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徽州(二)-----民居建筑篇

(一)漫话徽州之地理历史篇 http://www.517huwai.com/blog/24043

1、徽商、徽菜、徽居、徽雕、徽墨、徽砚、徽班、徽剧、徽学----众徽之“徽”是安 徽之“徽”么?
2、安 徽之徽是徽州之徽么? 
3、徽州之徽是徽宗之徽么?
4、江南是指长江以南么?
5、“徽”是安 徽简称么?安 徽为何简称“皖”而非“徽”?
6、安 徽山水知多少?

7、黄 山 温 泉何处去?汤口之汤在哪里?

8、徽州古村知多少?

(二)漫话徽州之民居建筑篇

9、水口在哪里?----徽居与风水

提到徽居,通常都会提到风水,说徽居都是根据风水理论来设计建造的,从村落选址、房屋朝向、水源水口、居室设计等等。但究竟什么是“风水”,徽居怎么个“风水法”呢?

风水正名叫“堪舆”,其名最早见于汉武帝时代淮南王刘安所撰之《淮南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古人上观天道、下察世情,了解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遂根据天文星象,研究出九大行星及二十八宿的演绎方法,配合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来推演吉凶祸福、设法趋吉避凶。到了晋代,郭璞的堪舆经典《葬经》给堪舆起了个经典的俗名: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再往前推,风水的起源可追朔到三千年前西周的“卜宅”,后来又有“相土尝水”选择城址以及相宅、相墓。到汉代已形成风水的理论萌芽,唐代发明罗盘,宋代风水已形成江西派与福建派两大派别。再以后流派纷呈,至明代达到鼎盛。

风水的初衷,本为济世救民,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今天看来,风水这一套的本质其实就是朴素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灾难经历)加上美好的心理寄托,这套东西经过玄妙的理论包装和机械的方法推演,忽忽悠悠地通行天下、风光千年。

具体到建筑,古人自打穴居、巢居,开始人为建造居所,如草房、泥草房、土窑洞、木井干房、竹木干阑房、石屋、砖木瓦房再到现代混凝土及钢结构建筑,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对环境的认知也逐步深刻和全面,因之不断产生各种建造理论和方法。中国的风水学说,也便是伴着这样的过程而发展丰富起来,这是一种朴素的、前科学时代(西方自然科学体系未进入以前)的解释和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最初,应该是和占卜、易学相联系,后来才走专业化道路面向建筑、相地相宅了。中国的很多传统理论很是玄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难以推证,如最玄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六十四卦,无不被附于神秘色彩,这有点类似西方自然科学的“公理”,毋需证明、尽管应用。加之风水界派生了多种流派、演绎出多样理论、制作成专业工具,堪舆事业便兴旺发达,风水师百师争鸣群星闪耀,于是他们的理论、方法及人本身,都变得神秘莫测、神乎其神了,就象最初计算机刚刚应用时的操作员一样,谁让大众不懂呢。最终,风水先生成了中国最早最权威的地理学家(地理之名还真是从风水学中拿过来的)、环境心理学家、城市景观设计师,从皇家建城建陵到百姓建宅建坟,都要先请风水大师作个“可行性研究报告”。

风水术之一重要流派在村落选址方面有基本的五诀:龙砂穴水向,即寻龙、点穴、察砂、问水、定向。龙者,龙脉、地脉,高大之主体山或地势;砂者,护砂,龙旁边、穴前后左右的小山;穴,龙砂之间凹凸纳气之地;水,山沟水流;向,朝向。细纠起来,涉及非常复杂之形状及图谱。

那么徽居的选址是否遵循、符合这些理论和方法呢?

在下非风水术士,斗胆作个推断,这是个动态过程,经历了:大致符合、力图符合、基本符合、不甚符合。

何意?余以为,就象风水的名字“风”和“水”有动静变化一样,风水术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村落的设计建设是动态的,环境气候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一个村落的风水好坏也绝对不是固定的。联系徽村的形成,多是北方避乱移民以中原之道结合当地山越风俗而建。最初,为求安身,必受制于山水而仓促为之,是“夹缝中求生存”,到了一定时期财大气粗以后,特别是徽商发迹带回巨大的财富和先进理念,则会对居所动手术,所谓拆改重建,典型如宏村,其小的月沼、大的南湖及整个牛形态势,是其住定几百年后,再历经几百年改造才最终成形。所以,如果说徽州村落是依风水而建,不如稍打个折扣,说成是遵循风水理念逐渐完善而成,并且,这种客观的符合风水和主观的心理诉求,都要跟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以前的符合未必是今天的符合,更未必是将来的符合,小农社会、农耕时代的风水宝地更未必是、更可能不是现代商业社会的风水宝地。所谓风水轮流转,所谓与时俱进!否则,一个地方一好百好,一个人万岁万万岁,就不会有历史和地区的发展,不会江山代有才人出了,也不会有徽商的没落、徽州的衰败了。再举一个经典的现象是:如今多少雾都、重污染地区、非宜居城市,曾经是昔日“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如北京,如南京----所以,我们一定要客观冷静动态地看待风水及风水宝地,不能简单迷信风水,也不盲目迷信所谓的风水村。

顺带说个有趣的现象。徽州的民居是从明代伴随徽商的发迹而风光起来的。明代,是中国传统建筑高速发展、登峰造极和最终定型的时期,也恰好是风水术兴旺发达和鼎盛时期。风水师之最重要之工具---罗盘,其制作中心,也是随着风水术的发展,自宋末元初自江西赣州转移到徽州的休宁,也恰好是在明代达到鼎盛。风水成就了罗盘,罗盘成就了万安,万安成就了一个状元之县休宁。徽商、徽居、风水、罗盘,就这么一骨脑地在明代到徽州报到了。(再顺带说下,有人说指南针发明以来并未被中国用于航海,其实不妥,用还是用了的,只是自“磁石指南现象”被发现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未被制成能用于航海的实用的“指南针”,到宋朝时也还是半生不熟,只是到元朝才有所建树!以后,指南针(罗盘)的制造中心分成沿海派(广州)和内陆派(江西赣州),后者转到徽州休宁万安镇,专门为风水先生制造利器,一不留神还去巴拿马博览会上拿了个金奖。)



     回头再来说徽州的风水。局部的居室设计装修留给风水师“按图索骥”,我们只简单看个大概。徽州多山,所谓“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山水的地理限制,使徽州人屈就环境的同时,又要动点手术来兴利除弊、趋吉避凶,但求上天赐福、风调雨顺、衣食充盈、子孙昌盛。如:

选址在山坡阳面---常识,负阴抱阳,便于采光通风,也便于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实际意义:村落倚山背水、坐北朝南,从前往后逐渐升高,冬天朔风南袭影响甚微,却可以充分采收阳光,温暖亮堂。

背西北面东南-----房屋朝向,即乾山巽向,非是端正的面南背北,南属火,木制房屋大忌,须偏离,不面对正南也避讳了“出门难”之谐音暗示。实际意义:当地夏天流行东南方,门取此向,也是为了方便风穿堂而过,传凉除湿。(但是,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火灾隐患,也并不能克服徽宅里冬冷夏湿,而更多是心理意愿)

水从后山流入-----山在北,为八卦坎(水)位,便于各家各户引流取水,形成真正的自来水,用于灌溉、生活和消防。我国和徽州的大势都是西高东低,徽州的水多自西北流向东南,也刚好是村落的朝向,这种方向恰好迎合了风水学说(或者说风水学说最初是迎合了中国的山川大势),为风水在徽州发扬广大提供了广阔的试验场,也就催生了众多样板工程。(另,其实元明以后北京城也是这样,水在西北的翁山泊昆明湖、积水潭什刹海)

水口的设置和保护----“无水不成村”,进入众多的徽州村落,我们最先感受的可能就是村头村尾的水口了,水口在徽居的选址规划中是重中之重,不仅关乎居民实际的饮用及灌溉用水问题,也有重要的风水学聚气之意。水这个东西,说好真好,说坏真坏,徽州多水,不愁生产和生活之用,但雨季水多则灾祸频生。所以,一方面要聚水要涵养净化(如植树),另一方面要“镇”,要用高大有法力的楼阁亭桥镇住不令其凶!典型者如冯村之桥、唐模村之亭、万安之塔。实际意义:徽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清明时节季风频吹,对房屋构成威胁。而人们在水口及庭院四周广植林木,春天抵御狂风,夏天遮阴蔽日,群鸟栖息鸣唱,改善了生活环境,创造出一种天然和谐的气象。

公共空间的设置-----现代词叫共享空间,如各家各户的天井,如村内的水塘、空地,即是聚气之地,也是出气换气之所。实际意义:方便了人与人间的交流。

仿生----这是人们心理上对“天人合一”理念最全面的诉求和实现,在这方面,徽州人可谓是苦心孤诣。典型如:

“牛形村”宏村---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南湖月沼牛肚胃,小溪便是肠条条、

船形村黟县西递绩溪龙川和大坑口、

鱼形村歙县渔梁、云团状歙县潜口、龙形村歙县江村、

牛角村婺源西坑、弓型村婺源太白司、带状婺源高砂、之字婺源梅林、

凤凰村雄村、棋盘村石家村、

八卦村呈坎、太极湖村(狮象把门、日月当关、龟蛇拦水、园林锁口)


     还有半月型、丁字型、人字型、口子型、方印型、弧线型、直线型,等等等等,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这之中,对水的设计利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绝仑,如绩溪县宅坦村的无溪有龙百塘水系、婺源县江湾村江字形水系、歙县昌溪多级山塘连珠水系、江村的金鳌水系等等等等。

水与火----俗话说水火无情,对限定在狭小空间的木结构徽居尤甚!徽居的选址及建造史,几乎就是与水火斗争并适应的历史!砖瓦灰墙是防水、墙根的溪流是消防引水、庭院的天井是聚水、地下设阴沟排水、设置成二层是躲避底层潮湿的水(最初是一层低空二层住人的干阑式结构);木结构外包砖墙、门罩改木为砖、门框门楣(甚至门扇窗扇)外包铁皮和砖细、石库门石库窗、墙顶设高大的马头墙、内门方位的避让、窗扇的开合方向,这些都是防火;前面提到的水系的设计及庭院内水井、水缸的布置都是灭火。徽居从整体到细部无不体现着对水火的防御!----徽居的风水,也是徽居的火水。(顺便说下,中国消防博物馆,专门为宏村水系设置了多媒体展厅,且为徽居的马头墙石库门窗设置了大块展区、布置了实物模型。)往大里说,中国的城市和民居的建造发展史,也是一部水火的应对史!想想历史上那么多古都、城市、建筑都哪去了?战火、天火、人火一次次把人的劳动成果归零,看下“灾”这个字,不就是“家”下一把“火”吗?!
10、徽居为何是白墙黑瓦?

答:不为什么,自然而然。

徽居的经典印象便是白墙黑瓦,文词儿叫白墙青瓦、粉墙黛瓦。黑、青、黛皆为同意,如戏剧里“青”衣、《红楼》里的林“黛”玉、诗词里六宫粉“黛”无颜色,皆为青得发黑的颜色。

有人揣度这与五行有关,甚至有的课本也如是说,如白属金、黑属水,五行理论中金生水、水克火,刚好下托上、生水防火,其实是牵强附会,没这么玄妙。否则火克金,则墙体断断不能涂刷成属金的白色的!即便砖木结构的房屋把“木土金水”用尽,仍是不能消除火灾隐患!所以用五行解释建筑材料和颜色,无非是求一心理安慰尔。不过,徽居的黑白二色恰好与太极的黑白二色一致,这倒蛮有趣,其实,这无非也是应了黑白为自然界最最基本的两色(如啥光都有就是白光、啥都没有就掉入了“黑洞”)。

现实中,秦砖汉瓦,粘土烧制,最初是青灰色,天长日久日晒雨淋便呈青黑色;而装饰用的白灰,最初是洁白无暇,同样经日晒雨淋变薄剥落,其覆盖的青砖底色便若隐若现,呈一种白不白灰不灰的色调。这些统统是自然现象,当地就地取材建造装修,就这么沿用下来,没太多说道。但据此倒是可判断墙壁和房屋的老旧程度。另外,明清都限制民间用彩色装饰,所以那时的民居只能是白黑灰赭这样的材料本色,而不能是五彩斑斓的。

徽居的粉墙黛瓦浑然天成,清淡素雅,掩映在青山绿水云遮雾罩间,便是一幅幅经典的传统水墨画。

11、现存徽居有明代以前的么?----徽居的火与马头墙

答:有。但不以为然。典型的徽居是指明代以后的。

怎么回事?这便要从火与封火墙说起。

徽居是和“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意像相联系的,但粉墙黛瓦却非是徽居所独有,所以不算其“特”征,而作为封火墙的马头墙,则是实实在在诞生在徽州、伴随着徽居而发展、最终确立徽居印象的特定符号!


    作为指纹意义的徽居的典型特征,马头墙指高于屋面的山墙墙垣,因形似马头而名,其实用意义是防火防风----防火是不让外面的火进来、封火是不让自家的火出去、防风是避免风把屋顶的小青瓦刮跑,所以本来叫“防火墙”、“封火墙”、“风火墙”。但这并不是徽居先天固有的!徽居是建造在狭小的山地空间中的,致密的木结构房屋很容易“火烧连营”,中国古代的防火技术(如元代的改瓦涂泥的“法制长生屋”)并不能从技术上彻底解决木屋防火难题,中国的风水大师更不能从意念和招数上规避克服之,万火千烧之后,到了明朝建国100多年后的第9帝弘治16年(1503年),伤不起的徽州迎来一位新知府,他在总结历次灾难的基础上,发明设计了高过屋面的封火墙、颁布并强制执行了“地方标准”,其V1.0版是五户一伍设置封火墙,以后修订版扩大到每家每户甚至每厅堂,再后来经过不断发展丰富完善、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和象征内容,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众多样式,并随着徽商和徽文化的传播而流传到江浙及岭南等更广大地区,演变出更另类的样式,如湘西民居的猫弓背、岭南民居的五行山墙锅耳墙,其实江浙水乡的观音兜、闽东的马鞍形观音兜、宁波的巴洛克观音兜、北方民居中常见的硬山结构的两侧风火檐也是同样目的。

请记住这位父母官吧,他令“火墙一筑,御患于千百载”,树立了中国消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被载入史册;他勤政为民、其“子民之贵,当以民心为己心;居官之法,当处官事如家事”更比范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亲民和实在;他在徽州鞠躬尽瘁,离任不久便英年早逝;他的政绩被铭刻成《德政碑》,现存歙县《新安碑园》(也即歙县博物馆和太白楼景区);他在老家(广东惠州博罗)的墓地1958年被毁,被当地列入名存实亡古墓葬。让我们向这位对徽州、对徽居作出重大贡献的“核心”长官致敬吧,他叫何歆,字子敬(http://baike.baidu.com/view/4759414.htm)。

礼毕!

回头再来说徽居,至此,我们可大致明白,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典型徽居都是明清以后的,是因为之前的那些,要么烧了毁了,要么改头换面面目全非了,硕果仅存的骨灰级的,则靠边站,不再被当成典型意义的徽居了(如黄山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当然,徽居自明代始成微居,也还涉及到明朝建造制度、在民居中大规模使用砖、干阑结构(一层低空二层住人的竹木结构)过渡到砖木结构、风水学说的深刻影响,以后分散说来。

何歆有效解决了徽居防火难题之后,靠改变衙门口和屋门口朝向而防火未遂的风水师们又活跃起来,他们便在细部作起文章来,那叫一个细致入微。再加上宋明理学的影响,于是,封火墙便逐渐演变成漂亮的马头墙,座头(垛头)发展出“雀尾”“印斗”“坐吻”等样式、马头发展出“金印式”、“朝笏式”,以体现徽州人对“儒、商、官”的追求、对人生事业“一马当先、马到成功”的企盼、对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在建造上,马头墙则依据屋顶坡度作平行梯级设置,出现两叠、三叠、多至五叠,从而加盖上了宗法意义上的等级和秩序观念,多至五叠时的“五岳朝天”更把这种观念推到极致。顺便提一句,徽州未处在地震带上,所以马头墙也才敢建得如此高大、近乎单薄但也玉树临风。

这种处理的结果,在今人看来,淡化了原本的实用意义,更多的变为哲学和美学特征。与粉墙黛瓦营造的恬淡素雅不同,马头墙营造的是一种“万马奔腾”“凌空腾越”“跌宕起伏”的动感,这两种动静元素的“无缝衔接”,便构成徽居在外观上独有的美感。我们常说文化、建筑文化,马头墙的演变----把纯实用的建筑构件演变为心理和美学的符号,这种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俨然就是一种人文理念对现实存在施以影响的文化化!

了解了这些,我们回头再看马头墙,就不应仅仅看到表面的形式美了,我们还应该透过这道“何氏壁”,看到建造者和居住者如何认识环境、如何应对灾难、如何改善生活,看到他们的无奈、痛苦和奋斗,看到他们的智慧、情趣和满足。

12、“粉墙黛瓦马头墙”、“大门小窗高山墙”,究竟何意?

答:都是“火”惹得祸!

我们知道了马头墙的来历---防火,其实严格讲,粉墙黛瓦亦然!在建筑上墙体属围护结构、屋瓦是覆盖材料,元朝是抹泥盖瓦作“法制长生屋”,明朝则是砌高大防火墙,其实都是把“脆弱”的木结构从外面包起来,整成一个风水火“三不侵”的“金钟罩”----同样,徽居在外观上的“大门小窗高山墙”也是一样的顾忌和处理。讲究的大门,常常是宽3366,应一个吉利数字,为了防火,门框直接用石柱,木门楣、木门扇外包水磨砖(无敌防火,这种门也叫石库门,在上海被用作经典民居的名字),通常山墙上不留或少留窗,一为防偷盗(防偷窥),也为防火,甚至窗户外面也要包薄砖弄成“装甲窗”!
      还有,走近门口,你一定会注意到上方精美的“门楼”,在北方,这通常是木制的、挑出的、扣着的“垂花门楼”,到了徽居,也改成水火不侵的、象征性的砖砌砖雕的了,其上方还要两端高翘,展翅欲飞状,也颇象顶乌纱帽,而这个造型里,往往还藏着一个“商”字或“官”字。

这么一分析,原来美美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精雕细刻的门额檐罩,倒似乎有点悲壮了。没办法,谁让这里地狭屋密易失火呢!本来南方民居,自“巢居”开始,为适应环境和气候,多是下面挑空、上面住人的“干阑”住宅,如湘黔吊脚楼木楼、傣家竹楼。而徽居“铁布衫”式的全方位包装、御火于家门之外,外火进不来,内热也出不去,夏天凉不了,冬天也发闷。这种无奈的选择和牺牲,也给徽居的“天人合一”说打了折扣!

注:石库门的名称多用于上海民居,一说来自从前官仓的库门,一说是因为以石头做门楣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而沪语把一物包套、勒住另一物称为,以石条门便被称为石箍门”(最著名的是“金箍棒”),后来就音变为石库门了。

13、“肥梁瘦柱中天井”,为何肥?因何瘦?

答:待解。以下纯为个人臆测,如靠谱,则甚幸。

徽居的特点,常被概括成两句顺口溜:“粉墙黛瓦马头墙、肥梁瘦柱中天井”。经典!正点!若拆开来,前者,是远观、外景,后者,则是近视、内容了。

何谓肥梁?----两头细中间大鼓肚的“冬瓜梁”;何为瘦柱?----支撑一根根冬瓜梁的细细的“丝瓜柱”。上部拱形的冬瓜梁还易理解,这个符合力学上撑重的原理,但“营养不良”的丝瓜柱看着很悬,两者尺寸相差悬殊、不成比例,实在是费解。(其实北方木架构的亭堂楼阁檐廊也多粗梁细枋细柱)

或许有防火防潮方面的因素?或许受了什么特别事件的影响?或许受制于某条风水原则?或是遵循了某条理学祖训?不得而知。

建筑上有点关联的是:梁分扁梁和圆梁(扁梁的叫厅,圆梁的叫堂,都有的叫厅堂),为了适应屋面坡度、抬高上部的梁架,作成肥梁。

实在的意义是:上部圆滑的冬瓜梁不易积灰,方便甚至不用打扫;粗粗大大的大梁禁烧不易塌架;肥梁方便雕刻和装饰;梁不方便换,所以要比柱更耐久。

心理暗示是:冬瓜梁谐音“栋梁”,瘦柱谐音“守住”。这样的组合,或许寄托了主人们、徽商们的理想:让年轻人从瘦小长成栋梁之材;让在家的妇人们守道;让后世子孙们知道创业的艰辛,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

14、“天上之窗为何称井”----徽居的水与天井

井者,最初就是人工挖的取地下水的坑,后来人们伴井而居,渐成聚集地的代名词(如背井离乡),而从形式上,也代指方形或孔洞(如井田、藻井)。

针对徽居,最初应该是家中有井的,后来围成三合院、四合院,要么规划取消了井、要么改成了水池、水槽或水缸,然而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从地上的井指向了天上的窗。我们也可这么理解,将庭院中彻地通天这么一个立体柱状空间,当作天井!这个天井,通风换气接雨水、谈天说地拉家常,进而,由公共空间演变为建筑上的一个组成单元,和建筑上的“进”有些对应关系了。

    其实,说到根儿上,这个天井,和北方宽宽大大的大院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徽州地少空间小才被挤成了一个“浓缩版”。而其他地区也有相似处理,如云南的一颗印住宅简直就是徽居的“姊妹篇”。由此再延伸一步,就是居住空间里的“共享空间”。我们可把这个空间,划分成三个层次:1、小家空间----如徽居、滇居这样独门独院里的小天井;2、大院空间----如北方四合院、福建土楼这样的大家族及邻里间共享的大院;3、大众空间----如一村一镇一城里的聚会场所(祠堂前面、大槐树下)、公园广场。这样看来,天井便有了更平常、更易懂、更说得通的实用意义。


    至于通常说的“四水归堂”,说水象征财、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其实是后期演绎和导游宣传,并不是为了讨这么个口彩而刻意弄成这样,纯属受制于环境空间而不得已。徽居乃高墙深院重门窄窗暗室,客厅是唯一的“明堂”,是沟通天地的地方,这才演绎出让上天恩赐的一切充满灵性的东西统统汇聚于此。说到底,徽居四周皆是高高大大的马头墙,水不“归堂”归到哪儿?所以,说到风水、说到人们心中的一些美好的想法,大多是后来为了弥补环境空间的缺憾,炒作出的,并非是初衷便如此。比如马头墙、比如五岳朝天。作为反例:“坐井观天”“四处碰壁”这样的词儿,绝对是不招待见的。

15、徽建的三绝?

    答:民居、祠堂、牌坊。

    民居----今人所住,饮食起居;这是徽州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是中国汉族建筑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需要注意的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叫“住宅、民宅”,而民居是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了住宅,也包括与其相连的小环境,如后院、花园,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居住环境。徽州的民居,不仅在建筑结构上“大门小窗高山墙、肥梁瘦柱中天井”,在内部布局上以天井为中心、二层“跑马楼”“美人靠”,在外观、三雕装饰上极尽能事、美轮美奂,更把诸多的宗教、理法、信仰观念融入其中,如对“马到成功”“四水归堂”的追求、对忠孝节义的推崇、对儒道释的敬重,从而使徽居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高度融合及浓缩的经典!

    祠堂----纪念堂、仪式场、聚议厅。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家庙”,本家办理婚丧寿喜等隆重仪式的厅堂、对族人进行奖惩的公堂、族亲们商议要事的会场。说来,祠堂在上古叫宗庙,建于墓所,也叫墓祠,唐朝始创私庙,宋改为家庙。自徽州婺源人、南宋理学家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家庙方正式称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只有皇家和有官爵的家族才能建造,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用旧名“家庙”,其余称宗祠。徽州建村最初是一姓一村,于是一村一祠。可见,典型的徽州建筑与祠堂,均始自明代。

    牌坊----标志!这个标志放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纪念、宣传、指示作用,不妨概括为“标榜”:标----记录以指事,如庙宇的山门、街巷的标牌;榜---宣扬纪念,如科举中弟的科弟榜、地方贤人的功德榜、忠孝节义的宣传榜、祠堂前的“纪念碑”。细说起来,其结构和简繁程度多有不同,牌坊的结构相对简单,主要是支撑的立柱和写字的横板,但其细部处理和装饰却极其讲究。严格讲,上部有楼、檐和斗拱的称为“牌楼”,相对简单的才叫牌坊。徽州几乎“无村不设坊”,曾多达千座,现尚存百座,其中的棠樾牌坊群、西递牌楼、许国石坊更是创造了中国之最。其实,牌坊的形成和演变,反映着中国宗教信仰的世俗化,也记录着中国城市、乡村发展演变的历史。最早,这是汉武帝时代祭天的灵星门(灵星也叫天田星,主农事),宋朝祭孔改叫“棂星门”,从天上请到了人间,再到唐代,更是俗化到了市井之间。唐朝设置“里坊”,这是个城市区划概念,相当于按街巷划分的住宅小区(如今在用的“坊间传闻”“名人坊”都打这儿来的),各小区之间有坊墙分隔(相当于当今的围墙),出入口便设置“牌坊”以标识,宋元以后这种坊墙消失,但牌坊这种形式却保留下来、并被发扬广大、由城市到乡村,现在仍然被广泛用作村标、街标。

    除了这三绝,徽州的建筑物、构筑物还有古桥、古亭及属于官式系列的庙宇、府衙和书院等,只是规模、风格、意义上达不到“三绝”的高度,没被特别强调。

    这里,摘编一段网上的西递牌楼介绍,以加深对牌坊的结构及含义的理解:

  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属于三间四柱、五层不出头式的功德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西递的乡亲,经皇帝恩准,为表彰出生于西递村的官员胡文光的功德所建。

    牌楼高12.3米,宽9.95米,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下方雕的是“荆蕃首相”四字,其背面则是“胶州刺史”四字;花板上雕有鹿、鹤、虎、豹等,两旁盘有浮雕的双龙,正楼东西两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样。双龙图下是文官和武将,下面有人物像8个,便是通常所说的八仙。最下边的正楼所刻图案叫“五狮戏球”,东西边是“麒麟吐书”。石柱两侧是栩栩如生的狮子,这两头狮子前爪朝下倒伏着,爪下有只小狮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稳定性。

  此牌坊与其他牌坊不同之处是4根主柱下有长方形石墩,两端石柱皆用抱鼓石狮装饰,中间两柱前后雕有两对倒匍石狮,为枋柱支脚,造型逼真,举世罕见。牌坊上每一处装饰图案都有寓意,4根主柱的东西两向共有12个穿椎,分别托起文臣武将和八仙人物雕像,意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特别是檐下斗拱两侧有32面圆形花盘,象征花团锦簇,后来竟意外地吻合了胡文光为官正好32年。 
  历史上,西递村头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为旌表孝子和贞节的。现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伟最精致的,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赞叹说:这是我一生中所看到的最好的牌坊。

   胡文光刺史牌楼雄伟挺秀,与同样位于西递村口静雅柔美的半月池塘相映成趣、成景亦成标,守卫着西递的文明,见证着西递的沧桑,期待和欢迎着西递的宾客。

(未完待续)

16、徽居的三雕?

     答:砖雕、木雕、石雕。

17、徽居的33、4、5-----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

     答:3绝3雕、4水归堂、5岳朝天

18、徽居、徽商与江南园林

19、厨房、厕所、牛棚、猪圈---不上镜的生活

(三)闲情逸志篇
20、徽菜的特点。

21、徽茶的品种。

22、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
23、徽戏徽剧,徽班是从安徽进京的么?
24、黄梅戏与京剧诞生发展之趣。

25、花鼓戏、曲艺、戏曲、二人转

(四)杂谈

26、徽州两位大人物和两位小人物。
27、漫话徽商(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

28、婺源之殇。(政区变革)
29、《说凤阳》版本知多少?透过小曲看安徽(移民)。

30、理学的影响。

31、徽学的现实意义。

32、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关名词、说法的炒作、争议。

老顽童发表于2012-05-20 21:27  
分享到 
赞过
(10369次阅读/57个评论/20人赞过)
    wwlonline
    laowant老,第我看,你能帮吗。谢
    菡萏
    真好!回想起01年去西递时的断断续续的画面:牌坊,祠堂,民居内的天然空调。。。。。
    怀山
    字太小,看不清。

      呵呵,IE浏览器有调整文字大小功能,如[查看]--[文字大小]。

      加了某些控件或功能后,用CTRL_ 鼠标滚轮 组合,能即时调节显示比例。

      你咋就不能像俺当年一样从善如流泥?左哼哼右哼哼

      呵呵,谢兄台善意。

      我这几篇,都是从WORD粘过来的,相当于517内部字体之[小]字体。的确小了点,但517内部编辑器有不足,如果粘过来的字号不统一、不兼容,则最终大小很难一致!况且我的篇幅通常较大,为了减少版面,也不刻意用大字体。

      但通过浏览器的功能,可灵活控制 页面 显示的效果,这个是通用功能,特别实用的功能,对所有网页都通用,这个基本就能解决查看效果了。

    应业
    微笑其实风水,无处不在
      惊讶正如江湖?
    雅痞摄坊
    顽童哥哥,俺喜欢徽派建筑,江南水墨。。。。。。。。。。。

      勾引诗人画家音乐家艺术家,喜欢的是那种意境美,其实也是和自己内心梦想的一种契合。

       

      我这几篇,是偏底层的,冷冰冰的解析,不文艺的哦。

       

    惠然而来

    玩总:9月初有杭州15天安排,连着几天做功课。其中有两到三天如此安排:杭州—歙县(徽州古城、棠樾牌坊群、水口园林村唐模,往西3公里还有呈坎(如时间允许))—深渡—千岛湖(新安江行船)—杭州);运河杭州北有塘栖古镇;大运河钱塘江口三堡船闸;西溪湿地;古运河杭州城区段;苏州木渎古镇;抱拳还有什么可安排的,想听听你的建议

      天啊!!!太奢侈了!饕餮大餐!

      只是建议去掉西溪,纯炒作的现代湿地公园,与文化古迹游毫无干系。

      另:深渡、新安江最好坐回船!

      本来是做去千岛湖的功课,从千岛湖走新安江水路到深渡是我特别眼馋的。千岛湖15年前曾去过,如今商业化太浓啦,除了梅峰揽胜制高点让人向往,其它的多是什么猴呀、龙(蛇)呀土著占据,让你套票倾囊。不如走水路去深渡,因不甘原路返回,干脆蜻蜓点水,感受徽州文化去。

      杭州去过数回,多数景点已没有新意,只有西溪了,只想眼见为实了。

      深度那条线,怎么挥霍都不过分 。

      杭州,个人以为,要么小资小情调,要么酸腐去凭吊,相对遍布皖南的牛毛徽村,差之太远了。随便走进山里的一个小村,只要没过度开发,都有扑面的古意。

      过些年就成古迹了。现在去不过是早去些年而已。如果好看,当然也可以去看的。

      ??是说那些小徽村么?其实现在去已经晚些了。明清的房屋,一如明清瓷器,都算是古董。

         不过,社会在发展,农村也要进步,这些村迟早会变样,包括我们城里的高楼大厦也保不齐哪天就变个模样。

          所以我的认识是,看那些古色古香的东西,得赶早儿。

      不是。说的是西溪呵呵呲牙

      咳,敢情说那里啊,有时间逛逛也不妨。不过,别报太大奢望。

      好比奥森,这些现代公园,就是用大把时间休闲用的,作为时光匆匆的旅途一站,窃以为不值啊。

      确实如此。旅游与度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年轻,或虽不年轻但精神年轻的人,喜欢的是旅游。上点岁数,或虽年轻但心态老成的人,喜欢的是度假。
    我非英雄
    内容翔实、丰富,容我等慢慢看来
    一直
    风水的初衷,本为济世救民,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今天看来,风水这一套的本质其实就是朴素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灾难经历)加上美好的心理寄托,这套东西经过玄妙的理论包装和机械的方法推演,忽忽悠悠地通行天下、风光千年。”——有道理。

      论文级别了!

    日坛
    继续收藏,看来我得再下趟安徽了 老顽童你写得怎么好,赞助一点吧...

      成,下次一起去,免你导游费,多给我购点物哈。

       

      对了,那边茶叶太丰富了,这次我买了好多,要不?咖啡

    江南烟斗
    顽总太牛X了,知识丰富。学习了。

      烟斗兄别来无恙!

      啥时咱一起去您的江南巴嗒袋烟去哈。。。。

    拉萨
    另:TO:户外文化先锋者及百科全书,怎么不见你最近写小情调了,你以前的信天游,二人转啥的,挺好玩的,总弄这么上的上来,也该给我们换换口味了。呲牙
      切,我这就是换了口味滴!不高歌了,改哼民谣小调。ok
    琨玉河
    临去之前好好学学。

      必须的!

      为写这些个,我也渐渐理出了些头绪!

      那么些那么些被我们忽视的地方,被黄山、婺源抢了风头的地方!

      下次再去,最好是春天油菜花开季节,对着地图,走它一串村,串到新安江上去!!

    拉萨
    字太多了,一下子都看完了,眼睛好痛的,我先收了,留着以后慢慢学习。
    霖湘凝
    学习学习,再学习~强
    不羁

    祖上安徽的吧,咋知道这么多呢

      据说俺们是从大槐树下走来滴,山西,杨家将调皮

    天赋迷幻
    继续顶!学习
    snow
    强
    良知行
    抱拳安徽人民感谢你:)
      流汗没那么大啊,主要是皖南之徽州之一角之一孔之见
      呲牙角度很正:)见解独到:)
    洛水北岸
    厉害。可惜我对风水什么的一窍不通,不过后面的建筑方面很有意思。厉害的人儿呲牙
      咱们出门转转,看得最多的,一是风景,二是建筑。风景不用多说,建筑嘛,可说得太多,俺也就是想到多少知道多少白话多少。。。
      可是我对这些词反应慢得很,很难理解这些专业术语

      所以要学啊。

      因为我们离这些太远,于是,大部分的古建筑景点,多是拍个形式上的照片,可惜那么贵的门票了。。。。。。

      建议有时间,去先农坛的古代建筑博物馆,那里有非常详实的说明和模型。(周三免费,其余30)

      给你说点最最基本的:

      1、横向“开间”纵“进深”---平面尺寸,相当于长宽,演变为布局单元,如横向为几间,纵向为几进。

      2、坡脊檐角----古建筑首先要考虑排水,屋顶得有坡度。坡坡相交则成“脊”,据此可划分古建筑之等级样式。坡之末端为檐,檐檐相交为翼“角”。脊上有走兽、檐头有滴水瓦当,翼角多飞檐翘角,上有走兽或卷草装饰。

      3、山墙---两侧墙,因屋顶为带坡度的“人”字,则侧墙呈“山”字,故名。因古建常为面南背北,故墙多为东西两侧,对应五行之金木。马头墙主要设置在山墙上。

      4、梁檩枋椽柱,斗拱翘昂升---最基本的构件,支撑起木结构骨架,按长宽高方向分类。

      5、人类建筑有两条路子:一是从土的“穴居”,如窑洞、砖石屋;二是从木的“巢居”,如南方的吊脚楼、竹楼,后者主要是“干阑”结构,也写成“干栏”,记住“干”这个字,古兵器,象叉子,就是这类建筑的样子,是两层以上的竹木结构、西南少数民族多为此类,徽居最初也如此。

      。。。。。

      好的。等下个月,我正式调班的时候,特意申请一个周三的,这样就不用给门票钱了,还能学知识。最好不过了……偷笑
    一笑风
    强赞!!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