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707次浏览/0个回复 分享到 
博雅散人

解读“于丹在北大被嘘”

赵士林微博称:人们为什么讨厌于丹?
不是因为她讲传统,而是她刻意消解社会批判意识;
不是因为她能说会道,而是因为她充当旧体制的辩护士;
不是因为她名气大,而是因为她强奸民意,硬充大众导师;
不是因为她善表演,而是因为她矫揉造作。
于丹恰好是我们这个浮躁浅薄虚伪时代的符号、象征。
于丹应通过北大被轰事件痛自警醒,再用那套“高姿态”“宽宏大量的”假招子,只能更令人厌恶。
 
钱理群:为政治服务的于丹现象
于丹的《〈论语〉心得》有意遮蔽孔夫子作为“激进的社会批评家”的一面,“忽略儒家思想的批评性传统”,在面对中国现实的巨大矛盾时避而不谈政府的责任,而一味诱惑百姓逃避社会,退回内心,她实际是倡导安于现状的,是为政治服务的,具有尖锐的政治性。
 
 
朋友问“人们为什么讨厌于丹?”,回答道:“有人为什么会讨厌于丹”,于丹代表大家被轰下台,但是还是有许多人也想代表大家……
 

于丹父亲于廉,旧式文人老才子,苏锡读书,做到中华书局副总,可身上没有父亲“文人”的影子,可惜!

 

有学友说“这女人 就是一支 杜冷丁”,刻意消解社会批判意识;这点最不能容忍。

 

不知道如果让于丹尽党代表的责任、讲党史她会讲得怎么样?

 

关于于氏所推销的“心灵鸡汤”,我以为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既具传统特色又具当代特色)的宗教意识形态。客观地讲,在贫富两极分化相当严重的当今中国社会,对于那些无法改变现实和现状的广大平民百姓来说,他们是需要喝这样的“鸡汤”的,这“鸡汤”就像鸦片一样,对他们至少可以起到短暂的精神麻醉作用,而对于当局来说,这种对于百姓的心理慰藉作用对于构建两极分化条件下的“和谐社会”也是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的,也正是因为其“鸡汤”具有如此双重的社会功能和功效,她所推销的“心灵鸡汤”才如此广受欢迎而成为一个文化明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明星。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2-11-22 11:24
分享到
  707次浏览/0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