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子路村史三(转载)
家乡墙子路的教育
墙子路在一般村庄中比较是个文化村。民国初期废科举立学堂,但还有清末的两名贡生,四名秀才,三十年代以前,仅有两名中学生,五名高小生。全村男女大部分是半文盲、文盲。特别是妇女百分之九十八是文盲。那时一般认为妇女念了书也是要嫁给人家,也无用武之地。重男轻女和贫困,便是妇女失学根本原因。
以前村中没有完善的教室,校址。先是在古都司衙门的大堂做教室,后来就在三堂庙东禅堂为学校。当时村学校有三类:一是官学,是由县里派来教师来教学。本村有学田五十亩。其租粮收入,作为教学薪金和费用,由学董负责管理;二是私塾是由许多家长联合,自聘教师教学的经费自酬;三是家塾是少数富户自请家庭教师教自家儿女的。所用教材有国文修订课本,同时也念百家姓,千家文,三字经和三言至六言杂字,更深的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幼学、诗经、古文等等不齐,以外教学珠算和书法。开学先要拜孔圣人,再拜老师。
在教学方法上,上课不分班级,就是先生讲念学生听,有生字,疑问再请问老师。上了新书,学生自己就像念经一样去念,定时到教师面前去背诵,背诵不熟学生就要受责罚。不守纪律,也要受罚跪打板的处分。一般老师都是以背、念、打为方法,有的学生怕打而不敢上学。
那时上大学必须去北京。上中学,上师范必须去通州和牛郎山。家中没有十顷、八顷地的是上不起大、中学的,就是上高小六年级的,也必须去密云、石匣、古北口。全密云只有四所高小,什么中学,师范都没有。家中没有一、二顷土地的户,高小也是念不成的。自请家庭教师的必是富户。在村中念官学和私塾的,也必是中庸之家。贫苦儿重要想入学的只能望校门而兴叹了。
在抗日战争1939年,墙子路沦陷为敌人据点时,县里曾派来潘滨淇,徐长荣两位教师来此教学,学生教室,操场及教师宿舍,都是暂借本村富户蔡进三的房舍。有学生30多名,才开始分班级大复式教课,当时学董蔡荣忱,热心兴学,捐资在古都司衙门后堂处,建起七间宽敞明亮的教室。从1940年正式迁入新校址。从此墙子路才有了自己的校园。教师也由蔡世文、邵熙光三人担任了,特别是蔡世文一直执教,建国后任校长至1982年退休。
1945年本村解放,在人民政府领导下,学生穿校服,胸前佩戴校徽。继续委任蔡世文为墙子路小学教师,有学生50余名,分班大复式教学。1954年经蔡世文老师申请县教育科,在墙子路初级小学建起五六年级高级班,开辟三堂庙大殿和东禅堂为教室,两禅堂和关分殿为办公室,观音洞的西禅堂为学生宿舍。校长蔡世文,教师有王维元、彭明科、王日升、张鹏飞、贺绍培、聂金光等,全校高初级班,共有学生150余名。
1968年王起老师在南关西头,成立起初级中学,后又添设高中班(1982年撤消),至此墙子路不但有了完全小学,中学也开设到家门口来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墙子路中学小学的设备更加完备,教师更多质量更提高。家家子弟都有上中学的机会。可以说普及了中学教育。现在墙子路高小生,初中生,高中生,师范生,大学生越来越多,有的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旧时代的文化落后一去不复返了。扫盲工作,在五十年代各村都开展了扫除文盲工作,选出教文盲的老师,县里也派来专职扫盲老师,中心校兼管扫盲工作学习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一时全村男女老少大部投入了扫盲工作,轰轰烈烈,确实也扫除了大部分文盲。
家乡墙子路的卫生事业
旧社会时代,墙子路的医疗卫生事业很不发达,贫穷落后和缺医少药,都是人们健康的大敌。全村先后曾有五名医生,如蔡维田,邓增华,蔡信忱,蔡子荣,王朝奎(骨医)等人,完全使用中草药和针灸,再就是依靠偏方和土法,如“刮瘀”,“拔火罐”,“扎静脉”,也有用迷信方法求神问卜,请巫婆单公看香,或写拘魂表等方法。那时常见的疾病有:天花、痘疹、霍乱、中风,疟疾等,还有不治之症干痨,气蛊噎。人死亡率最高的是儿童,常见崖根,树根,墙城根儿等处儿尸暴露,凄惨可怜;其次是妇女难产而产后风者死者不少,所以人称妇女生孩子过一次鬼门关。还有疟疾患者很多,折磨得人面黄肌瘦不能劳动。天花痘疹是人们最可怕的病。那时种牛痘还不大普及,幸免于死亡者也落得一脸大麻子,得霍乱者就得扎静脉。此外还有吸毒抽大烟的,抽得人骨瘦如柴,失去劳动能力、面目漆黑,渐至死亡。人称大烟鬼。
自从解放以来,政府关心人民健康,发展医药卫生事业,中西医,中西医药并重。培养大批中西医生,普及种牛痘,打预防针。建立起三级医疗制度,在村中建立卫生所,如西医魏桓大夫,卫连如大夫,柄瑞长大夫,徐大夫等医术都很高明,大队有赤脚医生如蔡宝贵、贺淑华、曹秦珍到现在他们对一方民众的保健工作都大有贡献。乡有乡医院,县有县医院,重大病症还可以到北京大医院。
人民的健康有了保障。特别是禁止吸毒,根绝了这个恶习。现在天花、痘疹、霍乱、疟疾等疾病已经看不到了。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驱走贫困,文化提高。加强了自我保健锻炼,各种营养补品鸡蛋牛奶充分供应,加以医疗条件好,治病及时,痴儿,傻儿和妇女产后中风等症都不见了。儿童生一个,保一个,而且都聪明伶俐。墙子路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寿命普遍提高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古稀的人还下地干活呢!活到九十多岁人也多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健康景象。
墙子路的花会、文化生活
一、走花会:
为了敬神求福,墙子路每年都有庙会,如:正月十五日是火神庙,二月十九日是观音洞庙,四月二十八日是药王庙。村里有一档吵子,敬神时吹吹打打。1936年由蔡德茂,蔡仲三,蔡荣忱发起。联合四乡成立十三档花会,命名“同意圣会”,推举蔡荣忱为督官。墙子路的吵子、狮子、开路、小车会、龙灯会、虎斗牛、二达子摔交。南沟的高跷秧歌、后沙岭的大鼓、小梯子峪的十鼓弦、关上的音乐、老庙沟的大筛。大杆沟、北沟、泉水沟的钟帆。各档有头旗、总管有督官各个精神抖擞,化装鲜艳,舞姿潇洒,锣鼓喧天,欢声动地,观者潮涌,填街塞巷,争看花会。大鼓声震天动地,粗犷豪迈,音乐吵子清脆嘹亮响彻云霄,钟帆舞技花样翻新,肩架、肘架、脑架、背架,上下起落,横空招展,高跷秧歌,舞姿翩翩,大抛义、背剑、抱月蹲桥、十八滚、翻跟斗、节节高、载歌载舞、公子、老作(媳妇)醉鬼,打破封建逗的最欢,钢叉上下翻飞,开路技术熟练,浑身乱滚,什么盘肘,过脖、掏月,十字披红,抱月、大背剑、大小翅子、哑巴叉、耍的简直和演杂技的差不多,惊心动魄,狮子舞表演跳台,探海,打滚,啃痒,节节高,摔盘,跳台等动作,摇头摆尾,张牙舞爪,真有狮子大王威风。小车会,十鼓弦的公子,小姐追随调戏,表演爱情,滑稽活泼。此外虎斗牛,二达子摔交,龙灯会,无不妙趣横生。十三档花会由大筛开路威武雄壮,绕街过巷,真个引人欢欣鼓舞。那时墙子路花会远近闻名,一方叫好。
二、求雨:
每逢天旱不雨,同意圣会就起会,到白龙潭或黑龙潭去求雨。人们抬着龙王神驾,头戴柳圈,顶着骄阳一路不辞辛苦,到了龙潭,用一水瓶蒙上红布。系入潭中少时取出,看瓶内有水无水,水多水少,如有水就说明龙王答应下雨,于是将猪羊、大饼、茶叶等供品投入潭中。说也奇怪,那茶叶包随水旋转,直下潭中,其余供品有的冲下二潭。为鱼鳖享用。有时求雨真灵,求雨的还没回到家,雨就下起来了,可有时求也不下。
三、灯棚:
说大鼓,舞龙灯。每年正月十五日元宵佳节,村子里在三堂庙大殿前,搭起灯棚,挂上数十盏绘着人物、戏曲、花鸟故事的纱制灯笼,两旁挂上绘有十殿阎君、判官、小鬼在人间奖善惩恶的画卷,画着人的生死轮回循环报应的故事;为善者走金桥,银桥,投生富有之家,为帝王将相;为恶者受尽上刀山,下油锅等苦刑,来生变犬马受人间折磨。人们在元宵佳节的晚上,蜂拥着去看花灯,去听大鼓欢畅之余,又看到画卷受到一次封建道德教育。
大街上家家门口挂上花灯彩纸,十数人举着龙灯盘旋上下飞舞,一似翻江倒海,看得人欢天喜地,非常热闹。
家乡墙子路的文化娱乐活动及其发展
一、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
在30年代以前,墙子路没有什么文体组织和活动。三堂庙前的剧场,是群众在农闲时期,自发的集中到此游戏的地方。每当冬季或节日农闲的晚上,青年和儿童不约而同地聚集五、六十名之多,他们做争山,闯兵,拽兵(拔河)骑马战,猫捉耗子,丢手绢,碰拐等游戏,直到夜深才散去,很有兴趣。
二、组织花会
1936——1937年时期,群众为了庙会活动,敬神,求雨,于是由蔡德茂,蔡仲三,蔡荣忱发起,约同四乡(关上、北沟、南沟、后沙岭、小梯子峪、泉水河、老庙沟)组织起一支花会名“同意圣会”。项目有:吵子、狮子、开路(耍叉)、小车会、虎斗牛、二达子摔交、龙灯会,高跷,中幡,大鼓等节目,由王永全发起请求师傅教练学习。大家真是自觉自愿无代价的苦学苦练,技艺学得相当熟练。当时墙子路的花会远近闻名,每年节日和庙会日演出,非常热闹,看热闹的人填街塞巷。
三、看戏、听大鼓书、看影戏等 每年墙子路为了庙会活动,敬神。于春秋两季演两台戏。一台在城内三堂庙前,一台在城外东庵庙前,到时商贾云集,人山人海。此外于正月十五火神庙,二月十九日观音庙等。庙会有唱影戏,说大鼓书的,群众也爱看爱听,直到深夜才散去。还有从外地来的拉洋片的、留声机的、演杂技的、耍猴、耍狗熊的、变戏法的、群众也看起没够。
1937年会里买来一个进口收音机,放在三堂庙戏台上播放,四乡来很多人听,可惜没有人才会调整,结果没放好。后来1938年八路军到来取去军用。
四、解放前
贺家曾成立过轿子坊,后来王衡家又请来师傅学吹唢呐、笙笛、锣鼓等乐器、村中谁家有喜事了就去吹吹打打,抬轿子、娶新人。过节时给各家送财神,有丧事也去吹打送殡。解放后五十年代合作化后,轿子坊也散了。到了八十年代王树才、树青等人又组织一伙吹鼓手,正在发展中。
五、解放后的文化活动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村中有刘汉文等组织起剧团,演活剧、歌剧,也很活跃一时。五十年代有了耳机子、幻灯机、收音机、电影。七十年代又有了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八十年代有了彩电。九十年代有了录音机、录像机、电子游艺机、遥控电视等。过去的唱大戏、说大鼓等和花会都落伍了,没人爱学了。虽然到九十年代蔡德茂、蔡德孝又重整花会,三、四年也因没人学而将涣散了。此外由蔡世文、刘文艺、剧腊梅组织了一支妇女秧歌队,95、96、97年还存在,现在也兴旺了。
墙子路的民俗
一、婚姻
1945年解放以前,墙子路的男女婚姻都不能自主、全凭旧道德规范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门当户对”,男女谁也没见过谁,就由父母把婚姻定了,结婚的过程复杂,首先是托媒提亲,提妥后媒人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送交男方,这叫做拿贴。男方接受了庚贴,经过考虑认为相当,就算定亲。二、经媒人和双方商定男方给女方的财物叫做彩礼,女方自愿带给男方的财物叫做陪送。送给媒人的财物叫做谢礼。三、男方选择好“吉日良辰”,媒人送交女方送叫做送通书。四、迎娶,男方按通书规定的日期前去迎娶,由娶亲太太为首,以下有催状的一人负责按时催女方上轿。还有打灯笼的。拿火把的,铺毡的,还有花轿和鼓吹,抬着新娘,一路上点着灯笼,燃着火把,锣鼓喧天,女家有送亲的跟随,来到男家落轿,由主持办喜事的总理喊:请请请,请新人下宝轿,请三请之后,由男方女亲友挽拜的挽新娘下轿,夹毡的铺上红毡。新娘头顶红色纱巾,脚踏红毡,迈过象征平安的马鞍,来到预先设置好的“天地神桌”前,于是总理喊:请请请,请新郎拜花堂,三请之后,新郎新娘三跪九叩,叩拜天地神,然后总理又喊三请,请新郎新娘入洞房,请入了洞房,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纱巾,新娘踏着预备好的一升高粮上面放着蒸的发糕上炕梳洗,这是象征步步高升、发家致富之意。炕上放着一桶水,里面放着金钱、栗子、枣,让新娘捞出,以示早生贵子,早发财,新娘梳洗完毕然后拜见祖宗,公婆,家族,亲友,认明长幼辈。
接着男方设宴贺喜,先宴请送亲太太等和女方来吃酒认亲的朋友,然后再宴请乡亲。新郎新娘随送亲的回到女家拜见岳父母,这叫回门。晚上新娘新郎共饮交杯酒,吃子孙饺子最后安眠。
早婚 旧社会男女十五、六岁即可结婚,有的父母甚至答应让自己十七、八的女儿和八、九岁的男孩早结婚。的确,本村就有小女婿的故事。
童养媳 有的女方家境困难,就把七、八岁的女儿送去男家童养,等到十五、六岁再行婚礼,叫做“上头”,童养媳是最受气可怜的人。
错配 有的家长贪图男方财产,竟把聪明的女儿许配给富家傻小子的,或许配给富户作二房,或许配给老人形成老夫少妻的。
守节 男女结婚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但男人可以写休书休了女人;男人可以娶二房姨太太。女人先故,男人可以再娶;男人先故,女人只能守寡,女人另嫁男人叫做跳槽,受人耻笑。寡妇最受人欺,男人可以抢去了强迫成亲,旧社会男女不平等,女人就是受害者。
招赘 就是男人嫁到女家成亲,叫做倒插门女婿。
二、丧葬
父母去世,儿孙们都穿一身白孝衣、孝帽,男穿孝鞋三年。长子要披麻带孝,就是在孝服上围腰系上麻经垂地,见到亲友就扣头报孝,孝子头满地留不用还礼。
报庙 人死以后,家人要去五道庙烧钱化纸,等于领死者去阴司报到。
接三 死者要经过三、五、七、九日才能埋葬。第三天家族人在死者灵前烧纸礼,然后送去路上烧纸糊的牛马等,以示死者归西。 点主堂祭 富户之家,请和尚老道念经。请学究讲孔孟之道,致祭灵前,由学究先生在死者牌位上写好死者官职、姓名、生年、终年年月日,永久保存这祖宗牌。
出殡 从前土葬,棺材都用好木料,以示不朽,事前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好的吉地。认为好坟地子孙昌盛,升官发财,否则相反。还要糊很多纸的帜事,如金山、银山、纸人、纸牛马、车、轿等。
凡是死者生前享用之物都可以糊,越豪华越显得子孙孝敬。然后在坟地一火焚之,作为死者阴间享用。父母过世子女要穿三年白鞋,家族分别按亲疏,分别穿孝日期不等。
火葬 墙子路村于八十年代开始施行火葬,非常卫生节俭。
也避免占用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砍伐宝贵的树材。
三、随人情
乡亲有喜事,如娶媳妇,嫁闺女,老人办寿,孩子办满月,都要带着财物去庆贺,这叫做喜礼。
乡亲有丧事要去吊唁叫做唁礼,乡亲有病也要去慰问,这都叫随人情。
四、帮工换工
乡亲盖房子要去帮工,有的一年帮数十工。谁家农活忙了,亲邻都自愿互相帮助或换工,不计报酬,这都是好的传统。
五、孝敬父母
一般家庭都是老人当家,儿子把老人的话,当作家训,不敢违抗。媳妇对待婆母,更是惟命是从,遗弃老人,虐待老人是要受乡邻耻笑的,为人唾骂。
六、节日活动
庆新年 是家乡人辞旧迎新,欢聚一堂的日子。一切都讲究吉祥顺利,杀猪、宰羊、蒸年糕、做豆腐、贴对联、张灯结彩、买鞭炮,一连准备十数日。除夕之日,供上天地神位,祖宗牌位。早晨吃合乐(河乐),以示合家欢乐;夜间有“花子”来念喜歌,有吹鼓手吹吹打打来送财神;半夜子时,给神仙和祖宗上大供,大放鞭炮,直到鸡叫才安眠,俗说“三十晚上坐一夜”,就是除夕之夜。
贺元旦拜新年 初一早晨见到亲族。乡亲都要作揖、行礼,道声新禧发财。放着鞭炮去迎喜神,家家吃饺子,然后给长辈拜年,给乡亲拜年,以示团结,解除旧怨。十五以内,男女都不去做活,休息开心。
庆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这天,村里起花会敬神,说大鼓书,立灯棚。三堂庙院内搭灯棚、挂纱灯、挂足子、家家吃元宵、饺子、夜里耍龙灯。
二月二龙抬头 相传二月初二这天,什么毒虫都出来活动,人们剪有公鸡吃蝎子的窗花,以示灭毒虫之意。早晨不要说起来二字,怕毒虫听见也起来活动,家家用小米加黄豆磨成糊糊摊煎饼。
清明节 清明节是添坟祭祖之节,儿女离家多远都尽量回家添坟,以示不忘亲恩祖德孝敬之意。做好供品,到坟前上供,人们以此衡量看谁家有后没后,有德元德,都重视此节。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为纪念屈原忠君报国,投江而死,家家吃粽子,门上插艾蒿,桃枝桃符,小孩耳后抹雄黄手腕系红头绳,肩上挂五谷粮小口袋,都是避瘟邪之气的。
七夕牛郎会织女 传统七月初七早晨,喜鹊、燕子都会去天河上给牛郎织女搭桥,好让他们过河相会,放牛的把牛头上插上牛郎花,儿童在夜里去黄瓜架子听牛郎织女相诉衷情。
中秋节 是人们团圆聚会之日,晚上月亮上来,要用月饼,水果和豆枝上供,向玉兔烧香礼拜。传说月亮上有广寒宫,嫦娥仙女,有玉免,桂树,伐桂树的吴刚。家家在此节日,都要回家团聚,都要吃酒肉、米面、月饼、瓜果、共庆团圆,故又称团圆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 到十月初一的头一天晚上,因为天气冷了,家家都用彩纸剪成衣裤,向着祖坟方向烧掉,以示子女穿上棉衣,也要让在阴间的祖宗穿上棉衣,不忘祖德。
腊八节 腊月初八,家家早起刨冰,放在各处。据说能杀虫。
家家用小米、大米、高粱米、玉米等和各种豆子、大枣、核桃、花生、栗子等做成粥,叫做腊八粥,预示明年各种粮果都丰收之意,传说这天是佛祖的纪念日。
传说刨冰是纪念黄巢大兵到时,有一孝子背着母亲逃跑,遇见黄巢问知情况,告诉孝子说:“你在腊八这天刨冰放在门口,我的兵就不进去了,孝子把此事告诉全村父老,家家都刨冰放在门口,黄巢的兵果然都没进去,后来成了习俗。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传说是灶王爷上天汇报之日,家家都用糖瓜祭灶王,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所以这天家家买糖瓜吃,同时这天也是旧社会穷人最害怕着急的日子。有句俗话说:捎信的腊八,要命的糖瓜,救命的饺子。讨债的从腊八开始要帐,到腊月二十三开始就用残酷的手段逼债了,过了腊月三十除夕,正月初一吃饺子,就不许要帐了,所以说救命的饺子。
六、恶习抽大烟
就是吸毒,抽烟片烟。不论贫富均以抽烟为应酬,为享乐,入上瘾的人抽得骨瘦如柴、面目漆黑、失去劳动能力,人称之为大烟鬼。倾家荡产,流为乞丐冻饿而死。至解放后,人民政府关心人民,严加禁止,才杜绝了鸦片之害,否则有亡国灭种危险,因为入瘾之人即不能生育,怎不灭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又添了“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共产党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