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散记9
老挝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也几乎没有工业,基础设施薄弱。只有一条公路主干道贯穿老挝南北,相当于国内的二级公路吧。在公路旁我见过一个水泥厂,据说这是老挝唯一的一个水泥厂,是中国在几年前帮助建成的。有人戏称,老挝人吃的是一棵树,穿的是一块布,生活基本靠援助。
一张白纸,可以画更新更美的图画。在老挝的表象下面,我感到有暗流涌动。大量的资金正在蜂拥而至,中国,日本,泰国。BOT,EPC,国际援助。老挝有丰富的资源,矿山,水电,森林,地广人稀,劳动力廉价,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改变,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有利条件。
老挝人的收入,一个工人在300-500人民币之间,比中国低一些。相比人们的工资,老挝的物价却很高。换算成人民币,一碗米线五块钱,一个炒菜10—20块钱,鱼和肉更贵一些。和北京的价格不相上下。很多东西都需要从泰国进口,日用品,汽油,汽油在老挝10元人民币/升,住在万象的人们,经常越境到对岸的泰国去采购、加油。
老挝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城市的街头跑的净是豪华轿车,乡村的草屋也比比皆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富得流油。和中国不同,老挝没有仇富现象,穷人比较安贫乐道,你富你的,我穷我的,大家相安无事,大概和他们信奉的小乘佛教有关。小乘佛教讲究度己,自我修练,把佛祖当成导师和榜样,向佛看齐。大乘佛教讲究度人,普渡众生,认为佛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能的神。达成大乘佛教的目标,要难一些。
在老挝,主要不是看景点,景点有限,大多是袖珍型的。我去了三个地方,万象有塔銮,凯旋门,一些著名的寺庙,国家博物馆等,这些景点参观一天就够了。琅勃拉邦是一个古都,景点有寺庙,王宫,夜市,一座小山上看日落,郊区有瀑布,佛洞,大象等,有两天也差不多。万荣的景点是山、水和溶洞。
在这些旅游地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享受休闲,找找归真返璞的感觉。在这里,时间似乎停止了,一切都是慢悠悠的。当地人似乎个个会隐身,满眼净是游客。如果有时间,最好能在老挝待上个把月,每天在河边或在小城里发发呆,晒晒太阳,看看书什么的。
有几件事应该体验一下:吃老挝菜,有助于减轻体重。喝喝老挝的啤酒和烧酒。住住老挝的吊脚小茅屋,哪怕是专为游客准备的,体验一下也挺好。在随便哪个寺庙里坐上半天,不要匆匆忙忙的看一眼就走,和佛祖真正地亲近亲近,物我两忘,天地一片苍茫。乘坐一下老挝著名的突突(Tuk Tuk)车,也就是用摩托车改装的机动三轮车,会让你心惊肉跳,自豪无比,比较豪华的突突车有四个轮子,基本都是中国进口的长安牌面包车。另外,听听老挝姑娘讲故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老挝带一个月,紧巴点,会侃价,有2000块钱人民币就够了,包括衣食住行喝啤酒。花3000元,可以算是小康游了。当然,如果想一个月在老挝花上30000元,也还是花得出去地,当地人管这种豪华游叫做愚蠢游:人傻,钱多,没文化,像个大款。老挝人实在,同样的商品,同样的门票,收外国人的钱要比本地人高出一倍或者几倍,他们并不是要骗你,而是认为你外国人有钱,买东西就应该多花钱,这是理所应当的。所以你最好穿上人字拖鞋,换上当地的花花绿绿的T恤,把自己晒得黑一点,混迹于当地人中间,才可能少花冤枉钱。老挝的T恤衫便宜,20000到40000Kip一件,相当于15-30元人民币,纯棉的,穿着舒服。
去老挝的中国游客还不多见。碰上过一拨天津朋友,做商务考察的,一起喝了几杯啤酒。有一些做生意的中国人,开餐馆的,在旅游景点卖衣服的。再就是在老挝工作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多的,这里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涪陵榨菜。我去的时候就带了十包鱼泉牌榨菜。
网上的游记,有些渲染老挝的落后和贫穷,有些又过分渲染老挝的淳朴和善良。那是不对的。老挝不是桃花源,不是天堂,那里的人们也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着。
在老挝呆了两个星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刚品出点滋味,还没呆够。因为公务在身,身不由己,我必须离开老挝去泰国,就像徐志摩徐老师写的:我拍拍屁股,一走了之,不带走一片云彩。
豪华型突突车--中国长安
中国的一家公司
乡村一瞥
卖花的小女孩
自产老老烧酒的村子
老挝小学生
琅勃拉邦等待看日落的游客
琅勃拉邦夜市
餐厅服务员。泰国的诗琳通公主曾在这家餐厅用餐。诗琳通公主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会用中文写诗。
老挝军人或民兵?
万象国际机场

喜欢那个卖栀子花的小女孩。
这个场景在老挝很常见,更多见到则是啤酒屋
尽管不是原创,个人认为还是值得推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