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广州“租界”区(原)

  2008年5月8日,广州华南农大,课题阶段成果汇报讨论。这是三十三年里的第六次广州之行,而这后四次都是集中最近的四年中。第一次广州之行是高中毕业的之后,原想只是来广州看看,可来了后居然一住就是四个多月。那时广州城市范围还小,东到广州铁路医院,西至流花湖公园,北起越秀山,南到珠江北岸,大体范围就是这个圈里。虽然当时海珠广场非常有名,可过了海珠大桥进到河的南岸,就仿佛进入一个县城了;从市中心乘公交去华南热带植物园,仿佛走了非常远的距离。可是现在新的城市中心已经渐渐转移到以前的东郊了。三十三年半前的那次,因为亲戚住在离海珠广场不是很远的地方,所以那四个月了海珠广场、南方大厦、北京路、教育路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租界区——沙面,是我多次转悠过的地方,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沙面租界区的那些欧式建筑。抛开这些建筑所代表的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欺辱这样一层政治含义、历史含义之外,单就沙面的欧式建筑而言,确实有其独特的风格,而且在那个年代,广州人口还不是很多,旅游更不象现在这样发达,所以在沙面的街巷里走走,对于一个在“文革”后期从小地方刚刚中学毕业来到“大城市”的人来说,确实感觉新鲜和异样的心情。

  这连续几次来广州的前几次,都是来去匆匆,都没有机会去沙面故地重游,最闲暇的一次,也就是到了海珠广场,可到了那里的时候,已再没有了当年进入广场的那种宽广、清静的感觉。

  5月8日的广州之行,目的是研究课题中期汇报检查。7日晚上到达,8日上午九点每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开始汇报各自完成的工作。原本以为五个汇报加一个总结,轻轻松松一天时间应有富裕,可结果是紧紧张张,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七点左右。汇报当中,大家讨论得是如此热烈,我最初没有想到。特别是,跟我一道从北京来汇报的两个在读硕士,踊跃参与讨论的认真劲头,完全没有“师道尊严”旧理念的束缚。

  会议于七点结束,吃过晚饭回到宾馆已经将近十点来钟。于是带了两个学生直奔沙面一游。夜晚的沙面,那些古老的建筑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得其建筑风格格外的特殊,引得两个学生不时地在这些建筑前面驻足拍照,然后转到江边在广州初夏闷热的天气里吹吹清凉江风,观观江南岸曾经是一片农田的新兴城区的夜景,其新奇的程度不亚于三十三年半前的我。而我自己呢?不知道为了什么,沙面转悠一圈下来,虽然也拍了几张照片,可再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感觉以及故地重游的激动。

  对于广州沙面租界区而言,虽然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而且未来百年、二百年或许会建筑风格、建筑质量依旧如故,然而今天的我却已经将一生中的一半岁月度过。难道我还能在一五一十十五二十地再数几十年自己的岁月吗?广州沙面的古老建筑在今天新的经济建设发展当中,依旧能在人为装饰的之后以新的面貌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而我却在一年年一月月一天天地变老。

  

无涯发表于2010-06-09 10:37  
分享到 
(1477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