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佛堂探古
万佛堂,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景点名或者是一座古建筑名?不管它是什么,单看这个名字,就已经很有诱惑力了。我估计看了这个名字后,不少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前往探个究竟。我们也正是在这种好奇心驱使下,用了一天的时间,对这处古迹进行了一番探寻。
2015年10月6日,也是国庆长假的第六天,我们按照领队清境的筹划方案,早上五点就起床准备,乘公交从北京交大东路赶往延庆的冯西园集合。八点十分,一行八人在清境和净土的率领下,准时出发,直奔万佛堂,开始为期一天的徒步考察。
进山第一景是万佛堂牌楼。该牌楼高约八米,红、蓝、黑、白、浅蓝着色,浮雕出各式鲜艳图案,似乎年代并不久远。近年,国家富庶,重视文物保护,据说万佛堂是北京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款建个牌楼也是可能的。我们一行八人在此合影留念。
过了牌楼后,我们顺着一条上坡土路前行,土路的左侧是一条干枯的水沟,右边是耸立的高山。左侧的干水沟上先后看到三座由不规则的原始石块垒砌起来的石桥,与每座桥相连接的都是一小片现代建筑。据说这就是万佛堂新村。村民特别好客。他们会主动问:“你们是从城里来的吧?”“你们是干啥去?”“我们这儿空气新鲜,你们就在我们这儿住两天再走吧。”
土路右侧的山上则种满了枣树、柿子以及桃、梨、杏、栗等各种果树。当前正是枣、柿子采摘季节,今年适逢丰果年,果实结得又绸又密,十分喜人。可惜满树的果实没人去采摘,掉落到地上满地都是。据说树里的青壮年人都进城务工去了,留守的老人又没有能力爬上山去采摘,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果实掉落地里烂掉。
在这果木满山的半山腰处,老远能望见一座砖塔,名叫万佛堂开山寿塔,建于明代正统元年(1436),据考是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三朝的国老慧进大师的舍利灵塔,是五级六角形仿木结构密檐实心砖塔,座北朝南。塔四周有不锈钢栏杆加以保护。远远看上去就象一座年代很久远的古塔。
过了万佛堂新村,很快就进到了万佛堂老村。进入老村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要路过一个过街楼。该过街楼在建筑形制上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它位于永定镇万佛堂东口,属明代建筑。它坐西朝东,由各类石块砌成,用雕琢十分规矩的青石发券,并置腰线石,角柱石。楼通宽约六米,进深五米多,高约四米多,券洞门高纸箱三米,宽两米。券洞门上方镶嵌石额“誓永不分爨”,“万历四年建造”。门额题字,表达了古老山民真诚、质朴、善良、包容的美好愿望。“爨”即灶,“誓永不分爨”是发誓永远不分家的意思。包涵了本家族内部要长期团结合作、抱团求生存、求发展的意思。该楼有门框门柱,便于村庄的安全管理。该过街楼现保存完好。已被门头沟区政府于1981年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堂老村其实是一片废弃多年的村落,到处可见残垣断壁,土木结构,有的还用薄石片作瓦片,石磨、石碾,记录着先民们的生活艰辛,烘托起浓厚的历史苍桑感。参观完古村落遗址,继续往前走,很快就到了万佛堂遗址。这个遗址我们都没有进去细看,因为遗址上已长满了杂草树木,荆棘丛生,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只是峡谷间垫起一块方方正正的数亩见方地基,依稀显露出万佛堂当年的规模和气势。据说当年万佛堂香火十分旺盛。香客络绎不绝。从山崖上挂着的那条又窄又陡的古道上也可以看得出来。这条古道不足十公里,全部是是用就地取来的大石块砌结而成。垫路的大石块安放得特别沉稳,石头表面已经被鞋底磨得光滑锃亮。路两边的杂草、杂木生长茂密,但隔一段路就会摞放一堆砍倒的柴草,可见此路至今还有人在维护。它是冯村通往圈门的便道。
从万佛堂老村出来,顺着冯村通往圈门的古道继续往北攀爬,绕过龙口水库上游往北,从定都峰半山腰切过去,就到了草帽山。从草帽山下山途中,碰到一块巨石耸立于路旁,队友立即兴奋起来了,有的还高声喊道:这就是“蛤蟆石”!几个驴友还架着登山杖爬上大石顶端,摆出一些惊险动作,使得一些有恐高症的驴友吓得直尖叫。说句实话,如果万一不小心从大石顶端摔下去,那结局只能是粉身碎骨了。年龄大些的人不得不绕道而行。
从草帽山下来,全天的行程就圆满结束了。领队清境说了,本来今天的行程就是12公里,爬升高度400米,如果考察完万佛堂就原路折返的话,运动指标就完成不了。所以我们在考察完万佛堂古村后,得继续沿着山间古道走一程,从草帽山下山。实际上,我们今天上山下山再上山再下山,爬升高度远不止400米。但因沿途景点繁多,新奇不断,大家边走边玩边留影,说说笑笑,尽情欣赏古道美景,因此,虽然实际运动强度不小,仍觉得意犹未尽。有较为年轻的驴友甚至开玩笑说:今天行程可能没有12 公里吧?!似乎没觉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