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忍不住贴到这里与各位单身朋友们分享。
我不是独身主义者,也非女权主义的粉丝,事实上,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观念中有相当传统和保守的部分。但是,恢复单身一段时间以来,所感受到的种种压力,令我在看到这篇文章时,很有感慨。想到这里也有不少年龄各异的单身朋友,相信你们也承受了来自外界的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让我们一起看看吧,哪怕只是自我安慰。
http://baike.baidu.com/cms/s/singelife/index.html
“单身有很多种原因,不同的人肯定具体原因不一样,但是,我认为只要是自己选择的,就是好的,就是适合这个人的。我们可以预言,未来的单身者会越来越多,婚姻只将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方刚,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为什么现代中国人喜欢单身或独居?
婚姻的脆弱,情感的无常,使一些人不敢轻易走入婚姻,或走入了又退出。但这不一定是坏事。异性恋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现代社会宽容度增加,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权理应受到足够的尊重,单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可以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活方式。
没有最好,只有适合你。长期以来,我们被文化建构得认为婚姻是最好的、理想的归宿,但这种建构在今天面临挑战。不要把光棍节当成一个悲凉的节日,为什么结婚就一定是唯一正确的、幸福的选择呢?不婚,单身,也可能是更幸福的选择。
如果我们认为,婚姻是人生中,特别是女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么单身的人便是需要被同情的,他们自己也应该为自己感到自怜。而如果我们认为,单身也是一种生活状态,离异带给我们的不一定是伤害而可能也是解脱甚至快乐的话,那么我们结婚的人,也许会羡慕单身者的幸福呢。
单身不是一种缺陷,它仅仅是一种生活状态。正如离婚不是一种丧失,它只是婚姻的一种结局。单身和离婚的人也并不需要都去同情,他们可以生活得很快乐。
我们可以预言,未来的单身者会越来越多,婚姻只将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甚至也许有一天(我这辈子是看不到了,但我坚信它会到来):婚姻是少数人的选择。
单身至少有这些好处:做事不需要和别人协商,可以我行我素,不必考虑另一个人的态度;不需要照顾别人,只需要照顾自己,省时省心省事;可以永远恋爱,一次又一次,一个又一个;在性上,不是享受TA,而是享受TA们;自己赚钱自己花;不用为离婚而焦虑。此外,也不用担心失恋、婚姻失败带来的“心碎综合症”。这种生理病痛,是最近由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的。人类在失恋时所说的“心碎”其实是由悲痛或震惊所引发的胸痛、憋气和呼吸短促等一些类似于心脏病的症状。负责研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脏专家亨特·钱皮恩解释,当遇到过量或突如其来的“情绪压力”时,身体会释出大量肾上腺素及其他化学物质,并流入血管。这些物质对心脏来说俨如毒素,会影响肌肉正常活动,或令毛细血管收缩,减弱心脏跳动能力,造成类似心脏病发的症状。
选择单身,每个人都可以补充很多理由。有得有失,重要的是看你想要什么。选择单身的人,想要的是自由。正如走入婚姻的人,想要的是安全感。自由与安全,是人们最渴望,也经常势不两立的一对冤家。随着人们独立性的增强,个体意识的增加,经济能力的增强,要自由的人会越来越多于要安全的人。
单身带来的自由远大于婚姻安全感,更令人身心愉悦
一个男人到了36岁,我们不会说一个男人是没人要的“剩男”,相反可能会成为真正的“齐天大圣”或“钻石王老五”。男人越老越值钱,这仍然体现着社会性别角色的不平等,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警惕:千万不要把独居对心理的影响认为都是负面的。我个人认为,可以是正面的。有人会告诉我们说,人是群居动物,单身与独居者患孤独症风险更大。但是,人类的交流手段非常多,比如互联网便为我们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交谊方式。而且,交谊并不等于要结婚。单身带来的自由感,许多时候远远大于婚姻带来的安全感要更令我们身心愉悦。
当然,如果仍然生活在“婚姻霸权”之下,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心理学家总结了维持单身要经过的四大时期:1、疏离期:过去有归属感的人群和地方,如今让你感觉是局外人,有些不自在,当朋友们都结婚之后,你没有伴了。 2、评估期:对自己处境,文化压力的评估,可能会带来自责,觉得失败。3、接纳期: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如何生活。 4、同化期:扫除一切压力、污名化,文化脚本无法影响自己,快乐地生活着。
要进入同化期,就要去除单身的污名。同样,我们的文化也要警惕,不要再不断制造对单身的污名。
说到污名,把“光棍节”描述为一个很悲情的节日,便是一种污名。它可以是一个象征着自由、机会与无限可能的节目。这便是去文化的压力。再比如,中国人习惯用来表示女性单身者的还有“
剩女”这个词,同样是对单身的污名。中国语言中“剩”都是用来指称过时的、不好的、别人挑过的东西的。比如剩饭、剩菜之类,属于甩不掉的“
尾货”。“剩女”,就是被男人挑剩下的,嫁不出去的女人。当我们使用“剩女”一词的时候,我们其实是以20出头就结婚的、异性恋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模式为最理想的人类生活模式为出发点的。当一个女人到了25岁还没有结婚,我们就开始为她们焦虑了。但是,她可能仅仅是一个不喜欢婚姻的女人。
一个男人到了36岁,我们不会说一个男人是没人要的“剩男”,相反可能会成为真正的“齐天大圣”或“钻石王老五”。男人越老越值钱,这仍然体现着社会性别角色的不平等。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无论一个女人是25,35,45,还是85,她没有结婚,都只是“单身女人”,而不是什么“剩女”。当整个文化有这种意识之时,单身者便会更加快乐。
单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应当“去压力化”
那种把爱情想象成浪漫、热烈、激情的地老天荒,在我看来,只是还不懂爱情的表现。通常,三十岁之后的人都不再会这样狭义地理解爱情了。【详细】
婚姻中有的,你都要有;婚姻中没有的,你也要有。这样,单身的你,又怎么可能不快乐呢?把单身接受为一种生活方式,不认为它比婚姻差,甚至比婚姻好。你就不会有文化压力。
有许多朋友,有自己的社交网络,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性生活,甚至,也可以有自己的孩子,单身也会非常充实。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认真地吃三餐,睡觉有规律,不要把单身的自由变成随意消熬自己身体健康的“自由”,单身的生活也会很有规律。
结语:享受单身带来的种种优势,忽略它必然相伴的一些弱势,清楚地知道结婚了也未必就没有这些弱势。当光棍节成为自由节的代名词之时,健康与快乐便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