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个动词

      写以下文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源于一次陪同我的老政委参观了一回“798工厂”时的所想、所见、以及所说过的话而产生的,并将一直完善下去,将伴随我一生,来对于这个词的认识。我的所想、所写中肯定会有很多的拙劣和错误之处,这正是我不断完善的动力。

      -----写在前面的话

 

        人们一开始总是羞于谈论文化,觉得文化是有“文化”的人所谈论的和研究的。等真正的理解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后,我们会发现,文化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而且文化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文化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甚至形影不离。那么文化究竟是什么呢?什么叫文化呢?是人类创造了文化,还是文化改造了人类呢?

 

一、文化的属性

     对于不熟悉的字、词,我们都会借助于权威的解释。

     翻开新华字典,我们可以看到:

“文”被解释为:(1)事物错综所成的纹理或形象。(2)刺画花纹。(3)文字,计录语言的符号。(4)旧时指礼节仪式。

“化”被解释为:(1)性质或形态的改变。(2)是思想或行为有所转变。(3)指化学或化工。(4)佛教道教徒募集财务。(5)放在形容词或名词尾部,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的状态。

“文化”被解释为:(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哲学、科学、教育、文学、艺术。(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作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等。(3)语文、科学等知识,文化水平高,学文化。

 

     翻开英汉词典,我们可以查到“文化”所对应的解释为:(1)Kultur,(2)civilization,(3)culture等。在西方人的解释中,除去“文化”的本意外,都无一例外的还含有“文明”的意思。

以上这些关于“文”、“化”、“文化”的解释可以被看作为书面解释的权威。但是,正因为是书面解释,所以脱离了我们的生活,脱离了人类的发展和历史背景,使“文化”失去了原本的生命活力。下面就文化的动态意义来谈谈文化的属性:

 

1.   文化是个名词?
    通常,名词是指表示事物名称的一类词。“文化”一词也在大多数人的认识中被当作为名词。比如说:有文化的人;某人真没文化、没修养;我们要学习文化、学知识;现在的年轻人是有知识、但是没文化等等。在书面解释上,把文化当作一个名词无可厚非,甚至是唯一的正确答案。但是,只要我们想把这个词外延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就会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2.  文化是个动词?
    从字典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文”是个名词,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把“化”也理解为一个名词就有些勉强了,“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动词。文化是一种动态意义的存在,是有生命的。文化是伴随着我们人类自身的发展而发展、进步而进步的。那么从“文”到“化”、从名词到动词、从静态到动态,其中必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我们人类在繁衍生息、从原始走向现代、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对未知世界的渴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形象的说:“`文'化了我”或者“我被`文'化了”。在整个人类发展历程中,“文化”可以说是对人类历史的高度概括,是历史的缩影,并引领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包括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意志的和表象的。

 

二、文化的多元化性

    记得几年前看过一期CCTV的《百家讲坛》录像,是一位北大还是清华的教授所做的演讲,具体的名字我记不清楚了。但是他对文化表现形式的分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对照这位教授的讲解,结合我自己的认识,我把文化分为以下四类:

 

1.   主导文化
    主导文化是政府所提倡和宣扬的,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统治阶级的主观意志。比如:2007年流行的国产大片《集结号》、电视剧《闯关东》,这里面无不体现着一个社会所呼唤的公平、正义、道德、贤良,还有一种坚韧不拔的人生品格。这一类的文化是主旋律,是政府主导的、社会所呼唤的。

 

2.   高雅文化
    我们都读过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正常的语言习惯都会说:“我轻轻的来了,我轻轻地走了”。但是,徐志摩却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种对传统的语言习惯的颠覆或者创新,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表现形式—高雅文化。还有,正常人行走都是按照脚跟到脚掌的顺序,但是到了舞台,芭蕾舞演员就把脚跟立起来,用脚尖到脚跟的顺序着地。高雅文化,有的人们把它看做是一种高于一般表现形式的文化、是有钱人的文化,因为只有有钱人才能听得起交响乐、歌剧,才能看得起芭蕾舞。也有的人把它看做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它发出一种靡靡之音,它致使人们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3.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一种拥有广大受众面的文化表现形式,注定它的群众基础最大,因为它是从普通老百姓当中形成的。比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广州挺好的---此致,敬礼”。“村里有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漂亮,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是90年代初非常流行和被老百姓广为传唱的两首歌词,接近白话般的语言。因为它来自生活,来自普通老百姓。

 

4.   民俗文化
    “山丹丹那个开花哟,咿呀哦哟---”。一首信天游吸引着《血色浪漫》里的男主人公--钟跃民驻足聆听,一个充满理想的浪漫主义汉子放弃曾经的梦想,放弃回到大城市北京的愿望,死了心的在陕北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在内蒙,热情好客的当地人会为远道的客人倒满杯中酒,献上祝酒词,直到客人没有醉意不罢休。同样的是喝酒,西方国家从来不劝酒,主随客便。民俗文化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它是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和独有的,不可复制的。就像“天堂伞”卖不到甘肃、“羽绒服”卖不到三亚、北京敲大鼓、沂蒙山唱小调、楚剧流行于荆楚大地一样。

 

5.   边缘文化
    可能这个归类会引起不少人的反对!但是事实是这样的:若干年后,一种走在边缘的东西会成为主流的!

    在北京的东四环外酒仙桥附近有个798工厂。这是一片巨大的、废弃的国营二极管厂区,现在被一些在市中心区租不起场地、和主流艺术家观点相左的“艺术家”们所占据。一走进798厂区,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文化氛围。穿过厂区的小路,用眼睛的余光一扫,你会发现路的一旁有几个煤矿工人正在挥舞着铁锹,不像啊?没有煤球和煤渣啊?定眼一瞧,怎么没有动作?原来,是几尊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是一种我们之前从未见到过的,“他们”侵略着我们的视线,激发着我们的思考和想象。在798工厂,这些“艺术家”多为年轻人,而且固执的坚持着他们的风格。他们不被主流的艺术家所认可,但是随着798工厂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他们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在他们的作品前驻足停留。有些人惊讶、感叹,有些人冥思苦想,也有些人不屑一顾。

    文化表现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发展要求下,会相互的演变和转化。原生态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被搬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后就成为了一种高雅文化。一种在露天的、村民在劳作之余自娱自乐的原生态舞蹈变成了只有一少部分人能买得起票进行观看的舞蹈,甚至杨丽萍还精挑细选的抱了只小绵羊充当“群众演员”。同样的,飘荡在黄河两岸、黄土高坡的信天游如果进入了国家大剧院,在被极其现代化的音响和设备武装过的剧院里演出,观众还不得不去冥想信天游的发祥地,那个赶着羊群、挥舞着鞭子的“狗娃”。798工厂里,那一幅幅在后现代化思想影响下的绘画作品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直至最后,“主流”的艺术家们也加入到了参观的行列,甚至,这些被边缘化的作品也应邀到主流的艺术殿堂进行展出。同志们,不要害怕!也不要彷徨!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高雅文化在被老百姓像萝卜、白菜一样消费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称它为大众文化了。当京剧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国粹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变成了小学生的课程之一、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对我们的影响和积极意义之时,京剧离重新回到一种主导文化的地位也不远了。

 


三、文化的冲突与和谐

     当今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战争和冲突的根源无不是因为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所引起的,无不是因为人们在对于人类自身、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不同所造成的。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地域性、和差异性。伊拉克战争,是基督的信徒和阿拉的信徒之间的战争。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冲突,如果这两个国家是同一种信仰的话,那么和平将很快能够实现。在国内,“东突”、“藏独”的起因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文化上没有被同化,遗留而形成的。但是也不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天下大一统,只有一个声音、同一种制度、同一面国旗才能避免文化的冲突。文化也能和谐共处,文化也能相互交融,也能相互促进发展。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文化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先以一种侵略方式进行融合的,不同的是这种方式或软或硬。在我国历史上,匈奴人的胡琴不是被汉人发扬光大了吗?满人让汉人扎起了辫子,最后又被汉人把它剪掉了。释迦摩尼本不是中国人,可自从他创立的佛教文化来到中国便不可抵挡的在中国遍地开花,甚至一度威胁到儒文化在中国的思想统治。

 

四、文化有先劣之分吗?

    “路,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走的人多了并有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使我联想到:文化其实也是一条路。走的人越多,这条路越宽广;不断的向前延伸,文化才会被传播的更久远。既然是一条路,不管大路、小路,不管柏油路、碎石路,只要是在我们人类前进的方向上,就是我们的必经之路。 “文化”正是在人类的进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光明大道。在这个进程中,我们既走了不少大路、也走了不少小路,既走了不少直路、也走了不少弯路,但是我们始终在路上,始终没有下路。谁要想绕开这条路,那就等于又回到了一种野蛮的状态当,那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二战结束至今已经60多年过去了,希特勒的种族灭绝让人想起来仍感到一种恐惧。希特勒认为:世界上的人种和文化是有先劣之分的,像纳粹就是优等人种,像犹太人就是劣等人种,所以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以求达到整个人类基因的良性发展。在文化的认识上,谁要是认为文化有先劣之分,那他就是希特勒的坚定拥护者了,如果有一大群人赞同这种观点,那么人类的悲剧将难免会再次上演。文化本身是没有先劣之分的,我们必须坚定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以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上的发展程度、在国际政治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来评判他们在文化上的先劣之分。

 

五、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

     文化并不是一种刻意表现的事物(表像),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思考(意志)。穿的漂亮就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成正比吗?不见得吧!往往衣冠禽兽都借助于这种伪装。孔子、孟子、庄子无不是以布衣陋居,粗茶淡饭来滋养原本朴实的人类惠泽。文化和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吗?答案也是否定的。依然清晰的记得20年前,每逢开始下雪雪之前,现在已80多岁的祖母都会对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孙辈们说:“得抓紧时间收拾些干柴火,不然大雪过后就找不到烧火做饭的柴了”。虽然,捡拾柴火在我们的生活中早已不需要的。但是,在大雪来临之前捡拾干柴火是她们那一辈人所养成的思维意识和条件反射。我目不识丁的祖母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始终坚持着一个道理:过日子就得操心生计,时时刻刻都得精打细算,柴米油盐样样金贵。如果不是生活条件的提高和造化弄人,在一种耳边的叮铃下、一代代人的传承下、思维意识的认同下,就慢慢的会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中华民族优良的勤俭节约的传统。时代变迁了,80-90后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一种新的环境中长大的我们这一代,不也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吗?

 

    文化是一种环境,人们在影响着环境的同时也在被环境所影响。

 

    文化是一条路,虽然它蜿蜒曲折,但是它百折不饶的向前延伸。

 

    文化是一种方向,它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文化是一种力量,它提供给了我们人类生生不息的繁衍生长。

 

    文化是个名词,但它更是一个动词。

拥不多岛发表于2009-10-28 12:22  
分享到 
(3530次阅读/20个评论/0人赞过)
    小猫
    798里面的……越来越变得伪艺术……
    以艺术的名义,不一定算做文化
    红舞鞋

    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呀.....

     

    学习了~

      见笑了!

      常向舞鞋学习~~

    小果-沐沐
    学习学习~~

      见笑了!

      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写了这些文字~~

    小果-沐沐
    798一趟 整出来这么多 不是文化人也整不出来啊 哈哈
    Sandy
    你们都是文化人啊。。。。

      活学活用了呀 一,1

      微笑。。。
    拉萨

    好复杂啊,没看懂,呵呵,只能慢慢体会了》

    子笛

    车老师讲的好,慢慢看慢慢消化中.

      下一个话题:

      楚文化如何把一个川妹子养育成一个湖北人的?大笑

      不是湖北人养育成川妹子的么,又倒啦?
      你是哪儿的人了?我还没搞清楚~~

      我还没认你这个老乡呢!

      都不知道你是哪儿的人!

      川剧————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