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综述
佛教是世界性宗教之一,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分成两大主流:一大主流为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柬埔寨)、寮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云南边境地区,以锡兰大寺派为传承的上座部佛教,即南传佛教;另一主流,经中亚向北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后来传到韩国、日本、越南,7世纪时开始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属于北传大乘佛教。两大主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南传佛教之三藏经典原用巴利语传写,佛教徒偏重实践;北传佛教之三藏经典原用梵文书写,佛教徒偏重义理的发挥。按照其传播地区的语言划分,分为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即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汉语系佛教和藏语系佛教即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据史书记载,佛教大约在公元前后传到中国中原地区,形成汉语系佛教,至今已经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佛教在7世纪,一方面由内地传入青藏高原,一方面翻越喜马拉雅山脉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后来又传到蒙古族等民族聚居地区及国外,形成藏传佛教。
一、佛教的主要信仰内容
佛教,广义上说,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上说,佛教就是佛陀所说的教言,用佛教的术语来说,称为佛法,包括四圣谛、缘起法、四法印、四摄六度、八正道等教义,解释人生和世界的问题。
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来说,就是世间的苦(苦谛)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以及苦的消灭(灭谛)和灭苦的方法(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经典非常多,其实都没有超出这四圣谛,而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法,佛教的所有教义都从缘起法而来。根据一切缘起的道理,引出真空假有的理论,谓世界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因缘幻化名为假有。
二、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和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有八种之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的白马驮经说。近年来,中国佛教协会确定将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伊存授经的传说视为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的标志,至今已有2009年的历史。中国佛教由于传入时间、路线、民族等因素不同,形成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几个传承系统。
(一)上座部佛教
公元前3世纪中叶,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往锡兰传教,佛教在锡兰迅速发展。公元前1世纪,大寺派长老将巴利语三藏用僧迦罗文记录成册。5世纪,觉音论师于大寺对巴利语三藏进行注释,奠定了南传佛教的基础。大约到14世纪,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已经完全变成以锡兰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影响地区。19世纪,上座部佛教在锡兰分裂为瞿罗派、阿摩罗普罗派等派别;在缅甸分裂为善法派、瑞琴派及门派等;在泰国、高棉、老挝则分裂为法相应派和大部等派别。
在7世纪就有上座部佛教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边境地区,后来情况不明。11世纪后期,普甘王朝重兴佛教,上座部佛教再度从缅甸传入云南边境地区。此后不断发展,1277年始有傣文的贝叶经出现。云南上座部佛教有傣族、布朗族、景颇族、佤族、德昂族、阿昌族共6个民族信仰。主要派别有:润派、摆庄派、觉囊派、觉域派、希结派、霞鲁派、郭扎派、多利派、左抵派。所用经典系巴利语三藏的傣语译本,重要部分有傣语翻译。此外,傣语和布朗语的佛教注疏和著述也不少。
(二)汉传佛教
从东汉以后,印度大小乘佛经不断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译成汉语。魏晋时期盛行老庄玄学,佛教大乘般若学说在思辨方法上与玄学相似,所以很快风行起来。南北朝时期,后赵石勤、石虎,前秦苻坚,后秦姚兴,梁武帝等君王大力支持佛教。同时教内出现佛图澄、道安、鸠摩罗什、慧远等高僧大德,讲经说法,著书立说,翻译经典,影响很大。当时出现了许多以研究一部或几部佛典为中心的佛教学派,如《大涅槃经》、《成实论》、《十地经论》、《百论》等。它们为后来中国佛教宗派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南北朝虽然发生了北魏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事件,但从总体来看,佛教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
佛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普及发展,为隋唐时期佛教中国化提供了基本条件。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兴盛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高僧大德,如鉴真和尚、一行禅师等。玄奘法师更是一位杰出人物,他置生死于度外,从印度取回了大量的经卷进行翻译,是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佛教经过长期与中国文化思想和社会习俗的融通、综合,形成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唯识宗、三论宗、密宗共八个宗派。
中国汉地佛教发展到唐朝到达鼎盛时期,但自唐武宗灭佛后,开始衰退,可以说自此以后中国佛教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宋以后,佛教各大宗派逐步走向融合。直至今日各派很少有门户之见。晚清出现了以杨文会为代表的居士佛教。
中国是北传佛教的中心。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以中国佛教为祖庭。中国是唯一一个世界三大语系佛教俱全的国家,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支,主要流行于我国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省区以及尼泊尔、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家。7世纪,佛教最初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入藏族地区。佛教传入后与当地苯教发生激烈冲突,而两教在相互斗争中也相互吸收。此后不断发展,11、12世纪,形成带有藏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它把以释迦牟尼名义编述的大小乘佛法统称为显教,以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教论称为密教。所据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现观庄严论》等显密经典。藏传佛教也分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教义上基本是把显、密二教结合起来,提倡显、密兼学兼修。藏传佛教由于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八思巴帝师、宗喀巴大师等人的努力,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成为藏族人民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传佛教的禁忌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以后,与中国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有明显不同,因此佛教徒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人生禁忌和信仰活动等方面,都与世俗百姓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佛教禁忌风俗一方面来自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显然留有古代印度社会风俗的痕迹;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它是随着佛教在中国文化圈里的传播而逐渐形成的。这些禁忌一经形成之后,反过来又推动了佛教向民间的广泛传播。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汉传佛教禁忌的主要内容有:
1. 对一切学佛者的普遍禁忌
(1)皈依
佛教对一切学佛的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求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这是入佛、学佛的第一步,表现了佛教中对三宝不可分离的观点。按照佛教制度,不皈依三宝,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三皈依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既体现了佛教的神圣,也表达了佛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所以凡进入佛门的人,要郑重履行佛教三皈依。
(2)持戒
皈依佛教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五戒”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愤、不邪见。
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出家修行是佛教的传统,从印度到中国,都有男、女二众出家。出家修行的两大任务:一是自度,为求得自己的解脱,为证得阿罗汉果而出家修行;二是协助他人和护持众生修学佛法,帮助众生得度和觉悟。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出家僧人的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方面的禁忌
①素食: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的重要标志之一。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出家人都不能吃。所以大乘佛教经典《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观。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②不饮酒:酒能麻醉神经、能乱性,所以要绝对禁酒。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包括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能够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止之列。
③不吸烟: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也在佛教的禁忌之内。
④过堂:僧人在寺院过集体生活,吃饭要过堂,不能三三两两或个人在住处私自搞小灶,乱做饭菜。过堂是出家人一项重要的仪规和修行生活,是出家团体修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出家僧众,要坚持进行,不能偏废。
⑤过午不食:这是佛陀在世时的制度,上座部佛教坚持较好。汉传佛教不注重,但近年来也有不少汉僧把过午不食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有的寺院晚上不开火。
⑥不吃零食:这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修行的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2)着装和修饰方面的禁忌
①僧衣:出家人平时必须穿着佛教规定的出家人的服装。根据佛教制度,僧众的衣服有五衣、七衣、大衣三种。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在劳动时穿。二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是平时穿的。三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是出门或见尊者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僧衣是出家僧人的重要标志,是僧人修行的体现,因此,僧人已经出家,不能穿着在家人的服装。
②剃发:又作削发、祝发、落发、净发等,剃发是僧人出家最基本的条件,留发是僧人最大的禁忌。
③剃胡须:留胡须也是佛教的禁忌,要求出家人皆不得留胡须。
④香疤:香疤即僧人受戒时在头上燃香烫戒疤,出家人在受戒时,为了表示发菩萨的大宏誓愿,以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以燃顶香来显发自己的心迹。
(3)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
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着香花幔,不香油涂身,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不显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
(4)居士的禁忌
在家居士,即不出家而信仰佛教、学修佛法的男女二众,一般将这些信众称为居士。居士的禁忌一般有:
①皈依三宝。皈依即身心归向依靠之处,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学佛者不能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神庙。
②必须奉行前面所述的五戒十善八正道。五戒,即不杀生、不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含欲、不瞋恚、不邪见;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③持斋。在每月特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5)佛教交往中的禁忌
同僧人交往的禁忌:一般人见了出家人,可以合掌问讯,以代替俗人间的握手礼。在这方面,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在会见国内外佛教界人士时,都双手合掌以示对佛教人士的问候;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因僧人不吸烟;在同出家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向僧人敬、劝酒,或者劝吃肉,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包括茶、饮料等);与僧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例如排骨、鸡、鳝鱼等;对僧人不宜问是否吃肉、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更不要议论或者讥讽,不要学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
同比丘尼交往的禁忌:男性公民到比丘尼寺院,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所有男性,包括小男孩,都不能在比丘尼寺院过夜住宿,到晚上都要离开;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特别是不要赤身露体;不要唱流行歌曲;不要主动同比丘尼握手。
参观寺院的禁忌:到寺院勿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应衣冠整洁;勿到寺院里谈情说爱;勿乱动乱敲寺院的法器,以免影响僧人的修行生活,影响寺院的宗教活动;如果到殿堂拜佛,要在两侧拜垫上进行,不可占据中央大拜垫,这是寺院主持所用;勿强行要求参加僧人的传戒、诵戒活动等,也不要有意无意偷听僧人传戒和诵戒;如果应邀参加佛教界举行的大型庆典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不参加拜佛;到寺院观光旅游的人,不经允许,最好不要到寺院禅堂里面去,也不要随意到僧人闭关的地方去,特别是女士到寺院,更要注意;尊重佛教的丧葬习俗;尊重佛教关于处理僧人遗产的制度等。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
四、藏传佛教的禁忌
(1)藏传佛教的佛事禁忌
西藏的佛教徒往往把佛看成向众生指明究竟真理的先驱者。所以,佛与佛教经典(法)被认为是造就福慧资量之根。诸恶除制于根,就能产生利乐一切有情之善行。因此,在西藏,无论是金属制作的佛像、佛经、佛塔、佛殿,还是木雕、塑制、绘制的唐卡以及大小各异的彩绘坛城等,一旦经由具足功德的上师、活佛大德以及僧团开光,统统视为佛的真身,需保持经常上供颂偈,庄严观修。
一般人需要接触某一僧人大德法师时,必须尊重僧伽礼仪;禁止在佛前或殿内吸烟、饮酒或酒后进殿;更不得喧哗、放屁,越穿僧队;佛像经典不能够随意搬拿,更不可放在床凳及坐垫上;灯水镜乐和香花果食等供品类、宝瓶铃杵与腰鼓曼达等法器类、坛城面具与彩缎法具类等,禁忌乱动摆挪,更不得对之近面喘气使供品受污;在集体念经或喇嘛修诵时,禁忌瞪眼或直视久看喇嘛的脸;举行法会期间,禁忌越过僧人队列和与喇嘛攀谈闲聊;高僧大德处,禁忌谈论与佛教有关的文物生意,禁止用庙中文物作成交谋利之言论和行为;执行公务或采访期间,未得允许之前,禁忌在殿内或僧团中间摆放采访器材,也不能直接与喇嘛和主持访谈;代表政府向僧团发布施时,一般应先持香熏排污气——转香后再进殿发放或委托僧人发放。接触高僧大德时,首先应献哈达以示尊敬,哈达只许献在手中,忌献在脖子或头上;高僧互为拜献,也在手中交换。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须先致至高敬礼,然后躬身献于手中,绝不能把哈达献在领导人的脖子上,这是对领导人的一种不敬。只有父母或长辈、师傅给自己子女、晚辈或徒弟哈达时,才能挂在脖子上。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而与各地文化融合,形成形状和大小各异的佛塔文化。当我们处在佛塔周边时,禁忌取用信徒献在佛塔上的任何供品;在塔前诵经或磕长头、绕塔,禁忌拥挤和争抢先行,应循序而进;路过寺庙、佛塔以及玛尼堆、经旗杆时,都应按顺时针方向绕行;对塔前烧施的桑烟,禁忌扔投污食或其他物品;手中的转经筒不得逆时针方向转动和打开筒盖等;寺庙以内,禁忌吸烟等不净行为。藏文、汉文或其他任何文字中带有佛法内容的字纸都应妥善保护,禁忌撕碎抛弃,更不得作卫生纸用;禁忌携带佛像、佛经以及有关法物上厕所等。
(2)与藏传佛教有关的民俗禁忌
杀生是整个佛教禁忌的主要内容。而西藏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地理现实,宰杀牛羊又是维持生活所必需,很难禁忌。雪鸡的羽毛色彩艳丽,被认为是贤劫千佛之灵鸟,杀一只雪鸡,就有毁千佛之罪,因此,当地特别忌杀雪鸡。
天葬。西藏一直把老鹰视为神鹰,有的地方还认为是无量光佛的一种化身。天葬时,请喇嘛念经并请有经验的天葬师,按照仪轨将整个尸体肢解,骨头砸碎,和起来喂老鹰吃,表示死者最后还把自己仅有的肉身布施给了其他生灵,必获无量功德;而且神鹰还能把他的灵识带到极乐世界,从而摆脱轮回之苦。其他民族对这种葬礼方式一般很难理解,但从西藏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从佛教思想来看,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自然行为。民俗文化中,禁忌围观天葬和伤害神鹰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西藏自治区政府已明令禁止参观和拍摄天葬活动,禁止猎杀和伤害鹰鹫。对天葬师赠送给我们的任何物品,不能产生厌恶或疑念;尤忌讳在采访或与天葬师交谈时,有不符葬礼仪轨和不尊重其人格的各种言论。
在西藏南部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加上气候炎热,鹰鹫很少,因而多采用水葬,将尸体肢解喂鱼。但在多数藏区,水葬只是经济条件十分困难者才采用。有名望的大活佛和高僧采用塔葬(建灵塔),一般活佛、高僧和社会名人采用火葬。恶性传染病患者和重大罪犯,死后只能挖坑掩埋,不立墓碑,以示惩处。还应该说明的是,西藏的门巴族和夏尔巴人虽也信仰藏传佛教,却不流行天葬。夏尔巴人和僜人多实行火葬,门巴族和珞巴族多实行水葬。
藏族婚姻,也有许多讲究,几乎各地区都有不同的婚礼方式。在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相爱,除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等外,还要观察双方的属相是否对合,双方家庭供奉的护法神是否相合,若发现家中供奉不一、属相不合时,一般双方父母不会同意他们交往,更忌结婚。僧尼出家以后,均需起教名,不再沿用俗名。多年患病或家庭不和等常遇灾难之男女老少,除正常治疗外,也有请喇嘛做法事并改换名字的做法;改名以后则禁忌称呼前名,否则会令人不快。
藏族人在13、25、37、49、61、73等虚岁时,处在本命年,也是厄年,一般不出远门,禁忌参加娱乐活动,尤其忌讳参加婚礼或葬礼活动。藏族人平常在家中做饭时,禁忌用勺子尝味,尤忌用勺子直接喝水后将剩下的水再倒入缸中,以免因给护法神的供水不净而导致灾难。吃饭、喝茶、喝酒,一般忌讳大口猛喝和发出响声,而且忌讳自己去取用,应由主妇酌入。喝茶、喝酒时不能只喝一杯,认为一杯成仇人,须喝三杯以上才吉祥。家中供奉的佛堂,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观看,以免触怒神佛而带来灾难。西藏一般禁忌借他人衣帽,尤其寡妇、鳏夫之衣帽。若必须借用,则需在借和还时先熏香去污,否则会带来晦气。借用别家扫帚后,归还时只能当面摔在地上,切忌直接递入人家手中。
五、云南上座部佛教及其民俗禁忌
南传佛教进入云南后,佛教的教义、劝人为善的思想通过僧侣的讲经说法,以故事、诗歌等种种文学形式影响了傣族地区各信奉佛教的民族,而佛教的戒律和教规,更是被视为傣族地区与地方法规、地方礼仪、地方习惯法和历代祖训一样不可改变的古老规矩。尤其是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后,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一方面影响了傣族等民族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价值标准、社会经济和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也受傣族等民族固有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因此,信仰云南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其禁忌除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有密切关系外,还与该民族的地方习惯、祖传家训联系十分密切。
1.来自佛教的禁忌
来自佛教的禁忌主要与佛教的教义、教规和戒律有关。其中,云南上座部佛教无比丘尼,只有终身受持十戒的沙弥尼,而且十戒是云南上座部佛教中最基本的戒律。它们是: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歌舞观戏;不涂香水、不戴花;不卧高广大床;不持金银。
此外,云南上座部的僧侣还受到教规的限制和教化,这些教规是:要尊重和严守佛教教义、教规,尤其不能用新的礼教来代替原有的教义、教规。要言行一致,不守规矩、犯戒的要还俗,偷过东西的甚至只是有过偷东西念头的僧人要还俗;僧人不能私自乱拿佛寺的佛衣穿用;不能听闻、过问和参与地方与寨内的事情,不能对到佛寺中玩的人谈论有关婚姻、丧事、牛马牲畜之类的话;不能随便到寨子上去,不能晚上不回寺;太阳落山后不能外出;长老、比丘如果夜间有事到寨子去,不可打开手电筒,只能点火把,意思是行为光明正大;不能与姑娘嬉笑谈情,不能调戏妇女;不能回家劳动;雨安居期间,僧侣必须集中在全勐总戒厅忏悔,不得任意回家住宿或走亲串寨;不能养鸡、猪或杀鸡、猪等;不能不念经;不能做生意,不能放债收利;不能在未升为比丘之前披比丘的毯子,说自己升为比丘了;也不能未还俗就穿普通人穿的衣服;在没有人接替主持佛寺以前,佛寺主持不能私自还俗;除了叫“格米”、“格波”外,不能叫父母或其他人别的名称;洗澡时不能在河这边脱衣服到河那边去洗澡;沙弥不能控告比丘,因为徒弟不能告老师;不能歧视外来的僧侣等。
除了以上戒律外,当地还有其他一些禁忌,如:盖过佛寺和佛塔的地方,或是空城子、空寨子、空房子,都不能开垦为田;盖过佛寺、佛塔的地方不能盖房子,否则就要遭殃;不论是做婆婆还是做媳妇的,怀孕时不能布施,也不能像男子一样修桥、挖水井、盖佛寺、建佛塔;青年人不能用搭桥修路来作布施,也不能领导布施,否则命不长;在入雨安居、出雨安居及其他重要佛教节日或举行大型佛教活动之日,不能造新房、砍木料、结婚,也不能下地劳动,否则会遭殃;不能用生长在山坡上、水边、水中和倒在地上的木料建造新房,也不能用祭祀神的山地上的树来盖佛寺,否则寺中的和尚会死,如果用来布施,土司会死;不能用佛寺的砖头、木料盖房修仓;不要坐着或踩着佛塔的影子;走路时不能踩踏僧侣的影子;不能歧视和看不起僧侣;俗人不得死在佛寺中;不满一百户的寨子,其佛寺中不能选僧侣升“祜巴”;不得侵占佛寺的财产;不能毁坏佛殿、佛像等。
2.傣族等民族与宗教相关的禁忌
傣族等民族的宗教禁忌与傣族等民族的习惯法及传统习俗有关,它们表现了傣族等民族对南传佛教的敬仰之情和傣族等民族的跟随意识。这些禁忌具体体现在当地民族的行为、相关的人和物上。
在行为方面的禁忌。傣族等民族早在信仰上座部佛教以前,就已经有自己本民族的各种神灵,所以禁忌也与这些神灵有关。如傣族人忌讳坐寨心神、脚踏寨心神,不能在寨心神上拴马,不能骑马进寨子,不能在神树附近骑马、拴牛、打枪和大小便,尤其不能砍伐,地方祭神时封闭路口,关闭寨门,禁止本寨成员外出,也忌外寨人员闯入;到别人家不能吹口哨(吹口哨被认为会把鬼怪引进屋子内),不能剪指甲;竹楼上部的中柱不能靠,竹楼下部的中柱不能拴牛;家堂神龛除家人外,外人一概不能动。这些禁忌行为也被应用到佛寺和与佛寺有关的活动和事项中。
与禁忌相关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当地有不少有关妇女的禁忌,如妇女不能住楼上,盖房时女子不许上高处,妇女不能犁田,不能从犁头及其他农具上跨过;女子的衣裙不能晒在高处,也不能晒在男人过往的地方;女人不得跨男人的头,也不能摸男人的头,在男人面前走过要拉着衣裙,弓腰慢步,忌讳直腰而过,男人在一起妇女不能从中间走过;妇女不能坐在门槛上;忌讳进入产妇未满月的人家;有产妇未满月的人家忌出去串门;佤族妇女不能与土司或头人一起吃饭,或坐在一起、住在一起等。同样,上座部佛教也禁止妇女在经期或者刚刚生过小孩时进佛寺;佛殿置高低不同的台地,妇女只能在比较低的台地就座,高处是僧人坐的地方;妇女不能走近佛像供台;在佛事等活动中,妇女只能坐在下方位置或坐在寺外;妇女不能接近僧侣,不能与僧侣同坐,不能单独与僧侣在一起;德昂族妇女甚至不能与长老谈话,不能坐在家中招待僧人,也不能穿草鞋,因为德昂族中据说只有比丘才能穿草鞋。
与禁忌相关的物。上座部佛教徒的滴水器不能摸,这是最主要的禁忌之一。另外,像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当代的傣族等民族把人的头部看得特别神圣,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见面时都不能拍摸对方肩膀和头部,任何人摸其他人的头部,都被认为是严重的冒犯。如果有任何东西高挂在他所经过地方的上空,他便不从底下走过,或不走进那个地方。所以,人们不能触摸妇女头上的发髻,不能摸妇女的两肩,不能摸别人的头、耳朵和肩膀,这是上座部佛教地区各民族都有的禁忌。同样,人们不能摸任何一个僧侣的头或肩膀以上的部位,僧侣不住在楼下,尤其是在楼上有人住的楼下,更不喜欢通过上面有人住的地方等,这都源于傣族等民族的风俗习惯。
六佛教礼仪
佛教分支虽然比较多,但总体礼仪都基本一致;
(一)、无论善男信女,还是文人游客,进入佛教寺院,通常应注意以下礼仪。
1 、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迄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切勿放在佛案上。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其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札时,假若他们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打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说话。如不能听完,可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呼他人退出。
(二)、到寺院上香,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寻(既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
4、烧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炉烧香,因寺院大多数使用木料建筑,再殿堂里烧香,如有不当会烧坏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有什么事情也可问“香灯师” 。
以上是到寺院拜佛上香。至于供品,一般供一些水果类及鲜花就可,这个供品是随你个人所愿的,只要不是酒、肉、葱、蒜类就可以了。
(三)、拜佛(动作说明)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只手合掌立直。
七禁忌摘要
交往禁忌
不要主动伸手与僧人握手,尤其注意不要与出家的女尼握手。因为佛教不用握手的礼节。非佛教徒对寺院里的僧尼或在家的居士行礼,以合十礼为宜。
行为禁忌
佛教徒把佛寺视为清净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山门时,不能使用任何交通工具,衣履要整洁,态度要诚恳。当寺内要举行什么宗教仪式时,切勿高声喧哗甚至有干扰宗教仪式的举动。没经过寺内执事人员的同意,不得随便进入他们寮房和不对外开放的坛口。还有,我国汉族地区的佛教主张素食,为保持佛门清净,严禁将一切荤腥及其制品带入寺内。
祭拜禁忌
佛教信徒入寺拜佛一般要烧香,通过扶摇直上袅袅的香烟,把诉诸佛的“信息”传递给众佛。烧香时,每炷香可以有很多枝,但必须是单数,因为佛教把单数看成吉数。
特殊禁忌
佛教徒须不犯十恶,遵守三皈。十恶是相对“十戒”而言,如不遵守“十戒”就犯了恶习。另外,与佛教徒交往要注意不要随意评说宗教问题,以善为先。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三宝,不能信奉别的宗教和别的神。
国别禁忌
在老挝,午后除了有病的僧人外,一律禁食用嘴嚼的食品。佛教徒守持五戒,一般不持素,只禁食人、象、虎、豹、狮、马、狗、蛇、猫、龟等十种肉。
在缅甸,佛教徒忌讳吃活物,有不杀生与放生的习俗。他们认为制鞋用的是皮革,是杀生所得,并且鞋子踏在脚下是肮脏的物品,会玷污圣地,遭受报应,所以禁忌穿鞋进入佛堂或其他神圣的地方。
在日本,禁忌妇女接触寺庙里的男僧,禁忌妇女向男僧送东西。在有佛事祭祀的膳桌上,禁忌上带腥味的食品,同时忌食牛肉。
在泰国,佛教徒们最忌讳的是别人摸自己的头。当着佛祖的面不许说轻率的话。佛教徒购买佛教饰物时不说“购买”,说“求租”或“尊请”之类的词语,否则被视为对佛祖的不敬,会招来灾祸。
在中国,佛教徒禁忌别人随意触摸佛像、钟鼓、经书等。更禁忌抚摸被佛教徒视为“圣物”的活佛的身体、僧侣佩戴的念珠等。
流行于傣、拉祜、布朗、德昂等少数民族中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另有一些禁忌:
如在德昂族中,在“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和做摆(庙会)等宗教祭日里,都要到佛寺拜祈三天,忌讳农事生产:进佛寺要脱鞋
与老佛爷在一起时,忌食马肉与狗肉;妇女一般不能接触佛爷,也不能与老佛爷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