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驰道:2000年前高速公路上的月色

缘分,在几年前就注定下了。

那次路过内蒙鄂尔多斯,过一个叉路口瞥见路标上“秦直道”三字,一个白色箭头指向远方,心一下子就被揪住。好长时间里挥之不去。于是,利用两天的时间,颠颠簸簸的倒了六趟车,赶了七百多里路程,只为了跑去实现心底深处那个萦绕不去的小小梦想。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极有作为的工程学家皇帝,他们在打架之余还忙着搞建筑,秦始皇是其中佼佼者。他自即位以后就修筑了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始皇陵;修建了绵延万里的官墙——长城;在南方修建了至今仍在使用、遗惠一方的水利工程——灵渠;其实,他还另外做过一件人们早已忘记的浩大工程,2000年前的军用高速公路——秦直道(俺喜欢“驰道”这个动态性名称,以下就用“驰道”了啊)。

公元前220年,始皇帝统一中国后,为了积极反攻多年来的边患——匈奴,下令自今陕西长安至今内蒙包头修筑一条700公里长,路均宽30米、最宽处80米(参考一下当今国内标准8车道高速公路路基宽度为42米)的快速运兵通道,因为道路宽阔,适合大队兵马驰驱,所以名“驰道”,又因为道路方向正南正北相通,也被叫做“直道”,当地百姓有个形象的称呼叫“圣人条”,极为恰切。驰道在两年半之内即告完工,秦国剽悍的骑兵在3天3夜之内就可以从长安直达北部边境阴山脚下,从而有效防范匈奴的骚扰。说起来,希特勒在90年前才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现代高速公路~~

鄂尔多斯秦驰道遗址,那块镌刻着“天下第一路”的大石块正压在驰道中心上。

想在路面上寻找点驰道的痕迹,因为据说当年筑路的土都是用大铁锅烧柴火炒过,目的是把土中的草籽、虫卵统统杀死,再铁椎夯实,以保证路面平整光洁;还听说在什么地方有一段秦驰道,现在还被农家当做打麦场,至今平整光滑,寸草不生。而眼前看见的这场景,却与别处路面上一样长着杂草。疑虑间,开车来的司机一句话揭开疑团,他说,专家说了,直道是一条地道,直通后面呢。我恍然,多少年来水土变迁,驰道的路面已经被湮没在浮土层以下。司机师傅只听专家说:在地下哪,所以他本能的理解为是一条地道了。呵呵。

看到过不少“天下第一”,快成批发韭菜的了,一堆一堆的,还值个啥钱嘛?这个天下第一嘛,还算靠的上谱儿。

岁月游走在驰道之上,风,在耳边哧哧吹过,草,柔弱而坚强的在风中摇曳~

远方,目极处,长安的宫殿檐角可曾是依然闪耀着金色辉光……

驰道远望,地貌已不是2000年前的景观。

但是,蓝天、黄土、青草却依然活生生地舒展在你眼前。

驰道旁不知年代的残屋,苍凉、冷落、寂寞,骨子里却安详、宁静,彷佛看透世事的老者,默默地注视着日生月落、人来人往。

残屋附近散落的旧陶片。制式上有筒瓦、有盖瓦、有残破的无图案瓦当,甚至还能看出一件陶罐的小部分。看年代不甚远,大概在汉代以后、明代以前吧。

遗址上的野花,灿烂地向太阳微笑。刚刚花开妹妹给留了言说这是“狼毒花”,上网一查,妈呀,“狼毒花在我国某些地区已被视为草原荒漠化的一种灾难性的警示,一种生态趋于恶化的潜在指标。”这样说来,那灿烂的微笑后面竟包含着邪恶哪!下回再碰上,别废话,拔!!!

在古道上随手拾起几枚石头子,洗洗,带了回来。英子留言说“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石头,静静的闪烁着久远的光芒;因为无形,多少年之后依然存在。”呵呵,此话甚合我意,在此借用啦啊~~

这个角度上的照片俺没有照到,从网上下载一张吧,图中的字母是俺标上的。
关于秦直道,至今记载不过寥寥,但总是提到四个字:“堑山堙谷”。司马光《资治通鉴》载:“三十五年使蒙恬除直道,达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司马迁在打着雨伞走过秦直道后,在《史记蒙恬传》中写道:“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何谓“堑山堙谷”,用句大白话儿就是逢山开山,遇水填河。图中A、B、C三点连上看,你就能清楚地看出当年开山辟路,截断山崖的凹嵌痕迹。

大门紧闭、无人参观的秦直道博物馆,值班的、游客,统统皆无。也是,也没个宣传,谁能知道。从网上查询以及问长途车站的人竟是谁也说不清这里的事情,如何坐车,在什么地方等等,最后雇了一个来过这里的出租车司机把俺带了来。其实,博物馆就在109国道边上,从东胜过来,长途车5块、10块就可以到的。

看到这儿,列位看官或许要问了:这都是响晴白日、朗朗乾坤底下的事儿呀,您题目上说的“月色”在哪儿呢?呵呵,您别着急,“月色”在下面呢。

回首看时,朗彻天空背景下,我意外看到了那半轮晴月,静悄悄悬停在那里,驰道就在她注视下绵延千里。你,可曾找到那半轮月色?

我想:那一定是秦国的久远月色吧,她一定见证过秦国宫室的亮碧辉煌,她也一定凝视过太子扶苏从长安匆匆赶往漠北的身影。2000年过去了,她还在回忆个啥嘞?

分享
-->
蒙泰恩发表于2010-04-20 13:23  
分享到 
赞过
(5507次阅读/22个评论/2人赞过)
    风吹蝴蝶
    “山”,我来串个门,八百里秦川是我的故乡,智慧勤劳的陕西人创造的这人间奇迹,有机会我也去看看啊
    老黄
    这个“秦直道博物馆”即使无人参观,也一定要留住。
      但愿吧,如果总是没有参观者,估计会被废弃的~~抠鼻
    北国
    我怎么刚见此游记啊,很有价值,可能国内还没有关于此内容的文章。是三弟的评论,才使我注意到。

      首页上“游记”一栏容纳的游记数量太少,只有四篇而已,发游记的朋友们又多,所以,你发了几分钟之后就会被冲到后面去了~~。一定有好多好游记被埋没着哪~~发呆

      知道了,以后提建议争取改进,其实游记对行走很重要的。
    三弟
    大!哥!强
      三!弟!呲牙
    蜜罐儿
    写的真好 我都没去过 第一次听说 下次回家去看看 还是用"秦驰道"好 "直道"太白话了
    清风明玥
    去鄂尔多斯是在路上看见了牌子,但是集体活动, 下不了车。干瞪了半天眼。
      陕西富县也有,比这里保存得更好~~微笑
    voodoo
    大!哥!还有您没去过的地方吗?
    黑子小黑

    咖啡 我想,它在回忆那往日的辉煌吧!

    图文并茂,赞~~强

      回答得好!呲牙
    芒果
    大!哥!还有您没去过的地方吗?呲牙


      “我的足迹”里,西部还是空白呢~~呲牙
    zibao

    大!哥!还有您没去过的地方吗?

    太羡慕太羡慕了!

     

     

    总觉得,秦始皇和隋炀帝们很像,赶上好时候就是汉武帝那样虽然也被骂但是总体上还是正面,赶上不好的时候,隋炀帝不容易,秦始皇更不容易。。。

     

    直道的确修的很棒,南方还有一个“三尺道”贯通云贵高原,后来汉武帝南征又给拓宽了。道路是中国大一统的基本保障,可惜古代史书对这类伟大工程记述的太少了,往往就几个词一带而过。

     

    想一想,隋炀帝也不容易,修了大运河和长城(好像都是特别着急,像长城经常10天20天就让修多少多少里出来,把本来20年做的事情放到2月来做,老百姓不造反才怪),毁了大隋肥了大唐,而唐代在岭南修的道路也给后来的广东广西彻底并入中央及大量移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最后肥了宋元明清。。

     

      呵呵,你分析的很有道理,见面多聊聊啊
      没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准备退休以后,开着车,在每一个省住上两月~~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