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户外先行者唐三藏故里:长假之旅六

    一个朋友说:"河南估计是许多人的故里。其实河南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故里"。

    长假中原之旅确实看了不少“故里”,司马懿故里、白居易故里、聂政故里;今儿要说的是“玄奘故里”。
 

    玄奘,隋末唐初人,姓陈名祎,十一岁时出家为僧,法号“玄奘”。说这么复杂,您可能记不住,那就记“唐僧”好了,《西游记》中唧唧歪歪唐三藏的原型就是介位“玄奘”大师。

    玄奘自入佛门,刻苦钻研佛学经典。学习过程中,当时佛教界所存经典已经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他立誓西行到佛教起源地,以便更深探究佛学理论。玄奘27岁时私自潜行出关,走出步向西方之路。一路之上历经千难万险,《西游记》所描写的九九八十一难只不过是玄奘所欲危难的一小部分。16年后,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及大量佛像返回中国,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弘扬佛法、著书译经,创立佛教法相宗。玄奘会不会唱“昂来由”俺不知道,但他入住西安慈恩寺,翻译佛经1335卷,这样看来他的外语水平是极高的。他同时撰写了《大唐西域记》,描述大量古代印度、尼泊尔、巴基斯但及中亚的人文风情,是《西游记》一书创作蓝本。

    现在的玄奘故里位于偃师县南缑氏镇东北陈河村,这是官方认可的地点。民间另有声音则认为玄奘真正故里在另外一处,是在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村的玄奘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之是叮当响的大洋钱在作怪。

    玄奘故里既经官方指定,众方游客,纷至沓来。台胞靳天锁先生捐资建故居照壁墙,并亲自书写“六尘六识”四个大字,意思是指玄奘的佛学造诣已经达到最高境界“六根清净”的意思。

    院内一株合抱树甚是有说头。先是一棵“皂角树”,这树可是奇怪,说玄奘西天取经,树头便向西生长;十五年后,树头转头向东生长,家里人就知道玄奘要东回大唐了。玄奘圆寂以后,树顶被雷击倒,树干渐腐成空,后来树根处萌发出新枝,树干中心自然长出一棵槐树,头向东,尾向西,形似展翅欲飞的凤凰,象征着玄奘高尚的人格,故取名叫“皂抱凤凰槐”。

    别小看这一汪井水,介可是“聪明井”,名叫“慧泉”,据说开凿于北齐年间。当时玄奘祖父陈康率家人迁居于此,深凿此井,玄奘就是喝了这口井的水才聪颖绝伦的,来一口,尝尝?

    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凉州(姑臧),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贞观十九年,玄奘返祗长安时年46岁,出游外达17年,历56国。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 ,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摘于百度)


    故里院内。当地人指认说:这是老陈家族祠、这是老陈家厢房、这是老陈家玄奘大师出生的小屋~~,拳拳之心、敬仰之意溢于言表。

    老陈家正房内玄奘大师座像。
     玄奘在大唐高宗时的龙朔三年(公元662年)敬造的石刻莲花宝座,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现展藏于玄奘故里纪念馆。

    各界名人题字。

    红泥封印。唐贞观十五年,玄奘归国时,戒日王特赠的通行凭证。

    大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归葬白鹿原时万人相送,唐高宗因玄奘墓塔而建兴教寺。兴教寺于黄巢内乱时被毁,寺僧携带玄奘遗骸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至北宋时,紫阁寺颓毁,南京天禧寺主持可证将遗存的玄奘顶骨迎至南京供奉。明成祖时,在天禧寺旧址敕建大报恩寺,玄奘顶骨得到敬奉。清末,大报恩寺毁于太平天国之手,玄奘顶骨随之被掩埋。1942年,日本人在大报恩寺修建神社,意外发掘到玄奘遗骨,在中方强烈抗议下,日本未能将玄奘遗骨盗运出国。以后,玄奘顶骨舍利被逐步分为若干份,除北京法海寺、广州六榕寺两处于文革被毁,其他还保存在南京玄奘寺、南京灵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台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大学、日本琦玉县慈恩寺、日本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烂陀寺9个地方,供后人瞻仰。(忘了在哪本资料上看到玉泉山有玄奘灵骨塔。从玉泉山南墙外西行,可以看到院内一座不甚高的灰色砖塔,就是资料上所说的玄奘灵骨塔,不知却否?)

    院内旧物估计只有这对石狮座,样式古朴,雕刻细腻,非似新物。应该是过去供奉文殊菩萨的宝座。

    玄奘师徒坐像,中:玄奘。右:玄奘的高足、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窥基;左:对朝鲜佛教发展起过重大作用的新罗僧人同是玄奘高足的圆测。

    徜徉半日,日光西坠,明朗的阳光照射在玄奘故里,竟有一派洋洋的神圣体现出来。

    或许,探究这所故里真实与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玄奘给予我们的,不单单是形式上的故里故居、凤槐慧井。玄奘给予我们的,应该是他一往无前的探究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毅精神,理解这一点,玄奘在我们心中就会变成一位有血有肉、生龙活现的一代大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进一步的接近玄奘,更进一步的理解他、尊崇他。
    

 

蒙泰恩发表于2011-03-09 23:42  
分享到 
赞过
(3194次阅读/27个评论/5人赞过)
    黑子小黑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篇忽然就想起了云门的《流浪者之歌》,很想去看!
    凝碧山人
    佛也有平凡的一面,他是觉悟的众生,而众生是未觉悟的佛!微笑
    数独行

    六尘六识,烁迦罗眼;

    两头俱断,剑倚天寒。

    博雅散人

    2.

     

    1920年(民国九年)暑期,梁漱溟访问南京支那内学院,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求教,同时介绍熊十力入内学院求学。熊十力从德安到南京入内学院约计首尾有三年(1920-1922年)。

    梁漱溟是个谨慎小心的人,唯恐讲错了古人的学问,讲完《唯识述义》二册,未敢续第三册,征得蔡元培校长同意亲赴内学院延聘一位讲师北来,初意聘吕徵(著名佛教学者),可惜欧阳先生以吕为最得力助手不肯放,遂改计邀熊先生来北大主讲唯识学。不聊熊先生是个才气横溢的豪杰,虽从学于内学院,而思想却不因袭之。一到北大就标出《新唯识学》来,不守故常,恰恰大反梁漱溟的本意,事情到此地步梁也束手无策,好在蔡元培校长是兼容并包的,亦就相安下去。

    不想熊先生与内学院书信往来中,竟然揭陈他的新论,内学院方面立刻驳斥之,彼此论辩往复颇久,彼此反目不相认。后欧阳大师圆寂,熊先生过往吊唁,众弟子竟然堵住门口不让其进内,无奈,熊先生只能转身他去。

      1和2收藏了~~呲牙

      调皮这种揭人老底的话,不可以多说,都是成名人物。

      所谓“英雄莫问出处”,他成功了,跟着赞喝二声就好了,说多了后面的尾巴就露出来了,无趣了。。。

    博雅散人
    1.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追忆往事,历历在目,只是已宛若前尘,不禁忧从中来,感慨系之矣!
     
    说道玄奘大师的唯识法相学让我想起一段旧事,80年代初期,我曾随法源寺方丈明真老法师学过几年佛学,听他讲过一段“新唯识学”的轶闻,1917年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是因为一篇佛学文章《究元决疑论》引起北大蔡元培校长注意,被延聘至北大哲学门开讲有关印度哲学,后来增讲佛家唯识之学,写有《唯识述义》一、二册,1919年黄冈熊十力先生(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代宗师)从德安到京访梁漱溟先生,暑假期间熊先生借居在广济寺,两人见面交谈,入手便是佛教,其结果便是梁漱溟劝熊十力研究佛学,熊先生当时同意首肯。
      历史其实是特别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呲牙
      八十年代在法源寺认识一位果仁法师~~调皮,那天去寺里玩,一座佛殿里有一座小塔,塔身六面镶着玻璃,法师看我对此感兴趣,就说:你看看塔里面还有一尊佛哪。和我同去的朋友没反应过来,我一拍脑袋明白了其中意义,法师看俺“朽木可雕”,便特意带至禅房畅谈良久~~得意

      蒙兄也是有缘人啊。

    旅人
    蒙泰恩是517人文之旅的代表人物之一。强   抱拳
    北国

    又见好文!蒙泰恩是517人文之旅的代表人物之一。强

     

    今天忙,傍晚抓紧时间去了趟张飞故里,想起你曾到过这里啊。

      三义庙去了否?呲牙

    加菲小白

    榆林窟《普贤经变》局部  西夏时

    加菲小白

    阅读了,对唐僧的主要印象就是他是偷越国境出去,到西域和印度进行极限户外运动的(没有水的情况下穿越沙漠)微笑

    我看到敦煌佛教壁画里,就绘有一神猴,和一骑白马僧人,在山间行走。微笑倒是没有沙僧猪八戒的参与。

    唐僧写的(大唐西域记)是关于西域地区的地理军事人文资料,这对国家很重要微笑

    看旧报纸写,当年周总理将玄奘法师顶骨赠给尼赫鲁以在印度供奉。可见唐僧在印度当地名声是多么好,他应该算杰出的驻外文化参赞微笑

     

      说的对,人文户外只是玄奘大师一个极小极小的侧面~~

      加菲小白说的有意思,这玄奘大师也是个户外运动优秀人士。

       

      敦煌壁画的那只猴子,是印度教的一个大神“曼哈努”是个神猴,据考证他就是《西游记》孙悟空的原型。

       

      玄奘是偷渡出去的,没有合法出关文书。

       

      李白、徐霞客、玄奘-----户外三杰微笑

       

      纵有千难万阻,亦自矢志不渝~~强

    博雅散人

    又见好文!蒙泰恩是517人文之旅的代表人物之一。强

     

    玄奘的唯识法相宗可惜只传了两代,他的学说认为“八识”中的“阿赖耶识”是根本,是世界一切的种子,《成唯识论》是这个学派的根本,这部著作是玄奘编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人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全书10卷。在唐代感兴趣的人不多,理论对中国人而言过于繁琐,中国的思维是重直觉,交流靠暗喻,说的是我讲3分,有智慧的话,你就能懂其余的七分,把话说透就没有意思了。

     

    我想玄奘对中国文化的最主要的贡献是翻译是《因明入正理论》,这是因明学的主要著作,也是古代逻辑学的主要著作。

     

    玄奘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他的学说并未在中国流行,究其原因是与魏晋开始的佛教中土化的趋势不符,早期佛教没有什么影响是与中国的价值观念不符,后来逐渐接受了庄、玄等思想,到了唐朝,才正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体系,最具代表性就是禅宗,佛就是“觉悟”者,但成佛的过程,太过艰难,要靠累世渐悟修行,而禅宗六祖的“顿悟”是另开法门,简便而容易。这也是大唐人自信的精神体现,一旦开悟,即生成佛。

      谢谢博兄的欣赏,人文也是很好玩的活动。和别人开玩笑说,我35岁以前爱爬山,那会儿看山是山、看水是水,35以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就索性走了人文一路~~呲牙
      看你的注解,对玄奘大师有了更多敬意!

      人文这一路,其实内涵更丰富,魅力更久远。

       

      前几日去长椿寺宣南文化博物馆溜达,这里清代是文人们的主要交流场所之一,很有兴趣的想知道这些文人高士聚会在一起谈论些什么,饮酒(也许这佛门之地不许喝酒)喝茶、吟诗、下棋之外还说些什么。

      将来你还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