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种子力量】——公益心说
春亦早
春入谁家?
无人晓。
旦凭问,花落蝶又少。
留得浮云夜,空明月。
春静早。
昨日乌云,
遮蔽漫天星。
雨打芭蕉,
意乱心难定。
时光已走,
唯有落红伴水行。
小儿志
月儿高,
繁星布满天。
鸟鸣叶间。
思绪万万千,
翻作浪,滚红尘。
畅饮笑人间。
独静处,
日落又一天。
望前程,路悠长,心未收。
满腔热血祭神州。
待明日,故地游,再造风雨楼。
《化蝶-春早》畅驰!2010年5月27
在墨西哥的一只蝴蝶,只要扇动翅膀,可能最终导致大西洋一场飓风的形成。这种说法让人觉得有些玄乎,需要进一步说明:某一只蝴蝶扇动它的翅膀的能量也许并不能够改变什么,但许多蝴蝶同时扇动就极可能改变大气环流,从而形成飓风;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能够有形成飓风的可能,只是假设其它状况都不曾改变或者说绝对均衡的情况下,否则,一片树叶的落下就可能兑消蝴蝶翅膀的扇动。同样道理,一些看起来与己无关而实际有关的事情,恰如蝴蝶效应一般,一个人的力量可能被社会化解于无形,但一群人的力量集结起来,必然会将乐活的种子力量形成强更大的力量漫天飞扬……
短短的半年时间公益和慈善似乎成为时尚界的宠儿,大大小小的企业个人参与其中,每个企业家的口中离不开低碳,环保和乐善好施……在中国,因为民间机构的短缺,慈善的某种意义成为了征服包办的“道德工程”。事实告诉我们,政府注定不能拿公权要求私德,更不宜动辄发起总动员……
在此背景下,一些人站出来成为慈善企业家,然而,慈善乱象里,这种模式能有多大作为?带给大家的便是,是染指公益还是操作作秀?这一切成为当下慈善照耀现实的真实现场……
目前的慈善在中国慈善的大军是政府,而民间力量只是辅助。在社会处于剧烈的转型时代,改革造就了大量的新富阶层,另一方面又使得一些沦于传统保障体系之外的人成为弱势群体,社会产生了大量需求救助的群体,仅靠政府有限的力量来解决自然灾害,老龄化,贫困乃至救助等社会问题,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慈善传统悠久,从汉唐到清末民初,除了慈善教会的机构之外,很多民间的慈善团体无论在数量上,在所拥有的质量及社会影响力上,都以大大的超过了官办的慈善机构。
从古至今,天灾人祸不断,政府救济不力,但民间慈善团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弥补作用,舒缓了民众的困境。除了正在救荒,恤贫济困,慈善医疗,慈善教育业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
发动民间力量展开慈善事业需要提上日程,社会经济发展在客观上也提供了民间财源。
“官办”和“半官”是现有大部分民间组织的胚胎。因为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善款成为坏账的现象给中国慈善事业蒙上了阴影。同时各地慈善组织利用权力纵向管理,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差,出现了很多“多头捐募”,加重了很多捐赠者的负担。而现有的慈善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时时发生抢夺慈善资源的情况。就拿SARA来说,所有捐赠都只能想指定几个慈善组织捐赠,慈善资源匹配不均衡,极大的妨碍了慈善事业的整体进步。
乐活-种子力量志愿者昨天打来电话,告诉我个别贫困县政府不接受民间个人捐助,必须要求捐给政府,当地政府统一做安排,由他们收到物资和捐赠后再发放……这是乐活-中立力量前行第一步就遇到的问题。
“慈善事业不应该是‘政治运动’的模式,慈善事业不应该是‘摊派活动’慈善事业不应该是‘腐败的温床’。这一些话是上海慈善会总干事吴建荣的总结。这些话也许着实反应出一些社会共鸣的现象。
慈善若要健康的发展就要有相应的管理和扶持策略,在政府,社会。公众的监督下产生出优胜劣汰机制,让健康的更健康,让病态的退出舞台……
当下很多人参与慈善活动就将自己定义为做一件慈善公益的事,在不成熟的心智下也纵身跳入公益的舞台,他们殊不知,公益不仅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心。很多人把国家政府看做了伟大的神,做任何的事情首先和政府拉上关系,似乎榜上政府这个大款自己才有足够的底气,当政府不能满足他们的意愿时,就会有人说,“为什么政府不来帮助我们”这种故事不是少数,就像社会里出现某人或者某一群人生活陷入困境,大家的集体反应是:为什么政府不帮助他们一样,于是一谈到社会保障所有话题就集中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样的人大多数吧自己当做了国家的孩子,像国家索取和撒娇。相反,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所组成的社会,面对一个人活着一个群体所面对的困境首先会问:这个人,这群人,他们的邻居,社区,社会可以帮助他或者他们什么?这个前提在屋里自求的情况下,社会力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还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做慈善公益的社团群体,像企业和企业家们去索取,去要求。殊不知慈善是善行,善意,善举完全出于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因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本来就是一种内生的财富再分配机制和自我求助的机制,它可以对人们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进行再分配。
比如企业家从事慈善活动的这种机制首先是内生的,就像孟子所说,人皆有恻隐之心,亚当斯密斯也说过:人皆有同情,即感受他人之痛苦的能力,这差不多是一种本能。
富足人群及企业家们的慈善行为也是发自本能的,传统的慈善模式我前面已经讲过,我想越是大企业的决定曾约会感受到“摊派”给企业所带来的压力,这也就是地产某大哥在前几年传统捐助事件上不冷静而引发的“慈善”事件。
慈善和公益的倡导和推行者们首先要明白自己做慈善的意义和目的,是发动自身现有力量去影响和推动慈善事业本身,而绝非超出自身能力之外吧压力强加给他人的行为。
企业和企业家活动的本质就是通过产品创新,组织方式的创新,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当然其目的也是为了自己获得利益。更多企业及企业家投资公益,他们的收益是社会声望,还有帮助他人所获得的快乐。
没有企业家,就不存在令所有人财富大量增加的市场经济;同样没有慈善家,慈善事业也不可能成为规模。
创造财富,帮助他人最求他人的尊重。这些心理动机未必强大到足以促成人们去做公益或者慈善活动。当下的人人都很忙碌,要照顾好自己的事业,家庭,而无暇估计公益慈善活动。普通的人们也未必知道谁需要帮助。另外,单个人一点点的贡献,也许对需要帮助的人没多大用处。因此,慈善公益需要动员。
可喜的是中国社会逐渐发育的过程中,让社会内在的财富再分配,机制和自我就住机制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将分散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最快捷的联络,组织渠道。但是人们长期生活在直接面对政府的体制中,有同样在经历着道德缺失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却反足够的新人,而没有信任慈善公益就没办法发挥他的力量,因为任何一个人在进行捐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怀疑慈善家们的动机。
这个时候大家选择要么不做,要么给国家,再者就是自己亲手去做。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但并不明智。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够自我求助,哪国家的救助系统再庞大,也将是杯水车薪。
此时,最重要的是社会企业家,慈善企业家严于律己,通过诚信而高效率的服务社会,获得民众的信赖,这将为社会自发的再分配机制和自我救助体系的发育拓展出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