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等婚恋交友类的电视综艺节目上演得火红火热的同时,各大社交网站也办起了许多草根人群组织的约会活动,爱情的星星之火在顷刻之间烧热了人们的生活。有人磨刀霍霍积极参与其中,有人搬好了小板凳,一边旁观一边指点江山,各有各的追求和乐趣。这爱情之火背后的玄机啊,与其说国人向往恋爱,不如说恐惧“被剩下”。
可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独身是受排挤的。先别急着说我的观点偏激,且看证据。
这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上班族们日夜进出的各类快餐店、大饭店、舶来的洋式餐厅等等,竟然找不着专门给单人食客准备的位置。中式大饭店基本沿袭了中国人对“团圆”的信仰,中间摆一张大圆饭桌,亲朋好友、叔父姑婆围坐一圈,好不热闹。快餐店和舶来的洋式餐厅互相借鉴,搭无数四人、六人、八人的餐桌,给客人使用。在西方国家,单人用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特别在欧洲国家的餐厅里,常常有独自行动的年轻人,点一杯咖啡,拿出一本书,便可悠闲渡过大半日时光而不被打扰。
跟国外的“单人饭桌规则”不同,中国人的大圆饭桌和多人餐桌有着不成文规定:谢绝单人使用!假如你一个人出去吃饭,首先自觉排除大圆饭桌的大饭店——一个人占张大桌子吃饭,即便人家服务员不赶你出来,你也吃不完那些“家庭量”的菜式。于是找一家快餐店,迅速搜索仅剩的那张空桌坐下,吃到酣处,却走过来一陌生人要求搭桌,问:“这个位置有人吗?”
兴盛的搭桌文化却没有孕育出“搭桌继而搭讪”文化。你和那个跟你搭桌吃饭的人,默契把对方透明化处理,在吃饭速度方面暗下功夫,好像一场比赛——谁先吃完谁先得以离开这个窘境。再考察一下问题的根本,原来是从爹娘的爹娘传到爹娘,再从爹娘传给你的那句经典家训在起作用:在外面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有家的人待遇就好多了,可以偕老带小、用横向的队伍进出大小饭店。家庭饭席里面,有伴有儿有孙的人待遇更加突出,且看单身的人被三姑六婆轮番关怀感情生活,看丁克族被婆婆公公催促“造人”,那成家立室的幸运儿,却被引为榜样学习。
当然,饭桌文化只是大中国文化的冰山一角,也足反映社会给予单身男女的空间,多么小、多么窄。
不要以为新时代崇尚自由的风气会让社会对独身人士越来越宽容——这是从经济角度说的。我们来对比两种居住情况:
第一种,结婚,置房,看在快要降生的孙子孙女份上两边父母给付了首期,公一份婆一份刚好能交房贷。
第二种,独身,一天不结婚父母是一天不伸出援助的双手,自己的那份薪水只够跟同样独身的人合租房子住。
从吃到住,全社会都给一种气氛笼罩着:独身即悲苦,被剩下的恐惧已然成为社会隐疾。
这声势庞大的隐疾该如何治疗?关键在于发掘独身生活的优势。独身的哲学精神在于尊重生命的“可能性”,这么说有点玄,实际上就是独身者拥有自己的时间安排、职业规划、进修、旅行、理财等等各方面的自主权,当然最重要的,是拥有决定爱与不爱的自由。聪明的你应该想到了,独身并不意味着不恋爱,独身其实是一种给予自己和对方自由的恋爱态度。
社会隐疾自然需要社会大众一起来治愈,怎么个治法?我在这儿有几个建议:
首先,不要随意对别人的婚恋状态做价值评价。亲戚常常在见面的时候问年轻男女“有没有找对象”,若是回答“结婚了,有个儿子”,常常迎来连连恭喜;若是回答“还没有对象”,却会得到“赶快找一个人吧,老大不小了”。人生的事情,冷暖自知,结婚并不意味着幸福,悲惨的、无爱的、甚至破裂的婚姻比比皆是,怎么能把“定下来”和幸福作等?况且,找不找对象是别人的选择,“还没有对象”也许有一层隐喻:“有太多好的对象,选不过来”,对吧?说穿了,对别人的事情关心过问就够,你的价值观就留给你自己吧,指手画脚横加评论的话,好意的关心就有可能成为别人的困扰。
其次,咱们根深蒂固的“不理陌生人”戒条可以松松绑了吧。上面说了,独身的意义在“可能性”,其实我们每天上班、下班、搭公车、乘地铁、约见客户……这当中有数之不尽浪漫邂逅的可能性啊!若是因那“不理陌生人”戒条,你不敢、不懂、不习惯跟坐在公车旁边的美眉说个话,跟一起等在斑马线前红绿灯下的俊男搭个腔,跟在快餐店搭桌的陌生大叔讨论一下人生……眼见千千万万的可能性与你擦肩而过。实际上搭个话并没那么严重,不用男人“负责”,女人也不会这么容易就怀孕的!对陌生人保持礼貌的友好,而非一味防备和拒绝,才能让这芸芸众生享受“可能性”的快乐。
还有呢,给广大商家一点建议,在大多数营销目标都对准情侣、家庭的时候,可别忘了还有独身族这庞大的消费力量。记得有一年的情人节,广州某知名游乐园推出“情侣”八折门票优惠,实际上每年的情人节都有各种情侣餐、情侣电影票的促销活动。竟然没有哪个商家打出“情人节,单身人士入场八折优惠”!试想想,给单身人士优惠意味着一个单身男女浪漫邂逅的机会,这难道不比情侣套餐更具商机,更吸引客人吗?
独身族的消费力有多大,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可知有一个行业叫“性爱玩具”业,“性爱玩具”的具体介绍有点儿童不宜在这里省去,可以认为是提供给独身男女使用,让他们得到性爱快乐的玩具(如果你对性用品的常识还停留在安全套阶段,笔者建议您百度一下,Update相关知识)。这个行业从上游制造商、中间批发商、进出口商到零售商乃一完整的、全球化的、充满活力的商业体系。在日本,对于青少年的卫生教育就有提及性爱玩具的使用,而有关数据表示英国人是购买性爱玩具最多的。也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劳工、企业也都参与其中——大部分是制造环节,许多销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性爱玩具都Made In China,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年度GDP有几个千分点是来自这里。(写到这儿笔者心中突然萌生起一股民族精神的暖流,想在1840年代大英帝国用鸦片敲开老中国的大门,今日我们的产品制造和出口总算出了一口气!)
今日的中国在高速发展中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其中颇为严峻的一个便是未婚青年、外来民工、长期单身外出工作者、丧偶离婚人士、老年夫妻、生理缺陷者、残疾人士的性需求怎么解决。有的问题严峻并不是因为现实多残酷,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太窄所致。实际上,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商机。我们国家的性爱玩具产业长期为对外出口、满足国外需求为主,这下若把注意力放到庞大的国内市场,岂不买卖双方皆大欢喜?
反过来说吧,广大的独身朋友们,是时候翻新我们的幸福观念了。天下何处无芳草——Out了,即使天下处处是芳草,我们的人生也不是为了寻找那棵草。逛一遍草场,再赏几回花园,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过,不为了带走一棵草。
在婚恋交友节目和线下活动变得红火的时候,且不要急着下结论说,恋爱自由的时代真的到来了。依我看,这顶多是一种恋爱伪自由。自由的本质,在于人可以选择。如果我们别无选择地必须谈恋爱、必须找个人来爱、必须找个人来分担生活,那就说不上真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