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高原 (三)最孤独的行程,最美丽的风景之丹巴段

到丹巴的由头源自看了中国国家地理中最美乡村的评选。依山的甲居藏寨、秀美天成的自然环境一直在我心里浮现,为了满足自己对原生态纯美的贪欲,特别在行程里加了这一站。

从日隆到丹巴没有直达的车,我只能坐私人小面包先到小金县城,再找去丹巴的车。出发前,“阳光熤”的老板一再叮嘱我,我的行程将越来越深入藏区,藏族分为四大支系,其中嘉荣藏族是和汉族最融合的一支;越向南就越深入藏区;康巴藏族就汉语讲得不很流利了。在那边,也会有几公里没有一个人的行程,一定要小心。这真是对我毅力、自信心的挑战。

一个人坐着小面包跟着司机又兜了两个去小金县城的人,我们出发了。车上刚好有一个开家庭旅社的老板,一路上多亏他给我介绍了沿途的风光。

今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我们即将抵达的小金县在长征历史上是关键的一站。我们路过的两河口会议遗址,是1935年红一方面军翻过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地方。这次会议决定了红军继续北上,形成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大略,并与张国焘的右倾路线产生了分化。小金县无形中成为我本次旅程一次极富积极意义的一站。

梦笔河与虹桥河在两河口汇集成抚边河,水势从此变得更为湍急了。经过了马鞍桥时,旅社老板给我讲述了当年红军进入小金的历史。马鞍桥、猛固桥是两座铁索桥,当年,红四方面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时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来到这里“十里相迎”把主席和红一方面军迎入小金县城。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一座纪念的白塔;在小金县,修建了红军会师广场。由于我是这车内唯一的游客,我只能透过车窗观看这些曾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地方,没办法去拍照留念、去抚触历史的遗迹了。

沿途风景的自然纯美让我深沉地陶醉着。公路两边一簇簇淡粉、浅黄的桑扶郞大胆地盛开着,随风轻摆。这里的人们很多种植苹果,现在也正逢收获山苹果的季节。一片片挂着果实的果树也在风中送着清香,翠绿的果实着配红通通的脸膛在阳光下闪着光。梦笔河水沿着山脚吟唱着向前奔流,欢快的韵律恰似忙着收苹果人们的心。

 

 

大概一路上伴着风景回顾历史的原故,40多分钟后我们就抵达了小金县。旅社的老板在我们分手前的最后一翻话却沉重了我接下来行程的心绪。小金县目前近12万人口,却只有5个小学、1个中学。这个数字让我心里一直不舒服,以致后来每到一地,我都要问一下当地人,这里有多少人?几所小学、中学?记起我曾在网上跟在都柏林读基因博士的朋友讨论过在山区做志愿教师的事情,当时,我们一致同意在个人原始积累完成后,这第一件值得做、应该做的事情。但现在,当我身处此地时,我真的不想等,真想从现在开始能做点儿什么……

应该说我这一路很幸运,虽然都是一个人,却得到了很有人的帮助,让久居城市、久在职场正逐渐淡漠的人情再次得到了回归。善良、淳朴、正直永远是人们追求的,正因为现在城市化、高速经济发展带来人们道德淡泊、精神虚无才越来越显得珍贵。它也坚定了心底的一份坚持。于我生存的环境而言,我真的太理想主义了!Cindy那一句“社会上90%是我这样的人”始终让我矛盾着,现在我证明她错了。此刻更感慨:旅行真好!回归淳朴真好!让我们有机会更多地感受美好的风景、美好的人情、认清自己、纯净自己,真的需要!

准备带我去丹巴的司机是个帅哥,高高的个儿、大大的眼睛、黑黑的脸膛被一头自来卷曲的头发覆盖着。他的汉语水平已不如日隆那边的人流利了,一路上,我们的交流多以我在网上查阅的资料跟他确认为主,他的语言85%为“是的”,即精简又贫乏。但他却是我这一天中重要的人物。我的司机:载我到丹巴,以及在丹巴要游览的各处景点;我的导游助理:用当地语言跟当地的向导交流再跟我说,由我决定怎么办;我的摄影师:帮我在景点拍下基本满意的照片。我还是幸运的,在换车时就找到了这样一个人。只身一人旅行,我只能也必须认定他就是这三者最好的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考虑、与他沟通,以保证我在丹巴的游览顺利。他也是幸运的,不然,从小金回到丹巴后,在不是旅游旺季的现在,剩下他只能回家耍了,不会有机会再挣到另外的一百元。应该说我们的合作还是愉快的,因为我去了少有人能去到的中路古遗址;去桑巴老师家参观了保存最为完整的康巴藏式古居和他家中的收藏。

丹巴位于墨尔多神山、腰摸摸神山的山谷,山谷中流淌着大渡河上游的大金川河水。这里的气候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全年的平均气温在14度左右,非常舒适,因此有许多四川成都、重庆人来这里做着生意,移居这里十几年或两代人。这里的气候虽然受青藏高原影响,却由于高原河谷和东南、西南的季风影响,形成即不同于高原、又有别于盆地的特独气候类型。

在赶往丹巴的路上,气温一点点随着离丹巴越来越近在逐渐升高。没什么风,阳光安静温煦地照着,顺山谷一段路就会路过一个小村庄。而每过一个村庄,司机也会鸣几声喇叭,意思是问问村里有没有人要去镇上。路上上来一位中年妇女,让我着实领略了久负盛名的丹巴美人。她跟我座一排,中间隔着一个大叔,这让我有机会在更容易仔细看她容貌的同时不会过度引起她的注意。虽然已经近四十岁,但她阿娜的身姿让她在路对面等车时就一下吸引了我的目光。纤细欣长的骨骼让人能想到法国女人,高高的颧骨显露出西夏皇族的高贵气质,走起路来,轻摆晃动的腰枝又可见“东女国”遗风。偷眼望去,大眼睛、双眼皮在一凝一望间与你对着话,长长的睫毛轻扬,使顾盼的眼神多了神韵。她一边与司机很熟地攀谈着,一边看着车外的风景。他们讨论的内容多是镇上、县里的时政,谁谁调到农业局,谁谁现在主管经济,在哪儿要建一个大坝等等……高贵、美丽的丹巴大姐说话也极有艺术,她会体贴地问上年纪的大嫂是否晕车,要不要坐她的位置可以离窗近些,丹巴的美女真是美呀!由内而外,秀外慧中!这里的人们在告别时会软软的说一句“你慢慢哦”,让人心里一下温暖而亲切,忘记这是分手,却好似刚开始与友人的一段路程。

路上我们经过了墨尔多寺,一座小而精致、辉煌的寺。车速不慢,掠过的一刹它顶上金色的多宝让我记忆深刻。

丹巴县城离我要看的甲居藏寨还有近30里,司机一路盘山而上,阳光下山体闪着光泽,近看时,山坡上全是点点银光。司机告诉我,这里山上富含锰矿。当我们到了甲居门口时,被一个横在路上的木闸拦住了去路,该购门票了。由于我现在是学生身份,我出示了自己的学生证,谁成想这里竞由于去年央视拍摄过,以及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原因,票价涨到30不说,还没有学生票。在跟村口看门人讲了一分钟道理后,没有任何结果,他的汉语水平也没办法再继续沟通,我只能买了全票后,彼此说了“扎西得勒”进了村口。这个经历多少影响了我在此游览的心情,拍了一些照后,我就跟司机离开去看古碉了。

 

丹巴的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第一名,还记得在评选的标准里有一条是:没有过度的商业开发,保持本土性。这一条占10%的权重。但在评选之后,这里的每位游客要收取30元门票。这使我想起在龙堂遇到澳洲游客的抱怨,他不明白为什么自然的山、水、景观在国外是免费开放而在中国要收取高额的门票。其实这是一种矛盾,这种矛盾经常引发大家的思考。在社会进步、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山区的人们也渴望自己的生活跟上时代进步的脚步;我所到过的山村,人们一定会在前五句话内问到你来自何处,接着他们会告诉你,他曾来过北京或他向往北京。这种表述并非为了亲近套用的客气话,而是他们真实的表达。因为他们会有许多支持自己愿望的理由。正是这些理由驱使他们不断改变自己的家园,不断让自己的家与北京降低差异化。我不知该为他们高兴,还是为我们悲哀?我们希望保持自然、但又在不断用人为将自然改变着。对于被选为第一美的山、湖、冰川、村镇而言,自然的风貌会岿然不动吗?那里的人文能保持弥新吗?这里的门票是否加重了山里人的商业意识呢?它还会因商业有更多的改变吧?30元中有多少是用来保持这种纯美的呢?这种纯美以此来保持还称得上完全的纯美吗?尽心力让这里更自然吧,少一些商业的诱惑,我们就能多一些保留!

 

 

由于修路的原因,我只能在古碉的观景台隔着大金川拍了照;这里的阳光真耀眼,估计我的留影全是眯着眼睛的。从古碉遗址,我们又向山的另一端开了30多里,那里是中路古遗址群,但由于没大力开发,位于村子里,也是少有游人到达的地方。路上的景色着实令我迷恋,叫司机停了几次车,拍下了得意的几张本次行程力作。在村口,我们找到了小向导泽里降措,他领着我们在村里、田头穿行,找到了中路乡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石棺墓葬群。

  

 

 

田间劳作的藏族妇女

 

文化遗址有两处经典:古寺庙内的壁画和桑巴老师家的收藏;石棺可以说又无意间扣到了长征70周年的主题,因为那都是长征途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墓葬。古寺庙因毛主席执政期间长期没开放,也没人维护。在华国锋上台后才打开庙门,但也只是村里人偶尔来这里。年久失修的寺庙已看不到当年香烟缭绕的情景,香炉内长满了杂草,院里只留下一片荒凉。

 

 

荒凉的古寺

 

我们费了很大劲、走了很远才找到石棺。我看到石棺好象真正感受到70年前红军那一次艰苦卓绝的战略是多么感人至深、多么惊心动魄!走到这里时,是红军翻过夹金山,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一些途中伤、病的战士为了不拖累大部队留在这里,他们去世时,由于没有棺木,就用石板代替棺材安葬,使他们安眠于这青山中陌生的故土。

 安葬红军的石棺

 

一进桑巴老师家的大门,感觉象到了一个民族风情的度假村,宽敞的院落还是假山石和水景;院里种着苹果、鸭梨;院子左侧就是他家的大宅了,高高的平台上,用白色的帆布搭起的凉棚,下面放着一排躺椅,很闲适的度假风格。躺椅间的茶几上放着一盆盆新摘下的水果,主人热情地招待我们随意吃。由于时间较紧,我还是坚持直接进入老宅参观了。现在住在这里的主人桑巴老师是家里唯一留在村里的,其他人已出去外面从政或工作了。桑巴向我介绍着房屋的结构、功用;这已是村里保存最好的一处了。进门的一层有个水井,井口是一个牛头装饰的石门;从门边进去便是锅庄---他家的厨房。正中间一口锅有一张熊皮平铺在地上,那是家中长辈吃饭时的坐位;来到二楼,参观了粮仓和平台;三楼是经楼,和家里男、女保留下来的服饰展、器皿展;由于这户人家是当地的大户,活佛曾在经楼念经,在地板上留有活佛的脚印。主人介绍,这里原有一幅贵重的佛相在文化革命期间被查抄后,丢失了。经楼里有很绚丽的糖卡,但主人没允许我拍照。只在征得他的同意后,隔着门口拍了一张。

 

 

从中路遗址返回县城后,我找到攻略中介绍的车站宾馆,住了25元的三星酒店,但却丢了整个行程中最重要的洗漱用品;此后,我只能沿途买了些凑合,原本充分准备的高原防晒和美容方案全部化为泡影,只能凭天生的底子跟大自然抗衡了。这里住宿的一晚也被蚊子骚扰,没睡好,导致第二天走得很急,丢了备战物资。

华坤发表于2011-07-07 18:09  
分享到 
(1822次阅读/6个评论/0人赞过)
    楚天湘云
    强强
    wuxian9999
    强很生动,跟随你的游记放佛亲自去了一趟。
    一直走
    很好的游记,有游、有记、有思。以后可能去那里,谢谢收藏了。

      您客气!

       

      这也是为什么喜欢1人出行的原因,可以任思绪游走,可以按意愿行进,可以恣意停留~

      是的,有空看看我的《南行散记》http://www.517huwai.com/blog/8334,07年的独行记录。
      2011年秋去了丹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