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系列7:耕织图

  2009·1·15(周四)中午12点,从南如意门步入颐和园。 这个门在颐和园东南角的长河边,门旁边就是长河游览船的码头。时逢三九,长河已经封冻了,这一带游人也不似颐和园其他入口那么多。
     进门就是绣漪桥——一座漂亮的单拱桥。它高高拱起的桥身下面曾经行过帝王家的游船,如今雕栏玉砌应犹在,依旧陪伴好河山。从桥拱下向北望去,桥洞中西堤上的烟柳楼台衬着远山轻雾,一片迷蒙如在画中。沿堤北行,步移景换,渐欲迷了人眼;寒凝大地,冰封湖面,翡翠琉璃一般。过练桥,观玉泉山,看到桥下有潺潺流水和小片未封冻的湖水。不时有小水鸟钻入水中觅食,也时有水波敲击冰面发出的悦耳声响传到耳边。
      一小时后走完六桥到达西堤尽头,在这里看到有耕织图景区的路标指向西边不远——从来不知道有此一景,今天就去看看吧。耕织图景区始建于1750年代的乾隆时期,体现的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重农桑的思想和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主景观毁于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86年在此建昆明湖水操学堂(皇家海军学校),1895年中国海军在甲午海战中失败后撤销。2003年,在此又复建了水操学堂和水村居。
     水村居很美,竹篱竹门、假山草坪、青舍窗明、碾子水井,还有江南丝竹之声悦耳。如今这里是一个茶座—每位25元。军校很气派,一片中式建筑、漂亮的垂花门,一种让人感到很舒服的中国作风。景区利用这些房屋开辟了若干展室,介绍当年的耕织图和军校,为此院子里还摆放着一艘日本人1908年送给慈禧的小火轮,是真的。这个景区不另收费,是个休憩的好去处。
      耕织图景区的变迁让我想到文明的进程。它修建于中国农耕文明高度成熟的乾隆年代,那时中国已经有2亿人口,疆域辽阔、社会繁荣。然而危机也在发生。就在18世纪,现代工业文明正在以工业革命的方式加速发展。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我们的多民族国家从此被带入一个痛苦屈辱的近代史历程。水操学堂实际上是中国军队较早期走向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历史把这一过程称为“洋务运动”。看着岸边伴随着“梁祝”音乐在昔日皇家园林中翩然跳起现代交际舞的中老年人,心中一面赞叹人活着就应当这样享受生活,一面也想起亨廷顿描述现代化进程的那些话:现代化不但是技术层面的,它也势必影响到人的全部生活和心灵。( 800字)2009·1·15
一直走发表于2019-01-25 21:59  
分享到 
(643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