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西南之怒江大峡谷,正是你喜欢的蓝色!

怒江大峡谷,长度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两倍还多,高度差更是高出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千米还多!它是世界上最险峻最震撼的大峡谷之一。

       

葛优曾经问一女孩: 你家在哪儿啊?

       女孩答: 不远,坐飞机到云南,再坐火车到自贡,再坐长途汽车到屏边,再坐一天的汽车,一天的拖拉机,一天的牛车就到了。

       丙中洛,坐落在离怒江第一湾四公里的地方,距昆明831公里多,啧啧。。。独龙江乡,地处缅甸北部和云南、西藏交界结合部。

       坐飞机或火车到昆明,再坐一天中巴到六库,再坐一天中巴到丙中洛。然后换小车,因为去独龙江乡的公路是单车道四级公路,只允许七座以下小车通行,限制时速20公里,再坐半天到独龙江乡。

        整个怒江和独龙江公路都是灾害多发公路,提示山体滑坡和滚石的警示牌随处可见,还有“缓修路段” 的沙石路面,问开车的师傅才知道,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严重的地方,路面缓修。

       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的年代,身在京城,这简直跟天方夜谭似的遥远, 一直关注京迹户外“探秘怒江大峡谷”的活动,有好朋友清馨相约,活动成行。



全部行程大约为: 昆明出发,经六库,福贡,贡山,丙中洛,雾里村,秋那桶,马库,龙元,独龙江乡,钦朗当,直至中缅边境。。。返程废城知子罗,老姆登,双廊。。。

理论上从六库开始进入怒江大峡谷,之后数天都与怒江相伴相生,山是越走越高,路是越走越远,越走越窄,越走越险。。。同时,景色也越走越美,越走越震撼!

怒江的颜色随着季节不同,春天怒江的颜色最漂亮,在蓝和绿之间变幻,不过少了些气势。雨季之后,怒江会变得浑浊,但是波涛汹涌,浊浪拍岸,势不可挡。


 



六库百花岭,与傈僳族村民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听他们唱诗,与他们共舞。

一位留美华裔作家说过这样一段话: 西部的文化讲灵魂,再偏僻的小镇,最大最好的建筑一定是教堂。教堂是一个通道,让个人的灵魂和永恒的上帝沟通。这段话不仅适合美国,也适合我们云南,适合怒江大峡谷的每一个村寨。

或许是受了神灵的召唤,自18世纪初,英法等国传教士翻山越岭来到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从那时起,宁静的大峡谷里,除了林涛松风,狮吼猿鸣,在寂静的苍穹下,又多了一种笃信神灵的诵读声。



怒江峡谷最著名的民俗,莫过于傈僳族澡塘会的男女同浴,澡塘会是傈僳族的节日,他们用圣洁的温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其间还举行民族体育活动,赛歌等。傈僳族澡塘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去参加活动的基本没有年轻人,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消失了。
       对于外人,面对这个场面,无形中会有一些压力,大多是内心的小龌龊作祟。真正来到澡塘会,面对他们的坦然,内心的那点小龌龊瞬间得到净化。

澡塘会是沿江的露天温泉,周边风景秀美,碧绿色的怒江翻滚,嫣红色的木棉花盛开,容天地自然灵魂信念于一体,大气且魅力无穷。






六库到丙中洛,途径福贡,贡山,全程290公里。两侧分别是数千米的高黎贡山和碧萝雪山,把怒江紧紧挤在谷底,窄窄的公路沿着怒江,蜿蜒的不能再蜿蜒,曲折的不能再曲折,车轮紧贴着崖边,令人心惊肉跳,不时会经过山体滑坡和落石路段,雨季留下的泥石流痕迹还没有清理。一条大江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平缓如镜,流淌在万纵千壑中,千折百转不回头。

怒江第一湾,湾上有个景色绝美的小村叫坎桶村。这里台地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小平原。




扎拉桶村,与丙中洛隔江相望,与怒江第一湾也只数里之遥,每到春天桃花遍开,所以又称桃花岛。从丙中洛去桃花岛有一条小水泥路,直通江上吊桥,过了吊桥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桃花岛,可惜去的节气不对,桃花还没开呢。



据说丙中洛是人神共居之地,周围有名字的神山就有十座,被十座神山相拥的神仙之居,其神秘和永恒的力量,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窥见的,不过是走马观花,也足以被震撼。
       清晨,站在贡当神山上,等待万能的太阳照亮5128米的嘎瓦嘎普雪山,她离我们很近,似乎伸手可触,她又似乎与世隔绝,至今是座处女峰,无人攀登成功。




转过一个湾,眼前的景色如同梦境一般,由不得你不惊呼,不赞叹!这个美丽的缓坡台地就是雾里村。他背靠碧萝雪山,隔江与高黎贡山相望。
       怒江由两大山脉夹持,沿途高山深壑,修条几米宽的路,还要劈山凿石呢,哪里有容人落脚之地?可见雾里村是上帝赐予给怒族的福生之地!

36户村民在一小块山地上造就一幅天然图画,钟灵俊秀,画卷如诗,世人不见,只在深山,她藏在浓雾下,秀美而又神秘,依山傍水而居,悠然自得!云里来雾里去,你说不是仙境,我都不信。。。

雾里村至今不通公路,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古人在村两侧沿江的峭壁上凿出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沿着这条绝对让人胆战心惊的小路可以到达吊桥过江,以前过江是藤桥或溜索,现在吊桥已是钢结构。

站在江对岸的公路上,雾里村美景尽在眼里。









站在公路上向江对岸望去,崖壁上一条清晰可见的蜿蜒痕迹,正是传说中的茶马古道,也是出入雾里村的必经之路。

这条古道,完全是刀劈斧凿,生生地从近乎90度垂直的悬崖绝壁上,开出一条仅可容两人交汇的小路,行在其间,风云不测,令人生畏。

        怒江大峡谷和独龙江峡谷两岸完全没有修公路的条件,现有公路硬是在两岸高达数千米的山上,沿江凿出一条路。贡山到独龙江乡不足百公里的路上,有急转弯超过一千个。不身临其境,难以想象。

      1999年公路通到独龙江乡,但是要翻越高黎贡山垭口,冬天十几米深的大雪封山,一年倒有大半年不能通车,直到2014年打通高黎贡山隧道,冬天通行才有了可能,前提是不下雪的时候,一旦下雪,禁止通行。我们此次冒雪出山,那惊魂时刻,后面细数。





秋那桶,由于原生态,少人打扰,景色绝佳,被称为从天上落入凡间的秋那桶,自然与人文辉映,历史与现实交融。
       秋那桶村是怒江大峡谷北端最后一个村子,再走十几公里进入西藏。
       这是一个宁静的山村,一边是碧萝雪山,一边是嘎瓦嘎普雪山,坡下是滔滔怒江,抬头蓝天白云悠悠,低头青山绿水环抱,石板顶的木楞房点缀其中,自然,宁静,和谐,淳朴。。。








进入高黎贡山,似乎远离了现代社会,只有2014年通车的独龙江隧道,彰显着现代文明与科技的高度发达。其它被人们探奇的有连绵的雪山,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还有几近绝迹的独龙族纹面女。

神树,雪山,纹面女,是今天的主题。前几日一直和怒江同行,今天开始和雪山如影相随,气温也骤然降低了许多,寒气袭人,但愿明天太阳升起来会暖和些!

今天换七座以下小车,从贡山向西进入独龙江峡谷。峡谷里居住着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民族。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少的民族,解放时二百多人,现已有三千多人。2014年独龙江隧道没有贯通之前,每年有八个月时间大雪封山,独龙江几乎成了与世隔绝的地方,因此很少受到人类破坏,所以生态保存的很完整,自然风景也是独一无二的。
       百公里的路上,雪山连绵,峡谷陡峻,云雾缭绕,原始森林渺无人烟,神山神树相伴,我们就是身临其境的神仙!




你可能听说过溜达鸡,但是你没听说过溜达牛,即便你听说过溜达牛,你也绝对没听说过独龙族这样的溜达牛。
       向独龙江乡行驶中,忽见一黑牛在窄窄的公路上闲逛,颇为悠闲,却不见放牛人。
       开车的师傅说,没人放牛。
       丢了怎么办?
       师傅很确定的说丢不了,过几天主人会到路上看看。
       它晚上睡哪?公路左峭壁右悬崖,连个趴的地方都没有。
       师傅说它睡在柏油路面上,暖和。。。
       原来除了在公路溜达,再没有岔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车进不来,小车拉不走,所以想丢不容易,除非它失足掉进独龙江里。据说这样一头牛在昆明卖到三四万多呢!



独龙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遥远的,相当封闭的独龙江峡谷地区,纹面是独龙族相当奇异的习俗,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在世的纹面女只有十几位了,且年事已高,将在不久的未来消失。



早晨,雨一直下,寒冷,全队顶着雨出发。今天计划在中缅边境徒步,到达中缅41号界碑,跨过界河,界河上搭着一座晃晃悠悠的独木桥,走过独木桥就进入缅甸。途中经过中国境内最后一个寨子钦朗当和巨大的月亮瀑布,大瀑布瞬间把棉衣打湿,钻行在雨林深处,汗水雨水河水泥泞。。。险象环生。

雨时大时小,太阳忽隐忽现,雨林中密不透风,云蒸雾绕,行走在一幅巨大的水墨画中,美不胜收。我行走,我快乐!

月亮瀑布在独龙江下游中缅边界我方一侧,距国界约三公里。从独龙江最南端的钦朗当村,沿着热带密林和河谷徒步。瀑布落差约200米,宽50米左右,从担当力卡山顶侧的岩壁上喷涌而出,下雨时水位上涨,似巨龙直扑而下,发出阵阵轰鸣,整个河谷如雷过顶,千山万壑响应。。。
       月亮大瀑布,据说是月亮从山顶瀑布飞泻处升起而得名,当地人称“哈巴依称”,傈僳族语意思是“月亮上掉下来的水” 。

好美啊,我醉了!

不知道是哪个大师说,过河时要想不湿鞋,一定会湿身。今天体会到了,从大瀑布下经过,鞋没保住,瞬间棉衣就湿了,亏得是防水的。

有朋友问: 去缅甸不用签证吗?这是一条供两国边民互相往来的小路,主要是缅甸边民到我们这边买生活用品和粮食。外地来的游客,在边防检查站把身份证押下,返回时再取走。
       虽然界碑无人值守,但是给你办签证的却是悬崖陡壁,独木险桥,到处都是热带雨林里滑腻腻的苔藓,站稳扶好,不摔到崖下,不掉到江里,OK,一切顺利!签证就算拿到了。



给我们开车的师傅姓“和”,怒族,不爱说话,但有问必答,我的很多文字来源,都是和师傅讲的,相当有意思。

雨下了一天一夜,和师傅说山顶下大雪了。我问: 真的吗?他说真的。我相信他说的,看来我们有麻烦了。
       领队和大家商量后决定,早晨六点出发,赶在封路之前到达独龙江隧道,据说到达隧道就好办了。
       黑暗中,师傅谨慎的驾驶,小心的躲避山上的落石,天刚微微亮的时候,我们终于到达独龙江隧道,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看见这么大的雪,抑制不住兴奋,开始在雪地上撒欢。

大雪平整如被,我们是这雪山上压出第一条车辙的人,我自豪,殊不知很快雪山就给了我们下马威。



我们队一共三辆车,第三辆车上坐了四位女士,我,安静,艳红,宣武。第一辆车顺利开走之后,第二辆车就不能走了,大家齐心协力把后面两辆车推上一个坡道,当第二辆车开走时,我们发现第三辆车还是不能走,这时再喊前面的车为时已晚。。。

我们眼看着第二辆车拐过山脚不见了,内心的恐惧瞬间袭来,为了能不出意外顺利下山,我们四个女士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车,直至精疲力尽,此时,前车发现我们一直没跟上,果断决定徒步返回救援。
       当我们看到队友的时候,心里踏实了,有眼泪涌上来的味道。我们是一个集体,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困难一起克服,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
       这一场经年不遇的大雪,让我们见识了高黎贡山的威严,从而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让我们这个团队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了一种亲切感,我们是亲人!
       我代表三车全体,感谢大圣、清馨、杜老师、王老师、陈老师,还有稍后赶来的领队高锐,感谢你们在如此恶劣的天气下,无私的返回,我们握住手,大喊一声: 我们是英雄!


勇士们的合影,记住拿相机拍照的是领队啊!要不高锐又该埋怨怎么没有他。。。

路况太恶劣,大家决定弃车徒步。当我们从最高点下撤的时候,鹅毛大雪适时的飘起来,落在脸上身上手上,像在给我们送行,又像轻轻的亲吻,又像是不舍。。。它见证了我们团结努力勇敢无谓。。。再见,高黎贡山,我们喜欢你!!!

一场好雪,没来得及仔细欣赏,却是我们一生都不会忘记的经历。


雪停了,太阳出来了,这就是奔腾的怒江大峡谷,这就是巍峨的高黎贡雪山,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试问,几人能有如此艳遇!

飞越怒江!早晨在高黎贡山与鹅毛大雪搏斗了四个小时,真可以用精疲力尽来形容。

中午赶到怒江溜索,总算圆了在怒江上溜索的梦。开始害怕的很,大呼小叫,溜了一趟后,觉得太好玩,又溜了一趟,过瘾过瘾。估计再溜十趟,我就是师傅了。

溜索在怒江峡谷和独龙江峡谷都是最多见的交通工具,因两江水流湍急,山高谷深,不能划船摆渡,虽两岸土地瘠薄,也不见有人打鱼为生。

过去有种说法是“隔江谈话听得见,见面握手走三天”,如今在怒江和独龙江上建了七十多座钢架桥,交通已不是问题,溜索在实际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少。

旅游部门在怒江上修了索道,为游人提供好奇探险的项目,值得一溜。

京迹老大疯头曾说过: 掉下去必无生还,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掉下去,哈哈。。。




石月亮,它仿佛开天辟地就耸立在那里,在傈僳族古老的大洪水神话中,它就已经存在了。石月亮是全世界傈僳族公认的发源地,至今仍有全球各地的傈僳族不断前来寻根访祖。

老姆登村,怒语的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 ,是个好地方,我喜欢去,就冲着那手抓饭的美味,下次我还去!
       村里有一座建在悬崖边上,红白相间的房子,是怒江流域最大的基督教堂。晚饭后,教堂钟声响起,村里人三三两两的向教堂走去,那么安静,那么温和,有信仰真好。
       房东叫郁伍林,他的客栈取名谐音“150客栈”,嗯,够有创意。

远处是怒族人崇拜的神山“皇冠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如果你到老姆登,一定要吃他家的手抓饭,一定一定。。。

中间是一只乳猪,一只鸡,两排腊肉,根据季节不同,腊肉有时会换成灌肠。四周有蔬菜和各种食物,米饭是用手撕肉炒的,一大盆,随便吃,管够。。。

晚饭后,房东没去教堂唱诗,在家里,点上火塘,弹起一种不知名字的乐器,轻轻的很悦耳,直至深夜。心也在乐声中沉静下来,一天的惊心动魄,一天的疲劳远去远去。。。

今夜,如果你也在双廊,我们一起吃洱海的水性杨花菜,一起喝大理的风花雪月酒,一起去陶瓷店里买茶碗,一起在街边吃一片烤乳扇,一起住花园一样的陌上客栈,今天我在双廊等你!双廊,你让人瞬间有了一颗浪漫之心。


早晨,才来得及细细的看看双廊,双廊的美不是一眼就能看见,需要慢慢的寻找和体会,那古老的宅子,那文艺小清馨的创意,那天水合一的湛蓝,那如约而至的海鸥,哪一样都让人流连忘返,有时间就去双廊吧!





在一个遥远的不能再遥远的地方,在一个很少人涉足的地方,那里有怒江,有独龙江,有连绵的神山,有人神共居的丙中洛,这些已足以让你放下身边的琐事,上路吧,怒江的颜色正是你最喜欢的蓝色!


感谢我的队友,感谢领队高锐,感谢司机和师傅,感谢朋友们的关注,感谢家人的支持!

部分图片来自队友,在这里一并感谢!

云 龙发表于2017-03-01 20:28  
分享到 
(817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