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2011次浏览/9个回复 分享到 
博雅散人

为什么要从灵长类看人类?

      19世纪后半叶,在达尔文进化论的推动下,人类学者们开始思考人类社会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追随考古人类学者的脚步,人们看到火山灰下掩埋的神秘足迹和100多万年前人类的骨骼化石。藉由这些古老部落的线索,考古学者们尝试重建祖先的社会形态。但是,由于化石里没有人类行为、社会关系和生态的直接证据,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仍然扑朔迷离。顺着文化人类学者的视线,人们注意到分散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原始部落,研究和比较这些原始部落的社会可能会展示出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然而,原始部落的社会各有不同,例如,非洲桑族人生活在父系一夫多妻的社会;尼泊尔帕洛族人和印度米纳罗人生活在一妻多夫的社会;加勒比海沿岸的人们盛行母亲家长制,社会里没有父亲的角色;中国汉族人则强调父亲的角色,形成父系大家族的社会。如今的人类社会不仅非常多样,而且明显受时代和文化的影响,未必能够反映出几十万年前初期人类的社会形态。

 

      20世纪上半叶,人类学者和生物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可以从人类的近亲猿猴类中寻找人类进化的答案。人与猿猴被统称为灵长类,灵长类是“众生之灵、众生之长”,包括360余种种类。其中人类代表了最进化的种类,而懒猴和眼镜猴等原猴类则代表了最初级的种类,维持了6500万年前早期灵长类的原型。

 

      各国学者对灵长类社会学的研究已经进行了长达60余年,就是希望通过研究猿猴的社会了解人类社会起源的背景和机制。

 

猿猴也有社会吗?

 

      猿猴虽然不具有人类运用语言和政治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会行为非常发达,具有非常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多样的社会结构。猿猴有着什么样的社会呢?其实猿猴社会的多样性一点也不亚于人类社会。

 

      我们常常讨论亚洲人、欧美人、非洲人的社会和行为差异,而这种讨论都仅仅局限在人类这一个物种。人类以外还有其他360余种灵长类,他们亦有着多样的社会关系和复杂的社会行为。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人类的至亲与近邻,是人类的朋友。

       中国学者通过多年在秦岭进行金丝猴社会的研究,发现他们有许多类似于人类社会的东西,如“家庭”式的社会单元、单元间存在等级、单元内有“红杏出墙”者、雌性常常引起冲突等。

       猿猴如何形成多样的社会呢?在多姿多彩的灵长类社会中,为什么长臂猿一定要生活在一夫一妻的社会,为什么黑猩猩一定要生活在多夫多妻的社会呢?这些我们听起来都是非常有趣的科学话题。

 

       灵长类的社会进化是人类学的一门核心领域,国内外学者发表了很多研究论文,但是普通读者很少会接触这些科研论文。科研论文要求使用严谨和简练的语句,从而无法描绘猿猴生动而拟人的行为特点。实际上,猿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们的拟人性。看到母猴抱着死去的幼仔几天不愿撒手的场景,我们也能感受到猿猴的母爱和悲伤的心境。这些研究成果给我们描述了猩猩社会里的孤独压抑、长臂猿求爱的甜美忠贞、狮尾狒狒二雄的委曲求全和黑猩猩雄性间的残酷屠杀;通过系统地观察灵长类的起源与进化,研究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多妻的灵长类社会组织,从猿猴的社会进化轨迹出发,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告诉我们人类的过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5bb2701016qed.html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2-11-16 10:08
分享到
  2011次浏览/9个回复 
    带你去转山

    我觉得这是一篇很好的科普文章,即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逻辑性。从自然科学角度对进化论进行了诠释。我印象里。好像解剖学和人类胎儿的成长过程也有对进化论的诠释意义。

      博雅散人

      此文是我2011年自晋南游归来,一直在思考此行的一些问题。

       

       

      有关“早春三月晋南行”的再思考


      http://www.517huwai.com/blog/15840

       

      自晋南游归来,一直在思考此行的一些问题,也许自己的一些认识观点是错误的延续。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中华文明如何发展演化的问题,一直夹杂在历史和考古的双重辨证发展中。历史的论证不同于考古发现。考古是科学,讲究的是实证。因而在考古中,黄帝、炎帝、帝尧这些传说人物究竟是否存在,它们是否具有不同文明体系,这些问题都是被忽略的。考古是拿具体的发掘实物——比如说石器物、骨器来说话。

       

      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对于黄帝、炎帝、帝尧是否有其人,是否同为一人,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因而,在考古学上只是承认有黄帝、炎帝、帝尧时代的存在,但具体的历史细节却无法得知。相关遗址的发掘情况表明了当时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说房屋建筑、新的发明,这些都是实在的,考古研究人员所做的恰恰只是这些,却不能将其发现成果与神话传说一一划上等号。

       

      对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考古学上已可以追溯到一二百万年之前,那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但黄帝、炎帝、帝尧的传说却不能作为考古推论的依据。尽管上世纪90年代便提出了牛河梁“女神庙”是否为炎帝族文化,但那一推论学界没有得到共识。考古界一般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问题划归到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概念范畴内。

       

      回顾国内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中,没有以颅骨为依据来进行文化研究者,无论颅骨的数量多少,也无论头骨上是否存在毛发和皮肤,或头骨具有什么样的形态,都不足以成为研究社会文化的依据,更没有人按照颅骨的长短进行社会分类,但是,国内的考古学论著中至今常有论著将颅骨与语言---文化相结合,在贴有“XXX人种”标签的头骨上再贴上“XXX语”和“XXX文化”的标签。

      社科院考古所科技中心编的《科技考古》第二辑中《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中国北方居民体制特征的变化及相关问题》一文,就具有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倾向。文章认为,中国文明演进或社会进步与人群的体质特征有关系---尤其与颅骨的形状有关。

       

      不能再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把一种语言归属于一个民族,把考古学文化与特定人群联系起来是危险而又荒唐的。

      在今天的考古及历史研究论著中,常见这类的表达方式:

      先提出一个“XXX文化”的术语,认为“XXX文化就是XXX人祖先的文化”(概念扩大化),并认为“XXX文化对XXX文化的征服”(连环假设)。

       

      例如对周口店北京的101号颅骨的分析,以不同的特征(以及测量数值)来作为标准,可以得出它分别于中国人、波利尼西亚人或与挪威人颅骨相似的结论。

       

      有的学者将考古出土的颅骨按照长短、形状、尺寸等标准,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人群分为:“古东北类型”、“古华南类型”、“古中原类型”等若干类型。

      上述人群被认为与文明、国家、基因等因素(不同学科的术语)有关,这些论点虽然没有指出“混血”与颅骨形态之间的关系,但强烈暗示中国多元一体格局与“混血”有关,多数人群因颅骨颅骨形态之间的差异被排除在“国家的门槛”之外。

      “混血”是什么样的概念?

      “混血”又是什么学科的术语?

      “混血”可否导致头骨变形而产生各种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颅骨中如何推断出“混血”?

      。。。。。。。

      类似诸多的疑问,从没有看到这些学者的解释。

    马可
    有深意
    钢镚

    哈哈,北大那谁还用猴子研究同性恋行为呢。有一次去培训,还专门被提到如果需要用猴子做实验,要至少提前半年跟它们培养感情,最起码每天要带根香蕉给它们吃~

      博雅散人

      以前都是用道德心性看人,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现在开始从动物的角度来看(解释)人的一些行为了,不知是喜还是悲哀!

      钢镚

      从简到易,从动物身上更能看出一些本能的东西,人太复杂了,会因为虚荣会因为面子会因为很多其他因素克制自己的表现,所以从动物研究比人还靠谱些。。。

    博雅散人

    看到517这里有人聊达尔文,也来凑热闹!

      彭亦飞
      咖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俺们有学习的机会了!抱拳
      博雅散人

      http://www.517huwai.com/thread/8682

       

      请安息吧,查尔斯●达尔文

       

       

       

       

      被误读的“达尔文”

      http://www.517huwai.com/blog/2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