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高尔基的《童年》,那本小儿书不知翻看过多少遍,直到卷了边,掉了封面。
尽管过去了快四十年,可有不少人物,至今印象深刻。里面有善良能干、活泼开朗的小伙子茨冈、勤快正直的老匠人格里戈里、能歌善舞、善良慈祥的外婆、也有小气、暴躁的外公和自私毒辣、贪图钱财的舅舅们。
印象比较深的是茨冈的死。
一个可爱天真、聪明灵巧、开朗乐观的人却被两个舅舅害死了。他们让他在刮风下雪的寒冬背沉重的橡木十字架到舅舅雅科夫亡妻的坟上去。两个舅舅吃力地把十字架地抬起来才能放到茨冈背上,小伙子蹒跚地走着,终于,他脚被绊了一下,十字架砸在脊背上,因失血过多而死。
茨冈死了。大家的表现各不相同。
舅舅雅科夫说:“幸亏我们及时撒了手,不然我们也会被砸成残废的。”舅舅米哈伊尔说:“幸亏我没有抬十字架根部那一头,否则我也……。”
外公走进厨房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些混帐东西!多好的一个小伙子,让你们给白白地毁了!再过四、五年,他就是一把好手……”
话语中没有一丝内疚、难过的意味,有的只是幸免于难的庆幸与失去雇工的惋惜。
而外婆、格里高利们的表现是:
“外婆伏在地板上,两手在伊凡脸上头上和胸部抚摩着,对着他的眼睛呼吸着,然后拿起他的手,轻轻地揉搓。蜡烛全被她碰倒了也全然不知,她吃力地站起身来,脸色铁青,可怕地瞪大眼睛,低声说对舅舅们说:‘滚出去,该死的东西!’”
沉默的老雇工格里戈里十分难过。格里戈里在茨冈背十字架出发前就十分担心,问茨冈:“扛的动吗?”挨到舅舅们的骂后,还嘱咐茨冈当心,别压坏身子。出事后,这名老雇工更加沉默了。
看来,不同人的表现和他处于什么时代,属于什么阶级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更多是和他本人的修养有关吧,是性善还是性恶。
时间真快,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被迫做着应该是领导的事情时,茨冈的形象总时而在脑海里闪现。虽然并没有付出茨冈那般代价。
时代变了,善良的人们啊,该如何对付身边的“舅舅们”、“姥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