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707次浏览/1个回复 分享到 
博雅散人

历史小常识:美国的感恩节

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帝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感恩节变成了美国的固定节日。(这是美国人最常见的感恩节由来的“火鸡温馨”版本)

 

在当前广为人知的感恩节版本里,往往只强调双方的友好关系以及欢乐庆贺的气氛;但如果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只一味强调感恩节的快乐以及友好对印第安人并不公平。因为这样容易让人们倾向忘记后续对印第安人的剥削与屠杀的历史。

 

感恩节是古老的印第安人传统节日,他们一年举行六次感恩节庆,他们依照不同时节举行感恩的仪式。在秋季收成时节举行的感恩仪式,对于这些印第安人来说,是他们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节庆。一般人所知的“感恩节的由来”,事实上是第一次欧洲的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感谢上天赐与的那一天,而非所谓“美国的第一个感恩节”。

 

这个节日在古老印第安部落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称之为“冬节 POTLATCH,或称夸富宴”。

资料来源:

 ConradPhillipKottak,MirrorforHumanity:AConciseIntroductiontoCulturalAnthropology(2ndEdition),Boston:McGraw-HillCollege,1999,p.105,197

每当冬季来临,北美印第安人都要举行冬节。冬节起源于太平洋东岸北部各印第安部落,是他们分享食物、祭奠亡灵的盛会。

冬节时人们吟唱、跳舞,祈祷、诵经。按照习俗,冬节的主办者除了举行宴会,充分享用夏季积蓄的财物外,还向被邀请者分发食物、睡毯、铜器制品等有一定价值的物品。

哪个部落发放的物品越多,那个部落获得的声誉就越高,因而冬节成为北美印第安人社会产品再分配的重要活动。

现在冬节已经演绎成北美印第安人庆祝收获和祈福的节日,举行冬节也标志着一年之中黄金时期的到来,他们将有大量的时间休闲娱乐和家庭团聚。

 

第一次欧洲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一同庆贺的感恩节延续了三天,双方也同意了一个和平、友好的协议:印第安人欢迎他们在其中一块原属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属于新移民自己的村庄。这个时刻原本是双方友谊逐渐巩固的开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

 

由于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们一开始遭受的困难以及受到的帮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断的涌入,双方的不信任感逐渐升高,摩擦产生越来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试图教导、说服印第安人他们的信仰是不正确的。许多的摩擦与冲突导致了后来的“菲力浦国王之战”。

 

最初时期,对于印第安人的慷慨,殖民者会说:“Thanks Giving”;到后来,演变成你不“Giving”,我就要设法“Taking”。菲力浦王之战根源,在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冲突,在没有土地所有权也就没有开发利用权的实际情况下,转变成一场争夺和维护土地所有权的战争。

 

北美洲的历史,似乎在揭示这样一个冷酷的规律:如果一块土地存在更有效的开发方式、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那么最终这块土地会依这种开发方式进行。文化传统、土地所有权、宗教法律、人伦道德等等都不能制止这种潜规律的运行。

 

尽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这块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试图维护低效的、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总归要失败的。这种失败不以文明的方式,就以野蛮的方式。遗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蛮的方式表现:印第安人不仅丢失了土地所有权,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败的苦涩,不堪回味。

 

当然,有人把菲力浦王之战看成印第安文化和欧洲文化之战,倾向树立基督教文明;有人把它看成是白人和土著的种族战争,意在激发民族主义情绪;有人从中找到殖民主义扩张的罪恶证据,证明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性;还有的以这场战争中发生的严重摧残人权的行为,来揭露今天美国高举人权旗帜的虚伪性;甚至白人至上主义者也可以从中找到有色人种愚昧落后的大量例子,以支援白人种族优越论……凡此等等,都是各取所爱,试图从万花园里采一瓣颜色,代表春天。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2-11-22 05:45
分享到
  707次浏览/1个回复 
    博雅散人

    这个节日在古老印第安部落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称之为“冬节 POTLATCH,或称夸富宴”。

    资料来源:

     ConradPhillipKottak,MirrorforHumanity:AConciseIntroductiontoCulturalAnthropology(2ndEdition),Boston:McGraw-HillCollege,1999,p.10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