱柱头兽面,檐下装饰,藻井彩色绘画等。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霞绮楼,从柱子看这里的建筑还是年久失修呀。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霞绮楼

面额馆展示的是沈阳故宫内的面额。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面额馆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面额馆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面额馆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面额馆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面额馆

沈阳后花园一隅,花园虽小,但皇家该有的东西一应俱全。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后花园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后花园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后花园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后花园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文溯阁文溯阁,乾隆时期建筑,专为存放《四库全书》修建,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并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与南三阁杭州西湖行宫的文澜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和扬州的文汇阁,均为清藏书名楼。文溯阁,是取“溯涧求本”之意,以表达自己“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的用心。与其他六阁一样,都是仿效浙江宁波范氏的著名藏书楼──天一阁,当然这只是在结构上,而其具体的建造和施工仍是按照清代宫廷建筑的标准。阁的外观为两层,每层六间,但西侧一间宽度只有其他各间的一半,并不用作藏书而是安设楼梯的地方。表面看来,这半间房似乎有些多余,其实这种故意凑成六间的格局是有“讲究”的。因为宁波的天一阁是按照《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建造的,其目的就是借这种观念“以水克火”,避免藏书楼失火而使珍贵的书籍受到损失,这也正是文溯阁等七阁模仿天一阁的主要用意秘在。一个大屋顶下的六间房屋,即是象征着“天一”和“地六”的。

与其他宫殿相比,文溯阁还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殿顶不用黄琉璃瓦而是黑琉璃瓦镶绿边,廊柱用绿色而不是红色,檐下的彩画也不用龙凤等图案,而是“如意书卷”、“白马献书”等以书籍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且采用蓝绿为主的色调。这样做的用意与“天一地六”相同,也是为了从观念上防止火灾。因为龙、金色、红色都是火焰的象征,而黑色、绿色、蓝色则是水和木的象征,用在藏书楼上自然更为合适。这也是具有很深迷信观念的古人经常采用的一种“防火措施”。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个因素,使文溯阁同其他宫殿建筑相比显得与众不同,更带有清新淡雅的意境。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文溯阁文溯阁的牌匾似乎有些大,不太协调,蹭导游听到讲这个牌匾与北京故宫文渊阁的牌匾大小一致,做好拿来之后发现牌匾做大了,不想重新再做,所以就迁就挂上了。

说道匾额,这里顺便提一下,沈阳故宫门额上的字,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正好相反。左为上,右为下,从这匾额就可以体会到,沈阳故宫代表着满族统治的政权,其更注重满族的文化教育,这里,满族味道的味道更重。

在满族初期,是没有文字的,满文是由蒙古文演变而来,两种文字十分相像,对于区分这两种文字,有个口诀:中间一根棍,边上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去掉圈和点,上下一拧劲儿,就是蒙古字。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内分为三层,其中第二层是在五大间的北侧和东、西两间加构的“凹”形“仙楼”,这样既扩大了一层中前部的高度空间,又增加了摆放书架的面积,并与两层的外观相适应,设计得十分巧妙。阁内书架都是专门制做的,上面刻有“四库全书某部”“第某架”,按次序排列在各层。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后的院落中,有仰熙斋七间,两侧有抄手廊与文溯阁后廊相连。斋内东间设有宝座屏风,从皇帝所题“日丽风和春蔼吉,周书鲁语义抽寻”等对联的内容,可以知道这里应是与藏书阁配套的书斋。出仰熙斋北门,另有一进院落,正面为九间殿,东西各有配房三间,由其所处的位置和有关殿内陈设的记载看,这里也应该是与仰熙斋在布局和功能上结合使用的建筑。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东山墙边,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内立满汉合璧文字石碑,正面刻《文溯阁记》,背面刻〈宋孝宗论〉,都是乾隆御撰文的。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文溯阁

戏台,乾隆修建文溯阁时修造,下为高二尺余的台基,台面约30平方米左右,上为青瓦卷棚式顶。这样大小的戏台在清宫(包括北京宫殿、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属于中型规模,一般设在宫廷内的单独区域,可供十几人至数十人观看演员和道具数量都不太多的剧目。戏台之后连通扮戏房五间,即演出时供演员化妆候场的后台。戏台东西两侧,各有宽廊十余间,南北两端分别与嘉荫堂、扮戏房的山墙相接,构成一个围绕戏台的封闭空间,使演出时可以获得更好的音响效果,设计得十分合理。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戏台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戏台

高墙之上的角楼。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黄绿琉璃瓦。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正门。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正门对面有一座民国风的青砖小楼,可能是工作人员办公,或者研究员做研究的地方。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

拍摄地点:沈阳故宫——武功坊

拍摄地点:沈阳满清一条街从沈阳故宫出来已经差不多是下午4点钟了,天还挺亮的,去小南天主教堂走一圈是很不错的选择。向路上的阿姨打听了一下教堂离不远,且没有直达的公交车,索性靠两条腿走过去,大约20分钟就走到了。

在路边就可以看到教堂屋顶的十字架,其实教堂是在街道的一条小巷子里,巷子两侧都是售卖小商品或者衣服的摊位,但教堂院子却安静的很,算是闹中取静吧。

拍摄地点:沈阳小南天主教堂

拍摄地点:沈阳小南天主教堂据说教堂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叫“方若望”的修道士在此修建而成,后被义和团烧毁,现在的建筑师二十世纪初在原址复建的,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整座教堂坐北朝南,砖混结构,青砖素面,正面顶部突出有两个方锥形尖顶(如果没有这两个尖顶和中间的尖顶,与巴黎圣母院还有些相似),东西并列,上面装饰有“十”字架。

10月的沈阳,5点钟天色便开始渐渐暗下来,因为天冷的原因偌大的教堂院内只有不到10人的游客在此驻足拍摄照片,教堂大门关闭,秋末冬初的教堂在寒风中显得更加肃穆、庄重。

拍摄地点:沈阳小南天主教堂

出发前整理攻略的时候看到介绍说这座教堂在整个沈阳是最大的一座天主教堂,就规模来说真的很大,教堂的一侧还有主教府等建筑。

拍摄地点:沈阳小南天主教堂 因为从沈阳到长白山北坡白河镇的火车票是晚上18:55的,所以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迅速填饱肚子。百度地图就近找了一趟能到中街的公交车。

拍摄地点:沈阳

沈阳中街有很多餐馆,名字也多少有些趣味,春饼是东北的小吃吗?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

本想去吃著名的老边饺子,可是人太多,看看手表,果断放弃。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

在地铁站附近的街边找了一家叫做“四季抻”的面馆(门口的招牌上写的是沈阳老字号),随便要了一碗鸡汤面,很大的一碗,才五元,味道还不错,面也筋道,实在是实惠的很。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四季抻面馆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四季抻面馆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四季抻面馆 大概因为从早到现在都没有吃饭的原因,刚走出面馆没多久就觉得似乎还是不饱,想着漫漫长夜要在硬座中度过,决定再吃点其它的,沈阳中街居然也有庆丰包子,2014年北京的时候酒店门口就有也没有吃过,打包二两去火车站吃也可以,但失望总比希望来得快,人太多了,即使打包也要等半个小时。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庆丰包子铺

沈阳中街步行街与其他省会城市的步行街无异,国内常见品牌。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步行街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步行街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步行街 还是肯德基的老北京鸡肉卷吧,这个应该是最快的,但就是这个最快的差点让我误了火车。中街步行街地下地铁站口的这家肯德基门店居然仅有一位点餐的服务人员,且速度极慢,从进门到拿到鸡肉卷居然花了15分钟的时间。

拍摄地点:沈阳中街步行街

大概沈阳坐地铁的人较少,地铁的间隔时间也长,一路狂奔到地铁站,然后在沈阳站下车拿到寄存的行李箱,再到火车站进站口,居然仅剩下20分钟的时间。

拍摄地点:沈阳站

夜色中的沈阳站,霓虹闪烁,下起了丝丝的微雨,自有一种说不清的风情。

拍摄地点:沈阳站

早上说过沈阳站的视觉冲突问题,这里说明一下,沈阳站的外观是典型的上世纪初日伪时期风格,前面也说过是由日本人设计,与东京站类似,但穿过进站口就会出现有些欧式建筑风格大厅,穿过大厅接着看到的是完全21世纪的火车候车大厅。

拍摄地点:沈阳站

拍摄地点:沈阳站

19:00火车准时开车,迎接我的是在硬座上的漫漫长夜,14个小时才到白河,现在想想当时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至于票价嘛,49元,当然就是最古老的绿皮火车,好多年没有坐过了。据说从沈阳到白河的火车都是这种绿皮的,更别提什么高铁、动车了,因为长假,当然别指望补卧铺了,好在当时有两个也去长白山的姑娘,一直聊到深夜1、2点钟。

“无限风光在险峰”是常说的一句话,“无限风光交通都不易”也很有道理,诸如“亚丁稻城”、“九寨黄龙”、“张家界”、“黄山”。

当然如果不差钱也可以选择飞机,50分钟800元,基本无折扣,最低780元,南航一个班次,价格比高高原机场的同样50分钟的重庆-九寨黄龙,成都-亚丁稻城还贵。


10月2日,星期四,天气预报:小雨转中雨

经过一路的颠簸,绿皮车在早8:35分停靠在了白河站,经历了一个雨夜,很多本来买票在白河下车的乘客选择在前一站松江河站下了车,雨天爬山的可能性基本不大,应该封山了吧。

拍摄地点:吉林白河站从白河站下车的乘客很多,从行头上看基本都是来长白山旅游的,看着天气应该泡汤了吧,好在我本来也没有打算今天爬山,计划就是休整一下。

拍摄地点:吉林白河站白河站规模与重庆的武隆站差不多,估计如果没有长白山的话,这座火车站应该更小吧。

因为下雨,外加坐了一夜的原因,身体已经很疲惫,于是计划奢侈了一下乘坐计程车去往预订的旅馆。与其他火车站相似,计程车均不打表,而且因为旅馆位置较偏(后来到了旅馆才觉悟的),司机根本不愿去,好说歹说20元终于给送到了地方。

白河万福隆度假山庄的位置真的很偏,计程车司机说当地人管这一片叫做厂区,所以今后在网上订旅馆一定要仔仔细细查清楚情况,话说这是没有遇到坏人,否则这地方把人卖了都没有人知道。如果让我评价这个山庄,我只能说适合自驾游或者旅游团的朋友,类似于农家乐。

拍摄地点:吉林白河万福隆度假山庄

因为下雨,地理位置偏,外加10月份已经不是长白山的旺季,整个旅馆里感觉很空旷,感觉似乎偌大的地盘里只有你一个人存在,打了电话才联系上老板到前台,办理了入住。

进入房间后发现房间里该有的基本都有,但没有空调,咨询了老板,老板说这里10月份到次年5月份基本没有人来,所以就没有装空调,在我的一再坚持下,老板给找了一条电褥子。同事因为没有游客,山庄也暂停了伙食供应,于是打听着步行去长青路的一家家庭超市买了两包方便面(居然还有小时候的华丰三鲜伊面),3包盼盼法式小面包对货一下接下来的伙食。

超市的老板娘是一位退休的护士阿姨,听说我是打算去长白山北坡玩的便说他家女婿就是北坡天池段的司机,说10月1日上午北坡天很好,下午就封山了,因为下雪了,今天也没开放,并留给我她家女婿的电话,说明早可以打电话问问情况,算是在这个寒冷的东北遇到的一丝温暖。

为什么说“一片树叶的故事”,因为回到旅店吃了方便面,泡了脚,通上电褥子,为了取暖只能窝在被子里,还一直担心触电。尽管昨夜一晚基本没有合眼,但屋里冷的根本睡不着,中央2台一整个下午都在播放“一片树叶的故事”,于是看了一下午。

晚餐继续方便面 法式小面包,可能是太困了,9点钟便在昏昏沉沉中睡着了,于是长假的第二天就这么在被窝里浪费了。



10月3日,星期五,天气预报:小雨转晴

一大早6点钟半就被手机叫醒,天还是蒙蒙亮,雨还在下,心拔凉的,不管长白山北坡珠峰是否开放,今天都要去北坡。5个小面包加一杯热水冲调好的卡布奇诺咖啡,收拾好行李准备退房去北坡。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从未有过的事情,旅馆房间的门打不开了,我出不去了。给山庄老板打电话,他从外面也开不开,防盗措施也做的太好了吧。好在是山庄是平房,而且窗户很宽,打开钢窗,拿下纱网,踩着凳子从窗户里先放出去行李,然后跳出去这才算是出了门,一番折腾后已经是8点钟了。

从白河到长白山北坡是否旅游快线的,最早一班是6点50的,始发地点在金水鹤大酒店(据说是白河镇最好的酒店,房间最低价格为700元左右)对面的美人松园,票价8.5元,眼看时间问了山庄老板,他说如果打车到北坡大约要100元,并且还在下雨,北坡也未必开放,打车划不来,建议我还是到金水鹤坐9点半的快线班车。



xiaomonv896发表于2015-06-22 10:08  
分享到 
(278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