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 你有信仰吗?达尔文先生 » 回复
    一直走
    一直走 2010-03-08 22:16

          没有看外一篇,只针对主文说一点意见。

         此文如果只是一个普通虔诚基督信仰者的情感表达,那我表示尊重并保持沉默。对于繁茂芜杂的人类意识形态,我坚持回到地面回到常识进行讨论。一个信仰者表达支撑他生存的信念舍此他无法活下去,那么我当然尊重他生存的权利和他表达的自由。但是和神学相比,我个人更关心这个世界上普通人的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是以一个法学研究者、大学教师的身份谈论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我倒愿意说一点个人看法。

         人类宗教信仰并不是从两千年前出现的基督教开始的,而涉及到更早的原始崇拜。公元1250年前后的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首次把理性概念引入神学,提出“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阿奎那被天主教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所说的原则是中世纪,即和人类几百年来步入的现代社会有很大不同的传统专制时代的法则。那个时代就那么好吗?就在阿奎那提出他的著名法则的时候,十字军还在进行着延续了近200年、长达8次的征讨异教徒的战争,直到1980年代罗马教皇才就这次战争道歉。何况基督教本身因为信仰者对教义的不同理解,在它2000年的历史中已分裂为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新教三大部分,而新教中又有路德派、加尔文派等不同的分支。随后,是文艺复兴以科学、理性和人文的光辉,驱散了中世纪愚昧专制的黑暗,才有了人类这几个世纪的发展变化。

          讨论问题要注意区分不同层面,如果把不同层面的东西混为一谈,那么就无法把事情说清。信仰属于人的精神世界涉及情感层面,科学、理性则是认识手段和方法,是技术层面的东西。达尔文是近代科学理性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进化论石破天惊的让人类重新打量自然界和人类本身,于是这触动了宗教界。

          宗教(即作者在文中叩问达尔文先生的信仰)的本质是什么?是为人的心灵提供必要的支撑。在现代科学技术冲破中世纪的思想禁锢产生出来之前,人类面对自身无法解释的天神雷电、山崩地裂,面对自身无法掌握的疾病死亡、人生痛苦和仿佛永远无法改变的自身命运,需要一种力量支撑自己生存下去并且不断前行。宗教即由此而生。宗教为人们提出了一种解释,给人一种力量和希望,使人能够克服人生痛苦,这就是宗教对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人类已经极大的提升了自己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这些认识虽然只是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属于一种工具理性层面的东西,但是由于启蒙时代提出的口号是“一切都要在理性面前接受检验或放弃自己的存在”,所以它们的总和却在根本上动摇了宗教对世界的描绘。人类在这方面经历过漫长而痛苦的斗争,布鲁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直到几百年后教会才宣布认错。几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况。人们广泛的享受着科技和现代生活的好处,包括这篇叩问达尔文先生灵魂的文字所评述的电影就是科技理性的一个成果。这是人类智慧的成就,我们应当以此感到自豪。作者得着科技理性发展的种种好处,却这样无情的评说站在这股时代潮流前头的启蒙人物,不知是否有悖于《圣经》上所说的“感恩”。

           其实,文章的作者不妨对宗教再多一些自信。《圣经》是一本重要的书,两千年来它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政治、文学、音乐、绘画等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至今天。如果从这方面入手做一些研究,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加上其他宗教,目前这个世界上有40多亿即百分之七十的人选择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科学虽然造福人类,但是也给人类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何况对于人的情感、心灵和命运,是不能用工具理性来解决的,相反倒是要解决工具理性给人的心灵带来的压力。所以我提出从人的需要出发,寻求一种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平衡与和解,让它们在不同的层面为人服务。大家就不能有一点对彼此的宽容、理解、尊重和沟通,共同着眼于人类的发展和维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一定要这样你死我活的争斗?

          再过一千年,宗教可能还会在人类生活中继续存在。在可以看到的未来,科技也不会停下自己探究事实真相的脚步。地球上没有选择过宗教生活的那百分之三十的人多一半在中国,这里生活着地球上最大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可能没有王书亚先生叩问达尔文先生时所说的那种信仰,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念和文化。他们曾经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华夏文明,现在正走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寻求着自己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而这是我更为关注的。

           (171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