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读到拉萨的一篇看图写诗的贴(http://www.517huwai.com/topic/5994),继而从回贴转到老五的一篇极具功力的论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8288010100l9ko.html)。深为大家的认真和执着赞叹,但也从心里生出些歪论来,斗胆写下,然后紧着淘钢盔去。。。。
窃以为,旧诗(近体诗、格律诗)的发展,其前景是可悲的,是不太适合大众普及而只适合小众玩赏的,这从唐以后诗的数量、质量上可一目了然,但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个新的时代,必然会有一套全新的物质的、精神的东西与之适应。用旧瓶装旧酒,那是山寨版;用旧瓶装新酒,那是明星脸、广告版;用新瓶装新酒,这是潜力股、创业版。
从大的方面看,文学艺术的发展变革,是个长期渐变的过程,需要一批先吃螃蟹的,等到大家都认识到螃蟹的形态和味道之后,那螃蟹才能成为大众的美味。而等到大家都吃腻乏味了、便会去淘些更美观的美味,则螃蟹的地位自然也就降下来。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的一串链条了。
具体到格律诗,从晚清以后,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及新诗崛起后,就难得见到成规模的、能够反映新的时代的有分量的作品了(倒是若干革命家的作品形神兼具)。从实践上看,要么是拾人牙慧的东西,用些精致的、不甚常用的、费解的古语,重复古人的所见所感(初学者和迂腐者往往如此)。要么是沿袭旧的形式、但用新的词、说新事,譬如解放后颇为流行的顺口溜式的打油诗(从诗的角度看,诗味甚浅),这其中真正用旧瓶装新酒装的好且酒味甚浓的,当属毛泽东的战争诗词(他老人家那18首诗词的发表可谓功德无量),别的若干政治家军事家什么家的东东,不敢恭维。
而真正的用新形式反映新生活的新诗,那是经历了多少人多少代的尝试后,才逐渐为人所接受、所喜欢、所效仿、所发展、所变革。而正是新诗的发展,才大大解放了汉语、把汉语的音韵美和音乐的节奏美更深刻更广泛更自由地结合起来,成为更适合大众的叙事抒情明理的工具!
所以,在下斗胆认为,近体诗(格律诗)的创作,更多的是训练、是基本功,以此来培养对语言的音乐层面(节奏、韵律)的感觉!而真正要反应新的时代、反应现世的生活,则须用新的语汇、新的格式(其实是没有格式)!即便当作基本功训练,也还有个方法和度的问题,譬如歌唱的基本功是识谱试唱练耳,但民间原生态的歌手照样会把歌唱得有韵有味,所以格律的训练和掌握与诗歌的创作特别是新诗的创作的关系也还有待研究探讨实践,以期找到新的语言环境下的规律和方法。
又所以,窃以为,拉萨的这番倡议和尝试,就如同其题目一样,是玩的东西,是练功、是游戏,博一乐尔,而意图就此产生所谓真正好的格律诗,何其难,写的再好,也象是唐人的东西,写的再再好,也赶不上、超不过“昔人已乘黄鹤去”、“秦时明月汉时关”,搞不好便陷入华丽的辞藻库、丢了酣畅淋漓的诗魂。
窃再斗胆再以为,既博一乐,又何妨用些新的字眼儿(譬如网络术语、日常用语、谐语俚语、雷人警句)、说些新的思想和别样的感悟呢?为何一见江山就非得大气磅礴英雄豪杰历史百姓呢?
若无有新的东西、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语汇,戒掉命题作文的无病呻吟吧,等到心有所悟灵光乍现之时,再激扬文字、挥斥方遒吧。
末了,俺来打打酱油:
吟什么诗词歌赋
咏什么风月江山
多少意境古人言
道尽人世悲欢
言语当为心声
格律只为乐感
为赋新辞强变颜
怎免沦为笑谈
语音语调语汇
变化消亡发展
与其格律山寨版
何若弄点新鲜
如若李杜在世
未必雾罩云山
喝下斗酒诗百篇:
老大......走你......
美女......埋单!