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如何对待网络谣言?
周末,凯迪在讨论如何抵制网络谣言问题,俺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本来,红尘滚滚,谣言是伴随那个“私“字,几乎无处不在,现在单单在“谣言”二字前面加个“网络”的定语,鄙人愚见,实在是不太公道。就本人数十年经历和九年的上网历史,觉得网上谣言不但比社会上少,而且并不可怕。
为什麽呢?首先,正因为网上没有实名,大家都在一个个ID后面发言,就好像一个人蒙了面说话,听的一方对其所说的事情第一反映就是“不能轻信”,尤其对那些还没有建立公信力的、刚刚出现的ID,更是如此;同时,能够上网的,多少总有点文化,经常上网的,对网络语言环境已经熟悉,其辨别谣言的能力要比普通民众强得多。因此,大可不必为网络谣言而因嗌费食,从而产生莫名的互联网恐惧。
互联网的言论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反映。社会上有谣言产生的土壤,那就必定反映到互联网上来。就是说,网络肯定会有谣言。问题是,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这些谣言?本人是个普通网民,代表不了任何人,咱就谈谈自己的体会。
不凑热闹。俺有个自己约束自己的经验,就是对那些突发的信息,一窝疯地“热贴”,从来不去凑热闹。俺喜欢理性的探讨问题的贴,哪怕观点和俺不一样,或者是明显错了,俺也喜欢打开读一读,为什麽?这有利于俺从另一个侧面反思自己的观点,扩宽自己的思路。凡是谣言贴,都喜欢利用人们猎奇的心理,把标题搞得耸人听闻,俺多年上网得出经验,这种帖子起码是哗众取宠的,没有实际内容,点击麻烦,看它更费眼睛,所以俺从来不参予这类帖子的争论,点击率越高,俺离得越远。
心态平和,理智对待。如上所述,凡是故作谣言的,总是希图引起轰动效应,因此它的内容所述总是超出社会实际可能,多数违反常理,故事是越稀奇越好,语言是越悲情越好,“奇”到、“悲”到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和生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不可信,从而走向自己的反面:效果有限,即使一般人,也不过把它当做“引人眼球的故事”而已。因此,本人平时看到这样的贴子,就是一句话,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一笑而已,不理它就完了,难道它还能跟踪你,强迫你看?
诸葛武侯祠堂有个对联说得好: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你看啊,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用在管理网络上,如何?那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就因为“不审势”的缘故。只要对网络现状和网民的素质有个到位的了解,把这个大势审清楚,该管的就管,不该管的不管;该严的严,不该严的就宽一点,紧紧地依靠广大网民群众,那些“谣言”还能得逞吗?
对于谣言的这个“谣”,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古代,这个“谣”字可不完全是个贬义词,比如民谣、童谣啊,有的说的不一定是事实,而仅仅是人民或某个阶层的希望,那就不能当谣言看待,古代那些明君就很重视这些“谣”,还成立专门机构去采风,收集人民通过“谣”反映的民意、民望。因此,对所谓“谣”言也要一分为二。有些“谣言”,不一定就是造谣生事的,而是人民对现实的反映和执政者的期待,比如民间对贪官污吏的那些“民谣”,尽管说得不一定完全客观,但他们反映的愿望却是应当引起注意和理解的,不能和“恶意谣言”一样看待。古代的收集民谣的“专门机构”,就就是作为上头对民意了解的正规渠道。现在有了网络,多方便啊,政府收集民意不但快,而且省了成立专门机构的钱。所以呀,俺曾写过关于古代BBS华表的文章,就是表扬俺们老祖宗这个宽容的天才的发明。
要说查谣言,就使俺想起了文革后期关于四人帮的“谣言”,什麽红都女皇啊,什麽毛主席批评四人帮喽,大家都在传,热闹的很。后来,上面就发出查谣言的指令,几乎是人人过关,个个保证,会上说保证没传“谣”,实际上人人在传,连基层领导也睁一眼闭一眼。结果呢,粉碎四人帮以后证明,那些“谣言”都是真的!可见人民的期望,往往与事实差不到那儿去。所以老人家才英明的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啊,什麽是真,什麽是假,人民心中有杆秤,是非分明得很啊。
所以呀,“要相信群众相信党”,要相信绝大多数网民的素质和智慧,如果真的有阶级敌人要在网上造谣生事,我看是没有市场的,没有什麽傻子会跟着造谣者跳芭蕾舞的。
对待所谓“谣言”,过度的反应适得其反。
相对于网络谣言,我倒是认为真实社会中的谣言更应当管。你现在走到大街上,看到电视广告里,那谣言简直乱飞了。星期天上街,两旁商店里的大喇叭有几个喊的不是假话、谣言?有一家商店说他破产了处理商品,最后三天了,不买就没机会了,那个信誓旦旦啊,可是俺就看他喊了整整五年了,到现在还在喊,可能一直要喊下去,大有将谣言进行到底的劲头!可是谁来管呢,政府不管,老百姓对这些谣言也熟视无睹,习惯了,不把他当回子事了。这就叫: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当然,对于那种“村哄乡,乡哄县,一直哄到国务院”的谣言假话,对社会和宏观调控的破坏,那就更大了,这已经不是俺们小老百姓可以管的了,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