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纸板厂记事


临夏州纸板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上马的小型地方国营企业,是当时国家大力推行的地方“五小工业”体系中的一员。“五小工业”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一项举措,意在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地方工业以改变生产力布局,整个“五小工业”也有战备方面的考虑。

       工厂位于临夏县新集公社境内的一片海拔2000米的荒滩之上,紧邻另一个五小企业“新集氮肥厂”。纸厂初期投资130万元,投资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新的工业时代气象。1970年中期开始选调干部成立筹备组并开始勘测设计和调入技术力量等准备工作。同年十月,第一批30名学徒工进厂,随后的19711972两年,又分别有几批共百名学徒工进厂,形成了日后工厂生产的基本力量。

       创业之初,工厂生活环境艰苦。全厂干部职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建厂劳动,住生产队地铺,用架子车到几公里外的双城拉回工厂取水所用的铸铁管,冬季在户外看守工地……

      19711972两年,工厂完成了土建和设备安装。其间选派两批学员,先后去甘肃张掖和山东济南进行了各为期半年的培训。1972年下半年试车成功,随后投入正常生产并达到设计年产1500吨的能力。

      工厂初期的产品是黄板纸,原料为本地出产的麦草。麦草经切碎后(备料),加入碱水进行蒸煮以去除木质素(蒸煮)。为加快这一过程,蒸煮所用的容器为大型封闭旋转压力蒸球。蒸煮后要将保留下来的粗纤维洗净打碎并帚化(打浆)。纤维符合造纸要求后,经圆网滤去水分形成连续不断的纸张(造纸)。纸张经进一步脱水、压实和烘干后,再经过切割打包即完成生产过程。

     1976年,工厂自行上马了一条白纸生产线。除主要部件圆网、烘缸、切纸机、电机等需外购,其他部件如机架、调浆箱、管道等靠自己和临夏地方工业的力量完成了加工并进行了整体安装。为准备生产白纸,企业在这一年又招收了一批新工人并送到平凉进行了三个月的培训。生产线于1977年下半年投入生产,先后生产出白纸、彩纸和卫生纸,填补了临夏地方工业的几项空白。

         造纸行业是24小时流水线生产。纸厂生产的那些年里,一线生产工人成年累月的三班倒,为造纸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纸厂后期出现了妈妈工人,她们的付出就更加辛苦。由于早期工业化阶段缺少经验,有些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工伤,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些伤残给他们带来终生的痛苦,他们也以此为临夏的现代进程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造纸行业是耗能大户,平均出一吨纸要消耗两吨煤、一两百吨水,还要消耗大量烧碱。后期白纸生产又增加了漂白和填充用料,再加上各种生产辅料及车辆运输与生活管理。所有这些,都使工厂管理层在那些年里为工厂的运作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纸厂生产管理中,科技人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调速电机损坏全厂束手无策时,在上马白纸生产线时,在评估生产效益投入产出比时,厂里的工程师们所发挥的作用,都让人们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力量。

       造纸行业也是污染大户,每天向空中排放黑烟,向大夏河排放数百吨含有碱性废料冒着泡沫的污水。那些年,附近农民在场外挖沉淀池收集浆渣用于填炕成了一件营生,而这些废料最终还会污染环境。这也是后来纸厂难以再次投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0年代末期,黄板纸的销路开始出现问题,产品大量积压直至堆满职工食堂。工厂虽然加强推销力度但最终难以挽回局面。这个时期,工厂还分多批接受了州内其他下马五小企业的职工,他们都为纸厂的后期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80年夏天,在经过全厂最后一次设备检修后工厂停产,工人和干部陆续分配到其他单位。至1981年夏天,人员基本分配完毕。设备进行了封存, 厂里留下少量干部职工组成留守处处理善后问题。

      纸厂十一年(1970-1981),有三百多名人员进出企业,他们共同见证了临夏现代化进程中造纸厂的这一段历史。三百人中间绝大多数是刚刚步入人生历程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积累最初的生活经验,有些人还收获了婚姻和爱情。离开纸厂后,他们继续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完成着自己的人生。

      让我们记住他们,这三百人是——

在纸板厂工作过的历任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

李崇(去世)、李德才、贾怀福、董家严、郭屏(去世)、马俊燻、杨学仁(去世)、宫卫国(去世)、徐道礼、张佑仁,吴家祯、于树青、曹淑添、曹喜生、石衡(去世)、马会计(去世)、张玉竹、赵会计(去世)、赵庭秀、冯森源、聂明玉、李春林、马俊、张国华、杨生潮、尤登萍、孙振元、康维珍(去世)、龙得天、赵梦坚、杨德茂、李玉山、杨自蕃、田仲仁、刘振忠、刘树田、李淑洁、谢逢彩、闫宝山、王有礼、姚彦年丶居得祥(42人)

 

197010月进厂:郭林忠、张凌、李梅莉、康健、王景瑞、陈新华(去世)、陈伟、孙文义(去世)、王建军、李伟(去世)、石克锦、张海林、郭尚英、戴沛晨、刘亚琴、唐骐、周家庆、张小燕、祁振辉、唐玲萍、崔玉敏、赵文科、吕文达、赵英、曲德海、康元庆、赵学明、惠临萍、佟志光、董林(30人)

    

  197112月进厂:崔正玉、马英福、马世雄(大河家)、马世忠、王吉海、赵永寿、李永红、李学红、窦明秀、贾光辉、鲁逢发、张文良(去世)、張义成(去世)、刘虎、任迎祥、王彦明、冶成俊、贾志国、马忠辉、王宪玲、牟占海(去世)、吴占元(2 2人)

 

19722月进厂:宋宗福、妥有成、刘登云(3人)

 

197212月进厂:陈华、呂建华、陈月琴、闫光荣、邓振俊、拜洁明、朱玉兰、孔临生,赵筱玲、宋淑华、王风兰、康建秀、杨万霞(去世)、刘玉芬、肖玉林、马理(去世),牟亚明、汪瑾、赵秀梅、妙春玲、拜惠玲、李凤兰、谢玉芳、李芳(去世)、代永和(去世)、張忠义、杨小芳、王志英、马世雄(八坊)、徐汉荣、王甲琦、耿孝文、刘芝兰、韩家英、张贵林、拜秀玲、黄伟、何慧萍、秦丽丽(去世)、郑卫东(去世)、王林(去世)、祁林(去世)、范秀荣、赵华、牟存芳,绽孝贤、马英迪、马振华(去世)、唐彩莲、刘振华、贾光明、家文元、徐义、郭东辉、拜秀兰,苗胜利、马继舟、肖慧兰、癿天高、刘有镒、马忠祥、刘省、杨秀兰、陈淑霞、赵学斌、杨国志、贾兰玉、王文辉(68人)

 

19767月进厂:潘尚全(1人)

 

197610月进厂:王淑萍、刘淑芬、马东萍、王培英、张风英、杨得斗、王淑芳、马登邦、徐述祖,徐茂伟、潘尚赞,魏国兴,谢利贤、赵海萍、袁复玲、金瑞芳、徐海芳、任瑞林、冯国梅、周学华(20人)

 

1977年进厂:乔万芬、尹淑青,陈淑兰,李临川(4人)

 

1978年及以后进厂:马临生、辜秀珍、袁雪、董丽萍、杨彩霞、贺文泽,韩惠林、贺炳秀、马兰、石克勤(10人)

 

进厂时间不详:梁得信、张学平、杨发兴(去世)、徐文珍、张发兴、杨小兰、尹小红(去世)、耿小文、李学忠、马忠德、杨宗静、胡理、梁尕成、王建华、杜生奎、梁得龙(去世)任青(去世)、梁淑珍、孙桂芳、马焕梅(20人)

 

后期调入:王淑珍,付培红,梁光耀,王玉清,雷xx,罗春芳,海小英、包爱芳(去世)、何丰平、马英芬、王國正、韓文秀、馬忠、馬木哥、何世炯、亢俊、林录、马门光、雷生光、马得仓、、王建忠、艾生保,何克勤、杨建林、贾和平(去世)、毛兴莲、徐尚真、马光兴、白玲、周凤艳、徐萍、马宗正(马季良)(32人)

 

还有:炊事员—马正明、马连生、老王师、孟师傅、王瑾(胖王师)、徐师傅、易师傅、靠师傅、杨义、马超、工人—马二力、马一素夫、苏电工、马开水(工作)、料场—赵永德,大马师,二黑,尕喜,徐海、打包工—孙连喜,李光平、轧草—尕尹、理发员—侯清珍(23人)

 

补入:陈秀兰、胡建华、罗世珍、马志清、邱占奎、楊兰兰、徐茂生、谢利华、赵华(大、去世)、沈光亮、孙宝全、王美玲、闫社荣、杨伟、周临生、寇俊生、祁秀珍、赵英才、马正元、杨华、王师傅(车工)李双龙、毛成福、何小全、杜生录、马福堂、崔嫂(周家庆夫人)、林万孝、王春礼(29人)

以上合计304人。

 

说明:

名单系根据当年工友回忆整理,因缺少档案依据难免有疏漏和失误,有待今后纠正。感谢佟志光、汪瑾、鲁逢发、吕建华、孔临生、陈华、黄伟、范秀荣、王淑萍、刘淑芬、赵筱玲、杨得斗、冯国梅、贾光明、张凤英、何慧萍、郭林忠、王志英、马正明、徐述祖、刘登云、石克锦、乔万芬、王国正、潘尚全等工友提供信息。2017.12.1

 

3218

附:部分老照片







一直走发表于2019-09-12 11:09  
分享到 
(1845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