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很是精彩:
由于两人的出身、学历相对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自卑心理和不安全感。即使后来两人都成了党的领袖,我们看他们的日记或谈话,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卑和不安全感。在通常情况下,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与很强的自尊心联系在一起。当他们达到一定的地位时,自然会形成很强的自尊心,这种自尊心与自卑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具有多疑和敏感的共同气质。
在另一方面,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之处也极大地影响了两人的成长和成功。比如,在性格方面,毛泽东是很外向的,而蒋介石则比较拘谨,这致使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想象力有很大的区别。蒋介石自己生活规律,作风严谨,对部下的要求也反映出他特别注重细节。比如一些台湾朋友讲述他们早年在台湾当兵时的经历,都会提到蒋介石如何关心厕所的问题。蒋介石要来视察,长官就会要求士兵赶紧把厕所打扫干净,而且蒋走之前大家都不能上厕所,因为蒋介石的视察总是会去厕所检查卫生。蒋介石太注重小节,使得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去管,这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政治决断力和军事指挥能力,其魄力和想象力受到了明显的局限。
毛泽东的农民出身也影响了毛。这在军事上构成了毛泽东的重要特点,那就是他相当注重保存实力,特别是在早年共产党和军事实力弱小时,他注重保存实力的一面表现得相当突出。结果在俄国人和那些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的眼里,毛泽东明显地是右倾保守的代表,因为他在军事上绝对不赞同共产国际所强调的“进攻路线”。如何保存实力?毛泽东的策略是要能跑,当年红军的十六字决,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字——“跑”。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强敌日本,毛泽东还是坚持这样一种策略,他不仅顶住了来自党内的和莫斯科的非议,而且也顶住了来自国民党的压力,始终坚持他的游击战方针,使共产党的军队在敌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为后来战胜蒋介石国民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括在毛泽东晚年,即我们上面讲过的珍宝岛事件之后,他的这一思想再度表现了出来。当时为什么下决心要调整与美国的关系,不惜与美国妥协?就是因为毛泽东清楚地看出,中国当时没有力量与苏联单独对抗,必须拉上一个个帮手,这样苏联就不敢打我们了。阿尔巴尼亚党批评中国右倾时,毛泽东哪管那一套,他务实的心态是他根本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反而理直气壮:我就是右倾机会主义,你能把我怎么样?
诗人的气质使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具有浪漫主义的一面,十分注重大的战略,往往会有超人的想象力和魄力,不墨守成规,敢于冒险,不怕打烂坛坛罐罐。他从不会去过问前线部队具体怎么做,更不会去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具体指挥行动。我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下围棋,大概不会,但他善于布局,确有信手拈来的架势。1944年欧洲战场刚刚取得胜利,毛泽东就开始考虑战后与国民党争夺天下的问题,为了造成牵制国民党的有利战略布局,毛泽东硬是冒险将延安的两个旅从国民党和日本人占领区之间塞到湘粤边界一带去,此举虽然因日本很快投降最终没有实现,但毛泽东注重战略布局的特点反映得非常清楚。1946年国民党坚持在东北大打,毛泽东在关内实施报复作战,用的也是同样的战法。尽管冒险,最后没有实施,但却很能反映出他的思想。1948年至1949年的三大战役更是典型表现出毛泽东的这样一种战略家的特质,他灵活地在战役指挥中使用运动战,大胆地调动部队迂回穿插,忽儿内线,忽儿外线,这些战法不仅在蒋介石那里无法看到,而且让习惯于墨守成规的蒋介石难以适应。毛蒋对抗,蒋介石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当然,蒋介石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不够浪漫,谨小慎微和墨守成规,也有其好处。蒋去台湾后始终坚持稳定高于一切,对台湾的经济建设有相当的帮助。然而,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政权很快巩固之后,不再有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之后,其特性中浪漫主义的一面就很自然地更加显露出来,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毛泽东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各种运动,结果使得人们始终处在你死我活的斗争之中,几乎没有可能集中精力来搞经济建设。中国内地在经济上之所以越来越落后于台湾,与此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