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张力、别样花桥 ——陈履生画展(上)
“文.文人.文人画”是此次在桂林花桥美术馆展出的,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画展的主题。在大门口刚看见这六个字,多多少少有点担心,因为随着元代赵孟頫开创“文人画”的概念开始,800年来,不少文人画会呈现出或多或少消沉、颓废的负面调性,整体题材上也从汉代(应该是中国传统艺术题材最丰富的时代)古拙、童稚、欣欣然志趣广博,退缩、收窄到了人物、山水、花鸟等有限的题材——甚至极少有征战、宗教仪式等重要的人类活动,连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农耕,也仅仅成为文人画中的点缀与陪衬,这与上面的消沉、颓废其实是一脉相因的,是生命力退缩的表现【注1】。陈履生老师此次画展既然以“文人画”自叙,那他将呈现给大家一个怎样的画展呢?
图1 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在桂林花桥美术馆《文.文人.文人画》个人画展开幕式上(2018年1月30日)
注1:传统文人画有不少消沉、颓废等负面情绪的表露,其成因复杂,似乎目前还依然没有定论。可能的成因有:中唐以来,世俗地主代替世袭门阀大地主成为统治阶层的主体,使统治阶层的担当变小、格局收窄;有宋太祖文武分治,重文轻武后“士”由国士变成文士之后(在宋代以前,有多少青史留名者是上马可以武争天下,下马可以文治国家的),精神气质退缩的因素;也是朱熹吸收佛教思想开创礼教后,士大夫阶层总体由动转静,由外向而内敛的必然。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与文人画的创立有关,元朝取消科举,读书人没有了最重要的进阶之路,没有了实现抱负的途径,消沉、颓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个群体的某种思想特征。而中国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士大夫阶层的没落与消沉,也必然在文人画中有所体现。陈履生老师是艺术评论与艺术史的大家,在写下这段文字、班门弄斧前一直十分纠结,但既然荟聚网一直追求严肃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还是有必要根据自己的认知,写下这段参考性文字。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能了解传统文人画的这一局限性,就无从理解陈履生老师对当今“文人画”的意义
图2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陈履生老师第一个系列的绘画作品,就充盈着旺盛的内在生命力
但当看到陈履生老师第一个系列(冬树系列)的绘画作品,顿感眼前一亮。那是严冬里叶子悉数落尽的树木,但枝干扎扎然遒劲有力,每幅画作都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张力,这生命的张力与冬日里的萧煞形成强烈对比,顿时让人想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陈履生老师本次画展从大的系列来说只有五个(含书法系列),但仅仅这一个系列就足以奠定他的作品在当今画坛的地位。毕竟这个系列从题材,到表现手法都是全新的,而作品的艺术境界与精神风貌又是如此高远、脱俗、有张力,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强烈地意识到,这是完全不同于“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般传统文人画的。
图3 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在《文.文人.文人画》个人画展开幕式上致辞。作为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的大家,无论是在开幕式致辞中的论述(要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还是在随后的《漓江与20世纪中国画新题材》研讨会主题演讲的观点(新的时代总需要新的题材,而新的题材需要新的表现技法……),都深刻而引人深思。而陈履生老师冬树系列的作品,恰恰是对其艺术理论的自觉践行
当然,从中国文人画的消极面起笔,似乎有贬低文人画之嫌疑,但这绝非本意,也非自己浅薄认知的全部。文人画创造了太多优秀的传统和美轮美奂的艺术杰作。同时,看过太多当代为创新而创新的所谓“艺术”了,实在是自己欣赏水平低下,只能用“不喜欢”、“不舒服”来简单道出自己对这类“艺术”的主观感受。但观看陈履生老师的画展,恰恰能感受到他心中没有条条框框,他不画地为牢。也许用新的表现形式最能体现冬日里枯树内在丰沛的生命张力,他探索、创新。但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文人画题材,以及其中已经被前人挖掘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形式,他却并不介意固守传统。这代表了他的“文人”自觉。
图4 相当吃惊于陈履生老师画风跨度之大,本图是他的水仙系列作品之一。与冬树系列遒劲、浓重的笔触、墨色相比,这是传统的文人画题材和表现手法,寥寥数笔、大面积的留白,让清新、脱俗的水仙跃然纸上。而其背后的艺术语言,依然是题材要有与之相适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如果说两个系列有什么共通点,那就是水仙系列里依然找不到消沉与颓废——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生命的激赏与讴歌
陈履生副馆长画展主题的第二个关键词。中国的文人,恰恰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儒道互补,一直是影响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一条主线,其中,儒家思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内容上的家国情怀和从教化的社会功能上。积极也好,消极也罢,如果说多数文人画中表现出的情绪还属于个人艺术风格的范畴,是无意识的自我表露。那么陈履生老师的“生命张力”,恰恰是对“乱象丛生”(西安美院王家春书记对当下艺术界的评价语)的纠正,是用风清气正来从教化的“文人”担当。
图5 原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的山水系列绘画作品。淡雅,疏阔,风格又与枯树系列迥异。这还是表现手法与题材——冬日雪景山林相协调的佳作。这是同行的姚庚最喜爱的系列
如果结合陈履生老师的文章、报告会,再看他的画展,就会体会到:“积极而有生命张力”的创新也好,固守传统、甘为人后的传统题材、传统技法也罢,恐怕是他作为一位造诣极高的艺术史及艺术评论大家,在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对继承与发展所做的总结。这是知行合一,更是一种“文人”自觉。
图6 陈履生篆书作品《礼记大同篇屏风》。用了一种有别于中国古典屏风样式,作品装裱方案,具有现代感,可以和现代家居相和谐
毋庸讳言,传统书画的装裱形式,与现代家居风格是严重脱节的,这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书画艺术,在消费升级大背景下,新的艺术品消费时代中的市场前景——毕竟这个新的时代要求艺术品更多地成为美化家居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不仅仅作为投资或收藏品。而陈履生老师此次的画展,一大亮点恰恰就是桂林花桥美术馆,用了一种符合现代审美、可以与现代家居以及陈老师作品艺术风貌相匹配的装裱方式,完成了布展。
图7 除了合页式屏风,这样的装裱形式也是具有现代感,可以和中式家具以外的家居环境相协调的
桂林花桥美术馆毗邻七星岩景区,是梁思成先生在广西唯一的建筑作品。刚刚完成了前后三次,对四川宜宾抗战李庄的调研工作,参观了李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和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而其中一次一同前往的,就是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助手,为桂林花桥美术馆创作了大型壁画《漓江山水歌》的,姚奎老先生的长子姚庚。
图8、9 桂北民居与徽派建筑构成了梁思成在广西唯一的建筑作品——桂林花桥美术馆的建筑风貌,中式的美学元素与西方建筑工程方式相结合,是梁思成先生多次实践过的
我们现在还能够一睹姚奎老先生的《漓江山水歌》,要感谢桂林人民以及花桥美术馆的前辈们。这幅作品在创作完成后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像《漓江山水歌》这样不突出政治的艺术作品没被毁,应该说是个奇迹。当时这里的工作人员,采用了在瓷砖上刷油漆,再写上毛主席语录的方式,才让这幅壁画得以保存。
图10 近期第二次宜宾之行时,同行的加中文化交流协会姚庚秘书长在李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也是中国营造学会旧址)前,拍摄梁思成、林徽因雕像。而姚庚的父亲姚奎老先生与梁思成、陈履生老师,以及四川宜宾、桂林花桥美术馆,都有着很深的渊源
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著名画家吴冠中偶然间看到了这幅刚刚启封的《漓江山水歌》,在他专述这幅壁画的文章中,用了“吃惊”去形容他当时的感受,并四处打听谁是姚奎,从此开启了吴冠中与姚奎间将近二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但关于这幅壁画的故事还远没有完,详见下篇。
图11 姚庚在为父亲的《漓江山水歌》拍照(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这幅作品)。旁边一直协助他的是花桥美术馆的吴莘岚(左)。当年,年仅28岁的姚奎是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助手,为桂林花桥美术馆创作了中国首例用马赛克做材料的大型壁画《漓江山水歌》——也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三幅大型壁画之一
轩辕子乐
201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