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行:《东北印象》


     写完了东三省和呼伦贝尔,觉得应当就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说几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年轻时去呼伦贝尔农区插队,火车拉着我们一路走过东三省,到了齐齐哈尔北边300里的讷河下了火车,再换乘汽车向西60里过了嫩江才到了我们插队的莫力达瓦旗。莫旗在行政上属于内蒙,但是地域上却是属于东北平原一部分的松嫩平原。老乡们讲的一口东北话,张嘴就是我们北大荒如何,搞得我们一时不知身在何处。几个月后从浙江来莫旗插队的知青打着草原雄鹰的红旗从我们门前经过,他们也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这让我以后在和别人介绍插队地点时很费事——说在内蒙可是没有草原羊群,说在东北却明明归内蒙管辖。
       说到东北的概念,其实有东三省和东北地区两层含意,或者说是有狭义的东北和广义的东北。狭义的东北是指中国东北的黑吉辽三个省,三省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左右。广义的东北地区则是东三省加上原内蒙古东四盟,总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多。历史上辽、金、蒙、满时期的统治者对这两部分地区均是一并经营的,后期如清代驻齐齐哈尔的的黑龙江将军,其管辖范围近7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整个呼伦贝尔以至更多。长期密切的经济交往是把内蒙东部划入大东北经济区的主要原因,直到近一二十年,国家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计划中仍然把蒙东地区纳入其中。我当年插队的地方就在呼伦贝尔与黑龙江的交界之处,用大东北地区的概念也就解释了我当年的困惑。
       2019年下半年,曾经两次到大东北旅行。一次是秋季去了呼伦贝尔和漠河,一次是冬季游览了东三省的三个省会。一路走来,饱览白山黑水之间无边的平原山岗,欣赏大兴安岭两侧秋季的旖旎风光,远眺满洲里外宁静寂寥的原野,静静感受黑龙江在白桦林旁缓缓流淌。东三省的三个省会各具特色,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浓郁的俄罗斯风光,长春的皇宫和街道让人想起当初日本人规划的模样,沈阳故宫则记载着满清崛起的昔日辉煌。按习惯去看了所到之地的博物馆,发现它们其实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从原始石器——到陶器瓦罐——再到杀向中原。如黑省的金,如吉林的辽,如呼伦贝尔的蒙,如辽省的满,中原的汉族是不是也太倒霉了?不过历史也安排了一次大的平衡:晚清以后的半个世纪中,有约四千万人汉人“闯关东”“杀”出关外,形成了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与文明的交融。
         汉胡矛盾是华夏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一条主线。华夏文明就是在这种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我们的先民一路走来写下华夏民族的历史,这历史既残酷又光辉。而这文明于今天的我们也仍然有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想起那年从河北博物馆展厅出来的事情。我一直很喜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认为那是汉民族学习少数民族优点走出自己发展道路的成功事例。今天的中国也应当学习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点,创造性的走出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不过那次看河北历史时是另有发现:我的父系先民生活的地方曾经是戎狄鲜虞部落建立的中山国,后来中山国在公元前296年为赵武灵王所灭,这让我对赵武灵王的印象立刻有了改变,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情感。属于北狄的鲜虞部落其实还是汉族先民,与汉族内部的这种争斗相比,延绵两千多年汉胡矛盾里有着更多的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交融,著名的唐代李世民身上就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但也正是这种冲突与交融,带来了华夏文明在盛唐时期那种独有的气象和胸襟。
         说回到大东北。上一个百年,历史为这里送来了外来文明。俄罗斯和日本两个外来民族为大东北带来了火车、数理化、现代城市规划和冲水马桶、把西方音乐舞蹈、啤酒格瓦斯马迭尔及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带到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如果我们不是仅仅沉浸在民族屈辱中不能自拔,而是以更宽广的眼光来打量这一现实就应当承认,历史也是借此特殊契机让东北较早看到了现代文明的曙光。在很长时间内,东北地区的现代化水平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这包括东北铁路网的密度和速度以及东北的整个生产力水平。在祖国近70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从东北走出来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包括我工作过的甘肃山区小厂,这是东北的光荣。
       祝福你,大东北!你为祖国贡献过那么多木材石油钢铁,还有那永远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愿你的儿女永远欢笑,地久天长。20200228
一直走发表于2020-02-29 17:42  
分享到 
(1500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