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行系列】—2 初到梵蒂冈
前言
到了意大利不能不说罗马,到了罗马不能不说梵蒂冈,说起梵蒂冈又不能不说起宗教。我尊重信奉不同宗教朋友们的信仰,作为一个凡人,我仰望各种神灵。此篇游记所记录的,是有过文字记载的历史故事,我不弘扬哪一派的宗教,只是讲述建筑和它背后的历史文化。
在我们的这个星球上,有一个领土面积只有0.44 平方公里的国家,名叫梵蒂冈。0.44 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你去过天安门广场的话,就会知道了,对,就是那么大。这个国家人口约有1400人,常住人口大概是540左右,主要是意大利人。梵蒂冈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先知之城”,英语称目前的梵蒂冈为The Vatican City State (梵蒂冈城国),这个家国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边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宗座宫,教皇避暑胜地和梵蒂冈博物馆。
梵蒂冈原为中世纪教皇国的中心,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讯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汀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隆重仪式的场所。也是从公元4世纪开始,罗马城主教利用罗马帝国的衰败,乘机扩大统治的土地,到了6世纪时获得罗马城的实际统治权,成为“教皇”。在教会历史上,有个“丕平献土”的故事,说的就是公元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的区域送给教皇。教皇国最鼎盛的时期,直辖领土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以上。1870年8月,罗马爆发了反抗教皇政权的人民起义,意大利国王进驻罗马,完成了意大利的统一,教皇权利被剥削,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梵蒂冈。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于教皇。
从罗马去梵蒂冈,太容易了,边境上没有军队驻扎,没有人检验护照,只要抬腿登上几个台阶,走过圣彼得广场周围的多利安柱式圆柱环廊就到了。
像这样的多利安圆柱,在圣彼得广场一共有284根,另外还有88根方柱,组合成4排,形成3个走廊。这些石柱上面的140个圣人像都是罗马天主教历史上的圣男圣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广场的中央是一根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的巨大圆柱,高25.5米,重320吨。广场两侧有两个造型讲究的喷泉,分上下两层。这座集中了各个时代精华的广场,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建设,用时11年(1656—1667年),位于梵蒂冈的最东面,广场的正面就是圣彼得大教堂。
彼得,据说是耶稣12个门徒中的第一个,耶稣去了天堂后,把一枚金钥匙和一枚银钥匙交给了他,彼得后来成为了基督教的首领,他来到罗马传教。后来罗马皇帝为了嫁祸基督教,放火烧了罗马城,然后归罪于基督,并处死了彼得。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为了纪念彼得,在彼得殉难处而修建。教堂最早建于西元324年,原始的构想只是一个小教会堂,建于圣彼得墓穴的正上方,1452年,尼古拉五世下令重建,1506年由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基罗,德拉 波尔塔 和卡洛 马泰尔相继主持设计和施工,终于在1626年完成了现在的模样,历时120年。
进入到大教堂的里面,需要先排队,我们是一大早赶过去的,所以排队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然后是要通过严格的安检,要有心理准备,双肩背包要去寄存,而且所有的单肩背包,或者腰包都可能会被要就开包检查,另外游客的着装要注意,梵蒂冈禁止游客或者当地居民在穿着上露出膝盖以上的部分,女性的衣服要遮住肩膀,男性不可以戴帽子进教堂。
大教堂左边的大门,能看见有皇家卫队守卫,皇家卫队就是梵蒂冈国家的军队。他们穿着红黄蓝三色条纹的古代骑士服装。这些卫士们都是瑞士人,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面,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
进入到教堂里面,立刻就感觉不一样了,好像所有的人类烦恼与浮躁都被隔离在教堂之外,就连那些石壁都发出清凉幽幽的气息。教堂里参观的人很多,但是大家都保持了相应的安静。
在这个大教堂里,有三件最杰出的作品。第一件就是米开朗基罗的早期成名作品—— 哀悼基督。现在它已经被存放在一个玻璃罩里保存,下面的照片是我隔着玻璃拍下来的。
这件作品是米开朗基罗的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题材取自圣经故事中基督耶稣被犹太总督抓住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圣母玛利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苦的情景。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圣母玛利亚是纯洁,崇高的化身和神圣事物的象征,所以必能永远保持青春”,所以他作品中的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然而她对基督之死的悲痛,用一种直观深沉的美丽展现了出来。据说完成这座雕塑的时候,米开朗基罗还是个20出头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名气,当时的人们见到这个完美的雕塑都认为是某位大师的杰作,米开朗基罗一气之下就在圣母玛利亚的腰带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它也因此成为米开朗基罗很多著名雕塑中唯一有其署名的作品。
另一个我有幸拍到的作品是“巴洛克艺术之父”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援撑,足有5层楼房高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著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著朝圣者举行弥撒。
第三件是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原来我以为,我当时只顾抬头看棚顶和壁画,忘记了这个宝座,也没有拍到它的照片。后来在汪汪的提醒下,才在我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相册》里发现,其实我已经拍到了,但是当时不知道那就是圣彼得宝座。
圣彼得大教堂里还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和壁画,就像是一座艺术宝库,我听到讲解员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是艺术,就是让石头也富有生命力。”怎么才能让石头也富有生命力呢?就是让它的肌肤有弹性,让它的面部有感染力,让它的裙子飞舞起来。
教堂里有一些壁画是用马赛克制作的。马赛克,建筑专业名词为锦砖,是一种装饰艺术,通常使用许多小石块或者有色玻璃碎片拼成图案。在拜占庭帝国时代,马赛克随着基督教兴起而发展成为教堂及宫殿中的壁画形式。如果在适当的方位,能看到马赛克反射出来的太阳的光,这是手绘壁画所没有的。
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能够看到整个罗马,从楼梯爬上教堂的中庭,右手边就是穹顶的入口,如果是步行爬上穹顶,门票是4欧元,坐电梯的话是5欧元。
由于参观的时间有限,我们在梵蒂冈只参观了这个圣彼得大教堂及广场,如果有更多的时间的话,还应该去边上的梵蒂冈博物馆去看看,据说那里有很多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物,都是惊世骇俗的艺术珍品,要好好欣赏一番得花上好几个小时。
旅游小贴士:
1 梵蒂冈旅游着装要求和安检很严格—— 不许穿短裤,短裙或者无袖衬衫,另外所有的包都要经过检查。
2 教堂里面的讲解员都要求佩戴耳机麦克讲解—— 游客们也盖着耳机,导游可以小声的对着自己的麦克讲解,游客们也能清晰地听到,同时保持了教堂里面的安静。华人的讲解员比较滑头,喜欢在教堂外面先讲解然后才带着游客进去,就是为了省下租用耳机的钱,但是这样做的效果一点都不好,听是听了,进去之后完全找不着北,而且找不到讲解员。
3 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里有世界一流的贼在等着呢,都知道中国人出门喜欢兜里揣着现金,别以为在教堂里就没有人偷东西。
另注:本篇游记所有的数据都来自 百度搜索, 一些文献来自《旅游指南系列—欧洲》,一些记录来自导游的讲解和我的记忆。本篇游记给只为大家提供参考。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广场的相册链接:http://www.517huwai.com/album/8594
【欧洲行系列】— 1 飞往罗马
http://www.517huwai.com/blog/9787
【欧洲行系列】—2 初到梵蒂冈
http://www.517huwai.com/blog/9804
【欧洲行系列】— 3 罗马半日游
http://www.517huwai.com/blog/10291
【欧洲行系列】--- 4 清晨
http://www.517huwai.com/blog/10487
【欧洲行系列】--- 5 记忆中的佛罗伦萨
http://www.517huwai.com/blog/12188
【欧洲行系列】--- 6 威尼斯的夏天
http://www.517huwai.com/blog/12828
【欧洲行系列】--- 7 尼斯 Nice
http://www.517huwai.com/blog/15800
http://www.517huwai.com/blog/18876
他用G11,我用40D。
上面那张是40D拍照的?
虽然没有教皇接见,让我在赞叹之余稍稍有些遗憾。但这篇游记确实已经非常之好。
《圣殇》与青铜华盖,我都是神往已久的存在,拉萨能够亲眼目睹使我在无比羡慕的同时,亦通过照片和游记对其又做了一次神游。
此外,如果我没有看错在《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相册中,第31.32张照片就是使徒神椅(圣彼得宝座)。拉萨可以考证一下,如果是真则希望也贴到游记中。
最后在赞一下。
教皇接见?
“据说”:教皇如果没事做,每周三会在几点到几点在梵蒂冈广场出现,接受信徒们的瞻仰(接见信徒)。
接见和朝拜是两个意思。。。
我不是信徒啊,没见到教皇,好像也不太遗憾,嘻嘻……
人家的用词是教皇接见信众,不是信徒朝见教皇。
我觉得这是谁主动,谁被动的用语。
前辈二字万不敢当,如此感谢羞愧非常。
美好之旅 精彩文章
嘻嘻,真的么?
文字与图片的有机结合~~
景观在网上见过多少次了,了解他们还是得需要你的文字呀~~
谦虚了,我怎么整理不出来啊。
什么是艺术,就是让石头也富有生命力
很真真切切的那种感觉。拉萨呀,看你的游记,始终安安静静的讲述,却有不失趣味~
什么意思,以前看我们不顺眼啊?
什么是沐沐,就是让石头也富有生命力。
表扬一下吧,不好惹啊。
好像最有生命力的-是总和你一起听相声的那块石头
写得好,身临其境的感觉,坐等你的续篇
曾现场看过,确实很感慨
貌似有人穿短裤
只要过膝盖就可以了。
他们的雕塑好像随时都能走下来一下,而且那里没有人拉着你烧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